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持续紧张之际,这家中国厨具制造商在重重风险之下申请在纳斯达克上市,希望募集2,500万美元

重点:

  • 总部设在江苏的利邦国际申请在纳斯达克首次公开募股,通过发行500万股票募集2,500万美元
  • 这家低调的大型商用厨房设备制造商,希望藉着上市能帮助巩固其地位,强化资产负债表

安柯伦

一家中国公司刚刚宣布了在美国的IPO计划,它的技术含量很低,寻求募集的资金也不多,同时努力避免中美紧张关系的影响。去年,这个因素导致其他在纽约上市的中概股市值蒸发了数十亿美元。

商业厨房用具生产商利邦国际的这份IPO计划显示,它将以每股5美元的价格发行500万股,募集2,500万美元(1.7亿元)。该公司规模相对较小,目标市值约为1亿美元,意味着这次规模不大的IPO可能对其业务产生变革性影响——如果它能成功上市的话。

它上周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就像许多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一样,利邦国际注册在开曼群岛,是几家中国公司的最终控制人,而这些公司是其商业产业的引擎。

值得注意的是,利邦似乎不是可变利益实体(VIE)——这种备受争议的公司结构被多数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采用,引起了中美两国证券监管机构的担忧。

该公司还指出,其审计机构是一家美国公司,与SEC下属的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拥有信息共享协议。这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因为多数中概股公司使用中国的审计机构,而中国法律禁止它们分享此类信息——这一事实导致美国证券监管机构对所有在纽约上市的中国公司发出了退市威胁,除非北京改变立场。

利邦的业务看起来确实技术含量较低,不涉及大量用户数据——这两个因素最近也引发了中国监管机构对一些在美上市的大型中国公司的关注。

利邦以高端的利邦品牌在中国设计和销售不锈钢厨房设备,面向国际酒店、公司、政府机关、学校和医院等大型商业客户。该公司的网站显示,其客户包括丽笙酒店和华美达酒店,一些高中和大学,各行各业的公司,以及各级政府机关,所有客户都在中国。

招股说明书中的第三方数据显示,中国的商用厨房设备行业2020年的规模为超过120亿美元,今年有望达到140亿美元。这并不算是巨大的增长,但仍然是一个可观的市场机会。

虽然为商用客户制造大型不锈钢厨具不如光洁亮丽、令人忍不住把玩的家用厨具那样吸引人,但利邦雄厚的资金实力弥补了这一点。在截至去年6月的财年,该公司净利润为270万美元,在截至2021年底的六个月,净利润为约74.8万美元。

最新的年度数据意味着,与截至2020年6月的财年120万美元的净利润相比,利邦的净利润翻了一倍多。该公司的同期营收也实现强劲增长,截至2021年6月的12个月里,从上一财年的约1,000万美元,增长至1,590万美元。

当然,从绝对值说,这些都不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数字,利邦仍然是其潜在市场中的小角色。但以2020和2021财年的营收计算,它的股东净回报率分别为12.5%和16.7%,对许多投资者来说,这比一屉上海小笼包还要美味。

扩大产能

计划中的上市所募集的资金中,约有30%用于两家工厂的建设,以扩大利邦的产能。约15%的资金将用于新的生产设备,而超过1,110万美元将用于日常开支。

利邦无意把业务摊太大。它很清楚自己的市场定位——服务于长三角的商用厨房市场。这是一种适度但有利可图的策略,从其不大的IPO规模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许多公司不会为了区区2,500万美元的融资而进行IPO。但在去年,类似优步的滴滴(DIDIY.US)赴美上市遭遇灾难性经历,并于今年退市之后,中国企业重返美国IPO市场才刚刚开始。聪明的公司会保持适中的筹款目标,不希望锋芒毕露。

最近与利邦一样采取低调上市的中国公司还有税务服务提供商理臣中国(LICN.US)、教育内容提供商见知教育,以及光伏系统提供商SolarMax Technology Inc.

语言培训机构金太阳教育(GSUN.US)不久前成功上市,股价在纳斯达克的第一个交易日就翻了两番,这毫无疑问鼓舞了利邦国际的高管。

在利邦目前发行的股份中,75%由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黄枫控制,这在中国企业当中非常常见,意味着小股东对公司的经营方式没有什么发言权。如果该公司成功地以5美元的价格出售股票,它的市值将达到1.14亿美元,这对于一家规模不大的商业厨房制造商来说,这不是拿不出手的数字。

从估值的角度来看,5美元的股价将使利邦的市盈率达到11.7倍,这是基于其2020/21财年的利润得出的数字。这个相对适中的市盈率与利邦适度的增长预测相一致。该公司并不想彻底改变这个行业;它只是想继续赚取合理的利润,或者通过IPO的融资来修建新厂、升级生产设施,让利润再稍稍提高一些。

尽管野心不大,但利邦认为,自己确实有几个竞争优势,可以帮助它脱颖而出。这包括先进的研发和设计能力、较高的品牌认知度,以及保持公司所谓“领先市场地位”的承诺。

但要引起投资者的兴趣,光靠这种自我评价是不够的。如今,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的道路充满危险,因为双方政府对这些公司要做的事情越来越感兴趣。

虽然该公司显然正在采取措施,以避免受到太平洋两岸监管机构的冲突以及美中关系恶化的波及,但对于目前在纽约上市的任何中国公司来说,这些问题仍将是主要的风险因素。

但利邦认为,与回报相比,这些风险和压力还是值得面对的。如果IPO成功,该公司可能会再上一个台阶,从长三角地区的一家商用厨房电器制造商一跃跻身中国的顶级企业之列。谁知道呢?或许此次上市标志着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的开始,届时利邦品牌的不锈钢烤箱和其他电器产品,或将成为中国各地大型商用厨房的标配。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JD Logistics does infrastructure

简讯:京东物流拟收购母公司旗下两项本地配送业务

物流解决方案服务商京东物流股份有限公司(2618.HK)周四宣布,与其母公司京东集团(JD.US; 9618.HK)达成协议,将以2.7亿美元,收购本地即时配送企业达盛与达疆。 京东物流表示,此项收购将完善现有业务矩阵、拓展运营版图,并增强末端配送能力。达盛与达疆在今年上半年扭亏为盈,实现合并净利润7,520万元,上年同期则亏损1.61亿元。 京东物流称:“目标公司过去数月业务表现,均具备商业潜力及可进一步让我们拓展业务机会。” 受收购消息提振,京东物流股价周四收涨3.5%,公司年内累计涨幅温和。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宜明昂科折让13%配股筹3.5亿港元

创新药企业宜明昂科(1541.HK)周四宣布,拟配售2,420万股新H股,约占扩大后股本约5.61%,集资3.51亿港元(4,500万美元),每股配售价14.5港元,较前一日收市价格16.66港元折让约12.97%。 公司表示,所得款项净额估计达约3.45亿元,将用于为在中国进行IMM2510及IMM27M的单一疗法及联合疗法的研发提供资金以治疗实体瘤;为IMM01(替达派西普)的研发提供资金,以及为IMM0306的研发提供资金,补充营运资金与一般企业用途。 宜明昂科日前已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提交IMM2510用于治疗经免疫治疗耐药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三期临床试验的申请。 公司股价周四低开,至中午休市报14.46港元,跌13.21%。不过今年以来公司股价仍升18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微创机器人销售强劲 今年股价爆升2.5倍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三公布,截至公告日止,集团旗下的腔镜、骨科、血管介入等核心产品的订单量,累计超过170台。 当中集团的核心产品“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的订单已超过百台,全球装机近80台,居国产品牌首位。公司强调,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已进入全面加速阶段。 图迈是首个进入海外市场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海外订单突破60台,装机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共40个国家及地区。 周四微创机器人开盘跌近1%报32.86港元,年初至今公司股价升近两倍半。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pre-made food

上菜太快也有错? 预制菜的中国式矛盾

预制菜让餐饮变快,也让信任变薄。从太二到西贝,工业化的餐桌革命能否被以美食自豪的中国食客吞下?    李世达 如今在中国吃饭,一道菜上桌太快,总会有人怀疑它是“预制菜”。 不少知名餐饮集团正面对预制菜的批评。西北菜餐厅西贝莜面村近日被揭发使用中央厨房制作的半成品,引发全网围攻。餐饮行业的标准化神话顿时变成信任危机。中国人对预制菜的反感几乎是条件反射,标准化、工业化的集体制造,是对中国美食文化的侮辱。 但有趣的是,官方风向却完全相反。自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以来,预制菜被定义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冷链物流与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广东更在2025年1月起实施《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要求产品标示制作方式与加热说明,并规划多个产业园。对政府而言,这是供应链升级的缩影——从田间到餐桌,预制菜能缩短流程、稳定品质、减少浪费,还能创造新的就业与出口机会。 只是,政策的推广似乎不对民众的胃口。 当效率尝起来像背叛 同样引起争议的还有红极一时的太二酸菜鱼,有消费者质疑,太二七分钟能上三道菜,认为是使用预制的鱼片与汤底,而非“活鱼现杀”。 太二的母公司九毛九(9922.HK),今年上半年营收下滑10%,净利减少16%,翻台率降至2.2次/天。其中太二直营店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9%。公司股价自年初以来已跌去40%。九毛九与西贝都否认使用“预制菜”——太二强调鱼每日配送、店内腌制;西贝则辩称中央厨房只是“前置加工”。 这正是行业的微妙灰色地带:在官方定义里,经过工业化烹调、包装、加热即食的才是“预制菜”;但在消费者眼中,只要不是“厨师现炒”,就是预制菜。这种认知落差,使标准化变成冒犯。 根据Wind数据与新浪报导,A股市场上31家公司被归类为预制菜概念股,其中约60%的公司在过去一年中出现业绩下滑。2024年,有22家公司的归母净利同比为降。而被称作“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605089.SH),其股价已从高点回落约73%。 那么为何中国仍坚持推动这项争议性产业,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随着餐饮人力成本上升、城镇化推进与食安要求日趋严格,预制菜能提升效率、强化追溯、稳定供应。 对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是“现代食品工业”的一部分——像新能源车或智慧制造一样,是生产力的升级。但问题在于:中国餐饮文化的核心是“现炒现卖”的烟火气。当国家层面公开宣传“预制菜上桌”,对普通食客而言,就像在告诉他:你吃的那碗面,可能是中央厨房加热出来的。这种“去现场化”的推广,反而刺激了心理防线。 中国消费者并非一概排斥预制菜。许多人对麦当劳、肯德基等速食连锁店的操作欣然接受,因为那种工业化效率本就是品牌的一部分,甚至被视为值得称道的特点。但若是一家自诩为“中国美食传承”的餐厅,便会被视为对文化的背离。 这正是预制菜最微妙的矛盾,它是中国餐饮现代化的趋势,却也是中国消费文化最难跨越的情感边界。如果有一天,企业能让消费者在品尝时忘记“预制”两个字,那一天,预制菜或许才真正被“吃进”中国人的心里。 李世达,咏竹坊编辑。他的联络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