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US
9618.HK
Walmart sells JD.com stake

这家美国零售巨头出售了在中国主要电子商务公司的股份,结束长达八年的联姻,以专注于自己的中国业务

重点

  • 沃尔玛出售京东股份之际,其中国业务正因中国消费者越来越喜欢开市客那样的仓储式购物而蓬勃发展
  • 由于中国消费持续低迷,京东在中国严峻的电商市场面临激烈的竞争

肖林

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不断变化的联盟,英国政治家亨利·约翰·坦普尔在一个多世纪前曾说过一句名言:“(只有)我们的利益是永恒的,而实现这些利益正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这种观点似乎特别有助于解释上周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WMT.US)与中国领先的电子商务公司京东(JD.US; 9618.HK)的分手,两家公司持续了十多年的合作关系就此结束。

8月21日,沃尔玛出售名下9.4%的京东股份,正式与这家合伙八年的伙伴分道扬镳。此次分手恰逢双方在庞大的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上一份为期八年的竞业禁止协议到期。

“这一决定使我们能够专注于沃尔玛中国和山姆会员商店强劲的中国业务,并将资金投入其他优先事项。”沃尔玛在宣布分手后说,并接着表示将继续保持与京东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沃尔玛从此次出售套现约36亿美元。

京东试图缓和此次分手带来的打击,称对两家公司未来的合作充满信心。从更实际的层面来看,公司还回购了3.9亿美元的股票,用完了3月份宣布的30亿美元股票回购计划中的剩余额度。

沃尔玛继续入驻京东,并持有达达(DADA.US)的股份,达达是京东的同城配送服务平台,截至3月31日,沃尔玛仍持有该平台9%的股份。

但这么大一笔股份被清仓,更不用说失去这样一位大牌合作伙伴,必然会对京东的股票造成影响。上周三,该股在香港收盘时下跌约9%,交易价格不到2021年2月历史高点的三分之一。沃尔玛的股价走势则相反,上涨0.6%,创下75.58美元的历史新高。

结束联姻以及随后的股价反应,显示投资者对京东未来的担忧,而对正试图在庞大但极度复杂的中国零售市场找到出路的沃尔玛来说,这也是一个小小的积极信号。

据官方媒体报道,沃尔玛对京东的兴趣可以追溯到2010年,当时它试图投资这家崭露头角的公司的C轮融资。彼时,沃尔玛在中国101个城市拥有189家门店。京东已经是中国第二大电子商务平台,仅次于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旗下大受欢迎的淘宝。

那次投资最终未能实现,市场传言称沃尔玛坚持要求获得京东的控股权,导致投资泡汤——该公司的创始人刘强东拒绝了这要求。沃尔玛随后买入中国在线杂货店1号店的股份,以此作为根基,扩大在中国的电子商务业务。后来,沃尔玛增持并最终在2015年获得该公司的全部股份。

与此同时,京东2014年在美国上市时,将沃尔玛列为竞争对手之一,那时外国投资者仍然倾心于中国电子商务的巨大潜力。

天生一对?

这两家昔日的竞争对手迅速改变态度,于2016年宣布达成开拓性合作。在这场“中国制造”的联姻中,沃尔玛用1号店换取京东5%的股份。沃尔玛获得了京东电商基础设施的使用权,而京东的产品中则有了更多来自沃尔玛的进口商品,从而获得了领先于淘宝的优势。

当时,京东正在迅速向中国较小的市场扩张,那些市场由于消费能力较低而被忽视,但那里的数亿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京东的平台和物流网络对沃尔玛来说是无价之宝,沃尔玛的数百家实体店正面临着来自电商的竞争。还有传言称,沃尔玛曾经给予厚望的与1号店的合作遭遇了冲突。

沃尔玛与京东的联姻受到了热烈欢迎,两家公司的股票均因这一消息而上涨。到当年年底,沃尔玛已将其在京东的股份增持至10%,合作一年后,沃尔玛在京东的销售额增长了两倍。

一刀两断

在联姻后的八年时间里,沃尔玛一直在中国建立自己的物流和销售网络。更重要的是,它已经缩小了传统的实体店网络,将重心转移到花钱越来越谨慎、钟意高性价比的消费者身上。它的山姆会员店品牌,成功地抓住了这个市场变化,顶住了疫情后中国消费市场目前低迷的影响。

在香港,到邻近城市深圳的山姆会员店及其竞争对手开市客 (CSCO.US) 购物,已成为流行的一日游活动。中国其他市场的山姆会员商店,经常挤满了渴望买到便宜商品的购物者。

沃尔玛公布今年二季度营收增长4.8%,超出市场预期。其中部分增长可能来自中国,在电子商务销售额猛增44%的带动下,沃尔玛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一反疲软的市场态势,跃升17.7%,至46亿美元。

沃尔玛首席执行官董明伦 (Doug McMillon)在公司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在中国,强劲的会员趋势和山姆会员店继续推动两位数的销售增长,我们在那里约一半的销售额来自数字渠道。“

虽然沃尔玛已准备好在中国单干,但京东是否乐于与之分道扬镳,目前还远不清楚,因为它在眼下面临着多重阻力——从激烈的竞争到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这些都让全球投资者对其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股票感到恐慌。

多年来,京东一直专注于打造自己的平台,以高质量的电子产品和自有物流网络而闻名,后者保证了及时送货。但随着竞争的加剧,它也在原有的直销模式之外实行多元化,在平台上增加了规模较小的第三方商店,以便更好地与淘宝竞争。它还在尝试低价和补贴,对标的竞争对手不仅是淘宝,还有拼多多(PDD.US)和抖音等直播电商平台。

京东已加入进来,试图提高目前在中国风靡一时的直播销售额,但截止目前收效甚微。与此同时,拼多多在2019年超越京东,成为中国第二大电子商务平台,去年年底更是超越阿里巴巴,成为中国市值最高的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目前的市盈率是三家公司中最高的,为21倍,拼多多紧随其后,为13倍,京东则处于垫底的位置,仅为9倍,这反映了当前投资者的情绪。

尽管如此,京东在中国仍然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公司今年二季度的利润几乎增长了一倍,管理层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公司将继续执行低价战略,在与山姆会员店和拼多多等对手竞争的过程中提供更高的性价比。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CSPC delivered lower nine-month revenues and profits

核心产品承压 石药集团前三季度盈收双降

石药集团解释,主要是由于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及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药品的价格调整等行业政策的持续影响所致 重点: 石药集团在集采中采取全面低价策略,15个产品中有8个都是以最低价中选 创新药板块普遍上扬的同时,石药集团的股价在最近两个半月内跌幅超过35% 莫莉 老牌药企巨头石药集团有限公司(1093.HK)的转型之路,正经历着传统业务萎缩与创新管线变现“青黄不接”的阵痛期。即便石药集团持续投入巨资研发,但创新成果的转化仍需更多时间。与此同时,传统的成药业务因核心产品纳入集采后价格大幅下降而加速下滑,导致公司业绩承压。 石药集团最新公布的2025年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总收入198.91亿元,同比减少12.32%;股东应占溢利35.11亿元,同比减少7.1%。这是公司业绩持续下滑的又一次延续,2024年全年公司营收已经下滑7.8%,净利润也同比下滑25.4%,是十年来营收利润首次双降。 业绩下滑主要受业务占比最大的成药业务拖累,该业务收入154.5亿元,同比下降17.2%,在整体收入中占比约77%。细分治疗领域的下滑更为触目惊心,占比最高的神经系统药物营收大跌21.6%,抗肿瘤药物收入更是暴跌56.8%,抗感染药物下滑22.7%,心血管药物下降17.8%。石药集团解释,主要是由于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及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药品的价格调整等行业政策的持续影响所致。 在2025年执行价格的第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中,石药集团采取全面低价策略,被业内称为“价格屠夫”,共有包括阿普米司特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在内的15款产品纳入集采。国家医保局在2024年12月举办的集中带量采购座谈会上透露,石药中选的15个产品中有8个都是以最低价中选,原因在于石药集团凭借原料药自产及智能制造的水平,可以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保证产品质量稳定。 其中,核心产品多美素(脂质体阿霉素)在药品集中采购中的大幅降价已经明显冲击业绩。该药品在2024年京津冀“3+N”联盟集采中价格已下降约23%,而在2025年执行的第十批国家集采中,其中标价进一步降至每支98元,相较3,500元左右的联盟集采中标价有97%的降幅。交银国际的研报指出,该单品的降价预计将对2025年的收入产生10-15亿元左右的不利影响。 对外授权合作难阻股价下行 为应对集采冲击,石药集团正全力推进从仿制药向创新药的战略转型。前三季度,石药集团研发费用41.85亿元,占成药业务收入比重达27.1%,同比增加7.9%。管理层预期2026年的研发开支将同比增长15%至20%。今年以来,石药集团已有3款新产品获批上市,8款产品上市申请获得受理,获得5项突破性治疗认定,42项临床试验获批。 在对外授权方面,7月30日,石药集团与美国Madrigal Pharmaceuticals达成协议,将其自主研发的口服GLP-1药物SYH2086的全球开发与商业化权益授权给对方,石药集团将获得1.2亿美元预付款,以及最高19.55亿美元的开发、监管及商业里程碑付款。此外,石药集团还曾在6月13日宣布与阿斯利康达成战略合作,获得1.1亿美元的预付款,这项合作潜在交易总金额达53亿美元。这些合作不仅为石药集团带来了现金流,也证明了其创新药管线的国际认可度。 但是,高调的BD交易也难掩石药集团盈利能力的下行,公司毛利率已连续五年下降,从2020年的72.3%降至2025年前三个月的65.6%。在资本市场上,创新药板块普遍上扬的同时,石药集团的股价在最近两个半月内跌幅超过35%。 多家券商机构亦下调石药的目标价,中金公司称考虑研发投入加大,分别下调石药集团今明两年净利润12%、15%至47.6亿元、53.53亿元,下调目标价15%至11港元。野村证券认为,石药集团第三季度收入66.18亿元远低于市场预期的74亿元,考虑到药品销售表现逊预期及合作项目收入延迟确认,将其目标价由10.09港元降至9.11港元。 石药集团管理层预计,公司业绩将在2026年重回正增长轨道,主要驱动力来自明复乐和伊立替康脂质体注射液等重点新品种的放量。随着集采影响的逐步消退,到2027年增长态势有望进一步明朗。不过,同样从传统药企转型的恒瑞医药(1276.HK; 600276.SH)在前三季度实现稳健增长,其市盈率达到57倍,远远高于石药的市盈率19倍,反映了市场对两者当前成长确定性和创新成果兑现能力的不同看法。尽管石药集团试图通过BD合作来提振业绩,但其后续的里程碑付款存在不确定性,难以完全抵消核心成药业务下滑带来的压力。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宝尊电商第三季度同比续亏损

电商软件提供商宝尊电商有限公司(BZUN.US; 9991.HK)周二公布,随着核心电商服务重返盈利轨道,新兴品牌管理业务亏损又收窄,第三季度营收实现增长。 公司表示,截至9月的三个月内,营收同比增长4.8%至21.6亿元,经营亏损则从去年同期的1.15亿元收窄至2,560万元,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亏损,亦从去年同期的6,680万元收窄至4,020万元。 宝尊电商业务本季度实现经调整经营利润2,810万元,较去年同期2,980万元的亏损成功转盈。品牌管理业务(含在华运营Gap服装门店)的经调整经营亏损,从去年同期的5,530万元收窄至3,870万元。 财报发布后,宝尊纽约上市股票周二下跌5.8%,香港上市股票周三下跌4.9%。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诺亚控股上季纯利大增62.6%

财富管理公司诺亚控股私人财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NOAH.US; 6686.HK)周二公布,截至9月底止第三季度收入6.329亿元(约8,890万美元),按年下跌7.4%,净利润达2.18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2.6%,经营利润1.719亿元,则较去年同期下滑28.6%。 截至9月30日,Noah注册客户数为466 ,153人,同比增长1.3%;活跃交易客户数为10 ,650人,同比大增35.5%。本季产品分销规模达170亿元,年增19.1%,其中海外产品分销86亿元,增11.2%。资产管理规模维持稳定,截至9月30 日合约管理资产为1,435亿元。关联公司投资权益变动的公允价值增加,则带动公司净利润增长。 公司指出,收入下滑主要受到一次性佣金减少、保险产品分销疲弱所致。本季度,公司取得了美国经纪交易商牌照,亦开始在各业务流程整合人工智能技术,以改善获客能力、提高效率,进一步强化全球布局与科技能力。公司表示,其强健的资产负债表为未来投资提供坚实基础。 诺亚控股港股周三早盘无涨跌,至中午休市报17.99港元,该股过去6个月累升约18%。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Qfin is a lender

新措施收紧规管 奇富科技业绩难复旧观

网贷服务商奇富科技公布疲弱的第三季业绩,并对全年展望转趋悲观,与2024 年强劲收官形成鲜明对比 重点: 公司第三季收入微跌0.2%,净利润下降17%,反映公司在疲弱的宏观环境下面临的挑战 公司对全年发出悲观指引,主因是新监管措施将压缩其在网贷服务业务的盈利空间   梁武仁 过去一年里,网贷服务平台奇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QFIN.US; 3660.HK)经历了不少变化。首先,公司更改了名称,但更关键的是,在监管环境收紧及中国经济持续低迷之下,原本在逆风中表现颇具韧性的奇富科技,业绩开始受到明显冲击。 根据奇富科技上周公布的最新季报,公司第三季收入按年微跌0.2%至52亿元(7.31亿美元),为两年多来首次录得收入下滑;净利润则按年下跌17%至14亿元。更雪上加霜的是,公司对余下年度给出悲观指引,预计第四季净利润最多将下滑49%,即便在最佳情况下,2025年全年净利润也仅能录得约1%的增长。 这份展望与奇富科技年初时的乐观情绪形成鲜明对比,当时公司公布2024 年利润大幅增长,并预期2025年将有强劲开局。其后,公司由“启富”更名为“奇富科技”,或意在透过加入“fin”凸显其金融科技机构的定位。奇富科技原名“360金融”,2018年在纽约上市时,名称是为了反映其与网安软件公司奇虎360 的渊源。 比名称变动更具影响的,是中国自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全新金融业监管规则。新规的核心之一是大幅强化风险管理,意味奇富科技必须提高借款人门槛标准,从而牺牲部分放款增速,同时也需提高对潜在违约的拨备。这些要求均可能进一步压制公司的盈利增长。 奇富科技CEO吴海生在第三季业绩电话会议上表示:“作为行业领先者,我们一向以最高的合规标准要求自己,这次也不例外。尽管相关措施可能在短期内影响放款规模与盈利能力,但我们相信,把使用者价值放在首位,最终将会增强他们对公司的信任,并支持我们实现更具韧性且可持续的长期增长。” 这次的新规只是中国民营金融业监管连串调整的最新一波,自疫情前几年起,相关行业便不断面临持续的监管变动。这也凸显了奇富科技及其同行所面对的现实──中国整体金融业的监管框架正快速演进,而监管层此举旨在防范市场过度放贷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此外,中国经济当前的疲弱状态,也让民营与国有放贷机构均面临压力。随着企业与消费者收紧支出与借贷,贷方要扩展业务变得愈发困难。即便北京推出对部分消费相关行业提供利息补贴的振兴措施,全国银行贷款余额在10月仍较前一个月大幅收缩。 借款人的财务状况转弱,也推升了违约风险,使得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无论监管是否加码都一样。 奇富科技第三季的表现清楚反映了这些压力,其信贷撮合与放款总额在第三季度按年仅增1%,按季更下滑1.4%。同时,逾期90天以上贷款比例自第二季的1.97%微升至9月底的2.09%。 拨备激增 随着经营环境恶化,奇富科技的坏帐准备金大幅飙升。理论上,作为连接借款人与银行的撮合方,公司并不需直接承担贷款违约风险,但现实并非如此。若奇富撮合的“重资本”贷款发生违约,公司需向原始放款方全额偿付所有未付本息。此外,奇富亦透过信托与子公司自有资金出借部分贷款,该部分信用风险由公司自行承担。上述两类贷款规模的同步上升,也让奇富不得不大幅增加拨备。 在电话会议中,奇富管理层表示,公司会根据宏观经济状况调整“重资本”贷款与无全额代偿义务贷款的比例。管理层并称,第四季度将提高后者(即无需提供全额代偿保证的贷款)占比,以降低公司的整体信用风险敞口。 当然,面临这些逆风的并非只有奇富科技。其竞争对手信也科技(FINV.US)上周同样公布第三季度交易额按年下滑,同时准备金亦增加。但与奇富不同的是,信也科技仍成功录得收入与净利增长,主要受益于其积极拓展海外业务,而这正是奇富尚未涉足的领域。 奇富科技依然是一家高盈利、拥有良好利润率的公司。其采用的先进技术有效降低营运成本,而依托人工智能与数据分析的服务能力,尤其能借助与奇虎360之间的技术连结,对银行机构相当具吸引力,使公司在与金融机构洽谈定价时具有一定议价能力。 例如,奇富正将一款AI信用审批代理整合进其Focus Pro平台。这项技术可利用大量数据与大语言模型能力,在数秒内完成借款人风险评估,大幅简化繁琐的贷款审批流程。吴海生表示,相关功能的试运行已获得客户「非常正面」的回馈。 尽管如此,市场对公司最新业绩的反应并不理想,奇富科技港股在四个交易日内大跌约18%。今年以来,该股已累跌逾50%,远远落后于恒生指数约32%的涨幅。目前公司市盈率仅2.7倍,甚至低于同样低迷的信也科技的3.3倍,显示投资者对这一整个板块的信心仍相当疲弱,尽管多数公司在艰难环境下仍能保持盈利。 奇富科技具备不少优势,但其高度暴露于监管与宏观经济变动的风险,显然让投资者却步,而这种局面短期内恐怕难以改变。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