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SG.US

这家化妆品公司的彩妆业务在去年四季度遭受严重打击,因为在中国实行最严格的疫情管控期间,消费者信心下降

重点:

  • 逸仙电商去年四季度彩妆收入下降57%,但其新推出的护肤品业务强劲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这些损失
  • 该公司首次录得非公认会计准则(non-GAAP)的季度盈利,并可能在今年晚些时候实现净利润

 

阳歌

撰写史书时,过去三年的新冠疫情经验,将为大流行病期间的消费者行为提供许多教训。就化妆品而言,其中最大的一个教训,似乎是在这样的艰难时期,女性更关心护肤,对于让自己的脸变得更加艳丽则不太感兴趣。

这是中国领先的化妆品制造商逸仙控股有限公司(YSG.US)的最新财报中,最大的看点之一。从财务角度来看,该公司在去年最后一个季度实现了一座重要的里程碑,首次录得不包括员工股权激励开支、非公认会计准则(non-GAAP)的季度盈利。

在此期间,逸仙电商在收窄净亏损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连续第三个季度报告正现金流。好转迹象如此多,难怪雅虎财经调查的分析机构认为,该公司最终将于明年实现年度盈利。

我们预计,随着去年底中国取消防疫“清零”政策,消费活动恢复到更正常的水平,逸仙电商将更快实现季度盈利,最早可能在下个季度。如果真的是这样,逸仙电商将成为主要受益者,它销售的这种“令人愉悦”的产品不是必需品,而是人们在感觉更乐观的时候,喜欢选购的额外物品。

令人奇怪的是,在上周发布了大体上乐观的报告后,逸仙电商的股价没有太大反应。公告发布当天,其股价最初上涨4.1%,但在接下来的三个交易日回吐所有涨幅。自11月初以来,由于在美国上市的中国股票普遍上涨,该股已上涨约三分之一,但仍比2020年的IPO价格低86%。

以目前的股价水平来看,该股看上去确实被低估了,市销率仅为1.5倍。这还不到全球巨头欧莱雅(OR.PA)的5.8倍、以及雅诗兰黛(LE.US)5.6倍的三分之一,也只是国内竞争对手上美股份(2145.HK)3.1倍的一半。与化妆品销售商合作密切、最近刚刚开始盈利的美颜应用程序运营商美图(1357.HK)的市销率也高得多,为6.5倍。

那么,投资者为何这么不看好逸仙电商?部分原因可能是该公司旗下完美日记的艰难境遇,后者是其最有名的品牌,主打“彩妆”,这是其两大主要业务线之一。另一条主线是逸仙电商最近一直在打造的护肤产品,它正在迅速超越更早推出、色彩更丰富的业务。

这又回到了我们之前的判断,即女性在大流行期间不再使用此类彩妆。这并不奇怪,因为很多人可能并不那么乐观。去年中国频繁实行封锁和其他疫情管控措施期间,很多人可能还被困在家里,这意味着她们可能很少或根本没有化妆的理由。

门店

逸仙电商的最新财报还表明,即使没有疫情,完美日记实体店网络本身也变得有些过时,需要重新规划。去年,该公司关闭了近一半的完美日记门店,年底仅剩158家,而年初的数字为286家。通过加大抖音渠道的布局,抵消了线下业务的部分损失。

不过,它的彩妆业务在四季度的销售额暴跌56.9%,至5.13亿元。彩妆业务曾是它的主要收入来源,该公司表示,这是需求疲软以及竞争日益加剧所致。它指出,在中国最大的在线B2C市场天猫上,彩妆销量也出现了两位数的跌幅。

“然而,随着线下活动的恢复和新冠防疫措施的调整,我们看到了隧道尽头的曙光,”逸仙电商创始人兼董事长黄锦峰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说。“消费市场有望在2023年复苏。”

相比之下,该公司较新的护肤品业务季度营收同比增长42.4%至4.7亿元,该业务包括国内品牌“DR.WU达尔肤”,以及过去两年收购的外国品牌“Galenic法国科兰黎”和Eve Lom。

护肤品业务的强劲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彩妆销售额的大幅下降,但该公司当季总营收仍下滑34.2%,至10亿元左右。该公司预计,本季度情况将略有改善,预计收入将同比下降20%至30%,为6.24亿元至7.13亿元。

通过削减47%的运营费用,该公司在最近一个季度的毛利率大幅提高了约6个百分点,达到71.1%,运营费用收紧幅度远远超过了收入的降幅。因此,其净亏损从上年同期的4.75亿元大幅收窄至5,500万元。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该公司首次公布了3,470万元的非公认会计准则净利润,扭转了去年同期非公认会计准则3.35亿元亏损的局面。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一点是,该公司还宣布任命承婧为新的首席科学官,她的履历让人眼前一亮,曾在雅诗兰黛的中国业务工作了17年,之前还曾在露华浓任职。在该公司试图完善其产品线,成为中国领先的化妆品生产商,甚至有一天还可能会成为全球主要企业之际,这些专业知识可能非常宝贵。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快讯:淋巴瘤药物商业化 药明巨诺收入飙升

最新:生物科技企业药明巨诺(开曼)有限公司(2126.HK)周三公布去年业绩,期内收入飙升373%至1.46亿元,扣除非经营损失的经调整亏损,则收窄10.9%至6.05亿元。 利好:该公司旗下淋巴瘤药物倍诺达于2021年9月获批在中国上市后,去年已展开其商业化活动,并带来明显收入增长。公司预期,随着更多患者接受该药物治疗,今年的销售收入会继续增加。 值得关注:虽然该公司实施的成本削减计划,去年成功令研发开支及行政开支分别减少1.6%及10.8%,但由于涉及倍诺达的推广费用上升,其销售开支仍录得11.8%的增幅。 深度:药明巨诺是一家中美合资企业,由全球生物制药公司百时美施贵宝(BMY.US)旗下朱诺医疗和药明康德(2359.HK; 603259.SH)于2016年共同创立,并于2020年11月在港交所上市。作为主攻“抗癌神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AR-T疗法)的创新药企,虽然旗下首款药物在2021年获批销售,但由于该产品费用不菲,而且未纳入全民医保,加上CAR-T仅作为末线疗法获批,即必须在其他更推荐的一线、二线等疗法使用无效后,才能接受CAR-T治疗,在患者背负沉重经济压力下,药明巨诺要大规模拓展市场并不容易。 市场反应:药明巨诺周四股价下挫,中午收盘软5.1%至3.36港元,贴近过去52周的低点。 记者:何仲尼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2126.HK

腾讯音乐借助AI 悭囊中寻求增长

这家中国在线音乐平台正面对激烈竞争,市场对其四季度业绩不太满意 重点︰ 腾讯音乐去年四季度营收小幅下跌,但公司积极节省开支,协助净利润同比增长逾一倍 该公司创作的虚拟偶像市场反应不俗,未来希望通过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创作更多音乐作品,以探索新的商机   裴梓龙 过去一年,受新冠疫情和官方严厉监管双重打击,中国科技企业难以高速发展,要维持可持续经营,节省开支是可行之途。被视为“中国版Spotify”的在线音乐服务提供商腾讯音乐娱乐集团(TME.US;1698.HK),正是其中一家“省”出盈利增长的企业。 打开腾讯音乐上周二公布的四季度业绩报告,投资者可能会既惊且喜,开心的是净利润同比增长高达115%至11.5亿元;但让他们惊讶的是,期内营收只有74.3亿元,同比下滑2.4%,与上一季比较则上升不足1%。 从全年来看,其收入更减少近一成至283.4亿元,净利润则增长21.4%至36.8亿元。业绩公布后,投资市场并不买账,虽然公司宣布新一轮5亿美元(34.4亿元)的回购计划,但其美股当日曾大挫14%,收盘软9.2%至7.14美元;该公司在港股交易的股份,翌日也跟随下跌7.3%。 季度开支大降 在收入下降的情况下,腾讯音乐的盈利仍能高速增长,靠的其实是“节流”。该公司四季度经营开支同比大降25.1%至13.6亿元,其中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比2021年大幅减少64.5%,主要是受惠于部分优化营销开支的举措。 腾讯音乐在过去一年转变策略,不再大撒金钱争取新用户,变阵提升既有用户质量,三大平台QQ音乐、酷狗音乐及酷我音乐的付费用户,在四季度同比增长16.1%,达到8,850万户,创公司成立以来新高,加上付费用户月均收入上升4.7%,带动在线音乐订阅收入增长逾两成。 投行花旗认为,该公司四季度收入及利润表现都好于预期,管理层有信心今年实现总收入及利润同步增长,预计在线音乐订阅收入再录得20%以上的升幅,但仅维持“中性”评级,并把其目标价由9美元下调至8.2美元;大和则认为,腾讯音乐基本面已改善,加上公布新的回购计划,重申“买入”评级,维持港股目标价42港元,比现水平有四成上升空间。 腾讯音乐的最新市盈率约23倍,与其直接竞争的云音乐(9899.HK)仍处亏损状态,市销率约1.4倍,远低于前者的3.2倍;与国际同业比较,其市销率也抛离Spotify(SPOT.US)及Deezer(DEEZR.PA)的2倍和0.54倍,也许说明即使投资者未必满意腾讯音乐的最新业绩,但对其在中国的行业龙头优势仍然予以肯定。 回顾两年前,中国官方严厉反垄断,打破腾讯音乐独家版权的护城河,虽然仅处以50万元罚款,但最受影响是需放弃所有独家音乐版权。自此以后,中国在线音乐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主要对手云音乐快速崛起,去年收入大增近三成,加上苹果公司(AAPL.US)旗下Apple Music、咪咕音乐与抖音的竞争,令腾讯音乐的市占率面临重大威胁。 科技创造音乐 除了在线音乐外,被视为腾讯音乐增长引擎的社交娱乐服务,也开始步入衰退。该公司通过提供在线K歌服务,并在旗下三大平台提供以音乐为主的直播,让观众购买虚拟礼物打赏“直播主”,从而抽取分成收入。但这一业务在短视频等社交平台的激烈竞争下,其收入去年大跌近两成,付费用户更减少了24.3%。 经过一年降本提质,面临收入减少困局,腾讯音乐重新意识到开源的重要。据《韩联社》报道,该公司高管最近到访韩国音乐制作公司,市场猜测其动机是把“K-pop”全面引入到中国。毕竟中国官方最近已对韩国电视剧及游戏重新开放,虽然韩国歌手仍未能到中国演出,但唱片销售、网上粉丝会已全面恢复,反映中国因韩国部署“萨德”导弹系统而实施长达7年的“限韩令”,正出现放宽迹象。 另一方面,科技将成为推动腾讯音乐增长的重要一环。自从不能再签署独家版权后,各大在线音乐平台已出现同质化,截至去年底,腾讯音乐与33家唱片公司签署版权,网易云音乐则有29家,但其中15家与腾讯音乐一样,导致平台间的音乐作品相当接近。要展示独特性以吸引和留住用户,原创音乐人制作内容(UGC)和人工智能生产音乐(AIGC),将会是未来的主战场。 去年7月,腾讯音乐发布“TME制作人联盟”计划,让音乐人可以通过开放平台自主定价及发布数字专辑,以增加原创音乐能力和收入来源。截至去年四季度,独立音乐人在腾讯平台已创作了逾230万首作品,当中近1,000首去年播放量达到一亿次以上。 腾讯音乐还有另一个“杀招”,就是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该公司旗下的QQ音乐已上线AI绘图功能,为用户生成二次元图片与专属背景音乐,还利用“AI歌词海报”和“AI黑胶播放器”提升视觉效果;此外,去年腾讯音乐宣布首位虚拟偶像鹿晓希(Lucy)出道,并已发布首支单曲,并会在元宇宙空间与乐迷交流,成功吸纳大量粉丝。 随着ChatGPT横空出世,将人工智能提升至另一境界,腾讯音乐也明言将继续探索如何在图文、视频和音乐等领域加以应用,以探索新的商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1698.HK TME.US

快讯:商汤商业客户流失 经调整亏损升两倍

最新:人工智能(AI)企业商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20.HK)周二公布去年业绩,期内收入减少19%至38.1亿元,非国际会计准则下的经调整亏损扩大234%至47.4亿元。 利好:为响应ChatGPT的广泛应用,该公司计划今年中推出以AI为基础的自然语言处理(NLP)模式,而公司去年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方面取得技术突破,能提供6K高清图的生成、回应中文古诗词作为提示词来生成对应图片等。 值得关注:受到新冠疫情及宏观经济不利影响,该公司去年的智慧商业客户数量减少22.2%至717名,令该部分收入下降25.2%至14.6亿元,抵销了智慧生活板块收入的增长。 深度:商汤是中国计算机视觉AI初创企业“四小龙”之首,通过开发AI软件平台,向政府及企业客户提供应用于智慧城市、监控及自动驾驶等人工智能即服务(AI-as-a-Service)。虽然该公司曾被美国政府列入“中国军工企业”黑名单,令上市计划一度延迟,最终仍顺利于2021年12月挂牌。值得注意的是,受庞大研发开支拖累,该公司自2014成立以来一直未能盈利,主要靠以往的多轮股权融资“输血”,而且在过去5年已累计录得逾430亿元净亏损。 市场反应:商汤股价周三下挫,中午收盘软2.6%至2.61港元,处于过去52周的中下水平。 记者:何仲尼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0020.HK

新冠疫情退潮 石药mRNA疫苗生不逢时?

石药集团的SYS6006是中国大陆首款获批的mRNA疫苗,但这一创新产品的上市并未带给投资者信心 重点: 由于欠缺大规模III期临床试验,加上上市速度被质疑过急,冲淡了石药mRNA新冠疫苗获批的利好消息 随着大多数国民都接种过新冠疫苗,加上疫情已趋于温和,mRNA疫苗的市场空间急剧萎缩,前景难被看好   斯年 2022年营收上涨,重磅新冠mRNA疫苗获批上市,股价却迎来大跌。石药集团有限公司(1093.HK)或许未预计到,两个看似利好的消息,投资者却表现得如此悲观。 3月22日,石药集团发布公告,表示经国家药监局组织论证同意,旗下新冠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SYS6006获纳入在中国紧急使用。这宗本来是中国大陆地区mRNA疫苗“从0到1”获批的里程碑事件,却让石药的股价在翌日大挫7.3%至7.74港元,市值降至900亿港元(192亿元)边缘。 事实上,随着大多数中国人口都接种过新冠疫苗,加上官方在去年12月初解除一系列严格的防疫举措后,新冠疫情没有再出现大规模暴发,疫苗市场空间随即急剧萎缩,投资者的负面反应委实不足为奇。 石药是一家集创新药物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大型药企,旗下产品众多。据公司官方网页显示,其销售过亿元的单品就有36个,覆盖多个疾病领域。 在mRNA新冠疫苗宣布获批使用的同一日,石药发布了去年业绩,过去一年,集团整体收入增加11%至309.37亿元,其中成药业务营收同比增长8.1%至245.2亿元,原料产品营收上升16.5%至44.5亿元。 临床试验不足一年 神经系统和抗肿瘤产品是集团营收的主力。根据财报,该公司去年在神经系统领域的产品营收最高,达到81.1亿元,同比增速依然达到7.5%:抗肿瘤领域药物收入则下降3.8%,贡献营收74.2亿元。 石药的研发管线众多,而且持续有新产品推出,去年上市的新药包括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多恩达,以及治疗滤泡性淋巴瘤的克必妥。此外,该公司还有多款仿制药在中国官方的集中采购获选,带来新的收入贡献,亦使产品结构更为均衡。 至于最令市场关注的,始终是其新冠病毒mRNA疫苗SYS6006获纳入紧急使用,这是中国首款自主研发、获得紧急授权使用的mRNA疫苗产品。 根据石药披露的信息,SYS6006是在2022年4月获得国家药监局的应急批准进行临床试验,在短短几个月内,便完成了I、II期和序贯加强免疫临床研究,证明了其安全性、免疫原性和保护效力。 序贯加强所指的,是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接种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中国目前绝大多数国民已经接种过新冠疫苗,当中以国药(1099.HK)和科兴(SVA.US)的灭活疫苖,以及康希诺(6185.HK; 688185.SH)的腺病毒载体疫苗为主,对mRNA路线的新冠疫苗而言,序贯接种效果的研究显得更有意义。 石药指出,在疫情期间开展的4,000宗序贯加强免疫临床研究中,以重组蛋白疫苗为对照,观察加强接种后7至28天,SYS6006的保护效力为70.2%,到14至28天时,其保护效力更升至85.3%。此外,在两剂或三剂灭活疫苗基础上接种一剂SYS6006,对包括OmicronBA.5、BF.7等在内的病毒株,都有很好的交叉中和作用。 疫情缓和影响需求 然而,这一创新产品的快速上市,却引起了投资者的担忧。首先,该疫苗至今尚未完成重要且规模最大的III期临床试验,欠缺大规模试验和过于快速的上市速度,恐招致外界对其真实效果的质疑;另外,即使这款疫苗安全有效,在全球新冠疫情退潮的背景,其市场空间非常有限。 作为疫苗的创新技术路径,辉瑞(PFE.US)联手BioNTech(BNTX.US)、以及莫德纳(MRNA.US)独自研发的mRNA疫苗在新冠疫情期间分别上市,点燃市场热情,例如辉瑞财报显示,其新冠mRNA疫苗在2022年为公司贡献了378亿美元(2,600亿元)营收,占其总营收近四成。 但两款海外上市的mRNA疫苗,至今未能进入中国内地市场。2020年3月,复星医药(2196.HK; 600196.SH)曾向BioNTech支付数千万美元的许可费,获得大中华地区独家开发和商业化复必泰疫苗的权益,但三年过去,该疫苗却仅仅进入了港澳及台湾地区。 因此,中国内地企业研发新冠mRNA疫苗始终热情不减,众多新老药企及疫苗企业纷纷入局。布局较早的艾博生物在2021年先后获得逾7亿美元和3亿美元融资,估值已突破200亿元。而在今年,康希诺生物、沃森生物(300142.SZ)与国药中生均先后发布旗下新冠mRNA疫苗的进展。不过,作为“后来者”的石药却成功夺得mRNA头筹,SYS6006临床试验不到一年就火速获批。 但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随着全球新冠疫苗广泛接种,疫情趋于平稳,包括mRNA在内的新冠疫苗的市场空间已经急剧萎缩。例如去年营收突破千亿美元大关的辉瑞已经下调今年的业绩指引,预计营收为670亿至710亿美元,而下调原因完全来自于新冠产品的预期收入将会下滑;中国疫苗企业康希诺更因为新冠疫苗市场开始萎缩,去年业绩已由盈转亏,股价从2021年450港元的巅峰下跌近九成。 由此可见,尽管石药的mRNA疫苗上市,对该公司和中国疫苗发展有突破性意义,但对于市场而言,其整体前景很难被看好。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1093.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