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出的灿谷优车平台,补全了这家在线汽车交易服务供应商的新业务模式

重点:

  • 受宏观环境疲软和商业模式转型影响,灿谷三季度收入急剧下滑,但受益于成本控制,其亏损也大幅收窄
  • 公司在三季度推出了二手车平台“灿谷优车”,并表示向汽车交易服务供应商的业务转型现已“基本完成”

阳歌

人人都喜欢柳暗花明的故事。但在如今中国经济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人们可能更看重利润。

这或许能解释投资者对灿谷集团(CANG.US)最新公布的未经审计财报的反应。财报显示,该公司从汽车金融向汽车交易平台的转型过程稳步推进。与此同时,该公司在三季度未经审计财报中披露的净亏损大幅下降。

但与灿谷财报显示它尚未盈利相比,似乎其他都不值一提。或许是因为对此感到失望,再加上管理层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未能回答关于何时实现收支平衡的问题,该公司的股价在最新业绩公布后下挫15%,收盘价接近历史最低水平。

中国汽车行业的整体形势也不乐观,这可能分散了投资者对灿谷整体处于增长趋势的注意力,包括其不久之前推出的二手车交易平台“灿谷优车”,也录得了一些显著增长。该平台和灿谷稍早推出的新车交易平台“灿谷好车”,是其同时面向买家和卖家,提供广泛汽车相关服务的新型商业模式的基础。

我们先来分析中国整个汽车行业的总体前景。它严重影响着行业内每一个机构,从制造商到经销商和灿谷这样的其他相关服务供应商。今年春季,因为国内广泛的封控和其他疫情防控措施,汽车行业大幅放缓,但到了6月又突然回暖,一直到10月都保持稳定增长。

到了11月,形势再度不稳。从最新的指标来看,随着最近的疫情防控措施必定导致月销售额再次下滑,经销商库存不断增长。

尽管整个汽车行业情况不乐观,但灿谷指出,它其实处于有利地位,能够从中受益,因为它提供的是更注重成本效益的产品和服务,特别关注对价格敏感的小市场。

“疫情持续产生的影响,叠加前两个季度出台的优惠政策,正在重塑国内汽车行业的格局,”灿谷首席执行官林佳元在随着最新业绩一同公布的评论中说道。“在不断变化的市场趋势和积极的监管变化下,我们继续专注于我们的汽车交易业务,并继续提升我们的一站式平台服务能力。”

虽然灿谷现在已经集齐了汽车交易服务供应商这个新业务所需的几乎所有元素,但由于服务平台整合以及汽车金融业务的退场才刚刚开始,加上我们提到的其他宏观因素,该公司三季度收入同比大跌48%至4.16亿元。

虽然这确实没什么可以吹嘘的,但我们应该注意,这个数字超出了该公司之前给出的指引,相比二季度69%的跌幅有所改善。

尽管收入大跌,但因为整体运营成本和开支缩减27%,该公司的利润改善明显。最新季度亏损1.3亿元,同一年前4.17亿元的亏损相比,收窄约三分之二。

加速扩大用户基数

在了解了这些宏观数据之后,我们将在本文的后半部分,看看灿谷在建立汽车交易服务平台方面的进展,以及跟建立平台同样重要的——吸引尽可能多的经销商和其他用户入驻,因它们将成为其未来主要的收入来源。

关于这个方面,灿谷在最新的财报中指出,在最近一个季度,83.4%的收入来自车交易服务业务,高于二季度的75.6%。林佳元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说,公司的车交易转型已经“基本完成”。

他说,“下一阶段的里程碑,是力争在明年完成商业模式的规模化。”

该公司已经在朝着这个方向稳步推进,截至 9 月底,“灿谷好车”平台合作车商达9,350家,覆盖305个城市,比上个季度增长了13.5%。去年,灿谷在微信上推出了“灿谷好车”小程序,在二季度末,发布了一款完整的App,并表示截至9月底,该应用程序获得逾30万的页面浏览量和2.7万独立访客。

公司平台的第二个车轮是“灿谷优车”,它也遵循类似的路子,首先是三季度在微信上推出小程序。作为加强循环经济的举措之一,中央政府最近出台了旨在打造全国性二手车市场的政策,灿谷希望借力这些政策将“优车”打造成一个二手车交易社区。

在推出后不久,“灿谷优车”截至9月底,已经拥有3,000多家注册经销商,页面浏览量达到29万,独立访问者已达1.5万。鉴于反响强烈,该公司正计划开发这款软件的网页版,计划在明年推出。

管理层指出,灿谷有能力利用强大的行业关系,获得高质量的二手车,并更多面向终端用户直接销售,以获得高于卖给其他经销商的利润率。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灿谷在该季度还为平台上线了几项重要的新服务功能,包括保险、定金保、车无忧和新车潜客等。

归根结底,尽管它的新商业模式似乎已接近打造完成,但灿谷之路还在向前延伸。其股票目前的市销率为0.54倍,虽然较低,但高于它在国内的竞争对手优信(UXIN.US)的0.37倍,以及美国同行Carvana(CVNA.US),后者仅0.05倍。但它远低于表现强劲、处于盈利状态的国内竞争对手汽车之家(ATHM.US; 2518.HK)的3.84倍,由此可见,利润才是王道。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诺诚健华授予Prolium双特异性抗体海外商业权

生物制药公司诺诚健华(9969.HK; 688428.SH)周一公布,其子公司北京诺城健华与康诺亚生物(2162.HK)子公司成都康诺亚以及两者的合资公司,与美国药企Prolium Bioscience Inc.签订独占许可协议,在全球非肿瘤领域以及除亚洲以外的全球肿瘤领域,开展ICP-B02(CM355),即CD20×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开发、注册、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占权利。 北京诺诚健华和成都康诺亚将按各50%的比例合计获得1,750万美元(1.28亿元)的首期及近期付款,并根据特定临床、监管及商业化里程碑的实现情况,有权合计获得最高5.025亿美元(36.8亿元)的额外里程碑付款。同时,双方还将获得未来产品净销售额的分层特许权使用费,且作为本次交易对价的一部分,北京诺诚健华和成都康诺亚还将有权获得Prolium的少数股权。 ICP-B02 (CM355)旨在结合肿瘤细胞上的CD20及T细胞上的CD3,重新定向及激活T细胞,通过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TDCC)消除肿瘤细胞。这种双特异性抗体在肿瘤学及非肿瘤学领域均显示出强大潜力。目前,ICP-B02 (CM355)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ACM Research posts strong revenue growth

美打压中国芯片发展 盛美半导体左右为难

这家总部位于加州的芯片生产设备制造商受惠于中国市场需求迅速增长,但它与中国的紧密联系也变得越来越棘手 重点: 总部位于美国的芯片设备制造商盛美半导体与中国关系密切,预计2025年收入将高达9.5亿美元,快将达到其10亿美元的目标 尽管增长前景强劲,但美国针对中国芯片行业的限制,以及盛美半导体创始人的背景,对公司的运营构成了严重风险 陈竹 随着华盛顿继续收紧对中国获取先进半导体技术的限制,北京发展自给自足的芯片行业的努力,已从宏观战略变成了迫切需要。在数十亿美元的政府资金支持下,中国企业正争分夺秒地开发西方技术的替代品,寻求打破长达数十年的依赖,这种依赖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一大软肋。 一些总部位于西方和其他亚洲国家,但在华拥有大量业务的公司,横跨这个日益严峻的分歧,令它们不得不谨慎行事,以免在这种较量中受到挤压。其中一家不太知名的公司盛美半导体(ACMR.US),似正乘着中国投资的巨大浪潮,将自己定位为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公司,通过其上海子公司在中国开展广泛业务。 但盛美半导体可能会发现,要跨越日益扩大的美中分歧越来越困难,因为美国日益严格的限制措施影响它的业务,包括上个月盛美上海被列入华盛顿的实体名单。 这家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生产商,制造用于微芯片的精密设备,被认为是该领域最有前途的中国企业之一。公司上周在一份业务更新中表示,随着中国对其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预计2025年的收入将达到8.5亿至9.5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 根据这份业务更新的数据,公司预计2025年的收入将从2024年的7.55亿美元增长到7.7亿美元,增长约18%。考虑到盛美半导体在2022年制定了实现10亿美元收入的长期目标,现在看起来几乎可以提前数年实现这一目标,这一增长轨迹尤其引人注目。值得注意的是,公司预计的9.5亿美元收入将是其2021年2.5亿美元收入的近三倍。 这种戏剧性的扩张,很大程度源于中国努力推动半导体供应链本土化,因为芯片制造商,越来越多地转向本土供应商提供的设备。虽然可能会吸引那些希望从中国的芯片投资狂潮中获利的美国股票买家,但这些人应该降低热情,因该公司不同寻常的结构,其处于美中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的交汇点。 盛美半导体于1998年由中国出生的美国公民王晖(英文名David)在加州创立。2005年,盛美半导体在中国成立了子公司——盛美上海(688082.SH)。盛美上海后来成为盛美半导体的运营基石,并于2021年在中国创业板上市,比其母公司2017年在纳斯达克上市晚了四年。自从在纳斯达克上市以来,随着业务的蓬勃发展,该公司的股价上涨了两倍多。 尽管盛美半导体保持着美国企业的身份,其高层管理人员中既有亚裔也有非亚裔,但公司几乎所有的业务运营都在中国进行。虽然盛美半导体没有披露地域收入的细分,但盛美上海在另外一份业务更新中披露,2024年的收入预计为56亿至58.8亿元(约合7.65亿至7.88亿美元),表明该公司绝大部分业务是由上海子公司产生。 清洁技术先驱 要理解盛美半导体的业务,一些关于芯片制造的背景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制造半导体需要一系列复杂的专门设备,从打印微观电路图案的光刻机,到去除材料层的蚀刻工具,以及在加工步骤之间消除污染物的清洁系统。   盛美半导体在1998年成立时,最初的目标是在化学机械平坦化(CMP)领域参与竞争,这是一项关键的工艺,用于平整和抛光雕刻芯片的精密晶片表面。然而,面对激烈的竞争,公司转向了晶圆清洗领域,并凭借空间交替相移(SAPS)等技术创新开辟了一片天地,与传统清洗方法相比,SAPS能更彻底地清洗晶圆表面的深窄沟槽。 经过多年发展,盛美半导体在清洁领域仍然落后于Screen(7735.T)、Tokyo Electron(8035.T)和LAM Research(LRCX.US)等全球领先企业。然而,根据开源证券最近的一份报告,盛美上海已成为中国主要的清洗设备供应商,并成为中国第三大半导体设备制造商,收入仅次于北方华创(002371.SZ)和中微公司(688012.SS)。 虽然盛美半导体在2013年获得首个主要国际客户韩国SK海力士,但其大部分收入来自中国国内的芯片制造商。主要客户包括中国领先的晶圆代工厂中芯国际和华虹,以及中国最大的内存制造商长鑫存储和长江存储。 中国的半导体制造能力预计将大幅扩张。开源证券的报告引用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的芯片制造能力预计在2024年增长15%,达到每月885万晶圆,2025年再增长14%,达到1,010万晶圆,几乎是全球行业预测增长率的一倍。到2025年,中国预计将占全球半导体制造能力的约30%。   这种扩张表明,中国对新的芯片制造设备的需求巨大,国内供应商将从中国的本土化努力中受益。尽管如此,投资者评估在美上市的盛美半导体时仍应考虑几个关键风险。 也许最重要的是,就在上个月,盛美上海被列入了美国商务部的“实体名单”,限制其获得来自美国的零部件。尽管公司回应说,通过替代供应来源,影响将“最小化和可控”,但它面临的挑战可能仍然很大。 更复杂的风险源于盛美半导体独特的公司结构。作为总部位于美国的盛美半导体和盛美上海的董事长,王晖可谓中美的结合体,他出生于中国,但也是美国公民,拥有中国的永久居民身份,领导着一家主要为中国芯片制造商服务的美国公司。鉴于美国法规禁止美国公民支持中国半导体制造商,未来王晖继续领导一家中国大型半导体设备公司的能力可能会面临限制,这可能影响盛美半导体的运营。 总言之,盛美半导体为美国投资者提供投资中国半导体设备行业的独特机会,并有望从中国推动技术自力更生的努力中受益。然而,投资者还必须仔细权衡该公司面临日益增加的风险,包括美国出口管制、供应链限制和潜在的领导层复杂性。公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保持技术竞争力的同时,应对这些复杂的地缘政治和监管挑战。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顺丰同城盈喜 去年盈利增倍增

快递企业杭州顺丰同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9699.HK)周二发盈喜,预计2024年12月底止,全年盈利较2023年增长不低于100%,而收入同比增长不低于25%。 公司指出,餐饮及零售行业消费增长,对即时配送需求量增加,带动公司订单快速增长。同时,因持续提升数智化能力,市场份额及渗透率不断提升。加上进一步提高网络规模经济效应,提升产出效率,令毛利率上升,并能持续改善费用率。 顺丰同城开市升0.2%,报9.39港元。过去一年,股价由高位下调逾25%。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AI development needs TSMC

不管世界如何变 AI需要台积电

无法摆脱地缘政治压力的芯片大厂台积电,用亮眼的业绩证明了AI盛世仍在继续 重点: 台积电去年第四季度营收为268.8亿美元,按年增长38.8% 公司计划今年将资本支出增加到420亿美元新高   李世达 全球最大晶圆代工企业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2330.TW; TSM.US)近日举行业绩发布会,各界期待他们回答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人工智能(AI)热潮是否还会延续?第二个问题则是,在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之际,台积电是否正在变成“美积电”? 第一个问题主要来自近期AI概念股逐渐降温,以及台积电先进封装技术CoWos(Chip-on-Wafer-on-Substrate)传出被英伟达(NVDA.US)“砍单”的传闻。CoWos目前是台积电独家封装技术,全部产能都用于AI相关产品。近几年,台积电不断扩厂增加CoWos产能,为的就是因应AI需求。 对此,台积电董事长魏哲家在投资人会议上作出澄清,强调不仅没有减少订单,反而还在增加。英伟达执行长黄仁勋同日则在台湾另一活动受访时解释,英伟达 Blackwell架构芯片正由CoWoS-S逐步转移到更高阶复杂的CoWoS-L制程,整体订单仍在成长。 另一个证明,就是台积电持续刷新纪录的业绩表现。最新出炉的财报显示,台积电去年第四季营收按年增长38.8%至8,684亿台币(268.8亿美元),股东应占溢利年增57%至3,746.8亿台币(113.7亿美元),不仅超越外界预期,且均创下历史新高。同期毛利率按年增加6个百分点至59%;纯利率年增4.9个百分点至43.1%。台积电2024年营收总额达到900.1亿美元,也是公司上市30年来的新高。 过去一年,台积电股价上涨了81%,超过台湾加权指数28.5%的涨幅,也创下该公司自1999年以来的最大年度涨幅。去年前三季度,台积电在芯片先进制程的全球市占率高达92%。台积电的业绩,基本上能够反映当前半导体与AI领域的景气趋势。 看好未来 AI相关业务持续快速增长。去年第四季度,包含AI用途在内的高性能运算业务(HPC)贡献了公司53%的营收,环比增速达到19%。整个2024年,HPC业务占到台积电营收的51%,同比增速达到58%。在AI需求方面,包括AI GPU、AI ASIC和HBM控制器的AI加速器,其营收在台积电2024年总营收占比约15%至17%,公司预期今年会再增长一倍。 魏哲家在投资人会议上表示,受惠强劲AI相关需求及其他终端市场的温和复苏,整体半导体产业2025年将成长10%。 台积电也披露2025年一季度的营收指引为250至258亿美元,毛利率指引为57%至59%,在2025年营收增长24至26%的基础上,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能达到20%。 站在芯片制造技术的前沿,台积电计划在2025年将资本支出提升到380亿至42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这意味着台积电对前景乐观看好。 芯片小偷 台积电最大的不利因素,在于地缘政治风险。曾表示“台湾偷了美国芯片技术”的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后将对半导体产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苹果、Meta、Google和Microsoft在内的科技业巨头,都对特朗普就职典礼委员会高额捐款的情况下,备受关注的台积电既没有捐款,也不会派高层出席特朗普的就职典礼,保持一贯低调作风。 在此之前,美国总统拜登在卸任前夕公布最新半导体出口管制措施,可能将现时的限制措施从7纳米级以下的先进制程技术,延伸至16纳米的成熟制程,势必再度限缩台积电对中国大陆供货的能力。 另外,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的工厂今年初已正式启动量产4纳米芯片,台经济部门官员表态,不会再对先进制程在美投资设限。不少分析认为,这意味着在特朗普可能的施压下,台积电会将更多先进产能搬迁到美国。令“台积电”成为“美积电”。 但是对于这个问题,魏哲家的回答是:“门都没有。”即使更多先进产能到海外投资,最前沿的研发和最初的量产都必须在台湾才能实现。 芯片与小笼包 他用台湾知名餐厅鼎泰丰的小笼包作比喻,称小笼包是一种需要高技术水平和专注力的食品。鼎泰丰不尝试涉足所有餐饮领域,只专注特定产品,做到极致,他认为台积电的芯片也是如此。 他举例,美国光是要建4纳米厂产线就要比台湾多两倍时间,而且美国做不出来台湾所需的化学品等级,如果要做出来,价格是台积电原本购买价格的5倍。 他强调,台积电每两年半就技术就要改进一次,整个生产线设计就要改变,但是在美国,任何改变都要先停下来,把图画好,申请、批准之后再继续做。因此最先进的产能,必定会和研发一起留在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