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热潮稍纵即逝 港版SPAC壮志未酬
全球投资者对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的热情由绚烂归于平淡,让今年初才启动的港版SPAC市场前景添上阴影
重点:
- 市场气氛转淡与官方加强监管,令美股市场本年至今的SPAC筹资额只有125亿美元,仅不及去年的十分之一
- 已在港股上市的三只SPAC均跌破发行价,而且成交冷清,与区内竞争对手新加坡的情况一样
罗小芹
今年上半年,港股市场仅有27只新股上市,当中22家企业公开发售股份,募资额同比大挫逾九成至181亿港元(159亿元),创十年新低。新股市场不济,零售投资者对“打新”兴趣大减,难免让机构投资者也看淡今年初横空出世的“港版SPAC”前景。
为了抗衡区内竞争对手新加坡抢占新股生意,今年1月1日,港股正式引入港版SPAC的上市制度,容许持有现金的特殊目的收购公司上市,在成功挂牌后通过增发股份收购私有公司,协助对方上市。
港版SPAC最初的市场反应的确是先声夺人,首季据报已有超过10家SPAC申请上市,但随着港股市况转弱,截至9月14日,只有三家SPAC成功在港交所挂牌,加上港版SPAC的上市限制多多,甚至仅被视为独角兽的融资平台之一,未成为本港新股的主流模式。
与美国、新加坡等SPAC上市制度不同,港版SPAC在并购目标资产(De-SPAC)前,只限专业投资者申购、相关证券须分配给最少20名专业投资者,入场费最少100万港元,把小投资者拒之门外,而且首次公开发售筹资最少达10亿港元,在低迷市况下其实门坎不低。
第四只SPAC周五上市
由于港版SPAC的上市机制远比美国及新加坡来得严格,因此市场并未投入太多热情,本港三家已上市SPAC的股价长期低于发行价10港元,成交量也非常冷清。
专业投资者押注一家只有现金的SPAC,是把真金白银托管于SPAC团队,期望它们能在限定的三年时间内完成并购,所以认购SPAC的投资者,绝大部分都是对SPAC的发起人慕名而来。
以三家成功上市的SPAC为例,它们的发起人都在金融界拥有丰富经验及人脉,首家于3月18日登陆港股的Aquila Acquisition(7836.HK)背靠央企背景的招银国际资产管理;6月上市的Vision Deal HK Acquisition(7827.HK)有阿里巴巴(BABA.US,9988.HK)前首席执行官卫哲押阵:8月挂牌的汇德收购(7841.HK)则由香港金管局前总裁陈德霖、渣打银行大中华区前主席曾璟璇等担任发起人。
至于本周五将成为香港第四家上市SPAC的Interra Acquisition(7801.HK),发起人包括由知名的春华资本合伙人胡祖六成立的Primavera US。
值得关注的是,Aquila Acquisition最近披露上半年亏损达9,398万港元,主要与上市费用及包销佣金有关。参考Aquila上市筹资额10亿港元,上市三个多月已亏损近一成,可能让专业投资者日后认购SPAC更加审慎。
美国SPAC筹资额大挫
过去两年,美国SPAC市场曾经掀起投资疯潮。数据显示,2020年通过SPAC上市的企业为248家,至去年达到613家,募资高达1,625亿美元(1.12万亿元),但今年市况急转直下,截至9月14日,今年上市的SPAC只有75家,募资额125亿美元,不及去年的十分之一。
这当中的原因很多,当中包括美国证交会(SEC)加强监管,令现金公司寻找合适并购目标的难度大增,影响新投资者进入SPAC市场的欲望。另外,美联储采取激进加息政策,造成市况疲软,也减少投资者对SPAC的关注。
随着美国SPAC退潮,一些赴美上市的香港SPAC也受影响,香港的基因及诊断检测初创公司Prenetics(PRE.US)与新世界发展(0017.HK)行政总裁郑志刚旗下的SPAC今年5月中完成合并上市,成为登陆美国SPAC的首只香港独角兽,但上市后股价表现一般,本周三以3.85美元收盘,比发行价10美元腰斩逾半。
至于新加坡SPAC市场表现亦一般,至今只有三家SPAC在主板上市,全部发行价都定在最低门坎的5新加坡元,与港股上市的SPAC一样,最近股价也低于发行价,而且成交也相当疏落。
凯基亚洲投资策略部主管温杰认为,港版SPAC只容许专业投资者参与,欠缺零售投资者带动市场气氛,所以SPAC从来都不是港股焦点,成交冷清也是意料中事。
“港股当初引入SPAC上市制度,主要是为抗衡新加坡的同一举动,同时为独角兽初创公司多提供一个融资平台。但随着美国SPAC热潮减退,加上香港新股气氛平平,是港版SPAC表现逊色的原因。” 温杰说。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