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US 9901.HK

这家私营教育服务商的最新季度财报显示,其“老本行”教育业务正在稳步复苏

重点:

  • 新东方第三财季总营收同比上升 22.8%,并转亏为盈,录得8,165 万美元净利润
  • 该公司出国考试准备与出国咨询业务收入均录得增长,智能学习系统和设备业务也表现不俗

 

莫莉

随着去年底中国逐步调整新冠疫情管控政策,过去三年抑压的留学需求集中释放,留学服务机构业务复苏,线下教育培训行业也重新回归稳定。教育培训巨头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EDU.US; 9901.HK)主席俞敏洪在最新季度报告中兴奋表示:“疫情消退带动的复苏环境,有利我们所有关键业务继续取得稳步进展。”

上周三晚上,新东方公布了截至2023年2月底的第三财季业绩,期内总营收同比上升 22.8%至7.54亿美元(51.9亿元),远超该公司在第二财季报告预测的14%至17%增幅,主要是由于公司的教育新业务与东方甄选自营产品、直播电商业务带动收入增加。

营收超预期增长,也协助公司扭转亏损局面。在第三财季,其经营利润为 6,649 万美元,远胜去年同期的亏损 1.41 亿美元;净利润则为8,165 万美元,去年同期则亏损 1.22亿美元。

期内,新东方的“降本增效”策略取得成果,经营成本及开支同比下降9%至6.88亿美元,主要原因是重组计划导致设施和员工人数减少,令一般及行政开支大降25.4%至2.16亿美元。

在经历五个季度的收入倒退后,新东方终于重新回到增长区间,让投资者倍感兴奋。最新财报对于下个财季的营收表现,更给出了同比上升53%到57%之间的乐观预测,意味收入将为 8.02亿到8.23 亿美元。这份成绩单在美股盘前公布,新东方的美股当日大涨9%,其港股更在之后两个交易日累计急升14.1%,上周五的收盘价35.9港元贴近一年高位,反映市场信心明显恢复。

教育业务重焕生机

疫情过后,新东方的“老本行”教育业务回暖。俞敏洪表示,第三财季的出国考试准备及出国咨询业务收入,分别同比增长约13%及5%。投行花旗在研究报告中表示,海外留学需求强劲,导致新东方海外备考和咨询业务增长,该季度公司经营利润率达8.8%,较上一财政年度同期的-23.0%明显改善;该行认为,这可能是令人鼓舞的业务趋势开始。

自从2021年教育“双减”政策出台后,新东方进行业务重组,剥离了营收贡献最大的K-9学科培训业务,转向大学生考试和出国留学业务,同时新增非学科培训、智能学习系统及直播电商等新收入来源。财报显示,截至2月28日,新东方的非学科类辅导课程已在60多个城市推出,该季度报名学生达21.8万人次。非学科培训以素质教育为主,涵盖艺术、科学、技能和体育等,同时提供游学、营地教育等服务。

另一部分教育新业务是智能学习系统及设备,该公司利用过去多年教学经验、数据和技术,为学生提供定制化的数字化学习方案。截至2月底,智能学习系统和设备在约60个城市中采用,活跃付费用户10.8万名。新东方执行总裁兼首席财务官杨志辉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非学科类辅导业务和智能学习系统及设备业务,贡献了新业务收入的大部分,二者的留存率分别逾70%及60%,而新业务的整体利润率已逾10%。

此外,新东方的线下学校及学习中心总数稍有回升,从上个季度的708间增至712间。杨志辉透露,公司还计划在几个主要城市新增少量新的学习中心,并扩大一些现有学习中心的教室,“新东方可以利用现有的管道,如当地的学校和学习中心,推出智能学习新产品,并获得令人满意的留存率和续签学费。”他说。

东方甄选GMV下滑

在这份季度财报中,新东方并未详细披露子公司东方甄选(1797.HK)对公司整体营收的贡献。首席执行官周成刚仅在财报中表示:“东方甄选在本财年首三个季度已创造了数百万元收入,并获得忠实的客户群。在本财季,东方甄选持续投入资源以改进产品、服务和内容。”

今年1月,东方甄选公布了2022-23财年上半年(2022年6月至11月)的业绩报告,该报告基本覆盖东方甄选直播带货推出后,于高峰期的销售情况。半年来,其直播电商业务在线商品交易总额(GMV)达48亿元,抖音平台已付订单数7,020万张。期间,公司营业收入达20.8亿元,同比飙升263%;净利润达5.85亿元,上年同期净亏损1.09亿元,顺利扭亏为盈。

但是,东方甄选直播间的热闹,看来有归于平静之势,其观看量和销售额正开始下滑。天风证券的研报援引行业数据,显示东方甄选今年1至3月的GMV,分别环比下滑16%、5%和9%。作为电商直播平台,东方甄选还存在主播团队流失导致流量减少、产品质量或品控问题导致声誉受损等众多风险。

相对于教培行业的同行,新东方在美股的市销率为2.8倍,稍低于同行好未来(TAL.US)的2.9倍,其港股的市销率则为2.85倍,正好在两者中间。虽然新东方的电商业务或难以长期高速增长,但考虑到其带来的高额收入,以及略有起色的教育新业务,其估值可能有提升空间。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知行汽车拟收购德国电子车企

智能汽车技术企业知行汽车科技(苏州)股份有限公司(1274.HK)周五宣布,已向一家德国“优质开发商及系统供应商"提出并购,目标公司在汽车、航空及可再生能源领域“拥有高度安全相关的电子系统和电力电子”技术。 知行汽车表示:"公司认为,与目标公司开展并购业务具有巨大潜力,将拓展并提升本公司在安全相关电子系统,以及电力电子产品和解决方案的业务范围。"公告未透露目标公司名称,但披露其客户群体,涵盖全球优质OEM和一级客戶。 公司未透露报价,但指出根据《上市规则》,将构成须予披露的交易。该股周一早上开盘上涨4.3%,但随后回吐全部涨幅,午后交易时下跌0.5%。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技术与效率提升 方舟云康盈利年增139%

网上医疗平台方舟云康控股有限公司(6086.HK)上周五公布,去年收入录得27.07亿元(3.74亿美元),按年增加11.2%,期内亏损由1.97亿元增至8.55亿元。全年经调整净利润达到1,711.9万元,同比增长139%。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持续增长,方舟健客线上零售药店服务收入14.05亿元,同比增长8.3%;定制化内容及营销解决方案收入1.05亿元,同比增长20.7%。旗下慢病管理服务平台注册用户数从2023年底的4,270万名增长至4,920万名,新增650万名;平均月活用户数提升至1,010万名,同比增长20%。 今年2月,方舟健客宣布接入DeepSeek开源大模型并完成私有化部署,公司计划于2025年聚焦多个“AI智能助理”场景开发,推动应用落地。 公司股价周一高开8.1%,报5.86港元,过去一个月股价上涨47%。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Top Toy heads for separte listing

名创优品增长靠Top Toy 投资者并不买账

即使发动了“玩具总动员” ,名创优品仍难以打动投资者 该公司的TOP TOY业务和海外扩张取得了成功,但其核心的传统零售业务板块却成了发展的拖累 重点: 虽然竞争激烈,但名创优品旗下的连锁品牌Top Toy仍显示出强劲的增长 因为扎根于传统零售业,这家日式门店运营商的股价承受着压力   肖林 在经济放缓的情况下,人们可能会推迟买房、买苹果手机,但似乎他们仍然愿意为玩具这类价格相对较低、更能负担得起的小确幸掏钱。 这是零售商名创优品集团控股有限公司(9896.HK; MNSO.US)传递出的一个重要信息,它的最新财报显示,已经成立五年、专门经营潮流玩具的子品牌TOP TOY持续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大大超过了公司的整体增长速度。去年第四季度,TOP TOY的营收同比飙升逾50%,是名创优品同期整体营收增长速度22.7%的一倍多。 名创优品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叶国富在周五业绩公布后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2024年是TOP TOY首个实现全年盈利的年份。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TOP TOY将在潮流玩具领域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并为全球消费者带来更多的惊喜与欢乐。” 但可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中国的收藏玩具市场竞争激烈,行业领导者泡泡玛特(9992.HK)正在利用最新的拉布布热潮,而像52Toys这样的小型后起之秀也在大举扩张,以抓住年轻人中的这股最新热潮。 从模仿无印良品到新的玩具总动员 总部位于广州的名创优品在中国是著名的零售商,它最初从无印良品等日本零售商那里获得灵感,这一策略既吸引了喜欢这种风格的粉丝,也招来了指责该公司山寨的批评者。2020年12月,也就是泡泡玛特于香港上市的同一个月,名创优品推出了争议较少的子品牌TOP TOY。 当时,在日本的“盲盒”文化、Z世代的兴趣驱动型消费,以及拥有自主开发知识产权(IP)的公司经济不断扩张推动下,收藏玩具(专为收藏而非休闲把玩设计的限量版、高需求产品)正在迅速成为主流热门产品。 根据市场咨询公司沙利文(Frost & Sullivan)预测,到2026年,中国的收藏玩具零售市场价值将达到1,100亿元(152亿美元),近年来的年增长率约为24%。据公司预测,到2030年,中国购买此类玩具的消费者数量,将从今年的4,000万增加到4,900万。 名创优品显然想赶上这股增长浪潮,它的国际网站上,Top Toy表示希望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全面的收藏玩具梦工厂”,目标客户是10至40岁的消费者。 与专注于开发自己的IP形象并包装在不透明盲盒中的泡泡玛特不同,TOP TOY提供的产品更广泛,从盲盒收藏品到手绘人偶,再到像《变形金刚》那样的机甲模型,而且价格更亲民。它严重依赖迪士尼、漫威和三丽鸥等品牌的授权IP。…

简讯:宝龙商业盈警 纯利大跌逾五成

宝龙商业管理控股有限公司(9909.HK)周日发盈警,料2024年盈利介乎1.77亿元至2.25亿元,较2023年度大幅减少50.4%至60.9%。 董事会表示,利润大跌是因房地产行业下行,应收账款信用风险上升,基于审慎原则,集团对应收账款进行了减值测试,并计提了合理减值。另外,在市场竞争加剧下,集团开展更多的营销活动,以增强消费者购买意欲,因而令成本增加。 宝龙商管周一开市跌1.7%至2.37港元,过去一年股价下跌近四成。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