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广泛担忧中,互联网保险经纪泛华报告第三季度利润大幅下降,股价应声下跌

重点:

  • 泛华公布第三季度净利润下降了50%以上,收入下降了16%
  • 中国严苛的防疫政策和下滑的房地产行业,抑制了对人寿保险等可支配产品的需求,泛华的业绩疲软

梁武仁

在经济不好的时候,保险并非普通人购物清单上的首要项目,互联网保险经纪泛华金融控股集团(FANH.US)的最新业绩报告清楚地传递出了这一信息。随着中国政府采取严格措施来消除新冠疫情,中国消费者面临持续的经济困境,同时房地产行业进入下行,泛华金控也感受到了压力。

该公司上周报告,它第三季度的净利润同比暴跌超过50%,净收入下降了16%。占泛华金控销售主要部分的寿险业务净收入下降幅度更大,接近20%。此前,它第二季度的净收入同比下降21%,净利润下降32%。

泛华金控的收益遭受重创,尽管它第三季度的总承保保费(这家保险中介为其合作伙伴收取的总保费)同比增长8.9%。这是一个不错的成绩,因为整个寿险业的总保费在这三个月里实际上是略有缩水。

该公司没有解释总承保保费增长和收入下降的之间不一致。但这表明,由于市场环境恶劣,泛华金控的承销伙伴可能削减了支付给泛华的中介经纪费。

更能说明情况的是,泛华的总保费增长是由续保带动的,而新的首年保险的保费实际上下降了。这表明,由于中国经济从疫情中复苏乏力,许多消费者对打开钱匣子购买保险等非必需品犹豫不决,因此泛华难以签下新客户。相比之下,那些经济上足够稳定、能够负担得起保险的现有客户更愿意继续购买该产品。

由于与销售有关的费用下降,泛华的总运营成本也有所下降。但是它们的下降速度比收入下降的速度要慢。受此影响,该公司第三季度的营业利润率比去年同期减少了一半以上,仅略高于4%。

第三季度疲软的业绩造成了投资者的恐慌,自上周二美国感恩节假期前发布财报以来,泛华的股票下跌了8%以上。年初至今,该股与年初相比基本没有变化,在经历了几年因频繁的监管不确定性而导致的剧烈波动之后,这反映出许多中国金融科技公司近期相对稳定的状态。 

中国的寿险行业有很大的潜力,因为在这个经济大国的庞大人口中,只有一小部分人拥有这种保障。像泛华这样的互联网公司更有优势,因为其产品的便利性可以吸引消费者,而传统保险公司所要求的各种繁琐的文件令他们望而却步。

但目前的经济形势却对寿险行业不利。拖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因素是它的清零政策,即使世界其他国家都开始放开。各种出行限制仍然存在,这阻碍了中国从全球复苏中充分受益。同时,当新的疫情暴发时,封锁措施可能会在任何地方重新出现,给小企业主和个人带来不确定性,而他们通常是泛华等公司的主要保险购买者。

除了疫情挥之不去的影响之外,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的房地产行业也面临着压力。这一因素呈现为房价停滞不前,房屋建筑商的违约行为越来越多,中国的政策制定者显然愿意让出现问题的开发商自行解决,甚至愿意为此牺牲短期的经济增长。

经济乌云

在阴云密布的背景下,一些全球投资银行预测,中国的经济增长将从疫情前的7%左右放缓至明年的不足5%。

这些宏观层面的困难逐级传导至消费者身上,呈现出来的结果就是,消费者决定延迟购买保险等非必需品。由于净利润下滑,龙头企业中国人寿(2628.HK;LFC.US;601628.SH)今年前九个月的保费收入增长不足2%,由此可见一斑。

在估值方面,泛华的市盈率(PE)仍然高达16倍,是中国人寿的三倍多,表明投资者仍看好该公司作为科技驱动型企业的增长潜力。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的泛华与成立5年的互联网经纪水滴公司(WDH.US)相比,在财务上更为稳健,市场表现也更胜一筹;后者近期上市的股票在报告第二季度出现运营亏损后,已跌至历史最低点。

另一方面,与众安保险(6060.HK)高达40倍的市盈率相比,泛华看起来似乎很低。众安保险也是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但自己承保的保险种类繁多,从健康保障到网上购买有问题产品的赔付,不一而足。众安许多受欢迎的套餐对消费者来说价格很便宜,因此该公司受经济放缓的影响可能不会像泛华那么大。

加强对互联网保险平台的监管是泛华及其同行感到头疼的另一个问题。作为清除互联网保险市场“害群之马”努力的一部分,中国在10月份实施了一项新规定,禁止未满足某些要求的保险公司或保险中介机构进行网上销售。泛华没有提供任何数据表明它合规。但在讨论第三季度收益的电话会议上,管理层听起来颇为乐观,而不是担忧。

高管们表示,他们相信,新规定为该公司带来更多机会,因为许多保险公司将被迫关闭自己的互联网业务,与泛华等中介机构合作。可能真是如此,尽管泛华仍需要警惕其他潜在的新监管要求或限制,它们有可能阻碍其增长。

泛华战略的一个关键部分是增加定制产品,这可能会带来更高的利润率。在公布最新业绩的第二天,泛华表示,它已与中英人寿签署合作协议,推出一项涵盖重疾的定制计划。这款产品采取一次性赔付,缴费期间,保额每年增加5%,与通胀保持一致。泛华表示,该保险产品在中国寿险行业尚属首创。

不过,推出新产品的消息并没能阻止泛华的股价下滑,因为投资者明显更关注该公司在最新财报中强调的挑战。由于它在中国寿险市场上稳固的地位,泛华可能会经受住当前经济放缓的影响。但是只要中国经济的阴云继续笼罩,它就可能在短期内面临压力。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鹰瞳科技H股全流通获批

眼科影像识别方案提供商北京鹰瞳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251.HK)周一公布,已获得中国证监会发出的备案通知书,完成其合共5015.1万股未上市股份实施H股全流通的备案。股份转换涉及26位股东。 成立于2015年的鹰瞳科技主要提供眼科影像识别方案,去年7月宣布研发万语医疗大模型,从单一影像诊断向全科医疗问答、健康管理领域延伸。今年2月,万语医疗大模型完成升级并接入DeepSeek R1模型。 公司去年收入按年下跌23.3%至1.56亿元(2,100万美元),亏损由上年的1.33亿元扩大至2.55亿元。公司股价自2021年11月上市以来累跌83.22%,今年至今则跌7.95%。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Novosense makes automotive chips

持续亏损现金流失 纳芯微前景不乐观

去年现金储备和利润率大幅下滑,导致这家模拟芯片制造商陷入亏损 重点: 纳芯微已提交港股上市申请,去年的一宗收购推动其营收强劲增长,但公司仍连续两年录得亏损 中国对美芯片制造商加征关税或为该公司带来短期利好,去年美企占据中国模拟芯片市场22%的份额 阳歌 尽管美国试图孤立中国新兴的微芯片行业,但该行业仍深度参与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这一严峻现实,在模拟芯片制造商苏州纳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688052.SH)显露无遗,这家2022年登陆沪市科创板的企业,正寻求赴港上市。 纳芯微并非初创企业,其历史可追溯到2013年。上周五提交给港交所的上市文件显示,公司在这期间至少部分时间是盈利的,最近的一次年度盈利是在2022年。但自那之后,公司毛利率急剧下滑,因随着疫情期间的严重短缺导致近年来全球芯片产能大幅扩张,其面临激烈的竞争。 虽然纳芯微目前的处境看起来并不乐观,但不断升温的中美贸易战或将成为该公司的一根潜在救命稻草,因为纳芯微的产品主要在国内市场销售,而由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进口产品突面临高达125%的关税。 这或许对纳芯微有利,因为上市文件显示,中国市场15大模拟芯片销售商中有五家来自美国,约占销售额的22%。如果关税持续存在,这些美国公司的芯片价格可能会大幅上涨,促使买家转向生产较便宜的中国本土公司,以及亚洲和欧洲的芯片产品。 纳芯微指出,目前情况还不确定,中国正在梳理“美国制造”芯片的具体定义,因为许多芯片制造商实际上只是设计公司,它们的产品是按照合同约定,由中国台湾、日本、新加坡和欧洲等地的第三方公司生产的。 纳芯微在申请书中称:“2025年4月11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布通知,阐明了与进口报关和关税收费相关的半导体原产国判定规则。根据该通知,晶圆制造国将被视为原产国,而不论芯片在何处进行封装。” 显然,很多问题仍悬而未决,包括关税是会长期维持下去,还是仅仅是一种谈判策略,如果中美达成新的贸易协定便会迅速取消。由于大多数美国芯片制造商使用的是其他国家的生产合作伙伴,因此它们的产品也可能完全不受关税影响。 虽然关税可能会在中短期内给纳芯微减轻一些压力,但该公司的现状看起来并不太乐观。这体现在其在上海挂牌交易的股票上,该股较2022年的IPO价格下跌了约17%。模拟芯片制造商的技术含量低于数字芯片制造商,由于面临激烈的竞争,目前估值普遍较低。 总部位于中国的贝克微(2149.HK)的市销率为4.6倍,自2023年12月IPO以来其股价已上涨73%。全球领先的亚德诺 (ADI.US) 市销率高达10.4倍,而规模较小的思佳讯(SWKS.US)市销率仅为2.46倍。若在香港上市,按贝克微市销率计,则纳芯微市值约为90亿元(12.3 亿美元)。 侵蚀利润空间 虽然纳芯微可能因香港投资者追捧中国芯片板块而获得更高估值,但这家公司的基本面实则乏善可陈。由于竞争激烈,其营收从2022年的16.7亿元骤降22%至2023年的13.1亿元。尽管去年营收强势反弹50%至近20亿元,但这一跃升几乎完全归因于收购麦歌恩的交易。 与此同时,公司的销售成本,也就是每块芯片的生产成本,在营收中的占比持续攀升,从2022年的51.5%增至去年的72%。这严重挤压了公司的利润空间,毛利率从上年的48.5%暴跌至2024年的仅28%。 公司表示:“近年来,来自国际领导公司的价格竞争加剧,已对中国公司的业务造成挑战,使得他们调整定价,并影响其盈利能力。” 随着利润空间遭到挤压,公司在2023年陷入亏损,去年更出现现金流为负值的情况。根据财报数据,2024年净亏损扩大至4.03亿元,较上年的3.05亿元进一步恶化。伴随亏损加剧与现金流持续恶化,公司现金储备从2023年末的17.5亿元锐减至去年末的仅10亿元。 这并不是说纳芯微毫无亮点可言,从产品结构来看,公司确实展现出相对均衡的布局,客户群体也较为多元。其芯片产品主要面向三大领域:汽车电子、能源与自动化,以及消费电子。能源与自动化板块的营收占比已从2022年的70%降至50%,同期汽车芯片业务占比从23%提升至37%,消费电子芯片也从7.6%增长至13.5%。 公司的客户结构也趋于多元化,前五大客户的营收占比从2022年的43.8%降至去年的36.9%,不过这一改善至少部分得益于其收购了麦歌恩。纳芯微还强调,它已成为中国汽车模拟芯片市场的本土龙头,整体市场份额位居第二。 归根结底,由于身处产能过剩、竞争惨烈的细分赛道,纳芯微看起来并不令人振奋。尽管对美国芯片征收关税的政策或许会让其获得一定喘息,但可能是短暂的。由于旗下芯片产品技术门槛较低,加上此技术相对成熟,在中国全力攻坚高端芯片的背景下,公司恐难获得可观的额外政策扶持。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顺丰首季业绩盈收双升

物流企业顺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6936.HK, 002352.SZ)周一公布首季度业绩,收入按年上升6.9%至698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利润为22.3亿元,按年升16.9%。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利润为19.7亿元,按年升19%。 首季度实现总件量35.6亿票,同比增长19.7%。当中速运物流受惠于公司完善产品矩阵,以及强化服务竞争力,收入同比增长7.2%。供应链及国际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9%,主要受惠于公司持续加强国际网络能力建设。 周二顺丰开盘升1.3%报37.8港元,现股价较公司去年上市定价高10%。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受惠大电视热销 TCL首季业绩增长强劲

TCL电子控股有限公司(1070.HK)周日披露,在高端大屏及高分辨率机型销售强劲的推动下,公司一季度电视机出货量同比增长11.4%至651万台,同期营收增速达销量增速一倍,录得22.3%的同比增长。 数据显示,公司最新季度65英寸及以上大屏电视出货量同比劲增33%,占整体销量的27.7%,较去年同期提升4.5个百分点。当季出货机型的平均屏幕尺寸同比增加1.9英寸至53.4英寸。其高分辨率Mini LED电视季度出货量同比激增233%,在总出货量中的占比从去年同期的3%增长超过一倍至8.8%。 周一香港市场午后交易时段,TCL电子股价上涨5.8%。该股今年以来累计涨幅约达50%。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