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ur Paradigm IPO

这家内地AI龙头三次申请在港上市均失败,终在第四次成功获港交所通过

重点:

  • 第四范式公开招股,集资最多11.25亿港元
  • 公司今年首季收入6.4亿元,亏损2.9亿元

    

刘智恒

人工智能(AI)近年炙手可热,由于需要庞大资金进行研发,相关企业争取在资本市场融资,商汤(0020.HK)是第一家AI企业率先登录港交所,而内地AI龙头之一的北京第四范式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6682.HK),经过三轮闯关失败后,终在本月初获港交所批准上市。

本周公开招股,每股招股价55.6至61.16港元,一手入场费约6177.7港元,集资最多11.25亿港元(10.5亿元)。

第四范式成立于2014年9月,提供以平台为中心的人工智能软件,主要服务企业客户,协助开发自有的决策类人工智能应用。公司经过11轮融资,前期投资者星光熠熠,当中包括红杉资本、腾讯、国新启迪、朴瑞、中移建投、越秀及海通国际投资等。

公司2021年首次向港交所申请上市,但上市路途并不平坦,接连三次被拒诸门外。祸不单行,今年3月更被美国商务部列入被制裁的实体清单,时任上市保荐人高盛亚洲迫不得已退出,由中金国际走马上任。

突受制裁 被列黑名单

原以为被列入制裁清单,公司前景堪虞,岂料反成上市契机,这里要从中美关系说起。中国的崛起,对美国世界霸主地位构成一定威胁,双方关系近年日趋紧张,美国深谙科技主宰明日世界,于是特别针对中国在此方面发展,其中AI市场更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联手盟国,在半导体及AI方面多加限制,禁止向华输出技术或设备。此外,又在资本市场出招,不让私募投资及风险基金等,投资某几类高科技公司。美国实际是要在技术及资金层面上打击中国 ,以截断两方面的援助。

面对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围堵,中国政府又岂能坐视不理,于是在官方层面力加推动,协助相关半导体及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但提供政府扶持,更大力通过资本支持,帮助行业进行研发与营运。除成立“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扶持芯片行业发展外,亦尽力协助合资格的相关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上市是其中一个主要的渠道。

就在被美国重点针对这个背境下,第四范式第四度申请在港交所上市,7月获中国证监会开绿灯,批准在港股上市的相关程序性工作。在中证监的批核下,第四范式亦顺利获港交所通过申请。

几经艰辛排除万难,公司终登上资本市场大舞台。不过通过是一回事,能否获投资者支持又是另一回事,之前上市的香港“AI第一股”商汤,上市时曾风光了好一阵子,但之后迟迟未见盈利,市场环境又不济,加上投资者阿里巴巴(9988.HK; BABA.US)及软银旗下的愿景基金相继沽售,股价一蹶不振,由高位大跌85%,市值蒸发两千多亿港元。在现时市场气氛下,第四范式要在新股市场集资殊为不易。

根据第四范式招股書披露,公司由2020至2022年上半年的收入,分别是 9.42亿元、20.18亿元和30.82亿元,三年均录得亏损,分别是7.5亿元、17.85亿元及16.44亿元。今年首季,其收入同比上升33.6%至6.44亿元,蚀2.91亿元,亏损扩大近11%。

市场大势 政策扶持

对于AI这类高科技公司,发展期内亏损并不是大问题,商汤及奇智科技(2121.HK)跟第四范式情况相若,仍未有利润可言;相反,我们应着眼于前景。对于AI,自2016韩国围棋之王李世石与AlphaGo的对垒,李世石以1比4落败后,人们对人工智能刮目相看,到今年初的ChatGPT演示,大家更赞叹不已,对于AI是明日大势,相信已无异议。事实上,世界各大企业对AI投下千亿资金投资发展,毫无疑问证明人工智能是正确赛道。所以第四范式的业务大方向是错不了,正所谓站在风口,猪也会飞。

内地企业的发展,国家政策取向是关键点,强如腾讯(0700.HK)及阿里巴巴,这几年在政策规限下,业务发展及股价表现大打折扣。但AI的发展,内地政府肯定扶持有加,今年4月时,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创新生态。5月初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也强调要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从此方面看,第四范式的发展,可剔除政策风险外,甚至随时能受惠政策的恩泽。

美国针对 资本却步

不过前景及政策虽利好,但受到美国处处针对,包括限制对华销售晶片及相关技术设备等,都让国内AI的发展受到打击,而缺乏先进晶片,对要依靠强大算力作基础的AI行业,发展无疑受到严重阻碍。而科技竞赛,斗的是技术与时间,目前情况,内地AI企业的确面对较大挑战。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亦充满不确定性。中美交恶后,欧美机构投资者对内地企业敬而远之,深恐投资的公司会突然被列入制裁名单,那投资就泡汤。许多基金非但不再投资中资企业,更将原有投资陆续撤离,特别是科网相关的企业,更是首当其冲。

因此,即使内地科网企业今年首两季度业绩表现亮丽,中国政府的整顿又已偃息旗鼓,但投资者眼见美国政府对在华投资日趋严厉,针对措施一浪接一浪,大部份基金也如惊弓之鸟,对投资中企裹足不前。没有欧美机构投资者支持,光靠中国资金,第四范式这类仍处于投资期的公司,股价要有好表现就不容易。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上半年净利翻倍 遇见小面招股集资6.9亿元

中式连锁面馆运营商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份有限公司(2408.HK)周四起至下周二公开招股,计划发行9,734.5万股,招股价介乎5.64港元至7.04港元,集资最多6.9亿港元(8,900万美元),预计下周五挂牌交易。 遇见小面成立于2014年,主打川渝面食产品,餐厅网络包括内地22个城市的451家餐厅及香港14家餐厅,另有115家新餐厅处于开业前筹备中。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按年升34%至7亿元,净利润则增96%至4,183.4万元。 根据公告,遇见小面引入HHLRA、国泰君安证券、君宜香港基金、Shengying Investment、Zeta Fund、海底捞全资子公司海底捞新加坡为基石投资者,投资总额约为2,200万美元。 公司称,集资所得将用于拓展餐厅网络、升级餐厅网络技术及数字系统,品牌建设、对上游食品加工行业的潜在投资,以及公司营运之用。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超额逾9千倍 量化派午收升113%

线上市场营运商量化派控股有限公司(2685.HK)首日挂牌开市报26港元,较招股定价高165%,之后股价回软,中午收市报20.9港元,升113%。 量化派发行1,334.8万股,招股价介乎8.8港元至9.8港元,最终以高位定价,公开发售超额9,365倍,国际配售超额14倍。 量化派的两大核心业务分别是一站式消费平台“羊小咩”,另外是经营汽车零售O2O平台的“消费地图”。去年的盈利1.47亿元,按年上升近40倍,主要因为来自羊小咩的收入大增所致。今年首五个月,盈利按年上升2.7倍至1.26亿, 集资所得净额仅1,237万港元,55%将用于提高公司的研发能力及改善基础技术 设施,45%用于建立及扩大本地消费应用程序。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天域半导体上市集資16.7亿港元

碳化硅外延片制造商广东天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2658.HK)周四启动香港首次公开募股,计划以每股58港元发行3,000万股,集資约16.7亿港元,公司于12月5日正式挂牌。 公司今年前五个月实现营收2.5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97亿元同比下降13.5%。近五个月期间,实现盈利1,120万元,扭轉去年同期1.12亿元的亏损。 天域半导体计划将62.5%的IPO募集资金,用于未来五年扩大产能,15.1%用于增强研发实力,另有10.8%将投向战略投资领域。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o-Young runs cosmetic surgery clinics

开店愈多投资愈重 新氧科技暂难靠“轻医美”翻身

医美平台新氧科技在积极拓展“轻医美”实体诊所后,营收虽持续成长,但其传统平台业务快速萎缩,拖累整体盈利能力 重点: 在开出首家“轻医美中心”仅两年后,新氧科技第三季近一半收入已来自快速扩张的连锁诊所业务 即使诊所收入于本季度录得三倍增长,公司另一半核心业务却大幅下滑,最终导致季度录得净亏损   谭英 在中国快速变动的美妆市场,短短数年往往就像过了一个世代。近期的新氧科技(SY.US)正是如此,公司从原本专注美妆社交与电商的平台业务,转型为经营全国最大规模的“轻医美”诊所连锁。然而,上周公布的最新季度业绩显示,这一转型让公司持续出现亏损,外界也开始质疑其“双轨业务模式”是否具备可持续性。 新氧科技于2023年8月在北京总部开设首家自营诊所,并此后迅速扩大布局。根据创办人兼董事长金星的说法,截至本月,公司已拥有42家轻医美中心,其中一家为加盟门店。 金星称,这也让新氧科技成为全中国规模最大的轻医美连锁品牌,公司有望在年底前达成50家门店的目标。他今年稍早也提出长期规划,未来8至10年内要在全国开出1,000家门店。 他表示:“未来我们会在严谨的策略下继续扩张医美中心网络,并透过更高标准的运营系统及更深的品牌价值,推动健康、可持续的增长。”他补充,新氧科技的新诊所截至9底已累计服务约60万人次。 这场转型显然正以极快的速度推进,但并非没有代价。随着新氧科技的线下诊所开始贡献营收,公司昔日的核心业务──为医美消费者提供的线上社群与内容平台──却持续流失动能。 投资者似乎认同这场转型的大方向,但仍未完全买单。尽管新氧科技的股价自今年初以来已累计上涨逾两倍,但公司公布最新业绩后的四天内,股价又下跌了23%,距离7月中创下的多年新高,更是蒸发了约一半市值。 公司未来走向,将决定投资者对其估值的态度。在第三季度的总收入中,来自其线下诊所的医美服务收入达1.84亿元,同比大增305%。但旧有线上社群的资讯与预订服务收入却下降34.5%至1.17亿元;此外,医疗产品与维护服务收入亦下滑25%至6,700万元。 加总各项业务后,新氧科技本季度录得总收入3.87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72亿元增长4%。 随着新诊所开业步伐全面加速,公司本季度由去年同期的2,030万元净利转为亏损6,430万元。现金储备也下降约四分之一,从2024年底的12.5亿元降至第三季度末的9.43亿元。不过,以目前连锁扩张的速度而言,这样的现金消耗也在预期之内。 线上起家 要理解新氧科技当前的转型轨迹,有必要回顾其发展历史。2019年上市时,新氧科技仍是一家电商平台,用户可在平台上搜寻并预订医美服务,连接全国 300个城市、约6,000家医美服务机构,活跃用户超过100万人。 新氧科技于2013年成立时,本质上是一个整形美容相关的线上社群。2014 年,公司开始与医美医院与诊所合作,正式切入电商领域。医美机构成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透过平台投放广告、获得预订流量,新氧也从中抽取佣金。 公司在早期便开始销售肉毒杆菌、玻尿酸等“注射类”医美产品。董事长金星的母亲是整形外科医师,而金星本人也曾在新氧App上分享自己施打瘦脸针、植发以及注射玻尿酸的经验。 金星创立新氧科技的初衷,是让人们能更轻松找到医美手术与相关产品的资讯,尤其当时中国经济高速成长,消费者对医美服务的接受度快速提升。2021 年,新氧收购了医院用医疗产品制造商武汉奇致。自2023年起,第三方注射产品与武汉奇致的医疗产品,已成为公司一项独立且规模可观的收入来源。 然而,公司目前的业务结构存在一定矛盾──原本依赖新氧平台导流、并为此付费的独立医师与诊所,如今却与新氧自营诊所形成直接竞争。从长期来看,这无疑是一项负面因素,因为这些独立从业者可能会对于与一个「同时身兼竞争者」的平台合作感到犹豫。 但自营诊所相较于与第三方合作,亦具备明显优势──新氧科技能以更高标准掌控服务品质。过去数年,中国医美行业出现大量小型诊所,其中不少服务品质参差不齐,也因此成为监管部门整治的主要对象。 金星近日接受彭博访问时表示:“随着我们提高门店密度,并将价格向韩国市场靠拢,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在国内接受这些医美疗程。”他指出,新氧科技能保持低价,主要靠大规模采购策略,以及因品牌知名度高而能有效压低行销成本。 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庞大且增速迅猛,其渗透率仍低于韩国、美国、巴西与日本。毕马威(KPMG)最新报告预测,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3,115亿元,成长至2030年的1.3万亿元,几乎扩大三倍。其中约38%属于非手术类医美,即新氧科技的核心细分市场。去年新进入医美市场的消费者中,56.9%为21至30岁,另有22%介于25至31岁之间。 随着业务重心从线上服务转向线下诊所,新氧科技不再需要与中国互联网巨头竞争订单导流与预订类服务。但公司同时也面临新对手,例如朗姿股份(002612.SZ),近期收购北京知名丽都医院,并与医美公司普门等合作开发新产品。即便今年股价大幅上升,新氧科技的市销率(P/S)约为1.45,仍略低于朗姿的1.59。 新氧科技向过去的核心业务告别,未必是坏事;今年股价的大幅上涨显示投资者多半对此方向表达认可。然而,从线上平台转向更重资本、管理更复杂的线下诊所领域,过渡过程势必仍充满挑战与不确定性。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