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电动车制造商三季度的全球销量增长了10倍以上,这要归功于其低定价的电动滑板车深受喜爱

重点:

  • 在截至9月的三个月里,受中国本土市场销量下降33%拖累,小牛电动的电动车销量连续第二个季度下滑
  • 该公司该季度的国际销量增长了10倍以上,但在爆炸式增长之后仍仅占总销量的18%

阳歌

根据最新发布的三季度初步销售数据,在为全球扩张奠定基础一年多之后,电动车制造商小牛电动(NIU.US)似乎找到了一款赢家,那就是它广受欢迎的电动滑板车。现在,该公司只需要在中国本土市场重获吸引力。由于近乎不间断的疫情防控措施,本季度它在中国的销量继续下滑。

小牛电动三季度的整体表现并不那么亮眼,但仍然有乐观的理由。就像许多中国公司一样,小牛很快发现,政府的清零政策将疫情防控放在第一位,哪怕可能以经济增长作为代价,因此过于依赖国内市场,将会带来巨大风险。

小牛电动及其许多面向消费者的同行已经意识到这个残酷的现实,它们的店铺被迫关闭,城市遭到部分或全面封控,令其销售感受到寒意。小牛这样的公司受到的打击尤为严重,因为它很大部分销售来自北京和上海等一线城市,这些地方受到防疫措施的影响最大。

截至9月的季度初步销售数据公布后,小牛电动的股价上周五下跌10%,但周一小幅上涨。不过,过去两个交易日仍下跌了约8.7%,今年迄今已经失去了80%的市值。

尽管如此,该公司的市盈率仍然达到惊人的19倍,跟我们上次在7月份报道这家公司时差不多。这是因为该公司的利润也随着股价下跌而下滑,其中二季度因中国的防疫措施造成的影响导致利润下降84%,至1,440万元。

即便在下滑之后,这家名字里有“牛”的公司,跟同行相比还是挺牛。其目前的市盈率高于国内同行康迪车业(KNDI.US)的7倍,也高于意大利比亚乔集团(PIA.MI)的13倍,不过还是落后于九号公司(689009.SH)夸张的66倍,后者是广受欢迎的Segway品牌滑板车的制造商。

说实话,小牛电动强劲的市盈率看起来是比较合理的,因为它确实在国际市场取得了理想收益。国际市场比中国市场更可靠,而且由于可比型号的价格更高,利润率也更高。该公司已经培育了必要的销售渠道和其他在全球经销产品的基础设施,现在只需要把更昂贵、更高端的产品输送到这些渠道。

目前,小牛电动的国际业务全部是电动滑板车,该产品在4月份登上了美国亚马逊电动车畅销排行榜,此后一直榜上有名,目前排名第26位。但这些滑板车的起价仅为799美元(5,700元),相比之下,最基本的传统电动自行车价格往往都在1,000美元以上。

电动车助推

小牛电动在最新公告中说,它在三季度开始向北美运送一些价格较高的传统电动自行车,特别提到了BQi系列车型。在公司的美国网站上,BQi-CE型号的零售价为1,999美元,几乎是其电动滑板车价格的三倍,不过该型号还没有在亚马逊上销售。

这里我们应该指出的是,小牛电动在全球范围内力推这些高端电动车,可能会受益于最近全球航运价格的大幅下跌。去年,该公司指出,高昂的运费——在2020年底,也就是疫情第一年首次出现飙升,阻碍了它发展海外市场的努力。

这并不奇怪,因为它的产品通常比较笨重而成本相对较低,这意味着高昂的全球运输价格,将大大增加海外销售成本。因此,随着运价现在终于回落到疫情前的水平,该公司能够以比一年前低得多的价格出售这些产品。  

接下来,我们将仔细看看三季度初步销售数据中的数字,它们很好诠释了我们刚才讨论的许多趋势。在此期间,该公司的整体销量同比下降19%,至320,789辆,延续了二季度17%的降幅,那是该公司2018年上市以来的首次下降。

该公司在中国的销量下降33%,至263,189辆,占其总销量的82%。相比之下,就在一年前,中国市场占到单位销量的绝大多数,比例近99%,这表明该公司在过去一年海外销售的增长情况。

我们这就来看看小牛电动的国际市场表现,它的海外销量从一年前的4,967辆(当时多数西方市场仍在努力应对疫情)增加到今年三季度的57,609辆,增长了10倍以上。值得注意的是,三季度95%的国际销售来自电动滑板车,今年到目前为止,它占到该公司国际销售的85%。

除了中国消费者信心低迷之外,小牛电动还将国内市场的增长放缓归咎于锂电池成本高企,这反映了许多电动车电池的这一关键原材料价格飙升的情况。

该公司对其海外市场的形势要乐观得多。它表示:“由于我们已经开始在北美和主要的欧盟国家提供电动滑板车,并建立了广泛的分销网络,我们预计电动滑板车的销量将随着假期季节的到来继续高速增长。”

它还说,“我们相信,更加多样化的产品组合,满足消费者对城市出行的不同需求,将有助于我们抓住更多的增长机会,并巩固小牛电动作为领先的城市出行解决方案提供商和品牌的地位。”

尽管如此,我们也预计下个月发布完整的三季度业绩时,小牛会宣布公司利润会再次大幅下滑。但随着海外销售的持续增长,销售额年底开始很可能出现反弹,如果目前的趋势持续下去,到2023年底,海外市场很可能会占到小牛总销售量的一半以上。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吉利入股雷诺巴西 获得本地化产销资源

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00175.HK)11月3日宣布,与母公司吉利控股集团及法国雷诺集团(RNO.PA)签署巴西战略合作最终协议,吉利将收购雷诺巴西公司26.4%股份,并共享其工厂产能与销售网络。 据财新报道,雷诺巴西公司总估值约合135.84亿元(19.1亿美元),吉利汽车和吉利控股集团主要通过技术资产入股,对应估值分别约为33.45亿元和9.44亿元,吉利汽车仅需额外现金出资约5.85亿元。 吉利控股集团是吉利汽车控股股东,按照此前发布的交易公告,吉利汽车和吉利控股在雷诺巴西公司的持股比例分别为21.29%和5.11%。 雷诺集团称,雷诺巴西公司已成为吉利旗下新能源汽车产品在巴西的经销商,目前纯电动车型EX5已通过雷诺品牌经销商渠道全网销售。雷诺集团还将采用吉利的一款新能源汽车架构,推出本品牌新能源产品,雷诺巴西公司的Ayrton Senna工厂将共同生产吉利品牌与雷诺品牌车型。 吉利汽车股价周三低开,至中午休市报17.42港元,跌0.8%。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雅居乐10月销售环比升同比跌

房地产开发商雅居乐集团控股有限公司(3383.HK)周二公布十月份销售数据,全月预售金额为7.1亿元,较9月份上升54%,但与去年同期比较,则大跌49%。 10月份销售的建筑面积为8.3万平方米,较9月上升48%,但按年则下跌30%。上月每平米均价为8,517元,环比上升3.3%,但同比则下跌37%。 今年首十个月,雅居乐预售金额累计为74.4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35.6亿元,大幅下跌45%。 雅居乐周平开报0.425港元,过去一年公司股价从高位下跌近6成。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Third-quarter revenue sets new record as Lens Technology approaches second “iPhone moment”

三季度营收创新高 蓝思科技迎第二个“iPhone时刻”

蓝思科技押注AI眼镜与具身智能,试图在下一轮科技浪潮中,再次打造新的高光时刻 重点: 第三季营收207亿元,同比增19.3% AI可穿戴设备与具身智能成为新增长动能   李世达 20年前,湖南的一间玻璃工厂,靠着一片防刮玻璃敲开了苹果供应链的大门;20年后,这家名为蓝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613.HK; 300433.SZ)的精密制造大厂,正尝试在AI浪潮中为自己找到第二个“iPhone时刻”。 公司创办人周群飞,从蓝领女工到“果链女王”的奋斗故事堪称传奇。她在2003年创立蓝思科技,以蓝宝石和钢化玻璃加工技术打入苹果供应链,成为iPhone、iPad、Mac系列的核心供应商,成为全球精密制造最具代表性的企业之一。 蓝思科技近日公布7月登陆港股后的第二份业绩报告。2025年前三季度收入536.63亿元,同比增长16.08%;净利润28.43亿元,同比增长19.91%。其中第三季度单季收入按年增19.3%至207.02亿元。净利润达1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12.6%。 蓝思的传统业务——手机玻璃与结构件制造——依旧稳健,但真正让市场侧目的,是它押注的新方向。公司表示,增长动能除来自传统手机业务回暖,更源于AI可穿戴设备与具身智能等新业务逐步放量。 16岁就与玻璃为伍的周群飞,深知企业的经营如同玻璃般脆弱。当市场周期更替、智能手机增长放缓,蓝思开始在智能眼镜、具身智能和高端机器人领域全面布局。 加码布局AI眼镜 在AI眼镜领域,蓝思称已为北美头部客户提供精密结构件、光学与声学模组。外界普遍认为,市场普遍推测其北美头部客户即是Meta(META.US)。Meta与雷朋(Ray-Ban)共同推出的AI眼镜,结合语音助理、影像识别与实时翻译等功能,被视为“AI时代第一款真正商用化的智能可穿戴产品”,自2024年底上市以来销量超出预期。 据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与Counterpoint数据,2024年全球AI/AR眼镜出货量约670万副,2025年预计将达1,200万副,年增近80%,其中Meta出货占比逾40%,居全球首位。这一增长对蓝思科技尤为关键,因为公司不仅提供镜片与结构件,更逐步切入SMT(Surface-Mount Technology)模组、无线充电与整机组装等高附加值环节。 虽然公司未单独披露AI眼镜收入,但从第三季度营收及毛利的持续提升来看,该领域贡献已开始显现。管理层在投资者交流中指出,公司“AI硬件业务已进入批量交付阶段”,有望成为2026年业绩的主要增长来源。随着Meta AI眼镜出货放量,蓝思有望在未来几季持续受益。 公司并在长沙成立一家光电公司子,专注研发光波导镜片与高附加值元件,明确瞄准AI眼镜与AR显示市场的核心零部件。今年2月底,公司也与AI眼镜制造商杭州灵伴科技达成深度战略合作,提供技术与产业链支持。 在具身智能方面,蓝思十年间持续布局,现已建成人形与四足机器人制造平台。旗下新总部与具身智能创新中心将于11月启用,年出货人形机器人3,000台、机器狗超万台,产品已供应至北美及国内头部企业。蓝思的制造与供应链能力,使其有机会成为AI机器人产业的上游核心供应商。 蓝思于7月在香港上市,当时募资约47.68亿港元,其中48%用于扩展产品组合、28%投入海外业务。截至9月底,尚有约七成募集资金未动用,主要保留用于海外产能建设与AI新业务投资,意味公司仍具较强的现金储备与扩张弹性。 构建海外产能 截至第三季度末,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58.44亿元,虽同比小幅下降约7%,但仍保持稳健。手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仍有72.6亿元,为后续研发与扩产提供充足支撑。另外,公司在建工程金额增加约47.94%,主要来自越南与泰国新厂建设,为海外订单与AI硬件量产做准备。 从估值层面看,蓝思科技目前港股市盈率约为31倍,高于舜宇光学(2382.HK)的24倍及大立光(3008.TW)的13倍。反映了市场对AI可穿戴设备及具身智能业务的较高预期。也意味蓝思不再被视为单纯的苹果代工厂,而是AI硬件的制造商。如未来AI眼镜出货如期成长,公司在具身智能与AR光学领域的布局将更具说服力,其估值或仍具上行空间;但若进度不及预期,短期波动风险亦需关注。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星巴克以40亿美元估值向博裕资本出售60%中国业务权益

连锁咖啡巨头星巴克公司(SBUX.US)周一宣布,已与中国领先投资机构博裕资本(Boyu Capital)达成协议,成立合资企业共同经营其在中国的零售业务。根据协议条款,博裕将向星巴克按40亿美元企业价值付款,以获得合资企业最多60%的股份。星巴克将保留40%股权,并继续拥有品牌与知识产权。 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继续拥有品牌与知识产权。星巴克预计,其中国零售业务总价值将超过130亿美元,包括出售控股权所得、持股价值,以及未来十年以上品牌授权收入的净现值。新公司总部将设于上海,将营运目前全国约8,000间门店,并计划长期拓展至20,000间。 星巴克董事长兼CEO倪睿安Brian Niccol表示,博裕的本地经验将加速公司在中国的扩张,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博裕合伙人黄宇铮(Alex Wong)则称,双方将结合星巴克的全球品牌力与博裕的市场洞察,共同推动创新与在地化发展。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星巴克于1999年在中国开设第一间门市,至2015年中国已发展成为该公司第二大市场,仅次于美国。该公司近来在中国的业务表现欠佳,主要因面临以瑞幸咖啡(LKNCY.US)为首的一批本地竞争对手的挑战,这些品牌的咖啡价格通常更为低廉。 博裕资本成立于2010年,是中国最大的私募投资公司之一,主要投资领域包括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消费品与零售以及媒体和高科技等。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