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其中一间最大的独立医学检验实验室服务商,希望在收入下挫前赶上上市列车

重点:

  • 受惠疫情,艾迪康的新冠病毒检测服务在过去三年贡献44.4亿元营收,随着检测需求断崖式下降,未来收入及盈利将下滑
  • 该公司申请上市前曾连续两年派息,去年5月更动用全部留存收益,向股东分红8.65亿元

 

陈嘉仪

又一家坐上新冠“疫情火箭”的检测商,计划到港交所上市。

历史可追溯至2004年的艾迪康控股有限公司,是全国连锁经营的独立医学检验实验室(ICL),曾于2021年6月及去年3月两度递表港交所,但都无功而回。作为新冠疫情受益者,该公司于中国疫情退却后,选择于3月初再度递交主板上市申请。但除了新冠检测业务外,它还有甚么卖点吸引投资者?

根据初步招股文件援引调查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0至2022年总收益计,该公司为中国三大独立医学检验实验室服务商之一,目前在全国设立了32家医学实验室,主要为医院、体检中心及制药公司等提供检测服务,可提供4,000多种医疗诊断检测,其中包括1,700多种普检项目及2,300多种特检项目。

艾迪康早于2004年1月由创始人林继迅和林锋兄弟在杭州设立首个独立医学实验室,并于2010年成为中国首个获得ISO 15189医务化验室质量管理标准认可的同类机构。

该公司早年发展平稳,并把业务拓展至医疗产品销售及与受托研究机构(CRO)合作。直至2017年,其高层人事动荡并陷入亏损,决定于2018年9月进行A轮融资,投资者包括凯雷集团(CG.US)旗下基金,以2.14亿美元(14.9亿元)从林氏兄弟手中收购了近49%股份,成为单一最大股东,两人自此退出管理或行政职位。

预告收益大降

股权易手一年多后,中国于2020年初爆发新冠疫情,为独立医学实验室带来巨大商机。艾迪康抓紧机遇,同年2月开始提供新冠病毒检测,带动业务高速增长,总收益由2020年的27.4亿元,大增至2022年的48.6亿元,同期净利润更由2.89亿元增至6.85亿元。

单计新冠病毒检测服务的收入,在过去三年已占集团总收益33.7%至47%,累计高达44.4亿元。不过,随着中国政府去年底取消强制核酸检测要求,艾迪康已预告相关收益将会大幅下降。

多家曾享受“疫情红利”的A股上市核酸检测公司,已开始对旗下核酸检测固定资产和存货计提了大量减值准备。深圳上市的华大基因(300676.SZ)预告去年计提约4亿元减值准备;迪安诊断(300244.SZ)也预告会对1.5亿元至2亿元的新冠检测固定资产及存货进行报废处理。反观艾迪康未有在去年业绩中作出相关计提,因此相关财务冲击可能会反映在2023年财报上。

事实上,就连内地交易所也对这类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存疑。上交所和深交所去年11月曾称,将会从严审核涉及核酸检测企业的上市申请,重点关注其科创属性、核酸检测相关业务与主营业务的关联性,以及相关收入的可持续性等。而在港交所,单计过去一个月,已分别有至少三家从事新冠检测业务的公司递表申请上市,除了本文提及的艾迪康外,还有臻和科技优迅医学

参考艾迪康的财务报表,反映新冠检测的临床分子生物学检测业务去年录得27.08亿元营收,占整体收入达55.7%。随着强制新冠检测取消,未来收入将受负面影响,恐怕难获上交所和深交所“开绿灯”,难怪该公司舍近图远,第三度向港交所争取上市。

股东尽情收割

社会逐步复常,独立医学检验实验室也将回到常规业务,目前其市场主要分为普检及特检。常规普检包括血液化验、尿液分析和过敏试验等,以测量各种重要的健康指标,但业务经过多年发展,市场已趋于成熟,利润空间较小;特检则包括分子检测、基因检测等,具有数量少、成本高、技术要求高的特点,其市场竞争较低,利润也相对较高。

除了行业龙头金域医学(603882.SH)和迪安诊断正发展特检业务,艾迪康也相当积极,其特检目录仅于去年就增加了850多个新项目,主要集中于遗传病、实体瘤及血液病等,并组建了一支由200多人组成的特殊销售团队,试图开拓业务增长点。

不过更惹人关注的,是艾迪康两次在申请入表上市前大手分红。继2021年6月分红6,990万元,公司再于去年5月宣派8.65亿元股息,相当于截至同年3月末留存收益的100%。其招股文件更预告,公司在可预见的将来都不会派付任何现金股息,反映大股东已在上市前尽情收割。

经历2020年12月的B轮融资后,凯雷的持股量已减少至39.87%,但仍为艾迪康的控股股东,连同仍然持股24.9%的林氏兄弟,已合共获派逾6亿元股息。

按照B轮融资作价,艾迪康估值约73.7亿元,较A轮融资时的30.4亿元大涨133%。然而,B轮融资是于新冠疫情带动业绩上扬时进行,由于市场已急速转变,参考主要竞争对手迪安诊断的追踪市盈率6.98倍,按艾迪康去年净利润6.85亿元计算,其最新估值已降到47.8亿元;考虑到艾迪康今年的业绩或“变脸”,实际估值可能会更低。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快讯:淋巴瘤药物商业化 药明巨诺收入飙升

最新:生物科技企业药明巨诺(开曼)有限公司(2126.HK)周三公布去年业绩,期内收入飙升373%至1.46亿元,扣除非经营损失的经调整亏损,则收窄10.9%至6.05亿元。 利好:该公司旗下淋巴瘤药物倍诺达于2021年9月获批在中国上市后,去年已展开其商业化活动,并带来明显收入增长。公司预期,随着更多患者接受该药物治疗,今年的销售收入会继续增加。 值得关注:虽然该公司实施的成本削减计划,去年成功令研发开支及行政开支分别减少1.6%及10.8%,但由于涉及倍诺达的推广费用上升,其销售开支仍录得11.8%的增幅。 深度:药明巨诺是一家中美合资企业,由全球生物制药公司百时美施贵宝(BMY.US)旗下朱诺医疗和药明康德(2359.HK; 603259.SH)于2016年共同创立,并于2020年11月在港交所上市。作为主攻“抗癌神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AR-T疗法)的创新药企,虽然旗下首款药物在2021年获批销售,但由于该产品费用不菲,而且未纳入全民医保,加上CAR-T仅作为末线疗法获批,即必须在其他更推荐的一线、二线等疗法使用无效后,才能接受CAR-T治疗,在患者背负沉重经济压力下,药明巨诺要大规模拓展市场并不容易。 市场反应:药明巨诺周四股价下挫,中午收盘软5.1%至3.36港元,贴近过去52周的低点。 记者:何仲尼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2126.HK

腾讯音乐借助AI 悭囊中寻求增长

这家中国在线音乐平台正面对激烈竞争,市场对其四季度业绩不太满意 重点︰ 腾讯音乐去年四季度营收小幅下跌,但公司积极节省开支,协助净利润同比增长逾一倍 该公司创作的虚拟偶像市场反应不俗,未来希望通过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创作更多音乐作品,以探索新的商机   裴梓龙 过去一年,受新冠疫情和官方严厉监管双重打击,中国科技企业难以高速发展,要维持可持续经营,节省开支是可行之途。被视为“中国版Spotify”的在线音乐服务提供商腾讯音乐娱乐集团(TME.US;1698.HK),正是其中一家“省”出盈利增长的企业。 打开腾讯音乐上周二公布的四季度业绩报告,投资者可能会既惊且喜,开心的是净利润同比增长高达115%至11.5亿元;但让他们惊讶的是,期内营收只有74.3亿元,同比下滑2.4%,与上一季比较则上升不足1%。 从全年来看,其收入更减少近一成至283.4亿元,净利润则增长21.4%至36.8亿元。业绩公布后,投资市场并不买账,虽然公司宣布新一轮5亿美元(34.4亿元)的回购计划,但其美股当日曾大挫14%,收盘软9.2%至7.14美元;该公司在港股交易的股份,翌日也跟随下跌7.3%。 季度开支大降 在收入下降的情况下,腾讯音乐的盈利仍能高速增长,靠的其实是“节流”。该公司四季度经营开支同比大降25.1%至13.6亿元,其中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比2021年大幅减少64.5%,主要是受惠于部分优化营销开支的举措。 腾讯音乐在过去一年转变策略,不再大撒金钱争取新用户,变阵提升既有用户质量,三大平台QQ音乐、酷狗音乐及酷我音乐的付费用户,在四季度同比增长16.1%,达到8,850万户,创公司成立以来新高,加上付费用户月均收入上升4.7%,带动在线音乐订阅收入增长逾两成。 投行花旗认为,该公司四季度收入及利润表现都好于预期,管理层有信心今年实现总收入及利润同步增长,预计在线音乐订阅收入再录得20%以上的升幅,但仅维持“中性”评级,并把其目标价由9美元下调至8.2美元;大和则认为,腾讯音乐基本面已改善,加上公布新的回购计划,重申“买入”评级,维持港股目标价42港元,比现水平有四成上升空间。 腾讯音乐的最新市盈率约23倍,与其直接竞争的云音乐(9899.HK)仍处亏损状态,市销率约1.4倍,远低于前者的3.2倍;与国际同业比较,其市销率也抛离Spotify(SPOT.US)及Deezer(DEEZR.PA)的2倍和0.54倍,也许说明即使投资者未必满意腾讯音乐的最新业绩,但对其在中国的行业龙头优势仍然予以肯定。 回顾两年前,中国官方严厉反垄断,打破腾讯音乐独家版权的护城河,虽然仅处以50万元罚款,但最受影响是需放弃所有独家音乐版权。自此以后,中国在线音乐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主要对手云音乐快速崛起,去年收入大增近三成,加上苹果公司(AAPL.US)旗下Apple Music、咪咕音乐与抖音的竞争,令腾讯音乐的市占率面临重大威胁。 科技创造音乐 除了在线音乐外,被视为腾讯音乐增长引擎的社交娱乐服务,也开始步入衰退。该公司通过提供在线K歌服务,并在旗下三大平台提供以音乐为主的直播,让观众购买虚拟礼物打赏“直播主”,从而抽取分成收入。但这一业务在短视频等社交平台的激烈竞争下,其收入去年大跌近两成,付费用户更减少了24.3%。 经过一年降本提质,面临收入减少困局,腾讯音乐重新意识到开源的重要。据《韩联社》报道,该公司高管最近到访韩国音乐制作公司,市场猜测其动机是把“K-pop”全面引入到中国。毕竟中国官方最近已对韩国电视剧及游戏重新开放,虽然韩国歌手仍未能到中国演出,但唱片销售、网上粉丝会已全面恢复,反映中国因韩国部署“萨德”导弹系统而实施长达7年的“限韩令”,正出现放宽迹象。 另一方面,科技将成为推动腾讯音乐增长的重要一环。自从不能再签署独家版权后,各大在线音乐平台已出现同质化,截至去年底,腾讯音乐与33家唱片公司签署版权,网易云音乐则有29家,但其中15家与腾讯音乐一样,导致平台间的音乐作品相当接近。要展示独特性以吸引和留住用户,原创音乐人制作内容(UGC)和人工智能生产音乐(AIGC),将会是未来的主战场。 去年7月,腾讯音乐发布“TME制作人联盟”计划,让音乐人可以通过开放平台自主定价及发布数字专辑,以增加原创音乐能力和收入来源。截至去年四季度,独立音乐人在腾讯平台已创作了逾230万首作品,当中近1,000首去年播放量达到一亿次以上。 腾讯音乐还有另一个“杀招”,就是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该公司旗下的QQ音乐已上线AI绘图功能,为用户生成二次元图片与专属背景音乐,还利用“AI歌词海报”和“AI黑胶播放器”提升视觉效果;此外,去年腾讯音乐宣布首位虚拟偶像鹿晓希(Lucy)出道,并已发布首支单曲,并会在元宇宙空间与乐迷交流,成功吸纳大量粉丝。 随着ChatGPT横空出世,将人工智能提升至另一境界,腾讯音乐也明言将继续探索如何在图文、视频和音乐等领域加以应用,以探索新的商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1698.HK TME.US

快讯:商汤商业客户流失 经调整亏损升两倍

最新:人工智能(AI)企业商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20.HK)周二公布去年业绩,期内收入减少19%至38.1亿元,非国际会计准则下的经调整亏损扩大234%至47.4亿元。 利好:为响应ChatGPT的广泛应用,该公司计划今年中推出以AI为基础的自然语言处理(NLP)模式,而公司去年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方面取得技术突破,能提供6K高清图的生成、回应中文古诗词作为提示词来生成对应图片等。 值得关注:受到新冠疫情及宏观经济不利影响,该公司去年的智慧商业客户数量减少22.2%至717名,令该部分收入下降25.2%至14.6亿元,抵销了智慧生活板块收入的增长。 深度:商汤是中国计算机视觉AI初创企业“四小龙”之首,通过开发AI软件平台,向政府及企业客户提供应用于智慧城市、监控及自动驾驶等人工智能即服务(AI-as-a-Service)。虽然该公司曾被美国政府列入“中国军工企业”黑名单,令上市计划一度延迟,最终仍顺利于2021年12月挂牌。值得注意的是,受庞大研发开支拖累,该公司自2014成立以来一直未能盈利,主要靠以往的多轮股权融资“输血”,而且在过去5年已累计录得逾430亿元净亏损。 市场反应:商汤股价周三下挫,中午收盘软2.6%至2.61港元,处于过去52周的中下水平。 记者:何仲尼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0020.HK

世纪互联深陷亏损泥潭 董事长股票操作引怀疑

这家数据中心运营商去年四季度净亏损扩大,它的董事长为了保持对公司控制权而采取的举动,可能会让很多投资者不安 重点: 随着成本增速远超区区7.7%的营收增幅,世纪互联去年四季度净亏损扩大 该公司正面临债务再融资压力,但董事长为了保住对公司的控制权而采取的可疑举动,可能令其难以筹集到资金    梁武仁 作为中国三大上市数据中心运营商中实力最弱的一家,世纪互联集团(VNET.US)现在可以找个财力雄厚的买家来收拾乱局。但以它目前的状态,早前流露出兴趣的求购者,未必会排队接手。首先,它的财务表现仍然平平无奇,而且就在最近,它的董事长一直在操弄手中持有的公司股份,引发了对公司治理方面的质疑。 该公司在上周三发布的最新业绩报告中表示,去年四季度,营收同比仅增长7.7%至18.8亿元。其毛利实际上有所下降,这表明在这三个月里,它每产生一美元收入的支出,比一年前增加了。此类支出包括因能源成本飙升而激增的水电费,这是数据中心运营商的一项主要支出。世纪互联其实已经大幅削减了其他开支,但依然不足以阻止净亏损扩大。 尽管中国增长潜力巨大,但抗击新冠肺炎期间的经济放缓,以及能源价格飙升,导致所有数据中心运营商的日子都不好过。而且由于中国经济仍然停滞不前,情况可能难以很快改善。 最重要的是,世纪互联相对于其现金流而言,仍然债务高企。据雅虎财经称,截至去年底,该公司的债务约为110亿元。这几乎是其报告2022年调整后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的6倍,意味着在该公司的债务面前,它这一年从经营中产生的现金黯然失色。 世纪互联即将到期的债务包括大量可转换票据,它可能需要在明年第一季度赎回这些票据,除非持有人决定将其转换成股票。但将其转换成股票的情况似乎不太可能出现,因为过去几年,该公司的股票一直在暴跌。 “我们正在密切关注,显然也在寻找各种替代方案,”首席财务官陈俊华在公司的业绩电话会议上谈到即将到期的票据时说。 世纪互联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或优先股进行债务再融资的做法由来已久,如果该公司目前未清偿可转换债券的大部分持有人在明年春天要求收回资金,它很可能需要再度借钱才能获得必要的资金,因为它自己现金不足。 但由于最近涉及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陈升的财务乱象,可能会令新投资者三思而后行。上个月,该公司宣布计划向陈升发行最多55.5万股D类普通股,每股赋予他高达500票的投票权。 追加保证金 在这一计划公布前,将世纪互联的股票作为抵押获得一笔5000万美元(3.45亿元)贷款的陈升,被要求追加保证金。创始人将公司股票用作贷款抵押的情况在中国企业中较为普遍。虽然一般来说是合法的,但它们通常会被视为创始人套现其在公司的部分股份的后门。 但在11月末世纪互联股价跌破某个预定价格后,债权人上月宣布将出售被抵押的7,600万股质押股份。鉴于每股世纪互联美国存托凭证(ADS)等于6股A类普通股,如果按当前市场价值出售全部7,600万股世纪互联股票,债权人将收回4,000万美元出头的资金。 截至去年2月底,陈升持有世纪互联的7,860万股份,这使得他拥有29%的投票权。因此,质押股份的丧失,将令他在该公司的全部股份几乎化为乌有。但不要紧,发生这种情况时,只要让他领导的董事会炮制出一个新的股票类别——D类股,就可以将他的股份恢复到20%以上。 目前尚不清楚陈升的贷款用途,以及他是否有资金偿还。但不管怎样,他似乎已经成功地将股份套现,同时又保住了对世纪互联的控制权。他的做法本质上是利用自己在公司的影响力来打压小股东,任何潜在的新投资者都不会太认可他的做法。但世纪互联需要这样的投资者,来筹集资金偿还债权人,包括可转换票据的持有人。 虽然在乏味的企业界,世纪互联的故事可谓相当精彩,但一个严重的后果是,它的借贷将会变得更加困难和昂贵。上月初,惠誉评级以再融资风险为由,将该公司的债务评级进一步下调至垃圾级。这个月,惠誉完全撤销了对该公司的评级。穆迪也在上个月将该公司列入了可能降级的评估名单。 在这个时候,对世纪互联来说,最好的结果恐怕就是被一个能够解决所有财务问题的富有投资者收购。在目前的水平上,该公司的股票看起来相对便宜,市销率只有0.6倍,远低于两大竞争对手——万国数据(GDS.US; 9698.HK)的2.2倍和秦淮数据(CD.US)的4.4倍。 去年4月,世纪互联收到了中国私募股权公司——汉能投资集团的主动收购要约,后者在资金方面有来自兴业银行上海分行的支持,到了9月,陈升也提出了竞购要约。汉能的收购要约是在陈升的贷款开始出现问题几天后提出的,表明前者看到了低价将一家陷入困境的企业收入囊中的机会。 但汉能的要约始终没有正式兑现——其实,世纪互联目前的股价远低于每股ADS 8美元的报价。该股最新收盘价为3.2美元,不到报价的一半,其中包括业绩公布后第二天12%的跌幅。媒体报道中还出现了其他一些可能的收购者,包括韩国的安博凯(MBK Partners),它们可能是被该公司的低价所吸引。但现在似乎没有人急于签署协议,原因也不难理解。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VNE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