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其中一间最大的独立医学检验实验室服务商,希望在收入下挫前赶上上市列车

重点:

  • 受惠疫情,艾迪康的新冠病毒检测服务在过去三年贡献44.4亿元营收,随着检测需求断崖式下降,未来收入及盈利将下滑
  • 该公司申请上市前曾连续两年派息,去年5月更动用全部留存收益,向股东分红8.65亿元

 

陈嘉仪

又一家坐上新冠“疫情火箭”的检测商,计划到港交所上市。

历史可追溯至2004年的艾迪康控股有限公司,是全国连锁经营的独立医学检验实验室(ICL),曾于2021年6月及去年3月两度递表港交所,但都无功而回。作为新冠疫情受益者,该公司于中国疫情退却后,选择于3月初再度递交主板上市申请。但除了新冠检测业务外,它还有甚么卖点吸引投资者?

根据初步招股文件援引调查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0至2022年总收益计,该公司为中国三大独立医学检验实验室服务商之一,目前在全国设立了32家医学实验室,主要为医院、体检中心及制药公司等提供检测服务,可提供4,000多种医疗诊断检测,其中包括1,700多种普检项目及2,300多种特检项目。

艾迪康早于2004年1月由创始人林继迅和林锋兄弟在杭州设立首个独立医学实验室,并于2010年成为中国首个获得ISO 15189医务化验室质量管理标准认可的同类机构。

该公司早年发展平稳,并把业务拓展至医疗产品销售及与受托研究机构(CRO)合作。直至2017年,其高层人事动荡并陷入亏损,决定于2018年9月进行A轮融资,投资者包括凯雷集团(CG.US)旗下基金,以2.14亿美元(14.9亿元)从林氏兄弟手中收购了近49%股份,成为单一最大股东,两人自此退出管理或行政职位。

预告收益大降

股权易手一年多后,中国于2020年初爆发新冠疫情,为独立医学实验室带来巨大商机。艾迪康抓紧机遇,同年2月开始提供新冠病毒检测,带动业务高速增长,总收益由2020年的27.4亿元,大增至2022年的48.6亿元,同期净利润更由2.89亿元增至6.85亿元。

单计新冠病毒检测服务的收入,在过去三年已占集团总收益33.7%至47%,累计高达44.4亿元。不过,随着中国政府去年底取消强制核酸检测要求,艾迪康已预告相关收益将会大幅下降。

多家曾享受“疫情红利”的A股上市核酸检测公司,已开始对旗下核酸检测固定资产和存货计提了大量减值准备。深圳上市的华大基因(300676.SZ)预告去年计提约4亿元减值准备;迪安诊断(300244.SZ)也预告会对1.5亿元至2亿元的新冠检测固定资产及存货进行报废处理。反观艾迪康未有在去年业绩中作出相关计提,因此相关财务冲击可能会反映在2023年财报上。

事实上,就连内地交易所也对这类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存疑。上交所和深交所去年11月曾称,将会从严审核涉及核酸检测企业的上市申请,重点关注其科创属性、核酸检测相关业务与主营业务的关联性,以及相关收入的可持续性等。而在港交所,单计过去一个月,已分别有至少三家从事新冠检测业务的公司递表申请上市,除了本文提及的艾迪康外,还有臻和科技优迅医学

参考艾迪康的财务报表,反映新冠检测的临床分子生物学检测业务去年录得27.08亿元营收,占整体收入达55.7%。随着强制新冠检测取消,未来收入将受负面影响,恐怕难获上交所和深交所“开绿灯”,难怪该公司舍近图远,第三度向港交所争取上市。

股东尽情收割

社会逐步复常,独立医学检验实验室也将回到常规业务,目前其市场主要分为普检及特检。常规普检包括血液化验、尿液分析和过敏试验等,以测量各种重要的健康指标,但业务经过多年发展,市场已趋于成熟,利润空间较小;特检则包括分子检测、基因检测等,具有数量少、成本高、技术要求高的特点,其市场竞争较低,利润也相对较高。

除了行业龙头金域医学(603882.SH)和迪安诊断正发展特检业务,艾迪康也相当积极,其特检目录仅于去年就增加了850多个新项目,主要集中于遗传病、实体瘤及血液病等,并组建了一支由200多人组成的特殊销售团队,试图开拓业务增长点。

不过更惹人关注的,是艾迪康两次在申请入表上市前大手分红。继2021年6月分红6,990万元,公司再于去年5月宣派8.65亿元股息,相当于截至同年3月末留存收益的100%。其招股文件更预告,公司在可预见的将来都不会派付任何现金股息,反映大股东已在上市前尽情收割。

经历2020年12月的B轮融资后,凯雷的持股量已减少至39.87%,但仍为艾迪康的控股股东,连同仍然持股24.9%的林氏兄弟,已合共获派逾6亿元股息。

按照B轮融资作价,艾迪康估值约73.7亿元,较A轮融资时的30.4亿元大涨133%。然而,B轮融资是于新冠疫情带动业绩上扬时进行,由于市场已急速转变,参考主要竞争对手迪安诊断的追踪市盈率6.98倍,按艾迪康去年净利润6.85亿元计算,其最新估值已降到47.8亿元;考虑到艾迪康今年的业绩或“变脸”,实际估值可能会更低。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小牛电动次季销量按年增长36.6%

电动两轮车品牌小牛电动科技有限公司(NIU.US)上周五公布,第二季共销售电动出行产品350,090台,较去年同期的25.62万台增长36.6%。 其中中国市场销售318,719台,占总量约91%,较去年同期207,552台增长53%;国际市场方面,小牛电动第二季销售31,371台,较去年同期下降约35%。销售数据涵盖电动摩托车、电动轻便摩托车、电动自行车、滑板车和电动自行车。 公司表示,于“618年中购物节”期间,小牛多款高端车型在天猫、京东与抖音平台均登上销售排行榜,有效巩固其于中国高端智能两轮市场的领导地位。 小牛电动股价周一一度升逾5%,收市报3.42美元,升1.79%。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绿城半年销售跌11% 前董事长港机场被带走

内房开发商绿城中国控股有限公司(3900.HK)周一公布上半度销售数据,今年首六个月,集团合同销售金额803亿元,涉及的面积为229万平方米,归属于绿城的权益金额为539亿元,较去年同期的608亿元下跌11.3%。 6月份绿城自投项目的销售金额为142亿元,同比下跌18.4%,但每平方米均价则上升6.8%至34,746元。 另外,多家内地媒体早前报道,绿城中国前执行董事及董事长张亚东,5月底时在香港机场准备飞往加拿大时,于登机口被带走,但具体因何事则未有披露。张亚东曾任大连副市长,2016年调往央企中交集团,至2018年被派往报掌绿城。至今年三月,绿城突然公布张亚东呈辞。 绿城周二平市报9.77港元,公司在过去一年的高位下跌27%。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行业简讯:泰国对中国游客吸引力下降

财新报道称,据航班管家的数据估计,今年七八月旅游旺季,中国航司计划执行中泰航线班次达12,800架,同比下跌22.6%,更较疫情前水平低40%。今年前五个月,中国赴泰旅游人次降至195万,同比减少33%。 财新指出,多重因素令中国游客望而却步,包括演员王星赴泰时被绑往缅甸诈骗园区。其他担忧还包括地震,以及泰铢对人民币升值,导致赴泰旅游成本上涨。 当中国游客对泰国兴趣减退之际,他们正涌向日韩等亚洲地区。中国航司计划,于七八月执行中日航线的航班达25,300架次,同比增长35.3%;中韩航线计划执行20,500架次,同比增长13.4%。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Hong Kong Robotics’ stock soars on robotics pivot, but does it have legs?

华丽转身股价狂飈 港仔机器人价高势危?

一家三四线香港上市公司,突然变身机器人公司,股价即如脱彊野马,一路狂奔 重点: 公司去年度业绩蚀1.4亿港元,已连续亏损五年 年初与达闼组成合资企业,摇身一变成为机器人公司 刘智恒 赶潮流,追风口,从来是股票市场的本质;要数今年的热门行业,肯定是机器人,地平线机器人(9660.HK)、越疆(2432.HK)及优必选(9880.HK)等,年初以来均升幅由五成至逾倍,但要说在港股上的真正赢家,港仔机器人集团控股有限公司(0370.HK)的升幅才是王者,年初至今上升超过5倍。 公司近日公布一份不堪入目的年度业绩,收入大跌45.6%至1.16港亿元,亏损则续扩大5.3%至1.38亿元。应收贷款及利息减值亏损1,132万港元、商誉减值亏损2,182万港元、物业厂房减值及设备减值3,937万港元。 一遇达闼便化龙                              为何业绩表现乏善可陈,股价又能忽然爆升?原来一切缘于年初的一项合作协议!时间回到今年情人节,当时港仔机器人的名称仍叫国华控股(今年五月才易名),与内地的达闼机器人签订框架协议,成立合资公司,国华占股51%,达闼占股49%,目标是开拓人形机器人操作系统的民用产品。 国华在两年内协助合资公司募集足够资金,达闼则将其拥有的知识产权,授予合资公司在中国境内的全资附属。 过去香港市场的一些三四线公司最擅长的伎俩,就是转型资本市场最热炒行业,通常透过收购或合并而进入风口市场,当股价被不断推升,往往会作出连串集资行动。港仔机器人的情况似乎有点类同,他们最终能否成功,暂时仍是未知数。 小米2023底发布首部电动车SUV7时,我们曾发表 “雷军造车,一往无前”一文,从小米的往绩,主事人的能力,及公司财力去分析,结论是雷军成功机会相当高。我们不妨按此框架,分析港仔机器人的成功机会。 国华业务强差人意 首先,不妨看看港仔机器人过往业务,当你翻开资料,大抵会吓一跳,竟然有多项主业,包括商品买卖、证劵及期货经纪、物业经纪、地热能供暖制冷、楼宇建筑承包、特制技术支援、项目管理、集中供热及融资租赁。 要知道,今年初国华控股市值还不到6亿港元,业务之分散,在香港上市公司中可谓佼佼者,公司重点在哪儿?如何去营运及发展各业务?资源又怎样分配? 观乎去年业绩,除个别业务外,其余全部见红。部分业务更是问题多多,其中在运城的供热业务,因未能符合牌照要求,被勒令终止,结果公司要将该业务出售。 融资租赁方面,因未能履行监管要求,被政府部门禁止有关经营,最后要终止业务并出售。另外,今年亦公布将金融控股公司出售。 楼宇建筑承包业务,旗下的陕西江威涉及多宗诉讼,涉资达4,556万元,以致部分资产被冻结。至于公司的中介业务,旗下上海轩美房地产经公司涉及多宗诉讼,涉及金额106万元。从过往的业务看,公司的发展方针及经营管理似大有关题,现在转搞机器人公司,成功概率确实令人存疑。 达闼连年亏损 我们再看达闼机器人,说不定其有能力让港仔机器人迈向美好前景。事实上,达闼并非吴下阿蒙,反之曾是中国内地首屈一指的机器人企业,软银及富士康均是主要投资者,估值一度冠绝同行。 公司2015年由曾任职贝尔实验室及中移动通信研究院首任院长的黄晓庆成立,专注云端智慧机器人技术,2023年完成C轮10亿融资后,估值达到223亿元。 然而,人型机器人在商业市场仍属起步阶段,公司不断烧钱,2019年准备赴美上市,不幸被美国商务部列入管制黑名单,集资不成,苦苦支撑,近年屡传资金链陷断裂之危。今年4月在社交平台及媒体消息,公司在上海、北京及深圳等地,有数百员工被欠薪,位于广州的公司,更被断水断电。 达闼往绩也是乏善可陈,亏钱不是最大问题,最大问题似是看不到明天,以致原有投资者不愿再注资,公司已陷于危急存亡之秋,它又能为港仔机器人带来多少业务,何时才可扭亏为盈? 一场烧钱的竞赛 投资机器人行业,大部分企业在烧钱阶段,因此企业要有充裕的资本才能继续前行。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早前表示,人形机器人面临技术成本高企,远超出顾客愿付费用。其次是许多企业所谓的应用场景,实际是想象出来,并非实际需要。 港仔机器人长期亏损,截至今年3月底,手头资金只有5,000万港元,凭什么去支撑这场烧钱的游戏?虽然港仔机器人上月宣布签定四份合作框架协议,但靠一个香港市场,能为公司带来多少生意?相信投资者也别抱太大期望。 然而,在机器人热潮下,港仔机器人的概念相信会受到一定追捧,股价或再创新高,但何时能盈利就别太乐观。再者,股价经过一轮急升猛涨后,投资者现阶段追入,风险高值博率低。别忘记,股价大升后,未来公司很大机会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股价将会十分波动,投资者只适宜投机性买卖。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