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连锁药店申请到港股上市,虽然它去年前9个月勉强扭亏,但背后原因可能是大量关店

重点:

  • 德生堂近年营收持续上升,但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至今已累计关店上千家
  • 中国的药品零售市场分散,头部上市企业积极扩充市场占有率,该公司规模较小,或许不易突围

斯年

中国官方在12月初放宽新冠疫情管控后,确诊个案大幅上升,各地出现“抢药”、“囤药”潮,药店的重要性重回大众视野。近日,一家连锁药房计划在港股寻求上市,再次受到市场关注。

1月30日,德生堂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计划在港股主板挂牌上市,独家承销人为华泰国际。

德生堂成立于1999年,立足于甘肃省金昌市,从事药品医疗服务,业务涵盖医、药、险、养等多个领域,截至去年9月末拥有1,047家药店、1家互联网医院、50家线下医疗诊所和24家线下康养中心。

该公司的营收高度依赖药品线下零售,去年前9个月线下零售营收12.64亿元,占整体收入76%:另外,其线上线下整合(O2O)零售收入也持续增加,去年前9个录得1.5亿元,同比大升115.3%,占公司收入9%,远高于上一年同期的4.8%,这些业务集中于甘肃省及西北地区,也就是德生堂的“发源地”。

初步招股文件援引研究机构灼识咨询的报告,由于连锁药店更容易吸引来自当地小区的客户,区域市场集中度往往比全国市场高,2021年,德生堂在甘肃省运营的药品零售商中,线下营收排名第一,占甘肃省线下药品零售市场的25.3%,在西北地区的线下药品零售营收排名中位列第三。

德生堂披露,本次融资将主要用于线下药店、开设和收购诊所等医疗机构、提升互联网医院运营、O2O及B2C模式的服务能力,以及扩充产品和服务种类等。

阿里健康入股

在德生堂上市前,阿里健康(0241.HK)曾两度注资,每次代价9,444.4万元。截至招股书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创始人龙岩持有70.56%股份,阿里健康及江苏紫金弘云各持股5%,但后者的合伙人之一,也是阿里健康控制的实体,意味阿里健康实际控制该公司10%股权。同时,阿里健康的首席财务官及执行董事屠燕武,亦同时担任德生堂的非执行董事。

不过,阿里健康投资的药店并不止德生堂一家,还有漱玉平民、华人健康、贵州一树等公司。由于中国药店市场格局分散,德生堂的未来发展也可以预见激烈竞争。

从招股文件披露的数据来看,德生堂的营收近年持续增长,从2020年的17.53亿元上升14.8%至2021年的20.14亿元;去年前9个月,其营收为17.07亿元,较上一年继续增长16.4%。

公司近年营收上升,主要归因于全渠道药品零售业务增长,以及综合健康管理服务项目的持续完善。其中,药品零售是公司营收的绝对“主力”,近年来,该公司全渠道药品零售业务的营收,均占总营收接近98%。

但德生堂的业务长期亏损,直到去年前9个月才勉强扭亏为盈,期内利润为77.2万元,而2021年同期的亏损达到4,086万元。但在去年四季度新冠疫情升温期间,多地实施的封控措施限制人员流动,德生堂的线下药品零售业务也受到打击,最终或影响全年盈利表现。

不过值得留意的是,德生堂扭亏的背后原因,可能反而是因为大量关店。招股书显示,自2020年以来,由于全国爆发新冠疫情,德生堂调整经营和销售策略,已经关闭上千家分店,其中仅2022年前三季度,就关闭了574家,期内营收成本及销售开支占总收入的比重,也从前一年同期的66.4%和26.1%,分别降至65%和24.7%。

行业竞争激烈

在医疗行业的不同赛道中,药店的专业门坎相对较低,德生堂面临众多竞争对手,拓展之路恐怕不容易。

根据灼识报告,中国药品零售市场相对分散,以2021年营收计算,前10名连锁药房营收占比不到市场的20%,而即使在主力业务线下药品零售方面,德生堂的营收在全国药品零售商仅排在第16位,占整个中国药品零售市场的0.3%。

不过,这一行业已经涌现多家上市公司,2014年,一心堂(002727.SZ)在深交所中小板挂牌交易,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交易的连锁药店;此后,益丰药房(603939.SH)、老百姓(603883.SH)、大参林(603233.SH)等同业纷纷在上海挂牌,这些公司2021年营收均破百亿元,是德生堂的5倍以上。

由于市场分散,这些已上市企业仍持续扩展以提高市占率,例如一心堂和益丰药房在2021年新增自建门店数量逾千家,老百姓和大参林也分别新增超过800家和900家门店,与大减门店的德生堂背道而驰。

除此之外,近两年还有泉源堂大药房、华人健康、达嘉维康以及养天和大药房等多家药店筹备上市。在越来越拥挤的赛道上,德生堂想脱颖而出,或许需要更具差异化的竞争策略。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行业简讯:特朗普拟限制中国药品与疗法 引发制药巨头反弹

美国特朗普政府正考虑签署行政命令,限制来自中国的药品和实验性疗法,措施若落实,恐冲击美国制药产业与病患用药来源。 根据《纽约时报》报道,草案要求,美国制药公司收购中国新药须经外资审查委员会(CFIUS)强制审查,并提高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对中国临床数据的审核门槛与监管费用;同时推动本土生产抗生素与止痛药,并给予税收优惠与政府采购优先,以降低对中国依赖。 此举在华府引发正反双方的激烈游说。支持该项草案的保守派投资人彼得·泰尔(Peter Thiel)、创投家乔·朗斯代尔(Joe Lonsdale)等,主张中国生技业快速崛起已对美国形成“生存威胁”,必须果断反制。他们在美国初创生技公司持有庞大投资,却因中国竞争而难以退出。相对地,辉瑞(PFE.US)、阿斯利康(AZN.US)、默克(MRK.US)等跨国药企,近年大量收购中国低价实验药物,视其为研发管线的重要来源,因而对新政感到不安。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大型药企收购案中有38%涉及中国药物,十年前几乎为零。同时,中国今年上半年发起的新药临床试验数量已超越美国,而美国生技IPO市场则陷入低迷。业内人士称:“美国目前仍领先,但我们正在失去优势,必须立刻行动。”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K-POP return

韩流回潮:你是否依然爱我?

韩流巨星在澳门的演唱会依旧轰动,线上音乐平台开始对若有似无的“限韩令”进行试探。但问题是,归来的韩流还有一样的威力吗?    李世达 严格来说,所谓的“限韩令”从未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出现过。中国政府既没有公开颁布过相关禁令,也没有明确宣布过解除。然而,在过去九年,韩剧下架、韩星镜头被删、偶像巡演停摆,韩流在中国市场骤然降温,从“暖流”变成“寒流”。但来到2025年,春江水暖鸭先知,业界敏锐地注意到,这个隐形的禁令已出现松动迹象。 韩国海关统计显示,2025年1至2月,韩国对华音像产品出口额达925万美元,是去年同期的3.5倍;而截至2月为止的六个月,累计出口额更突破3,152万美元,同比增长逾两倍。这组数字清楚表明,中国市场对韩流内容的需求依然存在,一旦政策稍有松动,消费力便会迅速释放。 线下活动的回归同样值得关注。近年来,韩星在中国举办粉丝见面会的数量明显增多,从新生代偶像到资深团体成员,逐步恢复与内地粉丝的近距离互动。虽然规模尚难与2010年代盛况相比,但其频率与覆盖城市的增长,已经反映出文化交流正在重启。 更具象征性的场景出现在澳门。近来多场韩流巨星演唱会在当地举行,不仅座无虚席,还吸引大批内地观众跨境观演。澳门因此成为“限韩令”解冻的窗口,也显示出中国内地民众对韩流的热情并未消退,只是暂时被压抑。 在这股回潮的风口上,线上音乐平台最为敏感。腾讯音乐(TME.US)便是典型代表。今年5月,该公司斥资12.9亿元,入股韩国 SM娱乐(041510.KQ),成为其第二大股东。SM曾打造SuperJunior、EXO、aespa等多代偶像,如今与中国互联网巨头结成资本联姻,市场相信更堆韩流资源将被系统性引入中国市场。 随后,腾讯音乐又宣布与 The Black Label、H MUSIC 等韩国公司展开合作,将更多K-pop专辑、MV与独家物料导入平台。更重要的是,腾讯音乐将韩国风靡多年的“Bubble”私密互动社群 引入中国。粉丝只需花28元便能“加入”偶像小圈子,接收专属讯息,甚至享有优先购票权。这种“情绪经济”模式,正在显著提高平台的用户黏性与付费率。 数据已经反映成效。2025年第二季度,腾讯音乐营收达84.4亿元(11.74亿美元),同比增长 17.9%;净利润更大涨三成以上。付费用户数突破 1.24亿,其中超级会员达1,500万。业内普遍认为,K-pop内容拓展与演唱会业务是推动这份成绩单的关键。相比之下,主要依靠独立音乐人和社群经济的网易云音乐,虽然在盈利上有所突破,但收入却出现下滑,凸显出韩流对平台黏性的独特价值。 你还爱我吗? 然而,“韩流回潮”并不必然意味着韩流将全面复苏。首先,中国本土娱乐市场已发生结构性变化。近年来,国产电影与偶像文化的号召力明显增强,例如《哪咤2》的票房神话,展现了本土文化同样能引发全民共鸣。韩流再入中国市场,更多可能是作为“圈层文化”的补充,而非垄断性主流。 其次,九年的“限韩令”已经重塑了新一代年轻观众的文化偏好。虽然政策层面逐步松动,但部分消费者更愿意支持本土偶像与文化产品。这种心理隔阂,可能成为韩流全面复甦的无形阻力。 平台过度依赖外部IP也隐含风险。如果未来政策再次收紧,或粉丝热情下降,平台可能面临内容依赖的隐忧。对腾讯音乐而言,韩流既是商业赌注,也是一场必须小心驾驭的情绪经济试验。在商言商,引入韩流加码情绪经济仍然值得一搏。只是当韩流的灯光再度于中国舞台上亮起,尖叫声中夹杂的或许是更复杂的情绪。 李世达,咏竹坊编辑。他的联络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云锋金融获批开展虚拟资产业务

金融科技保险供应商云锋金融集团有限公司(0376.HK)周二表示,香港证监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已批准一项申请,将其现行证券交易牌照升级为涵盖虚拟资产交易服务。 公告发布后,股份周三飙升28%,创七年新高,收盘报5.42港元。其他港交所上市公司在宣布虚拟资产相关事宜后,也录得较大涨幅。 上月,云锋报告称今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23%,至6.86亿港元,利润则增长142%至4.86亿港元。 加密货币挖矿和交易在中国大陆属非法,但在香港却是合法。众多企业正在香港试水虚拟资产投资及提供相关服务。香港于8月1日推出稳定币监管框架,为发行方订立许可与合规要求。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宁德时代江西锂矿即将恢复生产 快于市场预期

中国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3750.HK; 300750.SH)旗下位于江西宜春的枧下窝锂矿,在停产近一个月后,即将重启运营。该矿于8月9日采矿许可证到期,并于8月10日全面停产,此举曾一度推动中国碳酸锂价格在短短10日内上涨24%。 据CnEVPost报道,宁德时代子公司宜春时代新能源矿业周二召开“枧下窝锂矿复产工作会议”,会议上透露江西省枧下窝锂矿采矿权证及采矿许可证审批进展顺利。消息人士称,恢复速度“快于市场最乐观预期”。 停产期间,中国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自每吨70,000元跃升至86,500元,反映供应收缩带来的即时冲击。虽然近期价格回落至约75,000元,但波动显示锂供应对新能源汽车成本结构的重要性。碳酸锂与磷酸铁是锂铁电池的核心原料,占电动车整体成本比重甚高。 宁德时代港股周三高开,至中午休市报432.8港元,升0.42%。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