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78.HK
Texhong faces uncertainty from Trump tariffs

这家纱线制造商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一直保持盈利,但其向好势头可能会受美国对中国出口货物新征关税的威胁

重点:

  • 天虹国际集团报告去年盈利5.8亿元,延续近来持续向好的势头,因该公司专注核心的纱线业务和成本控制
  • 公司主要面向中国的纺织品制造商销售纱线和面料,可能会使其受到特朗普本周对中国商品新征关税的影响

阳歌

最近,纺织企业天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2678.HK)的情况变得相当复杂,因它受内外部因素的多重影响。去年的整体情况看起来不错,因公司收入来源的纱线销售,在2023年陷入亏损后恢复了盈利。

据1月底发布的盈利警告计算,天虹国际去年下半年继续保持盈利。这一转变归功于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公司一方面降低成本,一方面专注于核心纱线业务。与此同时,它的主要客户——中国的纺织制造商在经历了艰难的2023年后,业务也有所改善。

然而,经历了早期的低迷后,天虹国际现在正处于另一场潜在风暴的风口浪尖。美国总统特朗普最近决定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可能对中国的纺织行业产生重大影响。天虹国际集团尚未对特朗普的最新举措发表评论,这些措施本周刚刚生效,我们稍后将予以详细介绍。

总体而言,投资者似对形势相当乐观,至少就天虹国际集团而言是这样。自1月24日盈利警告以来,公司的股价一直相当稳定,仅出现小幅波动。股价波动不大的原因,可能是投资者犹豫不决,他们试图厘清是该为公司恢复盈利鼓掌,还是该担心特朗普新关税的潜在影响。

投资者可能也在寻找天虹国际利润走势的线索,因最新的信号并不十分清晰。公司在2023年上半年陷入亏损,因它难以应对中国纺织品制造商的需求疲软,这些制造商占其业务的80%左右。但它在当年下半年扭亏为盈,六个月内盈利4.88亿元(6,700万美元)。

此后,其利润一直有些不稳定,去年上半年下降到2.7亿元,下半年上升到3.1亿元,基于公司在1月底的公告,预计去年全年利润为5.8亿元。

公司将全年盈利能力的恢复归功于“本年度内纺织行业市场需求有所回暖,本集团销量及产能利用率,与截至2023年12月31止年度相比均有所提高,令本年度内的产品毛利率也逐步恢复至正常水平。”

去年,公司还通过提高效率向内挖掘潜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专注于核心的纱线业务,去年上半年,该业务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从2023年的75%上升至78.4%。在此过程中,销售成本在其收入中的占比降至去年上半年的87%,而上年同期为98%。此外,公司的整体收入在去年上半年也恢复了增长,增幅4.2%,达到112亿元,而这个指标在2023年则以类似的速度下降。

恢复派息

随着业务和整体纺织市场的改善,天虹国际去年上半年的毛利率也大幅攀升至13.2%,而2023年同期仅为2.4%。恢复盈利后,公司于去年下半年恢复派息,之前在2023年解决问题期间,它曾暂停派息。

即使在扭亏为盈后,天虹国际的股价看起来仍然相对低估,它的市盈率(P/E)为5.9倍,低于德永佳集团(0321.HK)的7.7倍和福田实业(0420.HK)的14倍。过去一年中,天虹国际集的股价也相对稳定,仅上涨了6%,表明投资者正在“观望”,以确定该公司的扭亏为盈是否可持续,尤其是在美国采取最新贸易行动的情况下。

这自然而然地引出过去一周由于华盛顿方面的行动,震动中国出口企业的冲击波。具体来说就是,特朗普政府对所有进入美国的中国商品加征10%的关税。同时,他还取消了所谓的“微量豁免”,即允许价值低于800美元的包裹免关税进入美国。

以Shein和拼多多旗下的Temu为首的中国电子商务公司一直在利用这一豁免,向美国消费者大量提供网上订购的廉价商品。作为一家快时尚电商公司,Shein专门销售纺织品,而纺织品在Temu更为多样化的商品选择中,也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

天虹国际可能已预见这些举措,近年它决定对生产基地进行多元化,分散到中国以外的地方,尽管这可能更多的是因为成本而不是贸易问题。目前,公司40%以上的纱线生产都在海外,主要位于越南。但这种多元化目前不太可能保护该公司,因它仍然将大部分越南产品卖回给中国客户,而中国客户将受到特朗普新关税的影响。

天虹国际去年的中期报告引用的行业数据显示,中国去年上半年生产了价值1.13万亿元的纺织品,其中纺织品出口占据了绝大部分——略高于1万亿元。其他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3,030亿美元的纺织品出口中,约有14%流向了美国,而且随着Shein和Temu在过去两年的崛起,这个数字现在可能会更高。

总而言之,对于天虹国际目前尚难下定论。经历了近期的重组和行业复苏后,公司总体上看起来略显低估。但它仍需向投资者证明其自身的复苏是可持续,并且不会因不断升级的中美贸易战而受到太大冲击。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丘钛科技料上半年盈利增长150%

手机镜头制造商丘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1478.HK)周四公布,预期于截至6月底止上半年综合溢利,较2024年同期的1.15亿元(1,600万美元)增长约150%至180%。 该公司称,预期综合溢利明显增长,主要由于期内应用于智能手机的摄像头模组之规格继续提升,令集团中高端产品的销售比重继续提升,并进一步改善毛利率。此外,集团指纹识别模组产品的销售数量较同期增长约59.7%,销售数量和产品结构的双重改善令得指纹识别模组产品的销售收入明显增长,毛利率有所改善;以及一家联营公司新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业绩有所改善。 今年6月,丘钛科技摄像头模组销量达3,434.8万套,按年增长4.1%,指纹识别模组销量1,390万套,按年增长7.3%。 公司股价周五高开4.22%,至中午休市报10.68港元,升2.5%。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代币化点石成金 德林股价一度狂飚

从事金融服务的德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1709.HK)周四公布集团资产代币化的进展,预计今年第三季度可完成合作框架与资产评估,并将向监管机构递交申请,到明年第二季度起,平台可正式上线并开始长期监控。 集团上月公布,把持有的资产进行代币化,涉及金额最高5亿港元,首批的资产包括位于中环的德林大厦若干权益,以及三项由集团管理的基金资产。 德林表示,将资产代币化后,将以分派方式赠予合资格股东、德林证券(香港)的合规用户,以及“突触科技”平台的认证用户。透过实物分派,让参与者能够直接持有链上资产,享有更高的透明度与流动性,并参与新一代的数字金融生态。 德林股价开市升4.2%报4.18港元,过去一个月公司股价上升42%。 刘智恒
Haier-India

业绩急升却出售近半股权 海尔印度的资本博弈

在印度的收入快速增长之际,海尔仍决定出售近半数股权,以换取更多本地化发展空间 重点: 去年海尔印度收入超10亿美元,按年增长超30% 海尔印度拟释出2%股份予员工,并计划于未来两年启动IPO    李世达 在全球家电巨头中,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6690.HK; 600690.SH)是少数能在新兴市场取得本地化成功的中国品牌。但令人意外的是,这家中国制造“出海标杆”企业,在其印度子公司年收入突破10亿美元、南亚市场持续高速成长之际,却传出拟出售近半股权予印度本地企业,这一操作再次凸显了中国资本在海外发展面对的困境。 据《商业旗帜报》、路透社等媒体报道,印度巴帝电信(BRTI.NS)创始人苏尼尔·米塔尔(Sunil Mittal)的家族办公室,正联合美国私募股权公司华平投资,提出以600亿卢比(7.2亿美元)收购海尔印度49%的股份。目前海尔仍在评估此一交易,尚未做出最终决定。 此前,彭博社于5月份一则报道也透露了这一可能性,但当时传出的估值为20亿美元,最新报价折价幅度高达64%。路透社称,估值缩水关键因素是海尔向印度子公司收取的高额品牌使用费和特许权费用,侵蚀公司未来的利润率,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部投资者的估值预期。 制造业出海先行者 回头来看,海尔集团可说是中国最早一批布局全球化的制造企业之一,从冰箱起家,逐步拓展至洗衣机、空调、厨电、电视等多元家电产品,并成功并购GE Appliances、Candy等国际品牌,成为全球智能家电领导者之一。截至2024年底,海尔连续15年蝉联全球大型家电品牌市占第一,海外营收占比达52%。 早在2004年,海尔便已进入印度市场,是首批在印度设厂的中国家电品牌之一。2007年,海尔在普纳(Pune)设立首座工厂,生产冰箱与洗衣机,并在2017年于大诺伊达(Greater Noida)兴建第二座综合工业园区。截至2024年底,海尔印度拥有近3,000名员工,当中技术与研发人员占比达25%以上,实现研发、制造、销售、售后服务四位一体的本地全链条运营体系。 根据2024年报,海尔印度收入首次超过1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30%,公司更定下2027年达20亿美元的目标,成为公司海外业务最大亮点之一,帮助公司去年年度收入与净利润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今年第一季,南亚市场(主要是印度)收入年增超过30%,印度地区零售额与零售量市占率分别提升0.6与0.7个百分点,对开门冰箱的市占率更达到21%。 这样的业务表现应当吸引母公司继续增资扩产,却为何选择出售近半股权? 必然的妥协 从地缘政治因素来看,自2020年中印边境爆发冲突以来,印度政府对中国企业的投资采取更高的审批标准。根据“Press Note 3”政策,所有来自与印度接壤国家的投资案皆需政府逐案核准,不适用自动通道。海尔印度曾于2023年申请100亿卢比的直接投资计划,用以扩建现有产能与建设新厂,但截至2024年底仍未获批。 事实上,自印度总理莫迪于2014年提出“印度制造”以来,一直力图将印度打造为全球制造中心,并减少对外资的依赖,尤其是家电、电信与半导体等敏感领域。对外资企业而言,若想在印度取得政策支持与市场拓展机会,通常需在股权、治理结构与供应链层面进行本地化调整。在此情形下,海尔势必要降低“中国控制”的敏感标签。 虽然交易后仍由中资控股,但透过让渡49%股份给印度本地商界与西方资本,可形塑出一种“多元治理”、“间接本地化”的形象,降低在产能扩张与IPO等关键节点上被卡关的风险,在不丧失实控权的前提下,获得更多制度操作空间与政策通融余地。 这种“让渡而不放权”的资本设计,或许是当前地缘政治环境下,中国企业海外求生的必然妥协。 根据路透报道,海尔印度还将释出2%股份予员工,并计划于未来两年启动IPO。这一安排也有助强化公司在印度的“本地企业”形象,有利于说服印度监管层其治理结构符合当地利益。以目前7.2亿美元收购49%计算,整体估值仅14.7亿美元。若未来IPO估值回升至20至25亿美元,母公司持有的51%股份市值也将回升至10亿美元以上,加上品牌授权收入与潜在技术服务费,可实现实质收益放大。 不过,交易后势必仍需面对严格的审批与资本回报限制,而高额的品牌授权费与技术转移费若未调整,仍可能抑制海尔印度本地利润,影响IPO估值表现,同时股权的让渡也意味着治理复杂度提升。但对海尔而言,这仍然是一场值得下注的转型赌局。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行业简讯:多晶硅制造商拟设公司 收购业内陷困境对手

财新网周三报道,因多晶硅供应过剩,导致过去一年价格持续暴跌,中国主要多晶硅制造商,计划设立一家公司收购国内规模较小的竞争对手,以拯救备受产能过剩困扰的行业。 财新援引熟悉计划的消息人士称,参与该倡议的主要包括通威股份(600438.SH)和协鑫科技(3800.HK)。新公司将与较大生产商合作,以便更好地控制行业产出并支撑价格。 新公司的筹建谈判始于今年初,目前参与方包括主要多晶硅制造商、潜在收购目标和金融机构,并已就推进方案达成共识。 大全新能源 (DQ.US; 688303.SH)的现状折射行业困境,2025年首季度多晶硅销售均价跌至每公斤4.37美元,较上年同期的7.66美元骤降43%。但大全在2025年首季度的平均生产成本达每公斤7.57美元,相当于每售出1公斤产品即亏损3.2美元。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