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公司蜂拥上市 艾迪康争疫后商机

中国其中一间最大的独立医学检验实验室服务商,希望在收入下挫前赶上上市列车 重点: 受惠疫情,艾迪康的新冠病毒检测服务在过去三年贡献44.4亿元营收,随着检测需求断崖式下降,未来收入及盈利将下滑 该公司申请上市前曾连续两年派息,去年5月更动用全部留存收益,向股东分红8.65亿元   陈嘉仪 又一家坐上新冠“疫情火箭”的检测商,计划到港交所上市。 历史可追溯至2004年的艾迪康控股有限公司,是全国连锁经营的独立医学检验实验室(ICL),曾于2021年6月及去年3月两度递表港交所,但都无功而回。作为新冠疫情受益者,该公司于中国疫情退却后,选择于3月初再度递交主板上市申请。但除了新冠检测业务外,它还有甚么卖点吸引投资者? 根据初步招股文件援引调查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0至2022年总收益计,该公司为中国三大独立医学检验实验室服务商之一,目前在全国设立了32家医学实验室,主要为医院、体检中心及制药公司等提供检测服务,可提供4,000多种医疗诊断检测,其中包括1,700多种普检项目及2,300多种特检项目。 艾迪康早于2004年1月由创始人林继迅和林锋兄弟在杭州设立首个独立医学实验室,并于2010年成为中国首个获得ISO 15189医务化验室质量管理标准认可的同类机构。 该公司早年发展平稳,并把业务拓展至医疗产品销售及与受托研究机构(CRO)合作。直至2017年,其高层人事动荡并陷入亏损,决定于2018年9月进行A轮融资,投资者包括凯雷集团(CG.US)旗下基金,以2.14亿美元(14.9亿元)从林氏兄弟手中收购了近49%股份,成为单一最大股东,两人自此退出管理或行政职位。 预告收益大降 股权易手一年多后,中国于2020年初爆发新冠疫情,为独立医学实验室带来巨大商机。艾迪康抓紧机遇,同年2月开始提供新冠病毒检测,带动业务高速增长,总收益由2020年的27.4亿元,大增至2022年的48.6亿元,同期净利润更由2.89亿元增至6.85亿元。 单计新冠病毒检测服务的收入,在过去三年已占集团总收益33.7%至47%,累计高达44.4亿元。不过,随着中国政府去年底取消强制核酸检测要求,艾迪康已预告相关收益将会大幅下降。 多家曾享受“疫情红利”的A股上市核酸检测公司,已开始对旗下核酸检测固定资产和存货计提了大量减值准备。深圳上市的华大基因(300676.SZ)预告去年计提约4亿元减值准备;迪安诊断(300244.SZ)也预告会对1.5亿元至2亿元的新冠检测固定资产及存货进行报废处理。反观艾迪康未有在去年业绩中作出相关计提,因此相关财务冲击可能会反映在2023年财报上。 事实上,就连内地交易所也对这类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存疑。上交所和深交所去年11月曾称,将会从严审核涉及核酸检测企业的上市申请,重点关注其科创属性、核酸检测相关业务与主营业务的关联性,以及相关收入的可持续性等。而在港交所,单计过去一个月,已分别有至少三家从事新冠检测业务的公司递表申请上市,除了本文提及的艾迪康外,还有臻和科技及优迅医学。 参考艾迪康的财务报表,反映新冠检测的临床分子生物学检测业务去年录得27.08亿元营收,占整体收入达55.7%。随着强制新冠检测取消,未来收入将受负面影响,恐怕难获上交所和深交所“开绿灯”,难怪该公司舍近图远,第三度向港交所争取上市。 股东尽情收割 社会逐步复常,独立医学检验实验室也将回到常规业务,目前其市场主要分为普检及特检。常规普检包括血液化验、尿液分析和过敏试验等,以测量各种重要的健康指标,但业务经过多年发展,市场已趋于成熟,利润空间较小;特检则包括分子检测、基因检测等,具有数量少、成本高、技术要求高的特点,其市场竞争较低,利润也相对较高。 除了行业龙头金域医学(603882.SH)和迪安诊断正发展特检业务,艾迪康也相当积极,其特检目录仅于去年就增加了850多个新项目,主要集中于遗传病、实体瘤及血液病等,并组建了一支由200多人组成的特殊销售团队,试图开拓业务增长点。 不过更惹人关注的,是艾迪康两次在申请入表上市前大手分红。继2021年6月分红6,990万元,公司再于去年5月宣派8.65亿元股息,相当于截至同年3月末留存收益的100%。其招股文件更预告,公司在可预见的将来都不会派付任何现金股息,反映大股东已在上市前尽情收割。 经历2020年12月的B轮融资后,凯雷的持股量已减少至39.87%,但仍为艾迪康的控股股东,连同仍然持股24.9%的林氏兄弟,已合共获派逾6亿元股息。 按照B轮融资作价,艾迪康估值约73.7亿元,较A轮融资时的30.4亿元大涨133%。然而,B轮融资是于新冠疫情带动业绩上扬时进行,由于市场已急速转变,参考主要竞争对手迪安诊断的追踪市盈率6.98倍,按艾迪康去年净利润6.85亿元计算,其最新估值已降到47.8亿元;考虑到艾迪康今年的业绩或“变脸”,实际估值可能会更低。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冠检测需求跳水 优迅医学前景成疑

这家准备到港股上市的检测公司,因依靠新冠核酸检测而营收大增,但其他业务收入出现下滑态势 重点: 优迅医学营收连年增长,但主要受益于新冠核酸检测收入,随着中国疫情防控政策缓和,其发展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除了病原检测外,该公司的其他业务收入下降,近年开始由盈转亏   斯年 继臻和科技后,再有医学检测公司申请到港股上市。这家企业因疫情催生的核酸检测需求,享受了短暂的“新冠红利”,但其他业务收入却不升反降。随着中国疫情防控政策缓和,其发展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这里说的,是在上周二向港交所递交初步招股文件的优迅医学生物科技。它是一家以平台为基础的生物基因科技公司,从事开发及销售临床分子检测仪器、产品及服务业务,其业务分为产前检测、精准肿瘤学及病原检测三大部分。 其中,病原检测业务是该公司招股文件中篇幅最小的部分,却是近年的营收“大头”,主要因为得益于新冠核酸检测需求大增,令公司成功赚了一转“快钱“。 如果简单阅读招股文件,优迅医学的营收连年增长,看来势头正劲,但仔细分析这些数字背后的意义,却可能让投资者忧虑。 在2020年和2021年,优迅医学分别录得2.47亿元与2.66亿元收入,而去年截至9月的收入已达到4亿元,和上一年同期相比,翻了接近一倍。 然而,其收入增长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中国为应对新冠疫情,所带来的短暂核酸检测需求。核酸检测归属于优迅医学的病原检测业务版块,招股书显示,2020年、2021年及2022年前9个月,该业务分部的收入分别约6,100万元、8,300万元和2.71亿元,分别占总收入25.9%、31.3%及67.8%。 毛利率明显下降 随着中国新冠疫情防控政策在去年12月初开始松绑,民众进入各类场所不再需要出示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在各地的“优迅医学”核酸亭前,再也没有出现长长的人龙。其病原检测业务的收入高增长已成过去,今年更很大机会出现明显降幅。 更值得留意的是,激增的新冠核酸检测虽带来收入增长,但由于新冠核酸检测的价格需与政府指导水平一致,随着政府政策的变更,其检测价格下降,令毛利率不断降低。 回顾该公司的整体毛利率,已从2020年的74.3%降至2022年9月末的47%。销售成本方面,相关开支在2020年及2021年占集团收入25.7%和24.9%,但踏入去年前9个月,由于存货成本及外包服务成本增加,以及增聘服务供货商协助进行新冠检测,令销售成本大增347%至2.11亿元,占营收比例高达53%,加上1.83亿元的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值亏损,该公司期内的净亏损达到1.79亿元,比前一年同期飙升670%。 事实上,比起营收贡献更大的核酸检测,优迅医学在招股文件用了更多篇幅介绍其另两项业务──产前检测和精准肿瘤学。这两项业务均身处分子检验市场规模领先的领域,市场潜力比病原检测更大,但优迅医学的竞争力有限,近年甚至出现收入下滑的态势。 其他业务难接力 该公司声称在产前检测方面已经成功商业化,并用于产前筛查、遗传病筛查与诊断,以及妊娠风险评估的临床实验室自建检测项目(LDT)检测服务;至于精准肿瘤学业务方面,也成功开发或正在开发针对主要妇科肿瘤的各种检测服务和产品,以及推出一系列针对不同肿瘤的LDT服务。 然而,这两项业务的营收并不乐观,其中产前检测收入从2021年前三季度的1.2亿元,微降至去年前三季度的1.13亿元,未有受惠于市场规模的增长。精准肿瘤学业务的收入表现更差,从2020年约3,400万元营收,逐步下降至去年前三季度的约1,500万元。 在冲击上市前,优迅医学曾获得资本青睐,最新一轮融资是在去年5月成功筹得约3亿元的C1/C2轮融资,由德诚资本领投,英飞尼迪资本、美年大健康产业基金、北京中关村科学城等投资方跟投,令公司估值升至28亿元。以去年首9个月营收引伸到全年计算,其市销率约5.3倍,与另外两家规模接近的检测商──博晖创新(300318.SZ)的6.34倍,以及实朴检测(301228.SZ)的5.12市销率大致相当。 优迅医学在招股文件中表示,上市募集所得的资金,将计划用于协助商业化LDT服务和体外诊断设备、投资于在研产品和服务、升级现有技术,以及扩充产能等。看似雄心勃勃,但投资者也应该注意到,该公司所处的各项检测领域均面临激烈竞争,在测序仪仅由极少数公司提供的情况下,行业内各公司服务的同质化明显,要突围并不容易。 优迅医学也有推出自家品牌的测序平台,是中国少数拥有国家药监局批准自由品牌DNA测序仪的公司之一,这一举措或许是意图减少昂贵的上游测序仪对其服务带来的掣肘,并增加收入来源,但目前成效并不明显。因此,即使优迅医学将来获批上市,要在竞争激烈的检测赛道成功突围,恐怕也绝不容易。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