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成立不到两年的公司通过一系列收购迅速壮大,目前寻求通过特殊目的收购公司融资3亿美元

重点:

  • 医道与特殊目的收购公司Mountain Crest Acquisition Corp. III的合并交易预计在今年夏天前完成,使其获得多达3.04亿美元的总收益
  • 这家数字医疗公司成立约一年半时间,此后通过收购交易迅速壮大

西一羊

中国对数字医疗服务的需求稳步增长,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间,许多人因为害怕感染不愿去医院和诊所就诊。该趋势为一个新兴医疗专业机构群体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其中许多从热情的投资者那里获得了“良药”。

三家知名的此类机构是:京东健康(6618.HK),它是中国电子商务巨头京东(JD.US; 9618.HK)旗下的医疗企业;平安好医生(1833.HK),由金融服务巨头平安集团投资;以及微医。京东健康和平安好医生都已上市,而由社交媒体巨头腾讯(0700.HK)投资的微医去年已经在香港提交IPO申请,但还没有正式上市。

这三家获得巨头支持的公司可能很快就要迎来规模更小的独立竞争对手医道国际集团,后者上个月末披露了在美国上市的计划,尽管此类上市近期面临诸多监管压力。该公司没有选择传统的IPO路线,而是加入了最近的潮流,利用一家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借壳上市,这种方式如今在全球市场十分风靡。

我们稍后将简单介绍一下医道的业务,包括其受并购驱动的发展模式,以及其技术如何与竞争对手相抗衡。但是首先,让我们来聚焦该公司通过SPAC借壳上市的决策,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

医道国际集团已经选择一家总部在美国的壳公司上市,实际上就是与一家公开交易的空壳公司合并,该公司没有业务,只有通过其早先IPO募集的资金。根据1月28日的公告,与Mountain Crest Acquisition Corp III (MCAE.US)合并的交易将为合并后的企业提供高达3.04亿美元的总收益,包括一笔来自 China SME Investment Group的2.5亿美元的私人投资。

SPAC也被称为空白支票公司,它们是没有商业运营的上市实体,存在的目的就是帮助私有公司上市。越来越多的公司选择利用SPAC进入公开市场,这会带来诸多益处,比如更少的监管,而传统IPO通常会受到严格的审查。

这种审查已经成为如今寻求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因为两国都加紧了对此类IPO的监管。SPAC路线为寻求以更低调的方式利用美国资本市场的中国实体,开辟了一条新的上市渠道。

医道称,预计将在今年夏天之前完成与Mountain Crest的合并。但这笔交易可能仍不牢靠,因为它必须经过投资者批准。如果投资者不愿意或者套现,它们可以在交易完成后迅速将股份赎回。在一份单独提交给美国证券监管机构的类似于招股说明书的文中,医道强调了以上和其他风险。

通过收购实现增长

与拥有知名支持者的竞争对手不同,医道在数字医疗领域基本不为人所知,直到去年年中前后才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当时有消息称,该公司正在考虑通过SPAC交易在美国上市。

这可能是它历史很短的缘故。该公司似乎有意隐瞒自己的背景,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它决定通过披露要求较低的SPAC上市的原因。首先,该公司没有在其官网上或在提交给美国证券监管机构的文件中透露成立日期。

但据中国媒体报道,医道成立于一年半前,准确地说,是在2020年8月,由中国公民刘文胜创办。向美国提交的上市文件显示,刘文胜有金融背景,在华尔街有着25年的工作经验。该公司的其他三位高管都不是中国人,包括总裁Lee Winter、首席财务官Joel Gallo和首席医疗官Robert Dykes,这或许表明了该公司希望在全球发展的雄心。

医道在其短暂的历史中迅速发展,主要是通过线上和线下资产的收购来推动的。最近一次是在10月份,它将收购Dnurse,这是一家糖尿病管理解决方案和服务的数字供应商。

据该公司网站显示,截至今年年初,它控股的实体资产包括12家医院和近30家连锁诊所,床位3,000多张,营业面积24.2万平方米。

医道在中国提供一系列数字医疗服务,包括在线咨询、在线零售药店和保险,以及针对医院和诊所的企业软件。该公司预计,到2026年,收入将达到6.37亿美元,2022年的收入预测是1.33亿美元。它还透露,预计今年将实现运营盈利,预计运营收入将从2022年的500万美元上升到2026年的1.38亿美元。

该公司没有透露过去两年的财务数据,这可能再次反映出围绕SPAC上市的监管较为宽松。但该公司表示,到2021年,该公司拥有650万远程医疗用户和300万在线保险客户。这些数字与京东健康相比,无疑相形见绌。后者截至2021年6月底,拥有1.09亿活跃用户。

但话又说回来了,与规模较大的同行相比,医道的市值相对较低——尽管仍有一定的竞争力。该公司提交的备案文件显示,它目前的市值为25亿美元,与平安健康的37亿美元相差不大。但这两家公司的规模都远远小于京东健康,后者的最新市值为260亿美元。 

尽管其规模相对较小,但中国数字医疗市场的强劲增长潜力无疑对医道有利。根据上市文件中引用的市场研究咨询公司沙利文(Frost & Sullivan)的数据,到2024年,该市场预计将达到1.1万亿元(1,740亿美元),在2019年至2024年的五年里,以38.9%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目前激烈的竞争环境意味着医道在未来需要大量投资,同时需要大量资金。该公司表示,它将把SPAC上市筹集的资金用于改善医疗服务,提高专科诊所和医院环境的质量,还要用于互联网医疗服务。

如果成功上市,根据其2022年的预估收入,医道25亿美元的估值将转化为约18倍的市销率 (P/S) 。这比京东健康的6.58倍和平安健康的2.83倍高出一大截,尽管这两个数字都是基于两家公司在2021年的销售额。不过,毋庸置疑的是,医道正在寻求丰厚的估值,这或许反映出该公司有信心在中国本土市场和海外市场都能兴盛成长。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小牛电动次季销量按年增长36.6%

电动两轮车品牌小牛电动科技有限公司(NIU.US)上周五公布,第二季共销售电动出行产品350,090台,较去年同期的25.62万台增长36.6%。 其中中国市场销售318,719台,占总量约91%,较去年同期207,552台增长53%;国际市场方面,小牛电动第二季销售31,371台,较去年同期下降约35%。销售数据涵盖电动摩托车、电动轻便摩托车、电动自行车、滑板车和电动自行车。 公司表示,于“618年中购物节”期间,小牛多款高端车型在天猫、京东与抖音平台均登上销售排行榜,有效巩固其于中国高端智能两轮市场的领导地位。 小牛电动股价周一一度升逾5%,收市报3.42美元,升1.79%。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绿城半年销售跌11% 前董事长港机场被带走

内房开发商绿城中国控股有限公司(3900.HK)周一公布上半度销售数据,今年首六个月,集团合同销售金额803亿元,涉及的面积为229万平方米,归属于绿城的权益金额为539亿元,较去年同期的608亿元下跌11.3%。 6月份绿城自投项目的销售金额为142亿元,同比下跌18.4%,但每平方米均价则上升6.8%至34,746元。 另外,多家内地媒体早前报道,绿城中国前执行董事及董事长张亚东,5月底时在香港机场准备飞往加拿大时,于登机口被带走,但具体因何事则未有披露。张亚东曾任大连副市长,2016年调往央企中交集团,至2018年被派往报掌绿城。至今年三月,绿城突然公布张亚东呈辞。 绿城周二平市报9.77港元,公司在过去一年的高位下跌27%。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行业简讯:泰国对中国游客吸引力下降

财新报道称,据航班管家的数据估计,今年七八月旅游旺季,中国航司计划执行中泰航线班次达12,800架,同比下跌22.6%,更较疫情前水平低40%。今年前五个月,中国赴泰旅游人次降至195万,同比减少33%。 财新指出,多重因素令中国游客望而却步,包括演员王星赴泰时被绑往缅甸诈骗园区。其他担忧还包括地震,以及泰铢对人民币升值,导致赴泰旅游成本上涨。 当中国游客对泰国兴趣减退之际,他们正涌向日韩等亚洲地区。中国航司计划,于七八月执行中日航线的航班达25,300架次,同比增长35.3%;中韩航线计划执行20,500架次,同比增长13.4%。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Hong Kong Robotics’ stock soars on robotics pivot, but does it have legs?

华丽转身股价狂飈 港仔机器人价高势危?

一家三四线香港上市公司,突然变身机器人公司,股价即如脱彊野马,一路狂奔 重点: 公司去年度业绩蚀1.4亿港元,已连续亏损五年 年初与达闼组成合资企业,摇身一变成为机器人公司 刘智恒 赶潮流,追风口,从来是股票市场的本质;要数今年的热门行业,肯定是机器人,地平线机器人(9660.HK)、越疆(2432.HK)及优必选(9880.HK)等,年初以来均升幅由五成至逾倍,但要说在港股上的真正赢家,港仔机器人集团控股有限公司(0370.HK)的升幅才是王者,年初至今上升超过5倍。 公司近日公布一份不堪入目的年度业绩,收入大跌45.6%至1.16港亿元,亏损则续扩大5.3%至1.38亿元。应收贷款及利息减值亏损1,132万港元、商誉减值亏损2,182万港元、物业厂房减值及设备减值3,937万港元。 一遇达闼便化龙                              为何业绩表现乏善可陈,股价又能忽然爆升?原来一切缘于年初的一项合作协议!时间回到今年情人节,当时港仔机器人的名称仍叫国华控股(今年五月才易名),与内地的达闼机器人签订框架协议,成立合资公司,国华占股51%,达闼占股49%,目标是开拓人形机器人操作系统的民用产品。 国华在两年内协助合资公司募集足够资金,达闼则将其拥有的知识产权,授予合资公司在中国境内的全资附属。 过去香港市场的一些三四线公司最擅长的伎俩,就是转型资本市场最热炒行业,通常透过收购或合并而进入风口市场,当股价被不断推升,往往会作出连串集资行动。港仔机器人的情况似乎有点类同,他们最终能否成功,暂时仍是未知数。 小米2023底发布首部电动车SUV7时,我们曾发表 “雷军造车,一往无前”一文,从小米的往绩,主事人的能力,及公司财力去分析,结论是雷军成功机会相当高。我们不妨按此框架,分析港仔机器人的成功机会。 国华业务强差人意 首先,不妨看看港仔机器人过往业务,当你翻开资料,大抵会吓一跳,竟然有多项主业,包括商品买卖、证劵及期货经纪、物业经纪、地热能供暖制冷、楼宇建筑承包、特制技术支援、项目管理、集中供热及融资租赁。 要知道,今年初国华控股市值还不到6亿港元,业务之分散,在香港上市公司中可谓佼佼者,公司重点在哪儿?如何去营运及发展各业务?资源又怎样分配? 观乎去年业绩,除个别业务外,其余全部见红。部分业务更是问题多多,其中在运城的供热业务,因未能符合牌照要求,被勒令终止,结果公司要将该业务出售。 融资租赁方面,因未能履行监管要求,被政府部门禁止有关经营,最后要终止业务并出售。另外,今年亦公布将金融控股公司出售。 楼宇建筑承包业务,旗下的陕西江威涉及多宗诉讼,涉资达4,556万元,以致部分资产被冻结。至于公司的中介业务,旗下上海轩美房地产经公司涉及多宗诉讼,涉及金额106万元。从过往的业务看,公司的发展方针及经营管理似大有关题,现在转搞机器人公司,成功概率确实令人存疑。 达闼连年亏损 我们再看达闼机器人,说不定其有能力让港仔机器人迈向美好前景。事实上,达闼并非吴下阿蒙,反之曾是中国内地首屈一指的机器人企业,软银及富士康均是主要投资者,估值一度冠绝同行。 公司2015年由曾任职贝尔实验室及中移动通信研究院首任院长的黄晓庆成立,专注云端智慧机器人技术,2023年完成C轮10亿融资后,估值达到223亿元。 然而,人型机器人在商业市场仍属起步阶段,公司不断烧钱,2019年准备赴美上市,不幸被美国商务部列入管制黑名单,集资不成,苦苦支撑,近年屡传资金链陷断裂之危。今年4月在社交平台及媒体消息,公司在上海、北京及深圳等地,有数百员工被欠薪,位于广州的公司,更被断水断电。 达闼往绩也是乏善可陈,亏钱不是最大问题,最大问题似是看不到明天,以致原有投资者不愿再注资,公司已陷于危急存亡之秋,它又能为港仔机器人带来多少业务,何时才可扭亏为盈? 一场烧钱的竞赛 投资机器人行业,大部分企业在烧钱阶段,因此企业要有充裕的资本才能继续前行。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早前表示,人形机器人面临技术成本高企,远超出顾客愿付费用。其次是许多企业所谓的应用场景,实际是想象出来,并非实际需要。 港仔机器人长期亏损,截至今年3月底,手头资金只有5,000万港元,凭什么去支撑这场烧钱的游戏?虽然港仔机器人上月宣布签定四份合作框架协议,但靠一个香港市场,能为公司带来多少生意?相信投资者也别抱太大期望。 然而,在机器人热潮下,港仔机器人的概念相信会受到一定追捧,股价或再创新高,但何时能盈利就别太乐观。再者,股价经过一轮急升猛涨后,投资者现阶段追入,风险高值博率低。别忘记,股价大升后,未来公司很大机会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股价将会十分波动,投资者只适宜投机性买卖。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