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87.HK YUMC.US
Yum China to expand KCofee standalone shops

2024年一季度,百胜中国通过股票回购和现金股息回馈股东达到创纪录的7.45亿美元

重点:

  • 截至4月23日,百胜中国今年回购了1,790万股普通股,远超2023年全年回购的1,240万股和2022年回购的1,060万股
  • 公司最近在中国迈过了15,000家门店的里程碑,还以“肩并肩”的模式推出KCOFFEE独立门店,并计划持续推广此模式

阳歌

在竞争激烈的中国餐饮市场,百胜中国控股有限公司(YUMC.US;9987.HK)始终保持领先地位。随着在人口众多的中小城市不断扩张,这家肯德基和必胜客餐厅的中国运营商在第一季度迈过重要里程碑,门店数突破15,000家。

这是公司周二发布的最新季度报告中的一大亮点。此外,今年前三个月百胜中国通过股票回购和现金股息的方式回馈股东7.45亿美元,创单季历史新高。公司首个季度回购的股票数量,超出它上市八年来任何一年回购的股票。此外,它还把季度派息力度提至新高。

尽管消费者支出愈发谨慎,中国市场仍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所以公司在保持快速扩张的同时持续回馈投资者。此外,公司还加大了进军中小城市的力度,推出新的小型门店模式,这些门店的资本支出可以低至目前平均成本的三分之一。利用自己强大的专业知识和运营能力,它加大了吸引加盟商的力度。在经验丰富的第三方合作伙伴的帮助下,公司扩张更为迅速,特别是在低线城市和壁垒较高的特殊渠道,比如医院、大学乃至高速公路服务区。

公司还向星巴克(SBUX.US) 和本土领导者瑞幸咖啡(LKNCY.US)等咖啡店运营商发起了挑战。公司推出了KCOFFEE的独立门店模式——肯悦咖啡,肯悦咖啡与肯德基店面相连,共享设备。 “肩并肩”的模式,不仅大大降低门店投资成本,同时提高了效率。

“我们将通过灵活的门店形式、策略性的加盟,和不同价位的卓越产品等方式来拓展潜在市场。”百胜中国首席执行官屈翠容在公司一季度业绩电话会议上表示,“通过这些行动,我们坚信有保持强劲增长的能力,为股东创造长期价值。”

财报显示出总体乐观的业务趋势,按固定汇率计算,收入稳健增长。与星巴克、麦当劳(MCD.US)和前母公司Yum Brands(YUM.US)等全球同行相比,该股目前相对被低估,这或许亦是推动公司要大力回购股票的原因。

百胜中国表示,今年前三个月用6.81亿美元回购了1,660万股普通股。官网显示,公司在4月继续大举回购股票,截至4月23 日,今年已累计回购1,790万股普通股。公司去年全年回购了1,240万股,2022年回购了1,060万股,在这两年里,每年回购的股票数量均超过1000万股。

同时,公司还宣布每股派发0.16美元季度股息,较去年每个季度派息0.13美元,以及2022年和2021年每个季度每股派息0.12美元大幅上升。

向中小城市进发

我们接着来看一下公司的最新策略——其中不少是针对中小城市的。对于到2026年实现覆盖中国一半人口这一目标,这些中小城市至关重要。公司表示,一季度净新增门店378家,门店总数达到15,022家。在新增门店中,约三分之二的新店采用较小的门店模式,这些店型往往更适合对价格敏感的低线市场。

公司管理层指出,肯德基中国最近推出了“小镇mini门店模式”,通过简化菜单和优化设备,使每个店铺的资本支出降低至50万元,仅为目前平均成本120万至150万元的三分之一。它还指出,必胜客也开发了更加注重堂食业务的“精攻店”门店模式。截至一季度末,肯德基占百胜中国门店总数的70%左右,必胜客占23%,其余来自小肥羊和黄记煌等规模较小的连锁店。

百胜中国重申了今年净新增1,500至1,700家门店的目标,公司有信心在2026年之前达到2万家门店的目标。 

去年,百胜中国表示在未来三年内,约15%至20%的新店来自加盟商。肯德基已经处于这个比例区间,一季度,加盟门店数在肯德基占比也达到了19%。

外卖是百胜中国努力拓展的另一个领域,公司调整了配送政策,第三方外卖平台骑手和自有骑手的混合配送模式较以往的自营配送更具效率。公司表示,一季度的外卖销售增长了12%,约占肯德基和必胜客餐厅总订单的38%。

咖啡业务方面,KCOFFEE业务推出了新的门店模式—肯悦咖啡。KCOFFEE是肯德基旗下的咖啡业务,始于自2015年。虽然新的肯悦咖啡门店有自己独立的用餐空间和菜单,但它们与现有的肯德基餐厅一起经营,以便利用现成的厨房和其他资源。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它已经用这个模式开出了100家门店;并且,一季度KCOFFEE售出的杯数同比增长了30%,公司打算“大力推广这种门店模式”。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公司的一些宏观数据,其中最为亮眼的是,不计及外币换算的影响,总收入增长7%至29.6亿美元,其中很大部分增长来自开新店。核心经营利润同比增长1%至3.96亿美元。虽然净利润基本持平,为2.87亿美元,但因去年大量回购股份,不计及外币换算影响,每股盈利增幅仍达10%。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Everest makes mRNA vaccines

云顶新耀依托AI驱动 mRNA管线实现增长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批准该公司自主研发的通用型的现货肿瘤治疗性疫苗EVM14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 重点: FDA已批准云顶新耀自主研发的通用型的现货肿瘤治疗性疫苗EVM14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其个性化肿瘤治疗性疫苗EVM16已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公司已成功将经过临床验证的自研mRNA平台本地化,目前正推进多个创新治疗药物的研发管线   莫莉 AI赋能医疗在资本市场掀起热潮,并重塑了生物医药行业格局。在这场竞赛中,港股上市公司云顶新耀(1952.HK)作为中国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将AI技术应用于mRNA癌症疫苗研发,也推动其AI驱动的mRNA肿瘤管线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实现了靶点筛选、序列设计和递送优化等关键环节的效率提升。 云顶新耀在mRNA领域的最新突破是推动该公司转向“双轮驱动”战略的主要动力,通过整合自主研发能力与AI药物发现技术,加速推进新一代癌症免疫疗法的开发。 云顶新耀的最新突破来自其备受瞩目的mRNA技术平台,该平台正成为公司的核心资产之一。公司宣布,美国FDA已批准其肿瘤相关抗原(TAA)疫苗注射液EVM14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EVM14采用公司自有mRNA技术平台开发,成功获得FDA IND授权,成为该公司首款自研进入全球临床阶段的mRNA肿瘤治疗性疫苗。这一里程碑标志着云顶新耀在将mRNA技术从基础研究转化为全球临床应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云顶新耀还于3月初宣布,自主研发的首款新型mRNA个性化肿瘤治疗性疫苗EVM16已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顺利完成首例患者给药。类似进展彰显了公司在mRNA技术领域的实力提升,从而吸引了投资者关注,其股价过去一年累计上涨约150%,远超其他生物科技公司。 在实现“商业化水平盈利”的同时,云顶新耀的收入伴随着更多药物上市而快速增长,正逐步接近可持续盈利。最新财报显示,其去年上半年收入达3.02亿元(约合4,200万美元),较上年同期的900万元大幅增长。 mRNA 疫苗的市场潜力及布局策略 mRNA肿瘤疫苗作为新一代肿瘤免疫疗法的前沿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在全球范围内,进展最快的候选管线mRNA-4157已完成三期临床试验患者入组,Moderna公司表示该疫苗最早可能在2027年上市。鉴于mRNA技术在靶向多种癌症方面的快速开发能力和灵活性,mRNA肿瘤疫苗的上市可能全面改写癌症治疗的格局。mRNA技术在新冠疫苗中的成功也推动了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作为中国首个将AI技术整合到mRNA肿瘤药物开发的生物制药企业之一,云顶新耀有望从Precedence Research预测的全球mRNA治疗市场中分得可观收益——该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25年达到208.3亿美元,2034年增至426.4亿美元。 云顶新耀早在2021年就开始布局mRNA技术开发,经过约四年的研发,成功将经过临床验证的自研mRNA平台本地化,构建了一个涵盖从抗原设计、mRNA序列优化,LNP递送技术到产业化生产的端对端全产业链平台,这是全球少数几个具备此类能力的企业之一。 公司对其mRNA平台和管线拥有全球权益,主要布局四大领域:个性化肿瘤治疗性疫苗(PCV)、通用型的现货肿瘤治疗性疫苗、免疫调节肿瘤治疗性疫苗、自体生成CAR-T产品。公司依托符合GMP标准的商业化生产基地,构建起覆盖mRNA肿瘤治疗与自身免疫疾病领域从研发到规模化生产的全产业链。 EVM16是云顶新耀自主研发的新型mRNA个性化肿瘤新抗原疫苗。该疫苗包含有高免疫原性潜力的新抗原,这些新抗原通过公司专有的“妙算”系统(EVER-NEO-1)新抗原预测算法,可以对每位患者的独特肿瘤突变进行预测。2024年8月,云顶新耀启动了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IIT),评估EVM16作为单药治疗以及与PD-1抗体联用治疗晚期或复发性实体瘤的安全性、耐受性、免疫原性和初步疗效。 EVM14是一款靶向多种肿瘤相关抗原(TAA)的通用型的现货肿瘤治疗性疫苗,拟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头颈癌等多种癌症的治疗。 在小鼠试验中,该疫苗不仅能诱导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和抗肿瘤活性——显著抑制肿瘤生长,还能激发免疫记忆以防止肿瘤复发。该疫苗有望使患者实现“长期无癌生存”,这在肿瘤治疗领域具有重要价值。 与需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定制的个性化疫苗不同,EVM14是预先生产的通用型疫苗,靶向常见肿瘤抗原而非患者特异性新抗原。凭借相对标准化的生产工艺,该疫苗具有更低的制造成本和更广泛的肿瘤类型适用性。 另一款值得关注的在研产品是云顶新耀的自体生成mRNA CAR-T项目,该疗法在临床前研究中展现出良好疗效,相比传统CAR-T具有生产成本更低、无需淋巴细胞清除、可在门诊给药等优势。与此同时,CAR-T细胞治疗领域正在发生变革,体内CAR-T研发日益受到重视。阿斯利康以10亿美元收购EsoBiotech的交易凸显了这一趋势,也彰显了药企间的激烈竞争。  “公司已成功从产品引进模式转向自主研发与战略授权相结合的‘双轮驱动’战略,并建立了自有mRNA平台。” 云顶新耀CEO罗永庆表示 “当前,云顶新耀基于自研mRNA技术平台开发的三款核心管线产品——通用型的现货肿瘤治疗性疫苗EVM14、已进入临床阶段的个性化肿瘤治疗性疫苗EVM16、自体生成CAR-T产品——已成为公司在肿瘤及自身免疫疾病领域创新战略的三大核心支点,共同实现公司自研AI+mRNA技术平台的巨大价值。” AI赋能加速肿瘤与自免疾病研发进程 DeepSeek在大语言模型领域的最新成功,再次引发对AI技术潜力的关注,特别在制药行业的应用。在药物开发中,AI可提升药物发现、化合物合成、临床试验队列选择和数据分析等环节的效率。TechEmergence报告指出,AI可将新药成功率提高16.7%,同时将时间成本削减40%至60%。各国政府正加速AI在制药领域的应用,美国今年1月启动耗资5,000亿美元的“星际之门”计划,该计划的任务之一将包括利用AI重新设计基于mRNA的癌症疗法。 云顶新耀“AI+mRNA”的技术整合正吸引投资者关注。该战略将AI技术嵌入mRNA开发的关键阶段,包括新抗原预测、mRNA序列设计和LNP研究,以提升研发效率。 在mRNA新抗原疫苗开发中,准确预测免疫原性突变对设计能激活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的疫苗至关重要。云顶新耀自主研发的基于AI的“妙算”系统(EVER-NEO-1)新抗原预测算法,不仅能识别大多数已报道的肿瘤新抗原,还能发现多个此前未报道的新抗原。在某些方面,该算法甚至优于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开发的肿瘤新抗原识别系统。…

简讯:需求与价格下滑 海螺水泥盈利减少24.6%

受内地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影响,水泥行业持续承压。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0914.HK)周一公布,去年收入同比减少35.51%至910.3亿元(125.5亿美元),录得纯利80.52亿元,同比减少24.65%。 公司表示,受到需求与价格下滑影响,去年公司水泥和熟料合计净销量同比下降7.46%至2.71亿吨;主营业务收入下降14.18%至741.56亿元;产品综合毛利率为24.51%,较上年同期下降0.52个百分点 2025年,公司预计全年水泥和熟料净销量2.68亿吨,预计吨产品成本和吨产品费用保持相对稳定。另外,公司提出2025年至2027年度分红规划,建议期内每年度现金分红合计不低于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50%。 海螺水泥周二早盘下跌,至中午收市跌5.75%,报21.3港元。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小米配股集资426亿港元

小米集团(1810.HK)周二公布,以先旧后新配售8亿股,每股配售价53.25港元,较周一收市价57港元折让6.6%,较过去十个交易日收市平均价折让3.6%,集资达426亿港元(397.5亿元)。 集资所得主要将用于加速业务扩张、研发投资,以进一步提升科技实力,以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配售股份占已扩大股本的3.1%,而创始人雷军的持股量,将由24.1%降至23.4%。 小米周二开市跌5.5%报53.85港元,较配售价仍高1.1%。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Pining for industry dawn, SolarSpace turns to seek Hong Kong IPO

等待行业黎明 中润光能转战港股

市场竞争加剧,价格下滑,中润光能选择转战港股,寻求资本支持以渡过行业低谷 重点: 公司去年由盈转亏,录得股东应占亏损12.89亿元 今年2月,中国光伏组件价格出现30个月以来首次上涨   李世达 全球光伏零组件市场一直是中国企业的天下,然而在产能过剩、价格下滑的环境下,市场环境相当恶劣,能够生存下来并持续成长的企业,绝非泛泛之辈。其中江苏中润光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在艰难环境下前行,去年光伏电池片出货量上升至全球第二,近日已正式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 公司此前曾于2023年向深交所创业板提交上市申请,并成功通过,但由于公司在2024年第一季度由盈转亏,考虑到行业景气不佳及当时A股市况低迷,最终在2024年6月撤回上市申请。时隔几个月后,公司转战港交所冲刺上市,保荐人也由海通证券改为中信建投国际和中信证券。 成立于2011年的中润光能,为头部光伏电池制造商,近年将产业链延伸至光伏元件环节。申请档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统计数据,2024年公司在全球光伏电池制造商中排名第二,市场份额达14.6%,包括各大光伏组件制造商,其中全球十大光伏组件制造商中的九家也是其客户。申请档称,公司的业务遍及超过2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000余家客户。 中润光能主营高效能光伏电池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同时也发展光伏零组件业务。光伏电池片是光伏电池板的基本组成单元,也是将光能转换成电能的主要设备。目前电池片收入占公司总收入超过80%,至于光伏零组件的业务也在持续增长,2022年至2024年,公司光伏组件销量分别为0.9GW、1.4GW及2.9GW,收入占比别为7.5%、9.0%及18.7%。 然而,业务推进虽颇为顺利,但在行业整体下行周期下,中润光能去年由盈转亏。2024年,中润光能收入按年下滑45.68%至113.2亿元,并录得股东应占亏损12.89亿元,而2023年为盈利16.7亿元。 录得毛损 库存增加 事实上,自2023年第四季开始,由于产能激增导致产能过剩,硅片、光伏电池片的平均售价纷纷下跌,导致行业利润率下滑。申请档显示,2022年至2024年,中润光能的光伏电池片整体平均售价从0.99元/W降至0.32元/W,也令公司毛利率从2022年的11.8%降至2024年出现毛损10.1%。 光伏行业亏损的当然不止中润光能一家。有媒体统计,去年中国有31家光伏企业出现亏损,占比超过行业七成,硅料硅片、电池组件更成重灾区。包括亿晶光电(600537.SH)、TCL中环(002129.SZ)、通威股份(600438.SH)及钧达股份(002965.SZ)等均出现亏损。 与此同时,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天数、存货金额都在快速上升,其中资产负债率从2022年的79.1%增加到去年的83.7%,而存货金额更是从2022年的9.37亿元大增1.5倍至去年的24亿元。存货周转天数也从2022年的19.7天暴增至去年的68天。手上现金则从2023年末的19.2亿元降至去年末的11.1亿元。 毛利下滑、库存增加、周转困难及现金减少,已说明中润光能目前面临的困境,也显示上市的急迫性。但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考虑的还是光伏产业景气何时反转向上? 光伏产业现曙光? 今年以来,不少讯号似乎显示好的一面。根据政府政策,今年4月30日前并网的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可以获得较高额的电费补贴,而自5月31日起,新投产的分布式光伏项目,原则上全部电量进入电力市场交易,通过竞价形成电价,不再享受国家补贴。 这两个“大限”导致行业内短期内出现“装机潮”,光伏电池与组件价格也出现回升。今年2月份,中国光伏组件价格出现了30个月以来的首次上涨,涨幅0.4%,这个不到1%的涨幅已足够振奋行业信心。 而中润光能的海外拓展,则是近几年,中润光能积极拓展在美国、欧洲、中东、东南亚及南亚等地区的业务,其海外收入也有所增加。 2022年至2024年,公司的海外市场收入从14.41亿元增加至37.23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也从11.5%提升至32.9%。今次若成功上市,募集的资金将用于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建立新的海外生产基地,生产高效光伏电池片。 中润光能在行业内具备一定优势,但公司日趋严峻的财务状况,可能让投资人信心打折扣。整体而言,光伏企业的市场吸引力仍取决于行业的前景,前述提到的电价新政策对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将是后续观察的重点。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