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签下抗病毒口服药物协议,数月前,它还签下一个正在开发中的新冠mRNA疫苗类似合作协议

重点:

  • 云顶新耀签下新加坡实验药物研发中心开发的一款新冠抗病毒口服药的全球授权协议
  • 辉瑞公司和默克公司已经开发了类似的口服抗病毒药物,由于使用方便,这种药物正越来越受欢迎

蓝少虎

既然你可以同时押宝两款治疗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药物,为什么要满足于一款呢?

这似乎正是生产癌症和自身免疫性失调药物的初创公司云顶新耀有限公司(1952.HK)的策略。这家公司正在加倍努力开发治疗新冠的药物,签署了一项治疗该病毒的全球授权许可协

与新加坡实验药物研发中心(EDDC)签署的新协议授予云顶新耀在全球范围内开发、生产和商业化EDDC的蛋白酶抑制剂的权利,这是一种口服的抗新冠病毒疗法。EDDC由新加坡科技研究局主管,是新加坡领先的国家药物开发平台。

根据这项协议,云顶新耀将支付250万美元(1,585万元)的授权使用费,最多不超过1.07亿美元的潜在开发里程碑付款,以及不超过1.05亿美元的潜在销售里程碑付款。

上周宣布的这项协议,距离云顶新耀9月签署一项由加拿大Providence Therapeutics Holdings Inc.开发、基于mRNA技术的新冠疫苗分销协仅仅过去了几个月。

这种最新的蛋白酶抑制剂疗法旨在阻止病毒的复制,它的临床试验预计将在今年下半年开始,这意味产品的推出仍需时日。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这种最新的候选治疗方案看起来是一个可靠的赌注。就在此时,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奥密克戎变体仍在世界各国肆虐。世界卫生组织警告全球领导人,新冠全球大流行病“远未结束”,这进一步说明,世界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法,即使它们离商业化还很远。世卫组织表示,肯定还会出现更多的新变种,并继续给已不堪重负的医疗系统带来更大的压力。

投资者一开始对云顶新耀的新协议表示欢迎,消息公布后的第二天,该股上涨了近30%,达到两个月的高点46.8港元。但是最初的兴奋很快就消失了,也许是因为投资者感觉到他们的热情可能为时过早,周四该股抹去了大部分涨幅。

现实情况是,云顶新耀在一个非常拥挤的领域加倍下注,其中包括由吉利德(GILD.US)、默克(MRK.US)、辉瑞(PFE.US)和礼来(LLY.US)等制药巨头,以及本地同行上海君实生物(1877.HK)开发的其他类似药物,这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新协议涉及的抗病毒药物类型是目前各家公司希望可以用来治疗新冠病毒的五种主要方式之一。美国生物技术创新组织(Biotechnology Innovation Organization)的治疗追踪器列出了大约59种目前正在开发中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其他治疗方法包括传统疫苗和mRNA疫苗,以及两种抗炎药。

最近几周,其他一些口服抗病毒药物获得监管部门批准的消息登上了头条,这反映了云顶新耀的最新治疗方法未来可能面临的巨大困难。包括上个月底的两天时间里,该领域接连收到两项批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默克和辉瑞的口服药。

实验发现,如果高风险成人一出现症状就服用辉瑞公司的Paxlovid,住院率和死亡率可减少约89%。本月早些时候,该公司宣布,将在2022年供应给美国的疗程数量增加一倍,达到2,000万。本周,该疗法在加拿大被批准使用,从而获得了又一次推动。

疗效各异

默克以口服药莫那比拉韦(Molnupiravir)进入了该领域。但研究发现,该药物只能减少30%的住院率和死亡率,这表明其他新的、能证明疗效更胜一筹的药物仍有机会。

尽管如此,云顶新耀仍将需要证明,新加坡研发的这种蛋白酶抑制剂有能力与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同类药物竞争,然后还要获得世界各国监管机构的批准,这些国家已经在大量储备其他同类药物,比如Paxlovid。

类似云顶新耀的这款口服药易于使用,很有吸引力,因为病患可以在家里进行自我治疗。吉利德的瑞德西韦(Remdesivir)是第一个获得批准的抗病毒药物,目前在约50个国家用于治疗。据《福布斯》杂志在本周的一篇报道,尽管该公司目前正在进行该药物的吸入剂研究,但到目前为止,瑞德西韦仅用于静脉注射。

另一家提供中国首个国产非疫苗新冠药物的主要竞争者是腾盛博药(2137.HK ),该公司得到了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的云峰投资以及红杉资本的支持。去年12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该公司的单克隆抗体疗法,研究证明,该疗法可以减少近80%的住院和死亡。

单克隆抗体与病毒结合,防止其进入宿主细胞,并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治疗。 

这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问题:云顶新耀是否能够以及何时能将它的新冠疫苗和口服抗病毒药物推向市场。人们仍不知道中国何时会批准mRNA疫苗在国内使用,即便这些治疗方案在其他市场已获批准。

德国的BioNTech(BNTX.US)正在与上海复星医药(2196.HK;600196.SH)合作,把它的Comirnaty mRNA疫苗引进中国市场;该公司在本月早些时候告诉路透社,“很难预测”什么时候可以获批,去年它曾表示该疫苗可能在2021年7月上市。

即使mRNA疫苗最终在中国获得批准,云顶新耀成功开发出自己的mRNA疫苗,也还是会面临来自国药控股(1099.HK)的竞争,后者正在研发自己的候选mRNA。艾博生物沃森生物(300142.SZ)也在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合作研发另一个候选mRNA候选疫苗。

云顶新耀自己的mRNA候选疫苗的最新更新是在上个月下旬。当时它说,该疗法已由一个独立的咨询小组推荐,成为世卫组织赞助和资助的“团结试验疫苗”临床试验的一部分。

这些试验的目的是快速评估有希望的新候选疫苗的效力和安全性。“我们希望这能帮助加速获得世界各地监管机构的批准,”云顶新耀的首席执行官薄科瑞(Kerry Blanchard)当时说。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小牛电动次季销量按年增长36.6%

电动两轮车品牌小牛电动科技有限公司(NIU.US)上周五公布,第二季共销售电动出行产品350,090台,较去年同期的25.62万台增长36.6%。 其中中国市场销售318,719台,占总量约91%,较去年同期207,552台增长53%;国际市场方面,小牛电动第二季销售31,371台,较去年同期下降约35%。销售数据涵盖电动摩托车、电动轻便摩托车、电动自行车、滑板车和电动自行车。 公司表示,于“618年中购物节”期间,小牛多款高端车型在天猫、京东与抖音平台均登上销售排行榜,有效巩固其于中国高端智能两轮市场的领导地位。 小牛电动股价周一一度升逾5%,收市报3.42美元,升1.79%。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绿城半年销售跌11% 前董事长港机场被带走

内房开发商绿城中国控股有限公司(3900.HK)周一公布上半度销售数据,今年首六个月,集团合同销售金额803亿元,涉及的面积为229万平方米,归属于绿城的权益金额为539亿元,较去年同期的608亿元下跌11.3%。 6月份绿城自投项目的销售金额为142亿元,同比下跌18.4%,但每平方米均价则上升6.8%至34,746元。 另外,多家内地媒体早前报道,绿城中国前执行董事及董事长张亚东,5月底时在香港机场准备飞往加拿大时,于登机口被带走,但具体因何事则未有披露。张亚东曾任大连副市长,2016年调往央企中交集团,至2018年被派往报掌绿城。至今年三月,绿城突然公布张亚东呈辞。 绿城周二平市报9.77港元,公司在过去一年的高位下跌27%。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行业简讯:泰国对中国游客吸引力下降

财新报道称,据航班管家的数据估计,今年七八月旅游旺季,中国航司计划执行中泰航线班次达12,800架,同比下跌22.6%,更较疫情前水平低40%。今年前五个月,中国赴泰旅游人次降至195万,同比减少33%。 财新指出,多重因素令中国游客望而却步,包括演员王星赴泰时被绑往缅甸诈骗园区。其他担忧还包括地震,以及泰铢对人民币升值,导致赴泰旅游成本上涨。 当中国游客对泰国兴趣减退之际,他们正涌向日韩等亚洲地区。中国航司计划,于七八月执行中日航线的航班达25,300架次,同比增长35.3%;中韩航线计划执行20,500架次,同比增长13.4%。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Hong Kong Robotics’ stock soars on robotics pivot, but does it have legs?

华丽转身股价狂飈 港仔机器人价高势危?

一家三四线香港上市公司,突然变身机器人公司,股价即如脱彊野马,一路狂奔 重点: 公司去年度业绩蚀1.4亿港元,已连续亏损五年 年初与达闼组成合资企业,摇身一变成为机器人公司 刘智恒 赶潮流,追风口,从来是股票市场的本质;要数今年的热门行业,肯定是机器人,地平线机器人(9660.HK)、越疆(2432.HK)及优必选(9880.HK)等,年初以来均升幅由五成至逾倍,但要说在港股上的真正赢家,港仔机器人集团控股有限公司(0370.HK)的升幅才是王者,年初至今上升超过5倍。 公司近日公布一份不堪入目的年度业绩,收入大跌45.6%至1.16港亿元,亏损则续扩大5.3%至1.38亿元。应收贷款及利息减值亏损1,132万港元、商誉减值亏损2,182万港元、物业厂房减值及设备减值3,937万港元。 一遇达闼便化龙                              为何业绩表现乏善可陈,股价又能忽然爆升?原来一切缘于年初的一项合作协议!时间回到今年情人节,当时港仔机器人的名称仍叫国华控股(今年五月才易名),与内地的达闼机器人签订框架协议,成立合资公司,国华占股51%,达闼占股49%,目标是开拓人形机器人操作系统的民用产品。 国华在两年内协助合资公司募集足够资金,达闼则将其拥有的知识产权,授予合资公司在中国境内的全资附属。 过去香港市场的一些三四线公司最擅长的伎俩,就是转型资本市场最热炒行业,通常透过收购或合并而进入风口市场,当股价被不断推升,往往会作出连串集资行动。港仔机器人的情况似乎有点类同,他们最终能否成功,暂时仍是未知数。 小米2023底发布首部电动车SUV7时,我们曾发表 “雷军造车,一往无前”一文,从小米的往绩,主事人的能力,及公司财力去分析,结论是雷军成功机会相当高。我们不妨按此框架,分析港仔机器人的成功机会。 国华业务强差人意 首先,不妨看看港仔机器人过往业务,当你翻开资料,大抵会吓一跳,竟然有多项主业,包括商品买卖、证劵及期货经纪、物业经纪、地热能供暖制冷、楼宇建筑承包、特制技术支援、项目管理、集中供热及融资租赁。 要知道,今年初国华控股市值还不到6亿港元,业务之分散,在香港上市公司中可谓佼佼者,公司重点在哪儿?如何去营运及发展各业务?资源又怎样分配? 观乎去年业绩,除个别业务外,其余全部见红。部分业务更是问题多多,其中在运城的供热业务,因未能符合牌照要求,被勒令终止,结果公司要将该业务出售。 融资租赁方面,因未能履行监管要求,被政府部门禁止有关经营,最后要终止业务并出售。另外,今年亦公布将金融控股公司出售。 楼宇建筑承包业务,旗下的陕西江威涉及多宗诉讼,涉资达4,556万元,以致部分资产被冻结。至于公司的中介业务,旗下上海轩美房地产经公司涉及多宗诉讼,涉及金额106万元。从过往的业务看,公司的发展方针及经营管理似大有关题,现在转搞机器人公司,成功概率确实令人存疑。 达闼连年亏损 我们再看达闼机器人,说不定其有能力让港仔机器人迈向美好前景。事实上,达闼并非吴下阿蒙,反之曾是中国内地首屈一指的机器人企业,软银及富士康均是主要投资者,估值一度冠绝同行。 公司2015年由曾任职贝尔实验室及中移动通信研究院首任院长的黄晓庆成立,专注云端智慧机器人技术,2023年完成C轮10亿融资后,估值达到223亿元。 然而,人型机器人在商业市场仍属起步阶段,公司不断烧钱,2019年准备赴美上市,不幸被美国商务部列入管制黑名单,集资不成,苦苦支撑,近年屡传资金链陷断裂之危。今年4月在社交平台及媒体消息,公司在上海、北京及深圳等地,有数百员工被欠薪,位于广州的公司,更被断水断电。 达闼往绩也是乏善可陈,亏钱不是最大问题,最大问题似是看不到明天,以致原有投资者不愿再注资,公司已陷于危急存亡之秋,它又能为港仔机器人带来多少业务,何时才可扭亏为盈? 一场烧钱的竞赛 投资机器人行业,大部分企业在烧钱阶段,因此企业要有充裕的资本才能继续前行。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早前表示,人形机器人面临技术成本高企,远超出顾客愿付费用。其次是许多企业所谓的应用场景,实际是想象出来,并非实际需要。 港仔机器人长期亏损,截至今年3月底,手头资金只有5,000万港元,凭什么去支撑这场烧钱的游戏?虽然港仔机器人上月宣布签定四份合作框架协议,但靠一个香港市场,能为公司带来多少生意?相信投资者也别抱太大期望。 然而,在机器人热潮下,港仔机器人的概念相信会受到一定追捧,股价或再创新高,但何时能盈利就别太乐观。再者,股价经过一轮急升猛涨后,投资者现阶段追入,风险高值博率低。别忘记,股价大升后,未来公司很大机会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股价将会十分波动,投资者只适宜投机性买卖。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