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DQ2.STU 13.70 (+7.0%)

由于制造太阳能电池板的主要原料多晶硅价格上涨,其核心供应商的股价和利润也随之大幅飙升

记者 阳歌

过去一年,太阳能设备原材料制造商大全新能源(Daqo New Energy Corp.,纽交所:DQ)的股价一路高飞,本周它在签署了一份重大的新供应协议之后,再度成为舆论焦点。大全公开这一消息的同时,美国的光伏产业出现了一个与大全这份合同无关的负面新闻,此时距离大全公布下一季度财报还有一周时间。

我们稍后会详细分析一些最新的相关报道,包括公司此前对第四季度财报表现所做的承诺。但首先,我们还是来了解一下这家公司所处的大背景,即它的股票在过去一年的急遽上涨。

这是我们理解最新报道的关键背景知识。因为大全高涨的股价让人心生疑窦,有泡沫存在的嫌疑,任何负面消息,即便只是风吹草动,都会带来重大回调。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全可能觉得必须持续带来利好消息,包括最新公布的与天津中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Tianjin Zhonghuan Semiconductor Co. Ltd.)的供应合同,我们稍后会对这份协议做出分析。

大全于十多年前在纳斯达克上市,具体来说是2010年,时值大批中资太阳能和其他新能源企业在纽约上市的高峰期。该公司生产多晶硅,这是太阳能电池的关键材料。随着太阳能技术在商业上与传统煤电的较量中变得更具竞争力,多晶硅的时代正在迅速到来。

大全股票上市发行价为每股9.5美元,在随后的大多数年头里,由于各种原因,太阳能电池行业处境艰难,大全的股价持续走低。这些原因包括:过度依赖政府补贴;以及欧美政府的一系列反倾销关税,它们认为中国对太阳能产业进行了不公平的国家补贴。

大全的股价在2012年的时候,跌破1美元的低点,但之后随着行业前景转好,逐渐反弹。2019年,大全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股价超过了它的发行价。但是从去年四月起,太阳能题材板块迎来了一股非理性的亢奋,尤其是大全,它的股价上涨了九倍,目前交易价格在110美元左右。

大全并不是去年唯一一只大涨的股票。许多新能源场内交易基金(ETF)在去年都涨了60%到80%,因为政府层面认为太阳能将是他们达到减排目标的关键,所以许多投资人预期这一板块势必大涨。

股价涨,利润涨

最近的多晶硅涨价尤其让大全受益。在2020年第三季度的盈利报告中,公司提及多晶硅的价格较上年同比增长30%,达到每公斤9.13美元。在同一个时间段,公司的实际多晶硅生产成本却几乎不变。因此,它的净利润增长了六倍,达到了2080万美元。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大全刚刚宣布了一个重要的新协议,将在今后三年向中环半导体供应4.1万吨多晶硅,平均每年约1.4万吨。公司在到去年三季度截止的12个月里生产了7.25万吨多晶硅,也就是说这份新的合约将占今后三年产量的20%。

重要的是,公告称,这批供应的价格将按月来谈。七八年前,在多晶硅价格高企的时候,许多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签订了固定价格的长期供应合同,结果被套住,这一条款看来是吸取了当时的教训。随着后来多晶硅价格下跌,这些太阳能电池生产商不得不花大代价来解除合约。

另一条与大全的供应合同不相关,但对大全及其同行十分重要的消息是,拜登总统做出了一个关键性的决定,表示他会支持前任总统特朗普去年为了堵住早期进口中国电池板的一个漏洞,所实施的反倾销关税。原本的关税不包括双面太阳能电池板,特朗普直接把它加入了征收反倾销关税的名单中。

这一消息影响了整个太阳能板块,大全周二股价下挫6.5%。

最后,有消息说,大全会在下周二公布最新的季度财报。在上一季的财报中,大全预计第四季度将生产1.95万到2.05万吨多晶硅,销售量达到2.05万到2.15万吨。而在2019年第四季度,公司仅生产了1.6204万吨多晶硅,销售1.3291万顿。这就意味着,产量大增和多晶硅价格大涨的情况下,大全势必会公布较大涨幅的盈利。

随着2020年的股价大涨,按2019年的收益计算,大全的市盈率高达106倍。大全盈利本身就十分了不起,因为几乎它所有的全球同行都在亏钱,包括德国的瓦克化学(Wacker Chemie)、韩国的OCI,以及中国问题缠身的保利协鑫能源(GCL-Poly Energy)。

大全2020年前三季的利润增长了四倍,所以很有可能它基于2020年全年的市盈率会降到更合理的20倍左右。即便如此,过去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多晶硅的价格具有很高的周期性特点。如果大全即将公布的财报,或者未来几个月的财报中有任何显示价格出现疲软的信号(这似乎很有可能),那么它的股价可能会迎来重大调整。

两个重点

1) 大全新能源达成的重大供应协议,将有助于稳定它在未来三年的销售状况。

2) 由于高市盈率,大全的股价可能会经历一次可观的回调,尤其是多晶硅价格见顶并开始下跌的话。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Qiyunshan makes jujube oil

齐云山食品冲刺港股 能否挑动投资者的“味蕾”?

总部位于江西的齐云山食品,在南酸枣市场的份额达32%,是最新一家申请在香港上市的中国零食制造商 重点: 齐云山食品成为过去三个月内第二家申请港股上市的果类零食制造商 营收增长37%、利润同比翻倍之际,公司称现有产能已达上限,计划将上市募集资金用于业务扩张 谭英 果类零食在中国市场占据重要地位,数量不多但持续增加的制造商,期待自家的股票也能赢得投资者青睐。 继溜溜果园今年4月一马当先后,江西齐云山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上周也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齐云山食品营收规模仅为溜溜果园的三分之一,其IPO募资额可能相对保守,但亮眼的业绩增长仍对投资者具备吸引力。 两家企业皆有意效仿卫龙美味(9985.HK)的成功路径,这家以辣条闻名的零食生产商自2022年上市后股价表现亮眼,迄今累计上涨35%,当前市盈率为29倍,市值高达350亿港元(约合45亿美元)。参照卫龙的估值水平,齐云山食品的估值约为15.4亿元。 尽管规模较小且深耕酸枣这一细分零食领域,但在中国消费者日益追求健康零食替代品的趋势下,齐云山食品的发展潜力不容小觑。 申请文件显示,齐云山食品去年营收同比跃升37%至3.39亿元(约4,730万美元),净利润5,310万元,较2023年的2,370万元翻倍有余。去年毛利率达48.4%,亦表现亮丽。公司将业绩强劲增长归因于新增重要客户,以及线下经销商从2023年的162家增至去年的199家。 销售网络虽主要覆盖华东及华南地区,齐云山食品占据中国南酸枣零食市场32.4%的份额,该细分领域去年规模为18.8亿元。申请文件援引第三方数据显示,这家公司以0.6%的市占率,位列中国果类零食制造商第九位,该领域去年总产值达995亿元。 2019年至2024年,中国枣类零食板块年均增速达13.7%,远超果类零食整体市场8.5%的年均增速。去年中国零食行业规模达1.34万亿元,前两者均显著高于整体行业的4.4%年均增长率,凸显健康消费理念下,果类零食日益受到追捧。 当然,国外也有多种枣类,但将其作为果类零食用的习惯颇具中国特色。齐云山食品聚焦的崇义南酸枣,其鲜果口感酸甜,尺寸近似小李子。 海外研究机构如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将枣类誉为“超级食物”,原因是其富含抗氧化剂和维生素C。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枣类药材常用于治疗焦虑及失眠。 筹资扩产能 齐云山食品从个体农户采购原料,而非自建果园。近三年,当地农户平均收购价稳定在每公斤4元水平。公司的销售渠道仍以线下为主,但在天猫、京东、抖音等电商平台设有旗舰店。 公司拟将部分上市募资用于搭建电商及线上推广,同时扩大产能,以满足国内市场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去年11至12月,齐云山食品位于江西崇义的唯一生产基地已满负荷。为应对需求增长,公司计划将年产能提升45.5%至16,000吨(约为去年8,348吨产量的一倍)。鉴于枣类的采收期集中在8至12月,且原料需预存后加工,配套冷库扩容也在规划中。 在申请文件中,齐云山食品表示:“若产品需求持续攀升,现有产能将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制约公司发展潜力”。 这家企业的历史久远,1979年前身工厂成立,1990年获批使用当地名山“齐云山”注册商标。实际控制人为刘志高、刘继延兄弟两人,以及朱方永。 公司改制前为集体所有制企业,1990年代末,由51名职工购得资产,与一家香港公司组建合资公司。2022年,香港公司将股权转让给由11名自然人(含6名核心管理层股东)持有的有限合伙企业。为筹备上市,齐云山今年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结束数年低迷,香港新股市场重拾活力,齐云山食品与溜溜果园加入赴港上市企业行列。今年上半年,港股新股上市募资额达135亿美元,同比激增7倍,使香港成为同期全球规模最大IPO市场。 这一趋势既源于中企因地缘政治因素放弃纽约,转道香港上市,也因中国证监会调控沪深A股上市步伐,重点优先支持新能源、半导体等战略新兴产业。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淘宝启动500亿元补贴计划

电商巨头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旗下即时零售平台“淘宝闪购”周三宣布,启动总额达500亿元(69.76亿美元)的补贴计划,为期12个月,将直接补贴消费者与商家,借此加速推动大消费平台建设与服务升级。 在商家端,淘宝闪购推出店铺补贴、商品补贴、配送补贴与免佣减佣等措施,保障利润空间、促进订单成长;在消费者端,则透过大额红包、免单卡与官方补贴一口价商品等方式,强化购物吸引力。 淘宝闪购自5月上线以来成长迅速,官方指出目前日订单已突破6,000万单,并带动全国店家订单量月增逾100%。部分地区餐饮商家营业额较前一季翻倍成长,零售与花类商家亦明显受惠,吸引大量新客。另外,中国整体即时零售市场日订单亦从1亿单增长至1.6亿单,显示竞争正持续升温。 阿里巴巴港股周三逆市跌0.4%,报109.4元,美股则跌2.86%,报110.71美元。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首开即崩盘 拨康视云午收劲跌30%

眼科医药公司拨康视云有限公司(2592.HK)周四在港首日挂牌,开市股价即跌6%报9.5元,之后股价持续下跌,中午收市报7.04元,跌30%。 公司发售6,058.2万股,每股定价10.1元,录得超额认购78倍,国际配售并不足额,集资净额5.22亿元。 拨康视云2022及2023年均未有收入,至2024年则录得收入1,000万美元,去年亏损9,913万美元,按年收窄23%。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HBM notches up another mega deal

和铂医药获6.7亿美元BD大单 转型之路能否久长?

随着今年医药股的回暖,和铂医药上半年的股价上涨了350%,而同期恒生创新药指数仅仅上涨58%,股价涨幅远超行业水平 重点: 和铂医药在创新药业界有“BD之王”的称号,已经完成了17次BD出海交易 由于和铂医药没有商业化产品提供稳定收入来源,业绩容易出现波动    莫莉 从全链条重资产模式到以BD(Business Development)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轻资产商业模式,和铂医药走出了一条与其他创新药企业截然不同的发展之路。上周一,和铂医药控股有限公司(2142.HK)宣布与大塚制药株式会社(4578.T)达成全球战略合作,以最高6.7亿美元(48亿元)的交易总金额将其自主研发的BCMA×CD3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HBM7020在大中华区之外的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权益出售给大塚制药。 根据协议条款,和铂医药在此次BD交易中将获得总计4700万美元的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付款。此外,在达成特定研发和商业里程碑后,和铂医药还有权获得高达6.23亿美元的额外付款,以及基于未来产品净销售额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交易对象HBM7020是一款针对BCMA(B细胞成熟抗原)与CD3(T细胞表面抗原)的双特异性抗体,可以有效激活T细胞并杀伤目标恶性B细胞。2023年8月,HBM7020获批在中国开展针对癌症的I期临床试验。全球首个被批准上市的BCMA/CD3双特异性抗体强生Teclistamab,被获批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和铂医药在创新药业界有“BD之王”的称号,根据行业媒体医药魔方的统计,和铂医药已经完成了17次BD出海交易,仅仅是今年上半年,和铂医药就通过license-out、NewCo等方式完成了6笔交易。 除了与大塚制药的合作之外,和铂医药在3月21日与跨国医药巨头阿斯利康(AZN.US)签署​​总金额45.75亿美元​​的全球合作协议,阿斯利康将与和铂医药共同研发针对免疫性疾病、肿瘤及其他多种疾病的多特异性抗体,并获得两个临床前项目的授权许可选择权,及未来提名开发更多靶点的权利,为此阿斯利康向和铂医药支付​​1.75亿美元首付款、近期里程碑付款和额外新增项目的选择权行使费,以及最高达44亿美元的研发及商业里程碑付款,外加一定比例的销售分成​​。 这是和铂医药与老朋友阿斯利康的第三次合作了,早在2022年,和铂医药以3.5亿美元曾授权给阿斯利康一款CLDN18.2xCD3双抗。2024年,和铂医药全资子公司诺纳生物的一项临床前单抗项目以超6亿美元授权给阿斯利康。这一次的携手合作,双方的关系更加深入,阿斯利康不仅以真金白银引进了项目,更是以1.05亿美元认购了和铂医药9.15%的新发行股份,双方还将在北京共建一个创新中心。 跨国企业的认可,也让资本市场对和铂医药尤为偏爱。与大塚制药的合作消息公布当日,和铂医药的股价大涨了12.32%。随着今年医药股的回暖,和铂医药上半年的股价上涨了350%,而同期恒生创新药指数仅仅上涨58%,股价涨幅远超行业水平。 去年业绩规模收缩 和铂医药的股价暴涨,与其股价曾长期处于低位有关。在生物医药低谷期,和铂医药一度砍管线、卖工厂,以求实现“断腕重生”。2022年下半年,由于和铂医药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又难以融资获得现金支持,公司只能将核心产品巴托利单抗转让给石药集团子公司,亦结束了一款重要产品的III期临床试验,还将位于苏州的产业化基地转让给了药明生物( 2269.HK )子公司药明海德,带来6,193万元亏损。​​ 和铂医药也在2022 年底成立全资子公司诺纳生物,将利用全人源抗体转基因小鼠平台及新一代自主研发的免疫细胞衔接器双抗平台提供CRO业务,另一个子品牌和铂医疗则将持续推进内部管线的全球临床开发进程。这种双轮驱动的轻资产运营模式,让和铂医药可以将资源集中于管线的开发。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王劲松曾多次在媒体访问中,将和铂医药与通过技术平台驱动和BD合作实现商业化的再生元(REGN.US)进行类比:“我们希望通过与阿斯利康可能长达十年的深度合作,将我们的整个运营体系搭建在一个稳固且强大的平台之上,实现商业回报的稳步增长,进而加速转变成像再生元这样的世界级卓越企业。” 2024年,和铂医药尽管实现了连续两年盈利,但是期内的营业收入同比减少了57%至3,810万美元,净利润为278万美元,更是同比锐减88%。由于和铂医药没有商业化产品提供稳定收入来源,单纯依靠BD模式,业绩容易出现波动。和铂医药当前的市盈率已经高达325倍,甚至远超过再生元的市盈率13倍。尽管和铂医药与医药巨头的绑定让其业绩短期内的预期向好,但是长期发展仍取决于技术平台的创新力与对外授权项目的研发进展,投资者需注意其商业化缺位的潜在风险。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