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FIN.US
Jiayin forecasts 40% loan volume growth in 2025

随着中国出台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措施,这家金融科技贷款机构的主营业务收入在去年第四季度大幅增长

重点:

  • 嘉银科技的贷款中介服务,收入在去年第四季度增长46%,公司预计今年这块业务的增长将更强劲
  • 随着中国正通过推出一系列消费刺激措施来提振经济,该公司的业务蓬勃发展

  

梁武仁

中国政府为提振经济所做的努力,正为一度四面楚歌的小型民间贷款机构注入新活力,这些机构专注为民众提供融资。

这个受益群体包括运营消费贷款在线平台的嘉银科技(JFIN.US),根据公司上周四发布的最新业绩,去年第四季度,主营业务贷款中介服务收入同比增长46%至11亿元(1.54亿美元)。公司还预测核心业务今年将继续强劲增长,预计贷款业务量将比2024年的水平增长约40%。

去年底,中国政府忙于推出一系列措施,旨在刺激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嘉银科技的业务蓬勃发展。在经历多年的快速增长后,中国经济明显放缓。政策制定者最近的一个重点是促进国内消费,以减少中国对出口和外国投资的严重依赖。近来,在全球保护主义日渐加剧,外国直接投资(FDI)不断萎缩的背景下,出口和外国投资的可靠性已经不如从前。

一项促进消费支出的关键计划是,消费者更换旧家电和智能手机时可获得补贴。该计划对嘉银科技这样的消费贷款机构来说非常有利,因很多消费者可能会通过贷款来购买这些相对昂贵的物品。

政府公务员在1月收到了意外的加薪,而且就在上个月,政府公布了一项名为《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的宏大计划。

嘉银科技首席执行官严定贵在公司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2024年,在消费刺激政策的支持下,中国宏观经济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消费贷需求稳步上升。”

严定贵在简短的发言中两次提到“消费”这个词,凸显了北京方面推出的促销费政策对嘉银科技的重要性。从本质上来说,随着政府努力增加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他们在消费时会更放心,而且也会更有信心透过嘉银科技这样的公司贷款来进行消费。

关于经济刺激措施的新闻报道,提振了嘉银科技及其同行的股票。嘉银科技的股价在过去一年里上涨了一倍多,而在美国上市的奇富科技(QFIN.US; 3660.HK)股价飙升逾140%。信也科技(FINV.US)也上涨了约90%。

尽管贷款中介服务收入大幅增长,嘉银科技去年第四季度的总收入实际上却下降了。但这可能是公司为了降低贷款违约风险而转变业务战略的结果。在2023年最后三个月,嘉银科技通过撤销贷款担保计入了6.69亿元的收入,占当期总收入的40%以上。

这意味着,公司划拨出了一定金额的资金,以应对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出现违约,这些机构是贷款资金的实际提供者。如果实际违约金额小于拨备金额时,嘉银科技就将差额计为收入。

过于保守

2023年第四季度来自担保回拨的收入增长如此大,意味嘉银科技借款人的基本财务状况远好于预期。似乎公司之前可能过于保守,但在當前經濟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下,這並不是一件壞事。

去年第四季度,来自担保回拨的收入增长下降了约77%至1.57亿元,仅占嘉银科技总收入的11%。似乎是由于公司采取了缩减贷款担保业务规模的战略,首席财务官樊春林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举动。

换句话说,嘉银科技希望在不承担潜在违约风险的情况下发放更多贷款,从而降低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贷款合作伙伴,愿意使用嘉银科技的服务,而不需要它提供违约担保,这表明它们信任嘉银科技的风险管理能力,而这种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先进技术。而且嘉银科技的贷款拖欠率相当低,这应该能让其贷款合作伙伴感到安心。

去年第四季度,嘉银科技的净利润从上年同期的13亿元降至10.6亿元,降幅达19%。但这个下降部分是由于处置一家子公司带来的一次性损失。如果能继续搭上中国政府刺激消费的顺风车,除非未来出现意外的一次性成本,其净利润应该会恢复增长。

嘉银科技的管理层对其盈利前景充满信心,公司预测,今年促成贷款规模将达到1,370亿元至1,420亿元之间,较2024年的1,000亿元大幅增长。在发布最新财报的同一天,公司董事会还批准今年将拿出高达30%的净利润用于分红,再次显示了公司的信心。

嘉银科技目前的市盈率约为5倍,与中国四大行的市盈率大致相当,中国政府为四大行注资的计划刚刚给它们带来了巨大的提振。但嘉银科技的市盈率落后于奇富科技的7.8倍和信也科技的7.7倍,这两家公司今年的收入增长都相对温和,介于5%至15%之间。

大型国有银行服务于大企业,其中大部分也是国有企业,因此它们依赖嘉银科技这样的公司为其带来消费者和小企业客户,它们正是北京方面推出的刺激措施所针对的目标群体。如果中国的消费故事获得更大的关注,嘉银科技的估值可能会继续走高,除非刺激措施失去动力或完全未能带动人们消费。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快狗打车赎回基金获利逾百万

同城快递物流平台快狗打车控股有限公司(2246.HK)周二公布,赎回一项基金投资,涉及款项6,618万港元。 快狗去年底才斥资购入基金,但短期赎回,公司表示鉴于近期市况波动,全球央行政策与经济前景不确定性增加,董事会认为应采取更加谨慎策略,变现投资以防潜在损失,并增加集团现金储备。 是次变现获利近118万港元,集团拟将赎回所得款项作一般营运资金,支持核心业务发展。 快狗周三开平开报0.355港元,公司在过去一年由高位下跌60%。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Why can’t humanoid robots bear the weight of intelligence?

为何人形机器人无法承受智慧的重量?

人形机器人被视为具身智能实现的核心形态之一,但其与AI大模型的结合,仍有一段路要走    头豹研究院 在生成式AI快速演进的当下,人形机器人被视为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但将AI大模型真正落地至这一复杂平台,却远比想像中困难。头豹研究院综合行业分析师饶立杰指出,尽管政策支持与产业资本逐渐聚焦,大模型与人形机器人结合仍面临明显技术与商业挑战。 硬件是最直接的限制。以GPT-4等千亿级参数模型为例,其推理过程需数十GB记忆体与上百TOPS(万亿次运算/秒)算力支援,而现阶段多数人形机器人所采用的嵌入式运算平台(如英伟达Jetson系列),算力仅介于10至50 TOPS,远不足以应对大型语言模型的运算需求。这迫使机器人需仰赖云端处理,但无论是5G或6G模组,每小时约消耗5至10W电力,加上传输延迟与失效风险,都不利于机器人进行实时决策。 此外,若选择本地运行大模型,则需搭载高阶AI处理器如英伟达Orin,其典型功耗达15至30W,配合目前1至3kWh的机器人电池容量,将导致续航力大幅缩减,甚至缩短75%以上。对一台设计用于长时间自主工作的机器人而言,这是致命短板。 控制反应落差大 即使克服算力问题,传感器与大模型的数据链整合也非易事。人形机器人在环境感知与动作控制上需在100至300毫秒内完成感知—理解—行动的反馈闭环,然而目前大型语言模型推理延迟往往达秒级,在实际应用中无法满足即时控制需求。 举例来说,当机器人接收到语音或视觉输入后,需即刻决定“是否行动”、“如何行动”,但大模型计算延时过高,容易导致行动滞后甚至错误,特别在高风险或复杂环境中,更难以保证操作安全性与精准性。 除了技术问题,商业落地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核心挑战。高算力需求意味着高硬件成本,若需搭载如辉达 A100等GPU,其单颗售价高达1.5万美元,使整机成本轻易突破数万美元,远高于消费市场可接受的人形机器人理想价位(约为10,000美元以内)。这也直接压缩了商用部署的投资回报率空间。 即便勉强部署,大模型在人形机器人上的应用场景仍以仓库、工厂等半封闭环境为主,对如家庭看护、零售接待等开放性场景仍难以实现灵活适应。此外,AI模型在不同空间、语义与行为需求的泛化能力不足,也让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缺乏稳定成长基础。 人形机器人要真正搭载并运行AI大模型,需要算力、电源管理、控制延迟与场景泛化等多重技术突破同时发力。短期内,垂直领域的小模型或中型模型更具可行性,能在工业检测、医疗辅助等场景中先行落地。未来随着轻量化AI晶片与边缘运算架构进一步成熟,AI大模型或可真正成为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引领具身智能迈向更广阔的商业前沿。 头豹研究院中国是行企研究原创内容平台和创新的数字化研究服务提供商,拥有近百名资深分析师,联系方式:CS@leadleo.com 原文刊登于《时代周报》,记者为朱成呈 本文内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咏竹坊立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Precision Tsugami makes infrastructure

简讯:津上精密预告年度利润急升

机床制造商津上精密机床(中国)有限公司(1651.HK)周二公告称,预计截至2025年3月的财年,将实现净利润7.82亿元,较上年同期的4.8亿元增长约60%。 公司指业绩增长因中国制造业信心恢复,带动汽车、气动液压及一般机械加工领域支出增加。公告补充:“本集团推进全员参与的降本增效改善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作为日本津上精密专于中国的子公司,津上精密在周二午间业绩发布后,股价应声上涨9%。目前价格处于52周区间的中位水平。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复星医药增持复宏汉霖至63.43%

复星医药(2196.HK)周一公布,于4月11日至17日期间,控股子公司复星医药产业收购子公司复宏汉霖(2696.HK)合计2,103.43万股非上市股份,每股收购价24.6港元,约占股份总数3.87%,涉资共计5.17亿港元。 复星医药表示,今次增持是基于对复宏汉霖发展的信心及价值的认可,并拟以自筹资金支付本次增持对价。今次增持完成后,集团持有复宏汉霖的股权比例将由59.56%增至63.43%。 去年6月,复星医药曾提出以每股24.6港元私有化复宏汉霖,但今年1月遭少数股东反对而失败。过去六个月,复宏汉霖股价上升65.5%,来到36.5港元左右。 复宏汉霖股价周二早盘上涨,至中午收市报37.95港元,升11.78%。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