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ST.US
Microvast makes EV batteries used in electric trucks

这家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称去年毛利率大幅提升,这项重大进展有望帮助其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重点:

  • 微宏控股毛利率从上一年的18.7%跃升至2024年的31.5%,已超过公司今年的目标
  • 这家总部位于美国的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正通过扩大面向其他市场的销售,减少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也有助提高它的利润率

  

梁武仁

大幅提升的利润率,正推动电动汽车(EV)电池制造商微宏控股公司(MVST.US)在盈利的道路上全速前进。

公司上周公布的最新财报显示,去年第四季度公司营收同比增长约8%,达到1.13亿美元。尽管本季度其收入创下纪录,但这种营收增长尚不足以令人惊艳。2024年全年,微宏控股的收入增长了24%,接近3.8亿美元,同样创下了纪录。

更引人注目的是,微宏控股的毛利率大幅提升,从上年同期的22%跃升至四季度的36.6%。这与其全年业绩表现一致,后者从18.7%跃升至31.5%,超过了今年达到30%的目标。毛利率大幅提升,使微宏控股第四季度毛利同比增长80%,2024年全年增长52%。

微宏控股总部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但与中国关系密切——该公司正试图淡化这种联系,在中美贸易紧张局势持续加剧的背景下,这是谨慎之举。微宏控股的创始人是一位美籍华人,中国是其电池的最大客户。公司也在中国生产电池,不过计划在筹集到必要的资金后,将生产转移到位于田纳西州的一家美国工厂。

毛利率向来有起有落,但微宏控股报告的大幅提升并不常见。该公司对毛利率的增长仅作了笼统的解释,首席财务官费雷尔·卡姆巴比在公司财报电话会议上将其归因于运营效率提升、产能利用率提高和成本控制。

虽然公司没有特意提及,但在中国以外地区的多元化发展,可能也是毛利率大幅提升的原因之一,因为去年其他市场取代中国,占据该公司的大部分收入。西方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通常高于中国,这有助于提高公司毛利率。

提高毛利率对微宏控股至关重要,因为其所处的行业竞争异常激烈,以中国的宁德时代(300750.SZ)和比亚迪(1211.HK;002594.SZ)为首的全球十大制造商,控制着近90%的市场份额,微宏控股是众多争夺剩余10%市场份额的小公司之一。该公司成立近二十年,在快速发展的电动汽车电池市场,历史悠久并不一定意味会取得巨大成功。

为了突出自己,微宏定位为专注大型车辆电池细分市场的创新者。在最新的2024年财报中,公司表示其使命是“在不依赖过去的技术情况下,创新锂离子电池设计”。

“我们称之为真正的创新”微宏控股在财报中宣称。“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有对锂离子电池制造抱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不像很多公司,把传统技术重新用到电动汽车等新市场——我们认为这个过程是产品开发,而不是真正的创新。理解这种差异,才能理解我们想要实现的目标。”

地域多元化

微宏控股专门为卡车、公共汽车和火车等大型车辆生产高性能电池。公司表示,其产品的主要优势是充电快、寿命长,在车辆的生命周期内无需更换电池。

这家公司是美国企业,但与中国有着紧密的联系,它由美籍华人企业家吴扬于2006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斯塔福德创立。中国也是该公司最大的单一市场,鉴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这一点并不令人意外。

不过,微宏控股在其他市场的销售额也在增长,降低它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在当前中美贸易紧张局势不断加剧的环境下,这一步骤显得尤为重要。就在2023年,中国市场还占微宏控股总收入的51%以上,但去年这一比例大幅降至33%,因为欧洲、中东和非洲(EMEA)市场迅速崛起,成为了该公司的最大市场,约占其销售额的一半。美国市场的销售额也增长了三倍(尽管基数较小),达到了4%。

销售严重依赖一个国家或地区从来都不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当这个市场是中国时,因为中国的电池制造商之间竞争激烈,而且长期的经济放缓也抑制了汽车的销量。增加西方市场的销售额,不仅是出于多元化目的,而且还因为在这些市场利润率通常都更高。

在电动汽车电池市场,微宏控股可能是一个小角色,但至少在毛利率方面,它在去年击败了一些较大的竞争对手。它2024年的毛利率为31.5%,轻松超过了宁德时代的24%,以及比亚迪的19%,不过后者并不具有直接的可比性,因为它也生产汽车。

尽管毛利率令人羡慕,但微宏控股在净利润方面仍落后于大型企业。该公司目前处于亏损状态,而且去年的净亏损还有所扩大。一个关键因素是,由于资金不足,公司决定暂停田纳西州工厂的建设,导致出现了9,300万美元的减值损失。此外,公司还记录了一笔与创始人提供的可转换贷款相关的巨额费用。

但抛开这些特殊因素不谈,微宏控股去年的运营产生了正现金流,这是该公司多年来从未有过的。投资者显然关注到这些积极因素,在最新财报发布后,微宏控股的股价在三天内大涨50%以上。

与2021年7月通过与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合并上市时的股价相比,微宏控股的股价仍下跌了80%以上。它目前的市销率为1.8倍,远低于行业领先企业宁德时代的2.7倍。

作为一家生产企业,微宏控股显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毛利率。但如果能保持目前的运营盈利水平,它很有可能实现净利润——雅虎财经上跟踪该公司的唯一一家分析机构预计,这一幕将在今年实现。毫无疑问,公司将会面临一些不利因素,包括特朗普最新抛出的关税“炸弹”,这将抬高中美贸易的成本。这可能会对微宏控股强劲的毛利率构成挑战,不过若能在如此具有挑战性的时期捍卫自身的盈利能力,可能也有助于支撑其股价。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中通快递第三季净利增长5% 下调全年业务量指引

物流公司中通快递(ZTO.US; 2057.HK)周三公布,截至9月底止的第三季度,录得收入118.65亿元(16.66亿美元),按年升11.1%,净利润25.24亿元,按年升5.3%。 前三季度计,公司收入345.88亿元,按年升10.29%。净利润64.55亿元,按年微升0.33%。 第三季度,中通快递包裹量为95.7亿件,按年增长9.8%。期内包裹量增长及包裹单价增长1.7%,带动核心快递服务收入增长11.6%。受惠于电子商务退货包裹量的增加,由直销机构产生的直客业务收入增长141.2%。同期毛利率则按年跌6.3个百分点至24.9%。 此外,公司下调了年度指引,将全年包裹量预计由原本的388亿至401亿件,下调至介于382亿至387亿件之间,按年增长12.3%至13.8%。 中通快递港股周四高开,至中午休市报148.4港元,升0.61%。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RLX is a vaping company

雾芯出海虽见成效 市场监管隐忧未消

公司表示,第三季度海外市场贡献了逾七成营收,远高于深具挑战的中国本土市场 重点: 透过在亚洲与欧洲的并购活动,公司第三季度收入大增49%,带动股价上扬 由于营收增幅大于生产成本的小幅上升,公司本季毛利率提高了4个百分点   谭英 王颖(Kate)可说是全球电子烟产业中最具魅力的CEO。她曾任职于滴滴全球、Uber中国及贝恩公司,并拥有哥伦比亚大学MBA。因同事父亲癌症过世,她意识到电子烟能帮助吸烟者摆脱传统纸烟的潜力,遂创立了自己的公司——雾芯科技(RLX.US)。在 2021年全球电子烟热潮高峰时,雾芯科技于纽约上市,市值一度接近350亿美元。 雾芯科技的业务也在同一年见顶,录得85亿元(12 亿美元)收入及20亿元净利。不过,中国当时已开始加强监管电子烟,推出新税项与多项限制,使雾芯科技营收在2023年跌至仅12亿元的低点。正是在这段期间,王颖开始将重心转向海外市场。尽管海外也有监管收紧,但相较于中国的国营烟草垄断市场,海外缺少强力竞争者,环境反而更友善。 而事实也逐季证明王颖的判断正确。最新例证来自雾芯科技上周公布的第三季度业绩:虽然当季收入11.3亿元(1.59 亿美元)仍远低于高峰期,但已按年大增近50%。公司的毛利率亦按年提升4个百分点至31.2%,净利润则上升22%至2.068亿元。 王颖表示:“这份成绩证明我们全球化策略的可扩展性,以及保障我们在电子雾化领域领先地位的卓越技术创新。”她补充,目前公司超过七成收入来自海外市场。 雾芯科技本季度营收大增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今年3月收购的一家欧洲电子烟公司,并首次纳入合并报表。此外,首席财务官陆超表示,亚洲市场同样录得“强劲的有机增长”。 更令投资者振奋的是,雾芯科技宣布每份美国存托凭证(ADS)派发0.1美元的现金股息。连同截至9月30日已回购的3亿美元股份,陆超表示,雾芯科技透过回购与派息已合共向股东返还逾5亿美元。 接二连三的利好消息刺激雾芯科技股价大涨,消息公布后股价劲升10.3%至 2.57美元,成为当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表现最亮眼的股票之一。不过,公司目前 32亿美元的市值,仍不足高峰时的十分之一,但其市盈率(P/E)约31.5倍,仍属相当高。 雅虎财经调查的分析师对雾芯科技普遍持正面态度,尽管公司在几乎所有主要市场都面临严格监管。在五名分析师中,有四人给予“买入”评级,仅一人建议“持有”。 与同业相比,雾芯科技的表现同样突出。生产雾化弹、一次性电子烟及电池的 Ispire Technology(ISPR.US),自2023年4月上市以来市值已蒸发76%,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而以代工为主的思摩尔国际(6969.HK),现时股价仅为上市时的四分之一,但其市盈率(P/E)仍高达约60倍,估值甚至比雾芯科技更高。 中国市场依赖度下降 雾芯科技最新业绩中最令人惊讶的,是其营收重心正快速从原本的中国市场转移。一年前,亚太地区五个国家的收入仍占当季总营收的一半以上。王颖表示,海外市场占比持续扩大,如今中国仅占公司整体收入的 29%。 除了欧洲新子公司的收入外,王颖将本季亮眼表现归功于公司在亚太地区推行的授权连锁零售模式,将独立大型门店整合至“统一品牌体系,提高零售执行力、提升品牌能见度,并强化用户体验”。 在其最大市场之一的印尼,雾芯科技自称是当地封闭式雾化设备的销量领头羊。公司正在推动“零加盟费”的授权连锁模式,并认为这一模式具有庞大发展潜力。根据 ECigIntelligence 数据,2020 年印尼有…

简讯:AI技术赋能 快手三季度盈利大升

短视频平台快手科技(1024.HK)周三公布第三季度业绩,收入355.5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上升14.2%,盈利大幅上升37.3%至44.89亿元。 期内平均日活跃用户超过4.16亿,同比升2.1%,每位日活跃用户平均线上营销服务收入48.3元,同比升11.54%。  线上营销服务收入按年升56.6%至201亿元,主要是借助AI技术,持续升级线上营销投放产品。其他服务增加41.3%至59亿元,主要是由于先进的AI技术及卓越的产品性能带动。至于直播业务,收入同比上升2.5%至95.7亿元, 周五快手开市升2.5%报65.1港元,公司过一年股价从高位回落30%。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Genuine Biotech

对赌协议压顶之下 真实生物三闯港交所

核心产品阿兹夫定市场需求早已消退,与复星医药合作终止导致营收断崖式下滑,现金流濒临枯竭,还有一份仅剩7个月期限的上市对赌协议 重点: 2024年9月,真实生物收回阿兹夫定的商业化权利,新渠道在2025年上半年仅实现销售收入900万元 两年半累计亏损9.89亿元,公司的现金流也遭遇严重困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有5,000.5万元    莫莉 曾几何时,新冠药物研发企业是资本市场备受关注的宠儿,然而,随着疫情红利消退,行业热潮迅速降温,这些曾经依赖“明星特效药”光环的企业纷纷面临严峻的转型考验。在这股寒流中,曾凭借首款国产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崭露头角的真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2025年11月第三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在此之前,真实生物曾于2022年8月和2025年2月两次递表,均未能在半年内通过聆讯。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真实生物的上市闯关堪称关乎生死存亡的“突围战”:核心产品阿兹夫定市场需求早已消退,与复星医药合作终止导致营收断崖式下滑,现金流濒临枯竭,还有一份仅剩7个月期限的上市对赌协议。 真实生物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专注于治疗病毒感染、肿瘤及心脑血管疾病创新药物研发、制造核商业化的生物科技公司,旗下拥有五款候选管线,核心产品是首款获批的国产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以及其余四款尚处于临床前期的管线。随着新冠疫情平息导致相关药物需求大幅下滑,真实生物正致力于开发阿兹夫定的联合疗法,希望将适应症拓展至肝癌、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及HIV感染等重大疾病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阿兹夫定在2022年7月获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治疗新冠,一直面临临床研究时间短、数据不透明、疗效不显等一系列质疑。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附条件批准要求,阿兹夫定需在2026年前完成确证性临床研究,以充足的疗效和安全性证据换取正式批准,否则阿兹夫定的药品注册证将在2027年被被撤销,届时将退出市场。真实生物在申请文件中透露,预计将在2025年底前完成临床研究报告。 即便阿兹夫定获得正式批准,真实生物销售额的大幅滑坡趋势也难以逆转。申请文件显示,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44亿元、2.38亿元和1653万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暴跌92%,这一断崖式下滑主要源于与复星医药终止合作后特许权使用费收入的大幅减少。 2022年,真实生物曾与复星医药达成商业化合作,由复星医药产业获得阿兹夫定在内地的独家商业化权利,2023年和2024年真实生物的营收绝大部分由这笔合作贡献。但是,2024年9月,真实生物与复星医药产业终止合作,收回了阿兹夫定的商业化权利,公司选择聘用经销商进行销售,截至2025年6月30日,真实生物已与74家经销商订立经销协议,但是转型效果远不及预期,新渠道在2025年上半年仅实现销售收入900万元。 财务状况严峻 真实生物的盈利表现同样不容乐观,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净亏损分别为7.84亿元、4,004.2万元和1.65亿元,两年半累计亏损9.89亿元。与此同时,公司的现金流也遭遇严重困境,截至2025年6月30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5000.5万元,较2024年底的1.38亿元大幅减少。 研发投入也因资金压力被迫收缩。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2.38亿元、1.51亿元和5,405.2万元,呈现明显下滑趋势。截至2025年上半年,真实生物的资产总值减流动负债为负9.84亿元,显示公司面临严重的短期偿债压力。 真实生物面临的最大压力来源于即将到期的对赌协议。申请文件披露,公司于2021年和2022年完成两轮融资,累计募资7.13亿元。这些融资带来了附带赎回权的对赌条款,若真实生物上市申请被驳回或是或自首次递表后47个月内未能完成上市,投资者有权要求公司按年利率10%回购优先股。真实生物首次递表时间为2022年8月,至今已过去近40个月,这意味着公司仅剩7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上市。 2022年完成B轮融资后,真实生物的投后估值曾高达35.6亿元。但是,在核心产品营收一再下滑,其他管线仍处于早期临床阶段需要持续的大额研发投入的情况下,真实生物恐怕难以维持高估值。在若此次无法成功上市,真实生物还将面临巨大的赎回资金压力。资本市场是否会为一家营收下滑、亏损持续、现金流濒临枯竭的生物科技公司买单,仍是未知数。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