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中国抗癌药制造商的股价因其核心产品获得批准而大涨,但在早期投资者淡马锡退出后又股价回落

重点:

  • 在药明巨诺获得监管部门批准,将核心产品在中国进行商业化后不到两周,重要的早期投资者淡马锡出售了持有的所有股份
  • 药明巨诺的股票现在比IPO价格低近30%,因为在将其尖端的癌症治疗方法商业化的进程中,它仍面临许多障碍。

梁武仁

药明巨诺(开曼)有限公司【JW (Cayman) Therapeutics Co. Ltd.,2126.HK】的其中一位早期投资者来说,一项重大的突破似乎还不够。这就是这家中国抗癌药物开发企业目前的情况,在过去两周,它先是取得了监管方面的一个重大进展,随后又遭遇一个主要机构投资者撤离,股价坐上了过山车。

据《国际金融评论》(IFR)9月14日报道,新加坡政府的投资公司淡马锡(Temasek)通过大宗交易的形式,以每股22.20港元的价格出售了持有的药明巨诺全部6%的股份。两天后一份提交给香港交易所的文件披露了此项交易。

药明巨诺是一家中美合资企业,由全球生物制药公司百时美施贵宝(Bristol-Myers Squibb,BMY.US)旗下的朱诺医疗(Juno Therapeutics)和上海的制药及医疗器械公司药明康德(2359.HK;603259.SH)于2016年共同创立。淡马锡出售股权后,百时美施贵宝仍然是药明巨诺的大股东,持有20%的股份。

淡马锡是药明巨诺去年11月上市前的早期投资者之一,其退出的时机令人费解。就在淡马锡选择退出的两周前,这家抗癌药物制造商表示,它获得了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批文,将其核心产品“relma-cel”商业化,这一产品用于治疗成人复发或对治疗无反应的淋巴瘤。

该公司宣称,这是全球第六款被批准的CAR T细胞疗法。这种疗法是新兴治疗方法之一,它提取患者自身血液中的免疫T细胞,然后对其进行改造,制造出攻击癌症的CAR T细胞。

从9月3日这一消息首次报道,到9月13日淡马锡出售股份被披露之前,药明巨诺的股价飙升了38%。而第二则消息的出现则抹去了之前所有的股票涨幅,该股现在的交易价格比其IPO价格23.80港元低了近30%。

根据《国际金融评论》报道,淡马锡以低于药明巨诺9月13日收盘价9.8%的价格套现,接近该股大宗交易价格范围的底端,比药明巨诺的IPO价格低约7%。淡马锡从这笔交易中净赚约5.39亿港元(6900万美元)。

考虑到它很早就买入了药明巨诺,而且其股权出售的价格可能远远高于其上市前的估值,这家新加坡投资机构仍可能从这笔投资中获得了相当不错的回报。淡马锡决定退出药明巨诺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作为一个积极的投资机构,淡马锡也许正在从一项投资中套现以进入另一项投资。说到底,机构投资者总会进行这样的行为。

虽然这么说,在上市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以低于IPO价格的价格出售股票,就这家生物制药公司的近期前景来说,仍说明了一些问题,至少在淡马锡眼中是这样。

药明巨诺已经成立五年了,但是像许多药物初创公司一样,还没有产生任何收入,更不用说盈利了。根据其上月底发布的最新中期报告,今年上半年的一般和行政费用以及研发支出比上年同期激增。

更重要的是,由于加大了relma-cel的商业化努力,该公司在这六个月里产生了销售费用,而在2020年上半年没有此类费用。因此,其今年上半年的经营亏损同比增加一倍多,达到3.336亿元(5160万美元)。

巨大的潜力

CAR T细胞疗法是药明巨诺的主要关注点,该市场似乎具有巨大的潜力。根据该公司的IPO招股说明书,预计到2024年,全球市场的规模将从2019年的7.34亿美元增至47亿美元,到2030年将进一步增至181亿美元。

随着癌症患者人数的增加,同时家庭收入的增加使得更多人能负担得起价格昂贵的CAR T细胞疗法,中国市场的扩张速度可能会更快。政府支持药物开发的政策也为制药行业带来了福音。

作为推向市场的准备工作,药明巨诺已经建立了一个1万平方米的工厂,每年可以为2500名患者生产这种名为relma-cel的新药。它已经组建了一个由90名员工组成的团队,专门负责该产品的商业化,并且还筹备了一家分销公司。

然而,作为一家在未知领域、药物尚处于临床阶段的药企,药明巨诺在实现盈利的道路上,可能还会有一条漫长而坎坷的道路要走。监管部门的批准标志着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这只是需要跨越的诸多障碍之一。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CAR T细胞疗法的“新”意味着还有一长串未知因素。生产过程复杂,涉及专用设备和材料,因此该公司可能无法实现批量生产。药明巨诺也没有销售经验,所以不能排除销售可能永远滞后于不断增长的开支的可能性。

此外,中国的制药行业受到严格监管,这意味着任何不利的变化,比如对其疗法实施价格上限,都可能让药明巨诺受到影响。药明巨诺的产品是否会被广泛接受,也是一个不确定因素,因为对许多普通的中国家庭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保险保障,治疗的费用会非常高。

最后同样重要的一点是,癌症药物开发商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今年6月,复星医药(2196.HK; 600196.SH)和Kite Pharma合资的复星凯特(Fosun Kite Biotechnology),击败药明巨诺,率先在中国拿到了CAR T细胞疗法的批文,成为第一家拿到通行证的中国药企,尽管它的成立时间比药明巨诺还要晚一年。复星凯特受益于凯特公司Yescarta背后的技术,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获批的CAR T细胞疗法,早在2017年就获得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批准。

在招股说明书中,药明巨诺警告,从安全性、有效性再到成本方面,如果竞争对手的技术更具竞争力,可能会使其产品 “过时”。

尽管存在所有这些风险,药明巨诺还是有可能成功。如果成功,它将为耐心的投资者带来丰厚的收益。但至少对淡马锡来说,这样的等待可能风险太大、时间太长,或者两者可能兼而有之。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快讯:疫情影响剧集制作 稻草熊娱乐利润挫

最新:电视剧制作及发行商稻草熊娱乐集团(2125.HK)上周五公布2022年业绩,期内收入减少42.4%至9.81亿元,净利润大挫70.5%至5,000万元。 利好:虽然业务受疫情影响,但该公司截至去年底的运营资金尚余17亿元,相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银行利息、借贷及上市所得款项净额,将足够满足流动资金需求。 值得关注:由于去年中国的新冠疫情反复,该公司的制作人员流动性降低,导致完成剧集拍摄、后期制作以及取得播出许可证的时间比预期延后,令期内播映的剧集数量减少,拖累收入表现。 深度:稻草熊娱乐在2014年由台湾知名影星吴奇隆创立,2021年在港交所上市,是一家从事电视剧投资、制作、发行的影视公司,主要通过中国主要电视台或网络视频平台出售剧集播映权以获取收入。去年中国影视市场因疫情肆虐而面临困难,据一项截至2月底的调查统计,在已经发布的13家上市影视公司业绩预告中,有10家去年无法实现盈利,因此,虽然稻草熊娱乐去年盈利大跌,但表现已领先大部分同行。 市场反应:稻草熊娱乐周一股价下跌,中午收盘软4.4%至1.09港元,处于过去52周的中下限区间。 记者:何仲尼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2125.HK

告别增长慢车道 小鹏正酝酿加速

这家电动车制造商预测一季度交付量将下降46%,但预计下半年会随着不断推出新产品而出现反弹 重点: 曾经风光无限的小鹏汽车去年电动车交付量仅增长23%,不及此前两年的三位数增幅 管理层表示今年情况会好转,但首先,该公司必须在扼杀中国电动车行业的血腥价格战中存活下来   西一羊 对于电动车行业曾经的佼佼者小鹏汽车有限公司(XPEV.US; 9868.HK)来说,去年是艰难的一年。由于出现一系列重大失误,它在去年下半年遭遇严重挫折。但投资者似乎看好它最新的复苏故事,在其最新财报发布后的几天里,推动其估值比率超过了两大竞争对手。 在经历了2022年的惨淡之后,小鹏可能希望它不曾有过这样的坏年景,只有时间能够证明这样的反弹是不是有道理。中国电动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在争夺买家的过程中,小鹏去年落在了两个主要竞争对手:理想汽车(LI.US; 2015.HK)和蔚来汽车(NIO.US; 9866.HK)的后面,而且它的亏损也在不断扩大。 根据其本月早些时候发布的最新财报,小鹏去年收入小幅增长28%,达到269亿元。其全年的汽车交付量增长23%,达到120,757辆,与前两年的三位数增长相比大幅放缓。该公司的净亏损几乎翻了一番,达到91.4亿元,尽管销售、营销以及研发费用都有所下降。 年度增长放缓掩盖了它在四季度的业绩,它们看起来要糟糕得多,因为该公司在下半年迅速失去了增长势头。该季度营收同比下降40%至51.4亿元,汽车销量跌幅为更大的46.8%。 小鹏的交付量落后于理想汽车和蔚来汽车,根据后者的最新年报,它们在2022年的数字分别为133,246辆和122,486辆。在这三家由风投投资的汽车初创企业当中,小鹏跌至第三位,在2021年,它本来还是居于领先位置,当年交付了98,155辆新车,理想汽车为90,500辆,而蔚来汽车为91,400辆。 小鹏的运势逆转是一系列失误所致,最大的问题出在它的旗舰产品身上,其去年9月推出的中型G9 SUV出现了某种“身份危机”。G9系列根据续航里程和软件功能等不同配置,价格从31万元到47万元不等。 这样的战略旨在通过提供广泛的选择来打动客户。但它未能引起轰动,去年四季度G9的销量仅为6,189辆,与小鹏计划在2022年底之前交付3.5万辆的目标相去甚远。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分析师王存表示,小鹏正努力解决其营销策略不一致的问题。“G9车型瞄准的是高端用户,剑指两个最大的竞争对手——蔚来汽车和理想汽车。但它肯定还没有在客户中建立起高端品牌的声誉,”王存说。 酝酿卷土重来? 尽管业绩不佳,但投资者对于小鹏的最新财报,还是给予了热烈反应。财报出来当天,它的股价上涨了6%,并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继续保持涨势。上周五,它的港股收盘价为9.62港元,较3月17日财报发布前上涨了15%。 这一涨势使得小鹏的市销率升至略高于4倍的水平,高于蔚来汽车的2倍和理想汽车的3.37倍。在经历了2022年的困难之后,小鹏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何小鹏对于2023年的乐观展望,可能令投资者感到鼓舞。 “我相信小鹏正在接近一个拐点,”何小鹏说道,并预测今年业绩将会卷土重来。“由于我们已经明确了目标,并且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我们现在正在打造销售和市场份额扩张的恢复势头。” 他说,公司实施了一系列战略调整,以帮助恢复之前的势头。其核心是正在进行的公司重组,这一重组始于去年10月,在G9车型表现未如预期之后。重组的目的是让小鹏拥有一个“更扁平、更集中的结构”,他说。这个说法往往意味着削减中层管理岗位。 但是,即使小鹏能够打造一个更精简、更高效的公司,它的复苏之路也将受外部市场因素阻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经历了几年的快速扩张之后,中国的电动车市场开始大幅放缓。今年前两个月,中国新能源车销量为93.3万辆。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在2022年底国家对新能源车购买的补贴到期后,这一销量同比仅增长 20.8%,与去年全年几乎翻倍的销量相比大幅放缓。 销量急剧放缓引发了一场迅速升温的价格战。去年底特斯拉(TSLA.US)率先开始降价,随后中国几乎所有的主要品牌都迅速跟进。分析人士警告,这场价格战可能引发人们期待已久的中国电动车行业整合,淘汰一些竞争力较弱、规模较小的车企。 小鹏也未能独善其身,它在1月下旬宣布,其部分车型的折扣最高可达3.6万元。但减价尚未转化为销量的增长,何小鹏表示,公司预计本季度的汽车交付量将在1.8万辆至1.9万辆之间,同比减少约45%至47.9%,与第四季度的降幅相当。 他还表示,预计随着新车型的推出,小鹏交付量将在下半年逐渐回升。其中,新一代轿车P7i是之前P7车型的升级版,已于本月开始交付。该公司还将于6月开始销售一款G6紧凑型SUV,并在今年下半年开始销售一款七座多功能车。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王存认为,小鹏可能有机会赶上竞争对手,但前提是它必须迅速采取行动,纠正一些失误。尽管前路艰难,但王存表示,在2022年底拥有超过380亿元的现金和短期投资的小鹏相对具备优势,能够在这场价格战笑到最后。…
9868.HK XPEV.US

同行努力勒紧裤头 BOSS直聘却花大钱

这家中国领先的在线招聘平台去年四季度营业成本飙升70%,导致期内录得亏损 重点: BOSS直聘上季度营收持平,却因花巨资在世界杯上打广告和在香港二次上市而录得亏损 该公司表示,今年前两个月招聘服务需求激增,因为企业在去年底因疫情大规模裁员后,已开始重新招人   阳歌 人人都喜欢逆向投资。这是领先的在线招聘公司看准科技有限公司(BZ.US; 2076.HK,又名BOSS直聘)最新业绩中的关键看点之一。去年四季度,该公司加大支出,而其他所有公司几乎都正好相反。 根据本周早些时候发布的最新季报,该公司在去年最后三个月的经营成本飙升70%。这导致这家旗下运营着广受欢迎的BOSS直聘服务的公司陷入亏损,并使其净现金流入量下降了70%。 但投资者似乎并不介意,在业绩公布后的第二天,更把其股价抬高了6%。经历了小幅上涨后,BOSS直聘目前的股价为18.95美元,与近两年前IPO时的19美元几乎持平。这虽然不算是甚么成就,但在当前的市况下,看上去还是相当不错,因为在那时于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现在的交易价格大多都比IPO价格低80%甚至更多。 BOSS直聘与大多数亏损的互联网同行的区别,在于其盈利能力,在四季度陷入亏损之前,它大部分时候都是盈利的。该公司也是中国利润丰厚的在线招聘市场当仁不让的领导者,以有效利用技术连接雇主和求职者而闻名。 其领先地位反映在市盈率上,远期市盈率约为26倍。这是美国巨头万宝盛华(MAN.US)约11倍的两倍多,也远高于国内同行同道猎聘(6100.HK)的12倍。 随着中国在去年10月和11月实施了严格的新冠疫情防控措施,BOSS直聘和中国的大部分公司一样,在四季度的日子不好过。在那期间,企业是最大的受害者之一,由于很多公司被迫长时间关门或缩短营业时间,这使得它们不太可能招聘新员工。 该公司12月的情况依然艰难,因为在中国突然取消大部分防疫措施后,全国感染病例激增。这导致找工作的人大幅减少,很多人因为患病而被迫居家数周。 尽管如此,BOSS直聘四季度却继续大举花钱。当季销售和营销费用同比猛涨82.6%,而管理费用也增加了一倍多,甚至连研发开支都增长了48%,但该公司当季营收同比持平,约为11亿元。 BOSS直聘解释说,巨额支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大因素。营销成本大幅上涨是因为适逢卡塔尔世界杯,后者被BOSS直聘当作了重要的宣传机会。与此同时,早已在纽约上市的该公司,还于12月在香港进行了二次上市,这不仅产生了与上市相关的成本,还有与当时授予的股权激励相关的支出。 前景光明 大举花费导致BOSS直聘从上年同期的盈利2.33亿元,转为亏损1.85亿元。即便是经过调整,剔除股权激励成本后,该公司的利润也从前一年同期的3.485亿元,骤降至仅5,950万元。 我们在本文开篇说过,投资者似乎喜欢BOSS直聘在其他人都在控制成本的困难时期大举花钱。 但这种积极反应背后更大的原因,是该公司财报电话会议上的指引相当乐观。所有疫情影响和感染的结束,显然是其前景更加光明的主要推动力,但有人可能也会认为,BOSS直聘的巨额支出,让其能够抓住中国经济在1月农历新年前后开始反弹的机会。 “今年初以来,由于品牌知名度提升,竞争优势增强,我们迎来了强劲的用户增长和参与度,”BOSS直聘创始人兼董事长赵鹏在业绩报告中说。“随着招聘需求的复苏,我们有信心在未来几年为股东带来丰厚的回报。” 预示着出现转机的最大指标是,BOSS直聘预计一季度营收将在12.5亿元到12.7亿元之间,同比增长约10%。这将标志着该公司在连续三个季度营收持平或下降后恢复增长。 赵鹏表示,BOSS直聘的新用户数量在今年前两个月出现大幅增长,同期应用程序端的平均月活跃用户数增长50%以上。这并不令人意外,因为去年四季度因疫情导致的经营中断期间,许多人失业,还有许多公司裁员,在今年的头两个月,双方都在忙着复工。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这种繁荣可能是暂时性的,可能要到二季度,我们才知道目前的积极趋势是否会持续下去。 与此同时,赵鹏还指出,随着该公司在一线城市白领中的传统优势以外扩大基础,它在蓝领员工和雇主当中的新注册数,以及在三四线城市“下沉市场”的活跃度都在增长。 在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就业市场中,BOSS直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加上知名度很高,我们大体上看好这家公司。但需要注意的是,前程无忧、智联招聘和58同城等其他公司,都曾利用类似的优势成功实现海外上市,但由于未能引起投资者的太大兴趣,最终还是决定私有化。BOSS直聘还是比较受欢迎的,但如果它想保住投资者的关注,随着把业务恢复到更为正常的水平,它需要实现更为强劲的增长。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BZ.US 2076.HK

新战略抗房市寒冬 贝壳控股逆市扭亏

这家房地产交易平台的新战略渐见成效,协助去年第四季扭亏为盈 重点: 贝壳控股去年第四季存量房总交易额出乎意料微增1.5%,虽然季内净收入下跌5.8%,但仍转亏为盈,录得3.72亿元净利润 家装家居和租赁业务是公司去年业绩亮点,两者净收入均同比大涨   罗小芹 去年四季度,中国正处于新冠疫情高峰期,严格的防疫措施限制了经济活动,不少公司叫苦连天,但这家地产中介商却转亏为盈,表现让市场刮目相看。 中国连锁房屋中介“链家”的经营者贝壳控股有限公司(BEKE.US; 2423.HK)上周四公布,去年四季度收入同比下跌5.8%至167亿元,高于第三季财报净收入指引的145至150亿元,主要是由于期内存量房(库存待售、未居住过的二手房)总交易金额(GTV)出乎意料地上升1.5%,并受惠于家装家居业务及新兴业务收入同比大涨35倍和152%,抵销了存量房和新房业务的收入跌幅。业绩公布后翌日,该公司的股价大涨9.1%至50港元边缘,显示投资者对或许满意其最新业绩表现。 主席兼CEO彭永东表示,该公司在全国存量房总交易额持续下跌的情况下,仍能出现同比增长,主因是通过有效的经纪人合作网络(ACN)模式,驱动更多用户价值,并提供更好的商机分配机制及严格的生态治理手段,促进门店和经纪人的发展。所谓ACN模式,是指在遵守房源信息充分共享等规则前提下,同品牌或跨品牌经纪人之间以不同的角色共同参与一笔交易,成交后按照不同角色在各环节的贡献,再进行佣金分成。 虽然受房地产整体市况不景气及新冠防疫限制措施夹击,该公司上季存量房业务及新房业务收入仍同比减少11.8%及26.8%。但利润率较高的存量房业务及家装家居收入占比提升,带动该公司上季毛利率同比急增8个百分点至24.4%。 营业成本大减 此外,受惠于经纪人及其他销售渠道的外部分佣,以及内部佣金及薪酬均有所减少,去年四季度的营业成本大降14.9%至127亿元,引领该季转亏为盈,录得3.72亿元净利润,表现远胜上一年同期的9.33亿元净亏损。 回顾去年,中国房地产市场仍然处于冰河时期,楼市成交量大幅下跌,贝壳上半年已录得24.85亿元净亏损,即使之后两个季度都能获利,最终仍录得13.97亿元全年净亏损,比2021年扩大166%。 不过,如果扣除公允值变动、商誉、收购业务摊销等较有“水份”的项目,该公司非国际财务准则的经调整净利润,却同比上升24.4%至28.53亿元,也许更能反映公司在2021年提出的”一体两翼”布局战略下,正开始改善的业务表现。 贝壳的主营业务包括存量房交易服务、新房交易服务、家装家居、新兴及其他业务四大板块。 根据该公司的“一体两翼”布局战略,“一体”是指房产交易,“两翼”是新增的家装家居和普惠租房业务。受市道低迷影响,贝壳去年的房产总交易额大降32.3%至2.6万亿元,拖累存量房及新房的收入分别大降24.5%至38.3%,是拖累全年收入减少24.9%至607亿元的主因。 随着中国政府去年四季度推出《金融16条》的房地产救市措施,加上新冠防疫措施已被撤销,内地房市表现今年初出现回暖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全国住宅销售额同比增长3.5%。贝壳管理层对房市的前景也转趋乐观,预计今年首季净收入约180亿元至185亿元,同比大升逾43%。 “两翼”造就增长 至于“两翼”的家装家居及新兴业务,更是公司去年业绩的重大亮点。 回顾去年,贝壳的家装家居业务净收入达50.5亿元,同比增长24.4倍,主要因为公司完成收购圣都家装,其财务业绩于去年二季度开始合并入账,以及家装家居业务总交易额录得有机增长。 另外,虽然国民减少买房,但为了解决住屋需要,仍有不少人转投租赁市场。得益于轻托管租赁服务的净收入增加,其新兴业务去年整体收入也增长33.4%至28.48亿元。 新兴业务稳步增长,与公司将租务提升为战略层面不无关系。早于去年3月,贝壳提出要实现全年达到10万间租赁房源。截至去年底,贝壳租房业务进入了13个城市,总在管规模已突破12万间。由此可以预见,该业务将持续扩充,并为公司提供另一个重要收入增长引擎。 受惠房市回暖,市场将对贝壳有更大想象空间,该公司目前市值已接近1,900亿港元(1,670亿元),比去年10月末的低点翻倍;业务与其最接近的房多多(DUO.US)仍处于亏损,市销率仅约0.08倍,远逊贝壳的2.53倍,足以反映后者在中国房地产中介的龙头地位。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2423.HK BEKE.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