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NE.US 6160.HK

这家创新药企营收增长迅猛,但研发和销售开支“双增”,会是未来扭亏的助力还是拖累?

重点:

  • 百济神州一季度营收同比大增56%,其中核心产品百悦泽全球销售额翻倍
  • 该公司的销售端正在大举投入,相关开支的增速甚至比研发投入更快

 

斯年

尽管上市6年还在持续亏损,百济神州有限公司(BGNE.US; 6160.HK; 688235.SH)的创新药收入增长总体“势不可挡”。继去年年报显示其创新药收入超过恒瑞医药(600276.SH),成为国内真正龙头后,该公司上周四发布的2023年一季度业绩报告显示,相关收入仍在进一步增长,同时全球布局也在持续加深。

百济神州专注于开发和商业化创新抗肿瘤药物,目前有3款自主研发并上市的药物,分别是百悦泽、百泽安和百汇泽,总计约有50款产品或临床候选物处于临床开发或商业化阶段。

据一季度财报显示,百济神州期内实现收入4.48亿美元(30.1亿元),同比增长56%,其中产品收入4.1亿美元,同比增长56.8%;但是,该公司仍录得3.48亿美元净亏损,比去年同期的4.35亿美元收窄20%。

估值方面,百济神州的A股市销率约21倍,较其港股与美股的18倍存在溢价,而三者均高于同业恒瑞医药的14.5倍,或许说明投资者对该公司的前景仍抱持较大信心。

值得关注的是,与众多药企正在经历低迷的“寒冬”相比,百济神州在研发和销售端的投入都丝毫没有手软。2022年,它已经成为中国唯一一家研发投入超过百亿元的药企,而在今年第一季度,其研发投入仍在保持增长,销售投入也逆势发力,这些数字将成为企业扭亏的助力还是拖累,对其他企业或许会有参考价值。

全球销售加速

季度报告指出,百济神州的产品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百悦泽和百泽安两款产品,以及安进和百奥泰授权产品的销售增长,而百汇泽的具体销售额则未有披露。

百悦泽是百济神州的核心产品,用于治疗多种血液肿瘤的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BTK小分子抑制剂,目前在美国、中国、欧洲等超过65个市场获批,一季度全球销售额达到2.11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3%。

2022年,百悦泽在与第一代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BTK)小分子抑制剂、跨国药企強生(JNJ.US)旗下伊布替尼的全球三期“头对头”研究中,取得了优效性结果,确立了“同类最优”的地位,全球销售更加高歌猛进。百济神州在季报中表示,百悦泽的销售表现尤其得益于在美国获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适应症,令它一季度在美国的销售额同比激增104%;此外,据研究机构IQIVIA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百悦泽已成为中国BTK抑制剂市场占比第一的产品。

相反,强生的一季度报告则显示,伊布替尼的销售收入有所下滑,而全球BTK抑制剂的格局,或许正在随着百悦泽的持续放量而发生变化。

百济神州的另一款产品百泽安,在技术创新方面没有百悦泽那样显著的领跑优势,但销售表现仍然不俗。百泽安属于PD-1产品,可以用于治疗多种实体瘤及血液肿瘤,赛道竞争激烈,报告期内,百泽安在国内市场仍实现1.15亿美元销售额,同比上升31.6%。

百泽安在2019年获批时,已经是中国第7款PD-1/PD-L1产品,但此后持续发力,在中国已有10个适应症获批,成为中国获批适应症及纳入医保适应症最多的PD-1产品,市场渗透率持续走高。

此外,在今年一季度,百济神州还获得合作收入4,510万美元,主要来自与诺华(NOVN.SWX)分别于2021年就百泽安与欧司珀利单抗的合作预付款所进行的部分收入确认,但这一数字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下滑。

销售投入增加

随着众多产品上市并在全球各大市场持续放量,一个不可忽视的变化是,百济神州的销售端正在大举发力,甚至比研发投入增长更快。

百济神州今年一季度的研发费用为4.09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仅增长4.8%,但销售及管理费用则增长11.5%至3.28亿美元。公司解释,该项费用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员工人数增长,其中大部分来自于商业团队规模扩大。

因此,百济神州的销售管理费用占营收比重已经超过73%,更远比同类创新药公司为高,例如从去年年报看,君实生物(1877.HK; 688180.SH)的销售费用占营收比重约为49.3%,信达生物(1801.HK)则为56.7%。

出于打击带金销售、节约医保资金等目的,中国近年来密集出台集中采购和医保谈判等医药政策,中国药企销售端的盈利空间缩少,就连同业巨头恒瑞医药也在经历销售团队缩减、产品收入下滑的困境,如今百济神州的销售投入却仍在逆势上扬,在行业中实属罕见。

而在研发和销售之外,百济神州也在持续产能扩建之路,其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全新商业化阶段生产基地和临床研发中心,已完成钢梁吊装封顶工程;旗下苏州小分子创新药物产业化基地和广州大分子生物药生产基地的扩建,也正在持续推进。由此可见,百济神州正从一家体量轻盈的创新药企转型为业务广泛的“重资产”药企,其产能利用率将受到市场关注。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丘钛科技料上半年盈利增长150%

手机镜头制造商丘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1478.HK)周四公布,预期于截至6月底止上半年综合溢利,较2024年同期的1.15亿元(1,600万美元)增长约150%至180%。 该公司称,预期综合溢利明显增长,主要由于期内应用于智能手机的摄像头模组之规格继续提升,令集团中高端产品的销售比重继续提升,并进一步改善毛利率。此外,集团指纹识别模组产品的销售数量较同期增长约59.7%,销售数量和产品结构的双重改善令得指纹识别模组产品的销售收入明显增长,毛利率有所改善;以及一家联营公司新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业绩有所改善。 今年6月,丘钛科技摄像头模组销量达3,434.8万套,按年增长4.1%,指纹识别模组销量1,390万套,按年增长7.3%。 公司股价周五高开4.22%,至中午休市报10.68港元,升2.5%。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代币化点石成金 德林股价一度狂飚

从事金融服务的德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1709.HK)周四公布集团资产代币化的进展,预计今年第三季度可完成合作框架与资产评估,并将向监管机构递交申请,到明年第二季度起,平台可正式上线并开始长期监控。 集团上月公布,把持有的资产进行代币化,涉及金额最高5亿港元,首批的资产包括位于中环的德林大厦若干权益,以及三项由集团管理的基金资产。 德林表示,将资产代币化后,将以分派方式赠予合资格股东、德林证券(香港)的合规用户,以及“突触科技”平台的认证用户。透过实物分派,让参与者能够直接持有链上资产,享有更高的透明度与流动性,并参与新一代的数字金融生态。 德林股价开市升4.2%报4.18港元,过去一个月公司股价上升42%。 刘智恒
Haier-India

业绩急升却出售近半股权 海尔印度的资本博弈

在印度的收入快速增长之际,海尔仍决定出售近半数股权,以换取更多本地化发展空间 重点: 去年海尔印度收入超10亿美元,按年增长超30% 海尔印度拟释出2%股份予员工,并计划于未来两年启动IPO    李世达 在全球家电巨头中,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6690.HK; 600690.SH)是少数能在新兴市场取得本地化成功的中国品牌。但令人意外的是,这家中国制造“出海标杆”企业,在其印度子公司年收入突破10亿美元、南亚市场持续高速成长之际,却传出拟出售近半股权予印度本地企业,这一操作再次凸显了中国资本在海外发展面对的困境。 据《商业旗帜报》、路透社等媒体报道,印度巴帝电信(BRTI.NS)创始人苏尼尔·米塔尔(Sunil Mittal)的家族办公室,正联合美国私募股权公司华平投资,提出以600亿卢比(7.2亿美元)收购海尔印度49%的股份。目前海尔仍在评估此一交易,尚未做出最终决定。 此前,彭博社于5月份一则报道也透露了这一可能性,但当时传出的估值为20亿美元,最新报价折价幅度高达64%。路透社称,估值缩水关键因素是海尔向印度子公司收取的高额品牌使用费和特许权费用,侵蚀公司未来的利润率,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部投资者的估值预期。 制造业出海先行者 回头来看,海尔集团可说是中国最早一批布局全球化的制造企业之一,从冰箱起家,逐步拓展至洗衣机、空调、厨电、电视等多元家电产品,并成功并购GE Appliances、Candy等国际品牌,成为全球智能家电领导者之一。截至2024年底,海尔连续15年蝉联全球大型家电品牌市占第一,海外营收占比达52%。 早在2004年,海尔便已进入印度市场,是首批在印度设厂的中国家电品牌之一。2007年,海尔在普纳(Pune)设立首座工厂,生产冰箱与洗衣机,并在2017年于大诺伊达(Greater Noida)兴建第二座综合工业园区。截至2024年底,海尔印度拥有近3,000名员工,当中技术与研发人员占比达25%以上,实现研发、制造、销售、售后服务四位一体的本地全链条运营体系。 根据2024年报,海尔印度收入首次超过1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30%,公司更定下2027年达20亿美元的目标,成为公司海外业务最大亮点之一,帮助公司去年年度收入与净利润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今年第一季,南亚市场(主要是印度)收入年增超过30%,印度地区零售额与零售量市占率分别提升0.6与0.7个百分点,对开门冰箱的市占率更达到21%。 这样的业务表现应当吸引母公司继续增资扩产,却为何选择出售近半股权? 必然的妥协 从地缘政治因素来看,自2020年中印边境爆发冲突以来,印度政府对中国企业的投资采取更高的审批标准。根据“Press Note 3”政策,所有来自与印度接壤国家的投资案皆需政府逐案核准,不适用自动通道。海尔印度曾于2023年申请100亿卢比的直接投资计划,用以扩建现有产能与建设新厂,但截至2024年底仍未获批。 事实上,自印度总理莫迪于2014年提出“印度制造”以来,一直力图将印度打造为全球制造中心,并减少对外资的依赖,尤其是家电、电信与半导体等敏感领域。对外资企业而言,若想在印度取得政策支持与市场拓展机会,通常需在股权、治理结构与供应链层面进行本地化调整。在此情形下,海尔势必要降低“中国控制”的敏感标签。 虽然交易后仍由中资控股,但透过让渡49%股份给印度本地商界与西方资本,可形塑出一种“多元治理”、“间接本地化”的形象,降低在产能扩张与IPO等关键节点上被卡关的风险,在不丧失实控权的前提下,获得更多制度操作空间与政策通融余地。 这种“让渡而不放权”的资本设计,或许是当前地缘政治环境下,中国企业海外求生的必然妥协。 根据路透报道,海尔印度还将释出2%股份予员工,并计划于未来两年启动IPO。这一安排也有助强化公司在印度的“本地企业”形象,有利于说服印度监管层其治理结构符合当地利益。以目前7.2亿美元收购49%计算,整体估值仅14.7亿美元。若未来IPO估值回升至20至25亿美元,母公司持有的51%股份市值也将回升至10亿美元以上,加上品牌授权收入与潜在技术服务费,可实现实质收益放大。 不过,交易后势必仍需面对严格的审批与资本回报限制,而高额的品牌授权费与技术转移费若未调整,仍可能抑制海尔印度本地利润,影响IPO估值表现,同时股权的让渡也意味着治理复杂度提升。但对海尔而言,这仍然是一场值得下注的转型赌局。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行业简讯:多晶硅制造商拟设公司 收购业内陷困境对手

财新网周三报道,因多晶硅供应过剩,导致过去一年价格持续暴跌,中国主要多晶硅制造商,计划设立一家公司收购国内规模较小的竞争对手,以拯救备受产能过剩困扰的行业。 财新援引熟悉计划的消息人士称,参与该倡议的主要包括通威股份(600438.SH)和协鑫科技(3800.HK)。新公司将与较大生产商合作,以便更好地控制行业产出并支撑价格。 新公司的筹建谈判始于今年初,目前参与方包括主要多晶硅制造商、潜在收购目标和金融机构,并已就推进方案达成共识。 大全新能源 (DQ.US; 688303.SH)的现状折射行业困境,2025年首季度多晶硅销售均价跌至每公斤4.37美元,较上年同期的7.66美元骤降43%。但大全在2025年首季度的平均生产成本达每公斤7.57美元,相当于每售出1公斤产品即亏损3.2美元。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