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以前卖彩票的公司,股价随着比特币价格而波动,与此同时它的商业模式已经看到了一些积极的结果

重点:

  • 为了以加密货币矿工的新身份生存下去,比特矿业必须尽快增长,控制成本,并有效地整合其收购的企业
  • 该公司还必须避开中国的监督红线,努力做到更加环保,并接受它的命运将时常被其无法控制的力量所左右

赖福喜

最近成立的比特矿业有限公司(BIT Mining Ltd.,纽交所:BTCM)行如其名——开采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这家公司总部位于深圳,它的董事会看起来正全力以赴,志在必成。仅在过去几个月,比特矿业就收购了一家采矿数据中心和一家采矿企业,并正在各地兴建电厂,远至得克萨斯州和哈萨克斯坦,为自己的采矿业务提供动力。

这与其说是一个商业策略,不如说是一场高风险的赌博,就像现在有关加密货币的一切事情,莫不如此。对于考虑将资金投入比特矿业及同类公司的投资者来说,更大的问题是:他们自己是否相信加密货币的长期前景。

比特矿业的美国存托股票(ADS)周四收于8.71美元,比2月中旬的六年高点下降了三分之二,在此前不久,它首次披露了进军加密货币的消息——购买了一个采矿网络。随后,它陆陆续续宣布了一系列类似的交易,包括本周最新的公告,称其将在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投资一个加密货币开采数据中心。

该股与数字货币价格的波动紧密相连。自2月16日以来,比特矿业的下跌与比特币在这段时间内的下跌是同步的,因为特斯拉老板伊隆·马斯克(Elon Musk)先后发表过对比特币看涨和看跌的言论,中国政府打击加密货币开采和交易,对比特币造成了双重冲击。

广受关注的比特币目前的价格从4月中旬的峰值下跌了近40%。在过去几天的轻微反弹之前,跌幅更大。

在这段时间里,比特矿业的竞争对手的股票也遵循了类似的轨迹。在加拿大上市的DMG Blockchain Solutions下跌41%,在香港上市的火币科技(Huobi Technology)下跌16%,在美国上市的股票第九城市(The9)、嘉楠科技(Canaan)和Marathon Digital分别下跌76%、56%和42%。

市净率(PB)是这些波动性股票最合适的估值指标,因为比特矿业就运营而言没有盈利。它目前的市净率为3.2倍,与同类股票相比有优势:DMG市净率为6.5倍,Marathon为3.7倍,火币和嘉楠科技的市净率相当高,分别为25.3倍和19.9倍。

虽然比特矿业迅速转型进入比特币行业,并增加加密货币业务——这都令人印象深刻,但它投身该领域的转折也来得相当突然。在中国在线赌博市场经营了20年之后,在中国政府打击第三方销售国家支持的彩票之后,这家前身为500彩票网(500.com)的公司积极进入了数字货币领域,几乎将其以前的商业模式全盘丢进了垃圾堆。

去年12月,500彩票网宣布,一个新的投资机构Good Luck Information将购买它16.6%的股份,它又任命了具有加密货币经验的高管杨险峰为首席执行官,大举进入加密货币领域。它在3月改名为比特矿业,现在将自己描述为“领先的加密数字货币采矿企业”。

根据本月早些时候公布的第一季度业绩,比特矿业拥有超过5万台矿机,每天生产约4个比特币,并拥有“理论算力最大达1031.5 PH/s”——这是指该企业应用于加密货币开采的计算能力,以每秒多少quintillion(10的18次方)的哈希值计算。

除了三个水电数据中心、矿池业务和两个在建的海外电厂之外,比特矿业还正在收购一家矿机制造商蜜蜂计算(Bee Computing),它说这将“完善它与供应链的垂直整合,提高自给率,加强其竞争地位”。

请保持戒心

潜在投资者对于该公司迅速进入加密货币采矿领域持谨慎态度是可以理解的。这家公司显然是趁热打铁的机会主义者。2月9日,在比特矿业披露其承诺“探索区块链和加密货币行业的商业机会”后,该公司单日股价就上涨了40%。

七天后,在该公司宣布收购比特小鹿(Bitdeer Technologies)的矿池业务后,股价又上涨了35%。

从更广泛的行业参与者角度来看,在加密货币采矿大赛中,谁挖矿多谁就是赢家。从俯瞰全局的角度来看,加密货币采矿业也是一个暴露在波涛汹涌的市场情绪、监管机构的干预和来自环保力量的压力越来越大(在他们看来太耗电)的行业,而这些因素都是比特矿业无法控制的。

就在上周,中国宣布将打击加密货币的挖矿和交易,作为维护金融稳定和防范风险努力的一部分。中国的加密货币产量约占全球的50%。此外,中国还收紧了对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公司提供加密货币相关服务的禁令。因此,一些矿工叫停或限制了在华业务。

与此同时,针对加密货币挖矿的高能耗特性抗议越来越大。据报道,比特币挖矿所用的电力只有55%到60%来自可再生能源,在伊朗和哈萨克斯坦等国,许多电厂使用廉价、带来严重污染问题的煤炭。

不过,环保挑战也的确带来了积极面,因为挖矿效率可以提高,而银行也释放信号,愿意为使用可再生能源开采的比特币支付溢价。

与其寻找比特矿业相较于同行的比较优势,不如看看其自身业务的运营效率。在这方面,它一季度的业绩似乎表明,它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净收入从上年同期的人民币310万元增至人民币1960万元(合310万美元),其中加密货币挖矿贡献了60%的份额。

该公司调整后的净亏损从一年前的3530万元缩小到2280万元,资产负债表保持健康。虽然它持有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从去年年底的3.087亿元降至3月31日的1.734亿元,但通过减少员工人数和租赁协议费用,它成功将运营成本同比减少了18%。

作为一种股票投资,比特矿业的股票与一种无法衡量其强度和寿命的技术现象息息相关。加密货币很可能成为一种“数字黄金”——正如美国前财长拉里·萨默斯(Larry Summers)所说的那样,成为富裕投资者的避险工具。它们也可能成为主流基金经理可以接受的高风险投资,尤其是如果它们获准进入交易所交易基金的话。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Chaoju is an eye hospital

沉寂一年多后 朝聚眼科重启收购扩张模式?

这家私立医院及诊所运营商宣布了两项新收购计划,或标志着其去年一度沉寂后,公司重返收购赛道 重点: 朝聚眼科宣布,计划全资收购宁波一家由其控股的眼科机构,同时收购宁夏地区另一家机构70%的股权 公司去年下半年营收缩水,利润骤降30%,正努力重拾增长    阳歌 对民营医疗机构来说,在中国国家医保体系外生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是中国数千家医保体系之外的民营医院及诊所经营者近年获得的教训,它们试图通过提供眼科、牙科及整形外科等自费医疗服务盈利。然而,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消费者正收紧非医保覆盖的自费医疗项目支出。 伴随业务停滞甚至出现萎缩,部分企业正试图通过收购扩张重振股价。朝聚眼科医疗控股有限公司(2219.HK)即为其中一例。该公司周一宣布,计划收购两家医院,分别位于浙江宁波市与宁夏的吴忠市。 两项收购看似旨在重新吸引投资者关注。2021年IPO时,朝聚眼科一度被寄望成为中国眼科行业分散格局的整合者。上述两笔交易都缺乏亮点(下文将详述原因),但更具象征意义的是,在长达一年多未进行重大收购后,此举可能标志着该公司重启收购模式。 最新公告显示,朝聚眼科对两家机构的收购金额都不高,折射出此类机构的盈利困境。其中较大规模的交易,朝聚以1,400万元(200万美元)收购宁波博视眼科医院有限公司37%的股权,该机构整体估值约3,800万元。 需要指出的是,朝聚眼科原本已持有宁波博视63%的股权,早已是该机构控股股东,并将其纳入财报合并范围。因此,严格来说此项交易不构成收购。 第二笔交易则构成实质收购。朝聚眼科将以约500万元,购得吴忠市云视康眼科医院有限公司70%的股权。该作价显示,这家机构总值仅714万元(约100万美元),远非大额交易。 朝聚眼科公告称:“本次收购系既定战略规划组成部分,公司将进一步整合浙江及宁夏的医疗资源,通过多点布局,增强行业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有效应对市场风险。” 朝聚眼科选在7月1日香港公众假期前披露交易,投资者反应需待周三开盘后显现。不过,考虑到交易总额仅2,000万元(不足300万美元),市场反应平淡也不足为奇。 民营医疗机构热度不再 朝聚眼科近期股价表现,反映出整体民营医疗板块的低迷情绪,其股价年内维持横盘。该公司总部位于内蒙古,2021年IPO时因有望整合高增长赛道而备受瞩目,但此后表现多逊于预期。其港股最新收盘价为2.85港元,较10.60港元的发行价已跌逾70%。 朝聚眼科股价表现绝非个例,其当前9.2倍的市盈率虽显著低于药品及医疗器械板块同业,却与民营牙科机构现代牙科(3600.HK)9.9倍、医美连锁机构完美医疗(1830.HK)10倍估值相当。 IPO之后,朝聚眼科看似一度颇为活跃,走出内蒙古大本营后展开较为激进的收购。截至2021年末上市不久,该公司运营17家眼科医院及24家视光中心;至2022年,又新增7家医院及两家视光中心。 2023年,朝聚眼科延续扩张节奏,新增10家机构(7家医院+3家视光中心),至当年末,其网络扩大至31家医院及29家视光中心。然而,此后扩张戛然而止,去年全年颗粒无收。去年年初,虽宣布以3,680万元收购北京明玥眼科诊所有限公司的计划(属较大规模交易),但今年4月披露的年报显示,这家医院没有被合并纳入财务报表,表明该交易并未完成。 伴随并购停滞,朝聚眼科也开始受到中国经济放缓的影响。去年全年勉力实现2.6%的营收增长,总额达14.1亿元。但结合年报及去年上半年数据测算,其去年下半年营收出现0.9%的负增长(上半年则同比增长6%)。 去年,该公司毛利率下滑近两个百分点至43.5%(2023年为45.4%),反映出在运营成本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就诊人次及客单价承压,导致盈利能力萎缩。 受此影响,该公司去年全年净利润同比下降12%至1.86亿元(上年同期为2.21亿元)。数据显示,其去年下半年净利润同比大跌30%,远高于上半年降幅8.8%。 朝聚眼科确实拥有充足的并购资金。截至去年末,公司账面现金达7.81亿元,较上年同期的4.63亿元大增。最新公告或预示,该公司准备重启并购模式。若能锁定优质标的,或可提振其股价,但仍需对当前疲软经济环境下财务不稳的资产予以警惕。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谭仔国际私有化获高票通过 8月19日除牌

香港米线品牌连锁店谭仔国际有限公司(2217.HK)周一宣布,私有化方案已获高票通过,将于7月28日最后交易,并于8月19日收市后正式除牌。 根据公告,私有化方案于法院会议中获99.7%赞成票,反对票仅0.29%;独立股东的反对票仅占0.13%。在特别股东大会上,持股74.25%的大股东亦投下99.96%赞成票。 谭仔国际控股股东东利多控股(3397.T)于今年2月提出私有化计划,作价每股1.58港元,较2021年上市价3.33元低52.6%。谭仔指,公司在海外扩展方面未能充分发挥效力,而大股东东利多拥有相关资源及专业知识,可支持公司更有效扩展海外业务及加强内部以应对行业逆境的挑战。 截至今年3月底的年度,谭仔全年纯利按年下跌32.7%至7,984万港元,收入录得28.4亿元,上升3.4%。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Zijin does resources

简讯:紫金矿业申请分拆国际黄金业务在港独立上市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899.HK)宣布,其国际黄金开采部门已于周一向港交所提交分拆上市申请。公司补充称,港交所已确认其可推进分拆及独立上市计划。 在公告发布的同时,紫金黄金国际有限公司的上市申请文件也于周一在香港交易所网站刊载,由摩根士丹利和中信证券担任承销商。公司披露其营收从2023年的22.6亿美元攀升至近3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33%,部分受益于金价飙升。同期利润从2.3亿美元跃升至4.81亿美元,增长逾一倍。 紫金矿业于5月首次披露剥离紫金黄金国际分拆上市的意向,称此举将加速国际化进程、提升资本管理效率并强化离岸融资与并购能力。分拆方案已于6月26日获得公司股东大会批准。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Honor makes smartphones

荣耀迈进上市辅导 押注AI战略布局

这个2020年从华为剥离的手机品牌,在上市之路迈出关键一步,或于明年登陆A股 重点: 荣耀正推进明年登录A股的计划,并重新定位为AI企业,从而吸引投资者 虽中国市场的份额遭对手侵蚀,但这家前华为旗下的企业,在欧洲和亚洲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增长   陈竹 智能手机厂商日益将人工智能(AI)视作增长引擎,通过渐趋成熟的产品新增互动功能来激活增长。许多企业从传统硬件制造商转以AI定位,这种战略转型有望为产品打造新卖点,并扩展功能边界。 对荣耀终端股份有限公司而言,这一叙事构成其核心战略,公司今年着重塑造“全球领先的AI终端生态企业”形象。随着上市进程加速,对外释放此信号更明显,荣耀期望借上市契机,展现AI布局,并将其打造为吸引潜在投资者的筹码。 公司上市计划近期取得重大突破,上周获准开启沪市及深市A股上市“辅导”(A股市场主要面向境内投资者)。辅导期全面审核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企业须完成此流程,方可提交正式的招股书。 若成功上市,将标志荣耀漫长征程的圆满收官。公司的上市传闻可追溯至2021年,当时报道称其正考虑借壳上市。此后类似传言屡见不鲜,并于去年末,荣耀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时再度升温,此举通常被视为上市的前置条件。 这家从华为剥离后的公司,上市之路仍需攻坚。中国证监会披露,其上市辅导计划定于明年1月至3月完成,中信证券担任辅导机构。据此时间表推测,荣耀最早有望于明年第二季度上市。 国内市场承压 2013年创立的荣耀,属华为旗下的高性价比子品牌,而华为的主品牌聚焦高端市场,以抗衡苹果iPhone。2020年末,美国严厉制裁下,危及华为手机芯片及获取美系的技术能力后,华为分拆荣耀,使后者能维系美国供应商渠道,助力品牌渡过生存危机。 收购荣耀的财团是国有企业及民营资本混合体,出资方多数来自华为总部所在地深圳。 该策略使荣耀避免了华为手机业务面临的困境,分拆后数年,荣耀发展迅猛,部分源于填补华为撤出全球市场及国内受挫后的空缺。美国制裁曾重创华为智能手机业务,近年通过替代从美国采购的零部件,逐步恢复元气。 分拆初期,荣耀表现亮眼。国际数据公司(IDC)的统计显示,2022年荣耀以34%的出货量增速,位列中国前五大手机品牌之首,市占率达12%,跃居国内市场第二。增长势头延续至2024年初,当年一季度销量增长13.2%后,以17.1%的市占率登顶国内市场。 不过,此后增长轨迹逆转。2024年,荣耀的中国市占率持续下滑,从二季度的14.5%跌至四季度的13.7%。IDC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荣耀的出货量已跌出国内前五。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显示,一季度荣耀出货量下滑12.8%,国内排名第六。 荣耀市场受挫之际,恰逢国内对手强势增长。特别是老东家华为,2023年末携自研芯片的Mate60系列回归。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荣耀销量下滑时,华为出货量激增28.5%,小米(1810.HK)出货量增长16.5%。 尽管国内市场承压,在华为因无法使用谷歌Android系统而失落的海外市场上,荣耀的表现则异常强劲。去年四季度,该公司欧洲出货量同比大涨77%,以4%的市占率跃居该区域第四大品牌。 海外扩张构成荣耀的重要增长,有机会成为吸引投资者的核心卖点。公司在东南亚市场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虽未进入区域前五,但市场分析机构Canalys的数据显示,荣耀今年一季度的出货量达89.3万台,创纪录高位,同比增幅高达88%,展现出惊人的增速。 本土市场份额暂时流失,大可不必恐慌,荣耀仍可通过重磅新品实现市场修复。当然,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持续白热化,且作为荣耀最核心的市场,该区域不容有失。 为突围同质化竞争,荣耀着力打造AI驱动型的企业形象。今年3月,公司在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发布战略蓝图,未来五年斥资100亿美元投入AI研发,加速从手机制造商走向“AI终端生态公司的”转型。 据国内媒体报道,战略转型伴随重大组织架构调整。荣耀已新设AI产业部门,AI及软件团队也扩编至2,600人。 1月履新的荣耀CEO李健向国内媒体表示,智能手机已属成熟市场,10%至20%的历史增长率难再现。相较之下,李健将AI手机称为“蓝海市场”,荣耀多年积累的AI算法与硬件研发经验,将转化为竞争优势。 需要指出的是,AI并非荣耀的专属赛道,小米、Vivo等竞争者亦推行类似策略,行业趋势已成。鉴于当前AI功能仍具局限性,分析师多质疑其实用性能,是否真正激发消费者换机意愿。 归根结底,AI战略转型或能提升荣耀估值预期,但投资者兴趣终将取决于手机业务的基本面。尽管国内市场表现欠佳,荣耀在欧洲及东南亚等海外市场的扩张态势,对潜在投资者仍具吸引力。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