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挖矿芯片制造商上市后股价剧烈波动,此前,在加密货币崩盘的情况下,该公司大幅削减了上市规模

重点:

  • Nano Labs在美国IPO筹集2,000万美元之后,周二首个交易日股价上涨,但次日大幅下跌
  • 该公司大部分收入来自于用来挖掘一种小众数字货币的芯片,该数字货币已大幅贬值,公司正在将重心转向元宇宙 

梁武仁

毫无疑问,加密货币市场近期的暴跌,正在对相关公司造成冲击。这意味着本周可能不是Nano Labs Ltd. (NA.US)上市的最佳时机。这家公司设计加密货币挖矿计算机上使用的芯片。

Nano Labs周二登陆纳斯达克,之前它以每股11.5美元的价格出售了约180万股美国存托股票,募集了约2,000万美元(1.32亿元)。该股票上市首日上涨近4.8%,似乎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开始。但它在次日却大跌27%,这意味着由于其所在行业的高度波动性,其股票在未来几个月很可能出现过山车式的行情。

其IPO价格几乎是目标价格区间的顶部,虽然这家总部设在杭州的公司已被迫将最初的筹资目标削减了一半。这些喜忧参半的信号似乎表明,随着过去一年许多围绕中概股的不确定性有了解决的迹象,投资者对于这些股票的态度变得更加积极。但与此同时,该股票也因其加密货币敞口而蒙上了阴影。

总体而言,这次IPO的结果不算糟糕。它恰逢加密货币资产出现惊人的崩盘之后,这对Nano Labs是个坏消息,因为该公司的命运与使用其芯片的加密货币挖矿设备需求紧密相连。当加密货币市场火爆,挖矿机需求旺盛时,Nano Labs的产品销量可能会增长。但是当虚拟货币大幅贬值时,挖矿的利润下降,就会出现相反的情况。

Nano Labs由加密货币矿机制造商嘉楠科技(CAN.US)的一位前任董事长兼董事于2019年创办。该公司只设计芯片,将制造业务外包给第三方工厂。这种业务模式在芯片制造商中十分普遍,它们专注于利润更高的产品设计业务,把高度资本密集型的生产工作交给台积电(2330.TW)这样的专业代工厂。

去年,随着产量的增加,Nano Labs销售额增长了超过17倍。但年收入仍然很少,仅相当于600万美元。相比之下,该公司运营费用十分庞大,超过了2,700万美元,其中大部分为研发费用。

对于Nano Labs这样的新型科技公司而言,在产品开发上的巨额支出并不罕见,也不是坏事。该公司的问题在于,它严重依赖用于挖掘鲜为人知的Grin数字货币的芯片。

加密货币的价格往往会剧烈波动,与比特币等知名加密货币相比,像Grin这样的小众货币更加不稳定。就在2019年5月,1单位的Grin价值为6美元,每天交易额超过5,000万美元。这些数字可能看起来不算什么。但是要知道,这种虚拟货币现在价值不到0.1美元,每天的交易价值还不到10万美元。

为了寻求多元化发展,Nano Labs今年开始出售用于挖掘其他加密货币的新芯片,包括比特币和以太币。但这并不能够降低其加密货币敞口的风险,因为所有的数字资产价格往往同步波动。

为了缓解这种风险,中国的一些其他加密货币相关公司正在寻求业务多样化。例如,加密货币矿机制造商亿邦国际(EBON.US)打算在香港从事外汇和汇款业务,与此同时,其在美国上市的股票因为长期低于1美元,而面临退市风险。

转向元宇宙

Nano Labs也在考虑转向其他领域,降低加密货币的风险敞口。基于此种考虑,该公司转向了元宇宙,自从Facebook在去年更名为Meta(FB.US)以来,元宇宙已经成为了一个流行词汇。根据最基本的定义,所谓元宇宙就是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混合,人们通过化身与他人互动。这个概念现在风靡一时,因为它似乎有着无穷无尽的应用潜力,为人们提供各种沉浸式的虚拟场所,从玩游戏到举行音乐会,不一而足。

根据Precedence Research的数据,在未来八年里,元宇宙相关技术的全球市场预计将以超过50%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2030年达到1.6万亿美元。

虚拟世界的复杂性质意味着,为这个概念所构建和运行的各种虚拟世界,将需要大量的计算能力,这可能会推动功能强大的新芯片的发展。这就是Nano Labs看到的新机遇。

Nano Labs的CEO孔剑平在招股说明书附录的一封公开信中说,“我们相信元宇宙是人类文明的新纪元,Nano Labs努力做好Power of Metaverse,成为人类畅游元宇宙的助推器。”

但相信元宇宙将在未来几年腾飞也可能是个错误。评级机构Morningstar警告,未来5到10年内,所有有关元宇宙的炒作都不会成为现实,这将导致芯片供过于求。半导体巨头英特尔(INTC.US)也警告,世界需要将集体计算能力提高到1,000倍,才能构建出元宇宙所必要的基础设施。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努力才能实现。

即使由元宇宙推动的芯片热潮真的成为了现实,最有可能在这个领域取得成功的,是那些大型半导体制造商,而不是像Nano Labs这样的无晶圆厂小企业,因为这类产品的复杂性有着更高的要求。

根据周一的收盘价,Nano Labs微不足道的销售额意味着它的市销率高达107倍。如果该公司能继续每年大幅提高销售额,这个数字可能会大幅下降。但与规模大得多的嘉楠科技不足1倍的市销率,以及亿邦国际略高于2倍的市销率相比,Nano Labs的数字就相当高了。

Nano Labs 的股票特别容易波动,因为在IPO中仅售出了约 6% 的流通股,这意味着该公司的可交易股票数量非常少。这会使该股对任何事件或新闻(无论好坏)都非常敏感。因为与加密货币的联系,该股在未来几个月内可能会变得相当不稳定——从它在第二个交易日出现的大跌来看,这一点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了。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定价远低目标价 小马知行午收仍跌13%

自动驾驶出租车营运商小马智行股份有限公司(2026.HK, PONY.US)周四首在香港挂牌,开市报124港元,较招股定价139港元低近11%;中午收市报121港元,跌13%。 自小马智行在上月28日在港公开招股后,其在美上市的存托股份持续受压,周三收市报16.25美元(126.75港元),过去一周下跌23%。 小马智行经调整后的发售量为4,824.9万股,招股价最高不超过180港元,是次定价远低于目标价近23%。公开发售录得超额近15倍,国际配售超额6.7倍,集资总额67亿港元 公司在中国4座一线城市提供L4自动驾驶服务,现时拥有自动驾驶的士超过720辆,另有170辆自动驾驶货车。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同比升43.3%至3,543.4万美元,但亏损按年扩大87.2%至9,608.6万美元。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AI companion

“懂你”的生意:AI陪伴撬动情感经济

AI不只懂得回答问题,还开始“懂你”。从恋爱陪聊到情绪安抚,AI陪伴正悄然改变人与科技的关系    李世达 在全球生成式 AI(Gen AI)应用正迅速多元化的浪潮中,“AI 陪伴”这一细分场景正悄然崛起。根据《哈佛商业评论》调查,情感与心理陪伴已跃升为生成式AI最常见的使用场景之一,用户使用频率甚至超越文字生成与翻译服务。这显示人们对科技的期待,正从“帮我工”转向“懂我、陪我”。 想像一下,当夜深人静时,睡前拿起手机,陪你聊天看剧的,可能不是人类,而是一个更懂你的AI。 在美国,AI陪伴正以“虚拟人格”为主导。早期的代表是聊天机器人Replika,至今累计用户超过3,000万,其中近半数设定AI为“恋爱伴侣”。随后兴起的 Character.AI让用户能自创角色、与名人AI对话,短短一年吸引上亿次互动。最新爆红的AI Bro则主打“陪用户刷Tinder、聊日常”,透过浮窗陪伴用户一同浏览手机内容,就屏幕上显示的内容做实时交互,上线数周即冲上美国Apple Store总榜前十,日下载量高达七万次。 在中国,AI陪伴的应用更加“贴地”。以近期爆红的“逗逗游戏伙伴”为例,主打“AI陪玩+陪聊”。用户可让AI语音助手陪打《王者荣耀》,或在夜里听它讲故事、模拟闲聊。该公司接受传媒访问时声称,月活用户已突破200 万,并计划拓展至海外市场。其背后采用的模型基于MiniMax技术与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旗下大模型通义千问(Qwen)微调整合。 另一家AI陪伴新创稀宇科技 (MiniMax),则被视为目前中国最具潜力的“AI人格工厂”。旗下的语音聊天应用Talkie,能让用户自创虚拟角色,与AI进行情感互动,至今年全球用户突破一亿,月活用户数超过1,100万,其中女性用户数约占48%。该公司由前商汤科技高管闫俊杰创立,已完成多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腾讯(0700.HK)、阿里巴巴与红杉中国。据《华尔街日报》此前报道,该公司已秘密提交港交所上市申请,目标年内挂牌。 为“懂我”付费 中国市场的特点是快,从模型到App上线平均只需三个月。根据QuestMobile数据,AI陪伴应用的使用高峰集中于晚上10点至凌晨2点,主力人群是18至35 岁年轻人。这些人不一定孤单,但他们愿意为“懂我的AI”付费。 据Business Research Insights的报告,“全球 AI Companion 市场规模”于 2025 年估值约3,667亿美元,预计至 2035 年可达9,721亿美元,2026至2035…
WuXi AppTec partnering with Saudi authorities

剥离中国临床业务深耕沙特 药明康德加速全球化步伐 

药明康德正通过持续优化全球产能布局,逐步构建起一个具备深度本地化响应能力的全球供应链网络 重点: 药明康德入驻NEOM不仅有望抢占中东市场先机,也是构建全球供应链网络的关键一步 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8.57亿元,同比增长18.61%,第二次上调全年业绩指引    莫莉 作为医药研发服务(CXO)领域的龙头企业,无锡药明康德新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2359.HK; 603259.SH)的国际化运营能力在中国乃至全球同行中均位居前列,其业务网络遍布亚洲、欧洲和北美三大洲。面对全球医药产业链格局的变动与外部环境的挑战,药明康德正通过持续优化全球产能布局,逐步构建起一个具备深度本地化响应能力的全球供应链网络。 这一战略在药明康德近期的业务变动中体现明显,公司以便出售出售国内的临床研究服务业务,同时与沙特新未来城(NEOM)展开战略合作。10月24日,药明康德以28亿元向高瓴资本出售康德弘翼和津石医药的全部股权,这两家公司均为负责中国国内临床研究服务业务的主要企业。公告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康德弘翼和津石医药的合计收入和净利润分别约11.6亿元和0.9亿元,虽然规模不小,但是在药明康德当期收入和净利润中所占比例仅分别为3.5%和0.7%。 药明康德在公告中明确表示,此举是为了“聚焦CRDMO(合同研究、开发与生产)业务模式、加速全球化能力和产能的投放”。这并不是孤例,自2024年底以来,公司已多次剥离非主营业务:2024年12月,药明康德宣布将旗下WuXi ATU(药明生基)业务的美国和英国运营主体出售,所涉及的是高端治疗CTDMO(细胞和基因疗法的研发、测试和制造)业务;2025年1月,药明康德出售美国医疗器械测试业务。 上述出售的业务虽然可以为药明康德贡献收入,但是与CRDMO体系的协同效应有限。这部分资金回笼后,药明康德积极推进核心业务CRDMO的全球化,与沙特新未来城的合作即为明证。 10月28日,药明康德宣布已与沙特新未来城(NEOM)和沙特卫生部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NEOM是沙特西北部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新城。药明康德表示,此次合作为公司未来在NEOM的先进、清洁制造城市Oxagon或沙特其他地区建立世界一流的CRDMO研发及生产基地奠定了基础。 沙特政府十分重视卫生健康领域的投入,在政府的“2030愿景”中将医疗卫生行业列为核心发展领域,计划投入超过650亿美元的资金,重点开展医疗基础设施建设,药明康德的入驻不仅有望抢占中东市场的先机,也是构建全球供应链网络的关键一步。公司在全球布局早已悄然展开:美国特拉华州77万平方米的基地预计2026年前投产,瑞士库威的生产基地也在持续扩建,新加坡的基地预计2027年投入运营。 前三季度业务强劲增长 药明康德大刀阔斧进行业务调整的底气来自业绩的强劲增长,公司甚至在年内第二次上调全年业绩指引。10月26日晚间,药明康德发布最新季报,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8.57亿元,同比增长18.6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0.76亿元,同比大涨84.84%。 截至9月30日,公司在手订单余额为598.8亿元,同比增长41.2%。基于业务持续扩张的良好势头,药明康德将2025年预期营收的增速上调至同比增长 17%至 18%,全年营收有望达到435亿至440亿元,而在2025年年初的收入指引为415亿元至430亿元。 公司解释,业绩的高增长源于“持续聚焦及加强CRDMO业务,同时持续优化生产工艺和经营效率,以及临床后期和商业化大项目增长带来的产能效率不断提升。”此外,公司多次在高位减持药明合联(2268.HK)的股票,这部分投资收益对公司税后净利润的影响约为43.51亿元。 然而,与强劲业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实际控制人李革、张朝晖、刘晓钟所控制的股东阵营在10月29日抛出了一项减持计划。这些股东“因自身资金需求”计划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方式,在公告披露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3个月内,减持不超过公司总股本2%的A股股份,以公告日收盘价计算,此次减持规模最高可达约63亿元。 该消息引发市场震荡,公告次日药明康德A股股价大幅下挫8.47%。当前药明康德的市盈率约为20倍,明显低于药明生物(2269.HK)的市盈率32倍,或与其股价短期急跌影响估值有关。通过剥离非核心业务同时增强全球产能布局,药明康德在生物医药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当下,有望显著增强地缘政治韧性,值得投资者持续关注。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Ele.me name to be retired

新闻概要:阿里巴巴整合饿了么升级为淘宝闪购

在饿了么借助GPS定位技术,彻底变革行业十余年后,阿里巴巴将让这一外卖品牌退场 阳歌 本周国内多家媒体援引未具名消息源报道,电商巨头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BABA.US;9988.HK)将停止使用饿了么品牌,对中国最早的餐饮外卖巨头进行重塑,以迎接“闪送零售”新时代。消息源之一的新浪网披露,从12月1日起,阿里巴巴将正式将饿了么APP更名为“淘宝闪购”。 新浪网称,饿了么庞大的骑手团队——他们标志性的蓝色头盔、工装和送餐箱曾是中国大多数主要城市的街头常见风景——现已开始承接淘宝闪送订单。淘宝平台自身也运营着独立骑手团队,其亮橘色赛车风格工装,正迅速成为上海等大都会街头的崭新风景。 阿里巴巴尚未对停用饿了么品牌的计划置评,此前阿里通过2018年分阶段进行的一系列收购饿了么,对其估值近100亿美元。然而此后该品牌表现相对沉寂,市场份额遭竞争对手美团(3690.HK)蚕食,今年京东(JD.US;9618.HK)亦进入该领域。 随着京东入局,三家公司陷入激烈价格战,已引发监管层出手干预。 创立于十多年前的饿了么,借助当时尚属新兴的全球定位技术,将外卖服务变得快速、高效且实惠,彻底改变了中国餐饮外卖业态。近期三家公司均在其服务中增设本地生活商品,竞相角逐最快送达时效。 阿里巴巴今年4月底推出淘宝闪送业务,经过初期试点后,近几周该服务正加速扩张。服务上线时阿里曾表示,该服务旨在以30分钟至1小时配送生鲜杂货、零食百等商品的时效能力,对饿了么核心餐饮外卖形成业务补充。 阿里巴巴最新力推的“闪送零售”战略,与近十年前马云提出的融合线下实体与线上购物的“新零售”计划颇为相似。但该战略最终产生的协同效应并不显著,阿里巴巴最终出售了当时收购的大部分实体零售资产。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