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医疗大数据解决方案的医渡科技,最新的中期业绩显示经营亏损扩大

重点:

  • 医渡科技新业务进入高速增长轨道
  • 健康管理平台和解决方案业务,收入飙升6.4倍

刘明

从〝天堂〞掉进凡间,可以说是医渡科技(2158.HK)的写照。这家医疗大数据解决方案公司,年初藉着〝互联网+医疗〞概念在港股横空出世,上市股价曾经狂飙165%,随着市场恐惧中国官方对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监管,会蔓延到这家公司头上,加上上市后首份业绩亏损扩大,医渡科技的光环随即暗淡,投资者眼镜碎了一地。

但是,从医渡科技截至9月底的最新中期业绩,这位〝折翼天使〞看来找到疗伤的空间。公司上半财年收入同比增加62.3%至5亿元(约7,800万美元),整体毛利率20%,提升3.4个百分点。

各项业务中,最早期发展的大数据平台和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增长21.1%,到后期拓展的生命科学解决方案,收入翻倍到1.46亿元;健康管理平台和解决方案业务收入更飙升6.4倍至1.9亿元,超越大数据收入,成为最大收入来源,可见收入〝三驾马车〞的形势初现。

医渡的生命科学业务为制药、生物技术及医疗设备公司,与合同研究组织提供由临床开发到上市后营销的数据分析驱动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减少开发时间及成本,并已获得商业化成功。健康管理业务为医生提供临床研究和管理工具,并向保险和代理机构,提供保险科技和疾病管理解决方案。

销售开支翻倍

上半财年收入理想,背后是大量经营开支促成。期内行政开支上升29%到1.75亿元;销售与营销开支大升1.2倍到2.3亿元;研发开支也增加94.7%到1.9亿元。因此,集团半年度经营亏损扩大到4.42亿元,去年同期为亏损2.56亿元。

过去中国积极投资医疗系统信息化,积累了大量数据,但数据存储在医疗系统中不同的参与者,没有联系,也缺乏科技化管理。医渡建立的数据智能系统,正好能解决市场痛点,整合不同的信息、积累、转化有用数据,并为医疗行业参与者开发不同解决方案。

随着集团三大业务构建成为巨大网络,形成生态系统,一方面加速扩张,也可以提高客户粘度。在参与者不断增长的同时,处理的数据愈多,系统变得更智能,产生数据方案的价值更高。一旦规模效应显现,销售及营销开支占收入比例,未来可望大幅下降。事实上,随着业务规模扩大,行政开支占收入比例已经降低,从去年度上半年的44%,降到今年上半年度的34.9%。

另外,截至9月底,集团已向78家中国顶级研究型医院、21个监管机构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解决方案服务;生命科学的活跃客户数量达到127家;健康管理平台上至少购买一次的付费用户超过800万人。

事实上,研究机构IDC在9月发布《中国医疗大数据解决方案市场份额报告》,认为市场经过多年经验积累和探索,在临床和科研中的价值逐渐显现,将在未来几年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2020年医渡旗下医渡云在中国医疗大数据解决方案市场中,市占率达18.6%居首,相信可受惠于这个浪潮。

在本港上市公司中,医渡没有直接可比较对象,较接近的互联网医疗同业有阿里健康(0241.HK)和平安好医生(1833.HK),后两者上半年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但毛利率下降,销售及管理费用持续增加。医渡毛利率保持稳定,客户为专业对象,而且比较忠诚;而且医渡处于潜力较大的医疗市场,根据会计师事务所安永的预测,中国医疗大数据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在2020至2024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40%。

预计2024年扭亏

与医渡〝可比性〞较高的公司,是在A股市场上市的两家医疗信息化龙头卫宁健康(300253.CN)与创业慧康(300451.SZ),但两家公司已录得盈利,今年首三季盈利分别为2.6亿元与2.3亿元,截至11月底的市盈率为60倍和38倍。医渡未有盈利,若从市销率(P/S, price-to-sales ratio)来看,医渡截至11月底的市销率达16倍,卫宁健康与创业慧康的市销率较低,只有13倍和7倍,可见医渡较同业存在溢价;且看医渡能否扭亏,同时保持收入高增长,以配上市场给它的较高估值。

股价方面,医渡12月2日以20.45港元收盘,比上市高位69.8港元蒸发71%,也比1月的招股价低22%;医渡从〝过分热炒〞到回归平凡,未来能否重展升浪,要视乎业绩表现。大行高盛预测医渡2021到26财年的收入复合年增长率可以维持50%以上,2024财年能达到收支平衡,意味3年后才能获利,投资者中途会否保持耐性,是医渡要面对的课题。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快讯:去年亏损再扩大 开拓药业创新低

最新:开拓药业有限公司(9939.HK)周四公布去年业绩,期内公司未录得任何收益,亏损由前一年同期的8.42亿元扩大13.3%至9.54亿元。 利好:受益于去年12月配股筹资约5.1亿元,该公司截至去年底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以及定期存款达8.8亿元,足以支持药物研发及临床研究工作。 值得关注:该公司去年的研发成本增加7.8%至8.3亿元,但表示由于中国及全球已有多款新冠口服药获批销售,考虑到市场竞争激烈以及公司的财务状况,决定减少旗下新冠口服药普克鲁胺的临床试验开支。 深度:开拓药业的本业为生产抗癌药物,于2009年成立,2020年在港交所上市,但至今未有获批准商业销售的药物,并已至少连续五年亏损扩大。在新冠疫情于全球爆发后,该公司于2021年开始研发用于治疗新冠病毒的口服药普克鲁胺,但该药物至今仍处临床试验阶段,并未正式推出市场。由于研发成本大增,该公司单是去年上半年已录得6亿元资金净流出,因此去年12月决定配股,以补充营运资本需要。 市场反应:开拓药业周五股价大跌,中午收盘挫6.2%至6.61港元,创52周新低。 记者:何仲尼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9939.HK

心怀繁华都市梦 香颂国际纽约上市

来自中国西部的香颂国际将利用通过IPO募集的资金,把刚刚起步的美国咖啡连锁扩大到约12家门店的规模 重点: 中国烘焙连锁品牌运营商香颂国际,通过在纳斯达克IPO筹集1,360万美元,并计划用这笔资金扩大在纽约的业务 该公司在首次提交申请两年后才得以成功进行IPO,反映它面临的多重困难,包括美中监管纠纷,以及其家乡所在城市因新冠疫情长达两个月的封锁   阳歌 中国西部新疆地区冷清的首府城市乌鲁木齐,和纽约繁华的麦迪逊大街有什么共同点? 答案是没什么共同点,至少在本周之前是这样的,而现在,这两座本不搭界的城市,因为香颂国际控股有限公司(CHSN.US)的IPO而联系在一起。香颂国际来自乌鲁木齐,虽然它的名字听起来很法国,但连纽约市场也被它吸引住了。该公司以每股4美元(相当于4美元至6美元价格区间的下限)的价格出售了340万股股票,筹集资金1,360万美元(9,360万元),金额相对来说不算大。 不过,该股周四在纽约上市时下跌,表明投资者也许还没有完全准备好接受这份来自中国的“纽约早餐”。 该公司将利用这笔资金扩大在纽约刚刚起步的咖啡店连锁,后者的名字取自法语中“歌曲”这个词,缘起创始人兼董事长李刚这位中国人对西式糕点的热爱。 香颂国际走到这一步不容易,虽然有很多美国投资者希望押注中国庞大的餐饮市场,但这一支新餐饮股的上市过程遭遇了重重障碍。根据香颂国际本月提交的最新招股说明书援引的第三方数据,2020年,中国烘焙食品市场价值313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至416亿美元。 香颂国际最初是一个中国烘焙连锁品牌,目前在乌鲁木齐拥有33家门店,供应由中央工厂生产的烘焙食品。公司成立于2009年,其纽约之旅始于它在当地设立的子公司,2017年在23街开设了第一家Patisserie Chanson。 它目前在纽约有三家门店,其中一家刚于3月中旬开业。它预计还要在中国和美国各开7家新店,使门店总数在今年年底达到50家。我们稍后再来详细介绍该公司在中国和美国的扩张计划。首先,我们来看看有关其漫长的上市之旅的更多细节。 该公司2021年首次申请在纽约公开上市,计划募集的资金额度也不大,仅为2,200万美元。但此后不久,美国和中国证券监管机构之间就审计文件的查阅问题爆发争执,给之前源源不断的中国公司赴华尔街上市按下了停止键。 去年,双方监管机构签署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信息共享协议,使得该问题得到解决,该协议在去年秋天的试运行期间,获得了美国监管机构的高度评价。 雪上加霜的是,中国证券监管机构几乎同时就中国企业在纽约上市的法律地位发出信号,促使一些人担心它可能会禁止这类此前处于灰色地带的公司上市。今年初,中国监管机构发布中国公司海外上市新规,表明将允许这一进程继续时,这个问题也解决了。 疫情的挑战 香颂国际通往华尔街之路的最大挑战,或许来自中国的本土市场。去年,为了遏制此起彼伏的新冠疫情,中国采取了严格的防疫措施,零售商经常被迫数周甚至数月关闭门店。香颂国际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去年8月,它的中央工厂开始感受到当地疫情防控措施的冲击,最终导致所有门店关闭近四个月。 随着中国去年12月初突然取消大部分疫情防控措施,这种风险应该也已成为过去。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由于俄乌战争引发的全球性通胀,该公司不得不应对面粉价格大幅上涨的问题,面粉是该公司最大的成本支出之一。 香颂国际招股书最新的财务数据截至去年上半年,它的收入比上年同期的674万美元增长27%,至854万美元,并未反映下半年因疫情封锁带来的压力,我们预计,由于疫情导致的中断,全年增长可能会收窄,甚至可能出现下降。 该公司中国业务的收入主要来自烘焙产品。由于餐饮模式的原因,它在美国门店的收入则更为多样化,大约四分之一的收入来自烘焙食品,四分之一来自餐饮食品,一半来自饮料。 其盈利能力也相对不错,尽管去年上半年的纯利从上年同期的42.3万美元降至22.1万美元,降幅近一半。 该公司的最新市值约为3,100万美元,根据其2021年的收益,它的市盈率非常高,不过随着后新冠时代利润的反弹,这一数字可能会降到更合理的水平。以2021年1,470万美元的营收计算,该公司的市销率为2.1倍。这低于在中国经营肯德基和必胜客餐厅的百胜中国 (YUMC.US; 9987.HK)的2.7倍,以及美国咖啡巨头星巴克(SBUX.US)的3.5倍。 对于该公司的创始人李刚来说,Patisserie Chanson并非玩票性质,2017年,他请来糕点师Rory Macdonald来领导他在纽约的第一家门店。他的影响力帮助这家店登上了《纽约时报》“Off…

快讯:淋巴瘤药物商业化 药明巨诺收入飙升

最新:生物科技企业药明巨诺(开曼)有限公司(2126.HK)周三公布去年业绩,期内收入飙升373%至1.46亿元,扣除非经营损失的经调整亏损,则收窄10.9%至6.05亿元。 利好:该公司旗下淋巴瘤药物倍诺达于2021年9月获批在中国上市后,去年已展开其商业化活动,并带来明显收入增长。公司预期,随着更多患者接受该药物治疗,今年的销售收入会继续增加。 值得关注:虽然该公司实施的成本削减计划,去年成功令研发开支及行政开支分别减少1.6%及10.8%,但由于涉及倍诺达的推广费用上升,其销售开支仍录得11.8%的增幅。 深度:药明巨诺是一家中美合资企业,由全球生物制药公司百时美施贵宝(BMY.US)旗下朱诺医疗和药明康德(2359.HK; 603259.SH)于2016年共同创立,并于2020年11月在港交所上市。作为主攻“抗癌神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AR-T疗法)的创新药企,虽然旗下首款药物在2021年获批销售,但由于该产品费用不菲,而且未纳入全民医保,加上CAR-T仅作为末线疗法获批,即必须在其他更推荐的一线、二线等疗法使用无效后,才能接受CAR-T治疗,在患者背负沉重经济压力下,药明巨诺要大规模拓展市场并不容易。 市场反应:药明巨诺周四股价下挫,中午收盘软5.1%至3.36港元,贴近过去52周的低点。 记者:何仲尼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2126.HK

腾讯音乐借助AI 悭囊中寻求增长

这家中国在线音乐平台正面对激烈竞争,市场对其四季度业绩不太满意 重点︰ 腾讯音乐去年四季度营收小幅下跌,但公司积极节省开支,协助净利润同比增长逾一倍 该公司创作的虚拟偶像市场反应不俗,未来希望通过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创作更多音乐作品,以探索新的商机   裴梓龙 过去一年,受新冠疫情和官方严厉监管双重打击,中国科技企业难以高速发展,要维持可持续经营,节省开支是可行之途。被视为“中国版Spotify”的在线音乐服务提供商腾讯音乐娱乐集团(TME.US;1698.HK),正是其中一家“省”出盈利增长的企业。 打开腾讯音乐上周二公布的四季度业绩报告,投资者可能会既惊且喜,开心的是净利润同比增长高达115%至11.5亿元;但让他们惊讶的是,期内营收只有74.3亿元,同比下滑2.4%,与上一季比较则上升不足1%。 从全年来看,其收入更减少近一成至283.4亿元,净利润则增长21.4%至36.8亿元。业绩公布后,投资市场并不买账,虽然公司宣布新一轮5亿美元(34.4亿元)的回购计划,但其美股当日曾大挫14%,收盘软9.2%至7.14美元;该公司在港股交易的股份,翌日也跟随下跌7.3%。 季度开支大降 在收入下降的情况下,腾讯音乐的盈利仍能高速增长,靠的其实是“节流”。该公司四季度经营开支同比大降25.1%至13.6亿元,其中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比2021年大幅减少64.5%,主要是受惠于部分优化营销开支的举措。 腾讯音乐在过去一年转变策略,不再大撒金钱争取新用户,变阵提升既有用户质量,三大平台QQ音乐、酷狗音乐及酷我音乐的付费用户,在四季度同比增长16.1%,达到8,850万户,创公司成立以来新高,加上付费用户月均收入上升4.7%,带动在线音乐订阅收入增长逾两成。 投行花旗认为,该公司四季度收入及利润表现都好于预期,管理层有信心今年实现总收入及利润同步增长,预计在线音乐订阅收入再录得20%以上的升幅,但仅维持“中性”评级,并把其目标价由9美元下调至8.2美元;大和则认为,腾讯音乐基本面已改善,加上公布新的回购计划,重申“买入”评级,维持港股目标价42港元,比现水平有四成上升空间。 腾讯音乐的最新市盈率约23倍,与其直接竞争的云音乐(9899.HK)仍处亏损状态,市销率约1.4倍,远低于前者的3.2倍;与国际同业比较,其市销率也抛离Spotify(SPOT.US)及Deezer(DEEZR.PA)的2倍和0.54倍,也许说明即使投资者未必满意腾讯音乐的最新业绩,但对其在中国的行业龙头优势仍然予以肯定。 回顾两年前,中国官方严厉反垄断,打破腾讯音乐独家版权的护城河,虽然仅处以50万元罚款,但最受影响是需放弃所有独家音乐版权。自此以后,中国在线音乐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主要对手云音乐快速崛起,去年收入大增近三成,加上苹果公司(AAPL.US)旗下Apple Music、咪咕音乐与抖音的竞争,令腾讯音乐的市占率面临重大威胁。 科技创造音乐 除了在线音乐外,被视为腾讯音乐增长引擎的社交娱乐服务,也开始步入衰退。该公司通过提供在线K歌服务,并在旗下三大平台提供以音乐为主的直播,让观众购买虚拟礼物打赏“直播主”,从而抽取分成收入。但这一业务在短视频等社交平台的激烈竞争下,其收入去年大跌近两成,付费用户更减少了24.3%。 经过一年降本提质,面临收入减少困局,腾讯音乐重新意识到开源的重要。据《韩联社》报道,该公司高管最近到访韩国音乐制作公司,市场猜测其动机是把“K-pop”全面引入到中国。毕竟中国官方最近已对韩国电视剧及游戏重新开放,虽然韩国歌手仍未能到中国演出,但唱片销售、网上粉丝会已全面恢复,反映中国因韩国部署“萨德”导弹系统而实施长达7年的“限韩令”,正出现放宽迹象。 另一方面,科技将成为推动腾讯音乐增长的重要一环。自从不能再签署独家版权后,各大在线音乐平台已出现同质化,截至去年底,腾讯音乐与33家唱片公司签署版权,网易云音乐则有29家,但其中15家与腾讯音乐一样,导致平台间的音乐作品相当接近。要展示独特性以吸引和留住用户,原创音乐人制作内容(UGC)和人工智能生产音乐(AIGC),将会是未来的主战场。 去年7月,腾讯音乐发布“TME制作人联盟”计划,让音乐人可以通过开放平台自主定价及发布数字专辑,以增加原创音乐能力和收入来源。截至去年四季度,独立音乐人在腾讯平台已创作了逾230万首作品,当中近1,000首去年播放量达到一亿次以上。 腾讯音乐还有另一个“杀招”,就是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该公司旗下的QQ音乐已上线AI绘图功能,为用户生成二次元图片与专属背景音乐,还利用“AI歌词海报”和“AI黑胶播放器”提升视觉效果;此外,去年腾讯音乐宣布首位虚拟偶像鹿晓希(Lucy)出道,并已发布首支单曲,并会在元宇宙空间与乐迷交流,成功吸纳大量粉丝。 随着ChatGPT横空出世,将人工智能提升至另一境界,腾讯音乐也明言将继续探索如何在图文、视频和音乐等领域加以应用,以探索新的商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1698.HK TME.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