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医疗输液器制造商,最近进行了两宗有趣的收购

重点:

  • 普华和顺去年11月收购同业后,上周再以高溢价入主人体组织再生修复产品研发商
  • 公司业绩曾受新冠病毒影响,集团或希望藉收购分散收入风险

何仲尼

新冠病毒持续困扰,医疗器械公司普华和顺(1358.HK)的业绩亦受拖累,为了在逆境中寻求突破,公司近月进行了两宗收购,当中都有一些耐人寻味的地方。

普华和顺主要从事研发、制造及销售高端输液器、静脉留置针产品与胰岛素针等业务,由于输注液体是临床最常规治疗手段,在就诊及住院患者中使用非常广泛,随着就诊人数增长,消耗量较大的医疗器械在国内具有长期需求。但是,这类产品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间也出现了较弱的需求,因为许多人在小区封锁期间需要留在家中,避免到医院以减少感染风险。

事实上,这家公司是国家政策受惠者。去年6月,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实施,支持医疗器械创新,加快国产化替代进口产品。有研究认为,中国低值医用耗材过去几年复合增长率接近两成,今年市场规模将达到927.3亿元,发展空间巨大。

普华和顺在最近一个多月内接连进行两宗收购。首先是去年11月30日以现金代价9,946万美元(约6.3亿元),收购医疗器械公司四川睿健医疗科技51%股权。交易完成后,乐普医疗(300003.SZ)仍持有四川睿健18%股权,由于乐普医疗的实际控制人蒲忠杰,是普华和顺主席张月娥的配偶,因此张月娥为乐普医疗的关连人士,并构成关联交易。

虽说这宗是关联交易,但公平点说,收购目标的确具有发展潜力,因为它是中国唯一具自主研发、设计和制造纺丝生产线和后端组装线的血液透析器企业,具低成本优势,而且业务覆盖东南亚、南美和非洲等人口增长迅速的地域,有助开拓国际市场。

参考财务数据,四川睿健2020年未经审核除税前净溢利为7,388万元,同比增长80%,收购市盈率约17.5倍,在业务高增长的前题下,作价合理。

发展新产品

另一宗收购就比较令人摸不着头脑,1月5日,普华和顺宣布以5.8亿元收购北京瑞健高科58.2%股权,这是一家人体组织再生修复产品研发商,提供受损的人体组织和器官修复材料,产品应用于烧伤、烫伤、软组织再生和整形手术等。这并非普华和顺的一贯业务,此举被视为进军再生医用生物材料行业。

普华和顺称,该市场增长潜力巨大,近几年被认为是最具投资价值领域之一,因此收购这家公司,是未来数年争取进一步增长的机遇。

北京瑞健的收购不属于关联交易,但有趣的是,这家普华和顺口中潜力巨大的公司,在2019和2020年亏损近2,000万元,截至2020年底的资产总值只有5,800多万元,同比减少8.3%,并有927万元负债。

这次以5.8亿元收购北京瑞健不足六成股份,到底它有甚么潜力,让普华和顺的管理层,愿意以高溢价收购没有盈利、而且不属公司老本行的对象?

还有一点值得留意是上述两家公司都于2013年成立,而且收购时间颇为接近,而他们的名字“睿健” 和“瑞健”,普通话拼音都是“Ruijian”。 虽然关于这两家公司的背景信息很少,但在中国,相关公司之间的交易是比较常见,尽管目前还不清楚北京瑞健是否如此。

我们不妨翻阅普华和顺的财务报表,尝试了解其动机。自从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后,医疗需求因交通局部停摆与小区管理限制,特别是集团主要销售区域如北京、湖北省、黑龙江省等地的医院人流大减,令公司收入减少。

环顾2020年,普华和顺收入同比减少31.7%,毛利也下挫33.1%,撇除出售联营公司股权录得5.9亿元特殊收益,纯利约4,400万元,同比大挫近半。

去年上半年,疫情在全国基本受控,公司形势改善,收入和毛利反弹三成以上。不幸的是,新冠Delta变种病毒在南京出现并扩散到20多个省市,加上传染性更强的Omicron变种去年底开始出现,多地再度限制出行,普华和顺下半年业务恐再受影响。

因此,透过收购扩展产品组合和销售网络,或有助分散风险,以免一旦再度爆发疫情,公司收入因过分集中某些地域而再度受累。

估值不算低

去年7月中,普华和顺曾升至1.67港元(1.36元)的6年新高,但下半年呈下降态势,仿佛预知业务风险。截至今天,该股报0.97港元,比高位下挫四成以上,在宣布收购北京瑞健翌日也跌约1%。

撇除出售联营公司的7.3亿元特别收益,普华和顺去年上半年纯利约3,000万元,乐观预测下半年表现一致,全年纯利6,000万元,预测市盈率22倍。

环顾在港股上市、性质接近的医疗器械股,石四药集团(2005.HK)和威高股份(1066.HK)市盈率为16.5倍和17.9倍;A股上市的行业龙头华润双鹤(600062.CN)和科伦药业(002422.CN),则拥有13.6倍和23.5倍的市盈率。由此可见,普华和顺估值不算特别便宜。

既然交易已成定局,我们将来可以留意普华和顺的财务报表,了解这些新业务能否点石成金,为公司带来贡献。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知行汽车拟收购德国电子车企

智能汽车技术企业知行汽车科技(苏州)股份有限公司(1274.HK)周五宣布,已向一家德国“优质开发商及系统供应商"提出并购,目标公司在汽车、航空及可再生能源领域“拥有高度安全相关的电子系统和电力电子”技术。 知行汽车表示:"公司认为,与目标公司开展并购业务具有巨大潜力,将拓展并提升本公司在安全相关电子系统,以及电力电子产品和解决方案的业务范围。"公告未透露目标公司名称,但披露其客户群体,涵盖全球优质OEM和一级客戶。 公司未透露报价,但指出根据《上市规则》,将构成须予披露的交易。该股周一早上开盘上涨4.3%,但随后回吐全部涨幅,午后交易时下跌0.5%。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技术与效率提升 方舟云康盈利年增139%

网上医疗平台方舟云康控股有限公司(6086.HK)上周五公布,去年收入录得27.07亿元(3.74亿美元),按年增加11.2%,期内亏损由1.97亿元增至8.55亿元。全年经调整净利润达到1,711.9万元,同比增长139%。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持续增长,方舟健客线上零售药店服务收入14.05亿元,同比增长8.3%;定制化内容及营销解决方案收入1.05亿元,同比增长20.7%。旗下慢病管理服务平台注册用户数从2023年底的4,270万名增长至4,920万名,新增650万名;平均月活用户数提升至1,010万名,同比增长20%。 今年2月,方舟健客宣布接入DeepSeek开源大模型并完成私有化部署,公司计划于2025年聚焦多个“AI智能助理”场景开发,推动应用落地。 公司股价周一高开8.1%,报5.86港元,过去一个月股价上涨47%。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Top Toy heads for separte listing

名创优品增长靠Top Toy 投资者并不买账

即使发动了“玩具总动员” ,名创优品仍难以打动投资者 该公司的TOP TOY业务和海外扩张取得了成功,但其核心的传统零售业务板块却成了发展的拖累 重点: 虽然竞争激烈,但名创优品旗下的连锁品牌Top Toy仍显示出强劲的增长 因为扎根于传统零售业,这家日式门店运营商的股价承受着压力   肖林 在经济放缓的情况下,人们可能会推迟买房、买苹果手机,但似乎他们仍然愿意为玩具这类价格相对较低、更能负担得起的小确幸掏钱。 这是零售商名创优品集团控股有限公司(9896.HK; MNSO.US)传递出的一个重要信息,它的最新财报显示,已经成立五年、专门经营潮流玩具的子品牌TOP TOY持续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大大超过了公司的整体增长速度。去年第四季度,TOP TOY的营收同比飙升逾50%,是名创优品同期整体营收增长速度22.7%的一倍多。 名创优品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叶国富在周五业绩公布后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2024年是TOP TOY首个实现全年盈利的年份。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TOP TOY将在潮流玩具领域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并为全球消费者带来更多的惊喜与欢乐。” 但可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中国的收藏玩具市场竞争激烈,行业领导者泡泡玛特(9992.HK)正在利用最新的拉布布热潮,而像52Toys这样的小型后起之秀也在大举扩张,以抓住年轻人中的这股最新热潮。 从模仿无印良品到新的玩具总动员 总部位于广州的名创优品在中国是著名的零售商,它最初从无印良品等日本零售商那里获得灵感,这一策略既吸引了喜欢这种风格的粉丝,也招来了指责该公司山寨的批评者。2020年12月,也就是泡泡玛特于香港上市的同一个月,名创优品推出了争议较少的子品牌TOP TOY。 当时,在日本的“盲盒”文化、Z世代的兴趣驱动型消费,以及拥有自主开发知识产权(IP)的公司经济不断扩张推动下,收藏玩具(专为收藏而非休闲把玩设计的限量版、高需求产品)正在迅速成为主流热门产品。 根据市场咨询公司沙利文(Frost & Sullivan)预测,到2026年,中国的收藏玩具零售市场价值将达到1,100亿元(152亿美元),近年来的年增长率约为24%。据公司预测,到2030年,中国购买此类玩具的消费者数量,将从今年的4,000万增加到4,900万。 名创优品显然想赶上这股增长浪潮,它的国际网站上,Top Toy表示希望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全面的收藏玩具梦工厂”,目标客户是10至40岁的消费者。 与专注于开发自己的IP形象并包装在不透明盲盒中的泡泡玛特不同,TOP TOY提供的产品更广泛,从盲盒收藏品到手绘人偶,再到像《变形金刚》那样的机甲模型,而且价格更亲民。它严重依赖迪士尼、漫威和三丽鸥等品牌的授权IP。…

简讯:宝龙商业盈警 纯利大跌逾五成

宝龙商业管理控股有限公司(9909.HK)周日发盈警,料2024年盈利介乎1.77亿元至2.25亿元,较2023年度大幅减少50.4%至60.9%。 董事会表示,利润大跌是因房地产行业下行,应收账款信用风险上升,基于审慎原则,集团对应收账款进行了减值测试,并计提了合理减值。另外,在市场竞争加剧下,集团开展更多的营销活动,以增强消费者购买意欲,因而令成本增加。 宝龙商管周一开市跌1.7%至2.37港元,过去一年股价下跌近四成。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