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国家政策扶持下,专注于建筑废物处理的瑞泰环保近年收入高速增长,并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以加快扩张步伐

重点:

  • 成立仅四年的瑞泰环保,正踏入营收及利润高速增长期,希望上市筹资加速发展,以捕捉固体废物处理行业的庞大商机
  • 该公司业务严重依赖个别客户,过去三年,其收入差不多全数来自五名大客户

罗小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中国政府对绿色经济政策的期许,也预示着环保产业的庞大商机。其中,在国策积极扶持下,处理建筑垃圾的生意,近年宛如环保业务的小绿洲。

瑞泰环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上海起家、专营一站式固态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系统的解决方案商。上海于2018年被中国政府选定为开展建筑垃圾处理活动的试点城市之一,在同年成立的瑞泰环保,当时承接了当地10个建筑垃圾处理项目中的4个,为业务快速增长打下基础,现时公司更已扩展至参与南京、青岛及佛山等城市的项目。

瑞泰环保在初步招股书中声称,按去年产生的收入计,该公司在中国建筑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系统解决方案市场排名第一,但市场份额仅为2.1%,反映市场结构相当分散,没有明显的头部企业。

虽然如此,但从该公司的财务数据,可看到它正处于高速增长期。其营收由2019年的3,346万元、大增244%至2020年的1.15亿元,再倍增至去年约2.2亿元;净利润增幅亦相若,从2019年的978万元,稳步上升至去年的6,428万元。巧合的是,过去三年,两者的复合年增长率同样为156%。

中国政府近年来出台了更严格的污染控制要求,并加强建筑垃圾处理服务环保合规的执法力度,其中较受关注的有2020年9月生效的《中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间接促进了对建筑垃圾处理服务的需求。

毛利率达44.8%

受国策加持下,去年度瑞泰环保在处理建筑垃圾的营收为1.34亿元。同比增长23%,占总体营收六成以上,其毛利率更高达54.8%,引领公司整体毛利率达到44.8%的高水平。该业务利钱丰厚,主要原因是建筑垃圾经过处理后,可以产生作为建筑材料及道路材料的再生骨料,为公司增加额外收入。

再生骨料的商业价值受到去年3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十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十四五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 》的进一步肯定,该《意见》鼓励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及制品在建筑工程和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除了处理建筑垃圾外,瑞泰环保近年也加强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量,以实现业务多元化的目标,去年这方面营收达8,539万元,占整体营收38.8%,毛利率则为29.1%。

一般来说,处理固体废物项目的客户,大多是以城区为单位的政府机构,被选定的运营商都有较深的政府背景,所以这类项目的毛利率,一般比其他环保业务为高。

不过要留意的是,这个高毛利优势是一把“双刃剑”,因为瑞泰环保的五大客户在过去三年占其总收入比例高达96%至100%,在严重依赖少数客户的不利背景下,若公司无法维持与主要客户的关系,其业务恐承受重大不利影响。

相比之下,在中国从事水资源及处理金属废料的毛利率较低,前者因为水项目的回报受严格管控,而金属废料的再生成本非常高,小公司难有利润可图。

东江环保(002672.SZ)及首创环保(600008.SZ)两家有参与废水处理的A股公司为例,去年毛利率只有6.9%及10.1%;处理金属废料的齐合环保(0976.HK)去年毛利率也低至8.6%。

另外,专注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设及运营的粤丰环保(1381.HK),去年毛利率为31.1%;参与危险废料处理及生物质综合利用项目运营的光大绿色环保(1257.HK),去年毛利率亦只有27.8%。因此,各类环保业务中,始终以处理固体废物的毛利表现较出色。

市场潜力庞大

由此看来,瑞泰环保正身处一个具备优势的行业,那么公司的业务前景会怎样呢?

据招股文件引述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的预计,中国建筑垃圾处理衍生的市场规模将由去年的66亿元,增至2026年约167亿元;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衍生的市场规模,也将由去年的91亿元增至2026年约151亿元;至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再生骨料销售的收入,亦会由去年的38亿元增至2026年约102亿元。上述市场规模于未来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0.7%至21.8%,实在不难理解为何瑞泰环保决定在此刻上市筹资,以准备持续扩张,进一步争取市场份额。

瑞泰环保未有招股详情,要估计其上市市值,可与业务稍为接近、而且同样于港股上市的粤丰环保、光大绿色环保及齐合环保作比较,三者目前的市盈率为3.8倍至6.9倍。若取其平均5.6倍,以瑞泰环保去年全年净利润6,428万元计算,估计其市值仅为4.3亿港元。虽然看起来有点低估,但从它拥有高毛利率的优势,说不定将来上市时,能获得市场给予较高的估值。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快讯:资本集团掷4.7亿元增持携程

最新:据港交所网页数据显示,投资管理公司美国资本集团6月2日增持携程集团有限公司(9961.HK; TCOM.US)约193.5万股美国存托凭证(ADS),持股量从4.92%增至5.22%,每股作价约34.26美元,涉资约6,629万美元(4.7亿元)。 利好:携程集团于5月底宣布于6月8日公布今年一季度业绩,资本集团愿意在该日期前增持该股,显示对其前景有充足信心。 值得关注:由于资本集团对携程集团的持股水平已超越5%以上的申报门坎,日后无论增持或减持该股,都需要向港交所申报。 深度:自从新冠疫情于2020年在全球暴发,各国的边境封锁举措对旅游业带来沉重打击,携程集团的收入也明显下跌,更在2020年及2021年录得亏损,但随着不少国家重新开放,加上中国于去年12月解除了绝大部分疫情相关限制措施,其业务再次迎来了春天。据分析机构预测,携程集团今年收入将大涨近50%至43亿美元,利润预计将大涨近10倍,至每股ADS盈利约1.06美元,但距离该公司在疫情前的2019年录得52亿美元营收,以及每股盈利1.66美元,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市场反应:携程集团在纽约上市的ADS周四大涨5.4%至36.15美元,其港股周五曾高开1.8%,其后走势向下,中午收市软0.5%至281港元,处于过去52周的中上区间。 记者:何仲尼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TCOM.US 9961.HK

两轮电动车需求爆发 绿源上市进军东南亚

这家中国两轮电动车企业,在疫情严厉封控下,销量仍持续上升 重点︰ 绿源集团再次申请在港交所上市,去年在新冠疫情下,其收入仍增长近四成,净利润突破1亿元 东南亚是中国电动两轮车必争市场,绿源正积极部署增加产能,把更多产品在当地销售   叶天娜 国内不少大城市塞车问题严重,想在大街小巷左右穿梭,电动两轮车便大派用场。以往中国人习惯骑自行车,但随着社会进步,电动两轮车成为不少人的代步工具,在中国更是一个千亿级别的红海市场,吸引不少厂商加入竞争。 这家成立于2003年,打着“一部车骑10年”旗号的中国两轮电动车厂商绿源集团控股(开曼)有限公司,继去年11月申请在港上市无功而回后,最近卷土重来,第二度向港交所递表。 绿源专注于设计、研发、制造及销售电动两轮车,虽说有20年历史,但在中国电动车两轮市场只属于第二梯队。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以2022年总收入计算,绿源仅排在第5位,市占率只有4.5%,排第一的是雅迪控股(1585.HK),市占率高达26.9%,排第二的爱玛科技(603529.SH)市占率也达到18%,因此仅两家企业已占整体市场44.9%,而9大电动两轮车制造商共占80%以上的市场收入,反映行业高度集中。 在节能环保政策下,国民出行方式改变,新能源车销量节节上升,而在短距离交通工具上,伴随实时配送及外卖等新消费模式兴起,电动两轮车的需求在过去几年大爆发。招商证券的分析认为,今年中国电动两轮车总销量仍将保持10%以上的增长,预计到2026年达到每年6,970万辆,复合年增长率为7.1%。 根据绿源的招股文件,公司产品总销量在过去三年都有所增长,从2020年的147.3万辆,增至去年的242.5万辆,但对比雅迪和爱玛去年分别卖出1,401万辆和1,077.3万辆,可见绿源仍远远落后。 为了部署下沉市场,绿源的零售店从2020年的5,400多家,差不多翻倍至去年的9,800多家。伴随销售点愈来愈多,公司收入持续增加,2020年至2022年总收入分别为23.8亿元、34.2亿元及47.8亿元,净利润也从2020的4,029万元,大增至去年的1.18亿元。 毛利率逊同行 为了抢占市场,绿源选择以价取胜。去年平均每辆电动车的售价为1,423元,低于雅迪的1,568元和爱玛的1,931元。然而相对便宜的价格,换回来就是较低的毛利率,该公司过去三年的毛利率分别只有11.2%、9.9%及10.7%,对比雅迪及爱玛,前者去年毛利率高达18.1%,后者毛利率也有16.36%,其盈利能力也自然较弱。 从种种数据来看,难怪市场把绿源定为中国电动两轮车第二梯队。但如果对比被视为第三梯队的小牛电动(NIU.US),在同样面对中国疫情封控举措的影响,小牛电动去年收入下跌14.5%至31.7亿元,更由盈转亏4,946万元,反映绿源的表现已算不错。 面对竞争,同行以“外观专利”为主,绿源则看重“发明专利”。目前公司在中国持有374项专利,其中包括45项发明专利与219项实用新型专利。2019年,绿源更推出自主研发的“液冷电机技术”,减低电机与电池过热的问题,增加车辆及电池的寿命。 公司在招股文件中披露,这次上市集资主要用于研发,其次是加强销售渠道,以及用于品牌和营销活动;另外,就是建设新的生产设施,毕竟公司目前只在大本营浙江、山东及广西拥有生产基地,截至去年底的电动两轮车年产能只有约330万辆,想追赶雅迪及爱玛,必须要增加产能。 积极部署海外 除了在国内抢市场,两轮电动车另一个战场是在国外,尤其是这几年国际对环保减排等议题高度关注,市场预计传统摩托车将被电动摩托车取代。由于东南亚市场的车辆“油换电”起步较晚,加上泰国、缅甸和越南政府推出一系列支持低碳环保出行的政策,藉着软硬兼施推动电动两轮车发展,令这些市场深受期待。 绿源在海外销售的步伐较慢,虽然已通过海外经销商在泰国、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等44个国家及地区销售产品,令海外经销收入同比大增81.2%,但相关金额只有1.15亿元,占总收入2.4%。不过,公司正努力急起直追,今年3月于东盟国家推出多款技术产品,并在泰国启动新一轮营销计划,更准备在当地设立工厂,估计管理层在公司上市后获取足够资金,便将全面进军东南亚市场,为业务提供新增长点。 从投资市场来看,新能源车绝对是这几年来炙手可热的黄金赛道,比亚迪(1211.HK)和特斯拉(TSLA.US)的股价在过去三年大涨4倍及2.6倍:2016年在港股上市的雅迪,当年上市价为1.72港元,上周五收报16.58港元,市值更高达500亿港元以上,因此绿源的前景或值得投资者憧憬。 从估值上看,目前雅迪的市盈率约20倍,以绿源去年获利1.18亿元推算,其上市市值只有26.2亿港元(23.8亿元),然而作为中国电动两轮车排名第五的企业,估计管理层未必愿意“平卖”股份。但在目前港股疲软,不少新股申购金额不足的劣势下,要说服投资者以较高估值入股,还看创办人兼大股东倪捷和胡继红夫妇如何驾驭投资者期望。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快讯:项目延迟影响收益 达丰设备预告转亏

最新:达丰设备服务有限公司(2153.HK)周三发出盈利警告,表示与上一年度的4,760万元净利润相比,预计截至今年3月底止的财政年度,将录得3,500万元至4,500万元亏损。 利好:该公司由盈为亏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将外币贷款兑换成人民币贷款时,产生了一次性的汇兑亏损,而这个因素与其日常业务无关。 值得关注:由于新冠疫情在上个财政年度持续爆发,加上公司业务所在的华东地区实施管控措施,部分项目遭延后及推迟,对期内收益造成负面影响。 深度:达丰设备经营的塔式起重机业务,可以利用上高落低、纵横交错的方式瞬间搬运建筑材料,属于大型土木工程工地不可或缺的运输工具。受惠中国力争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以及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核电、风电在内的绿色能源获大力发展,该公司中标了多个相关起重机项目,扩大收入来源。但受到疫情影响,该公司已在去年的中期业绩表示,疫情的严重性及影响范围,均对其产业价值链上的各分部施加了巨大压力,将适时检讨及修改公司策略及计划。 市场反应:达丰设备周四的股价曾挫7.3%,其后跌幅收窄,收盘反升0.8%至1.25港元,处于过去52周的中间水平。 记者:何仲尼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2153.HK

燃石医学亏损收窄 与药企合作谋增长

这家癌症检测专家亏损收窄,同时与药企加强合作寻求更大增长 重点: 由于研发与销售费用减少,燃石医学今年一季度净亏损环比收窄14%至1.85亿元 该公司的药物研发服务营收同比大涨136%,成为最新增长引擎   莫莉 继连续三年保持双位数营收增长后,癌症检测专家燃石医学(BNR.US)开始向缩小亏损的阶段迈进,能否协助其股价终止跌势? 由于净亏损扩大,投资者加速逃离,这间癌症早筛龙头企业的股价从2021年2月一路下行。上周二,燃石医学公布了2023年一季度业绩,净亏损同比缩小29%至1.85亿元。期内,该公司的毛利为9,880万元,同比增长12.8%,毛利率上升4.7个百分点至69.3%。 虽然在财报公布当日,燃石医学的股价上涨2.6%至2.73美元,但其后三天却累积大挫11.4%,上周五以2.42美元收盘,意味投资者对其前景仍然有保留。今年以来,其股价一直徘徊在4美元以下,比2021年2月的历史高点大挫逾九成。 投资者对燃石医学并不乐观的原因,可能与其营收增速明显放缓有关。在去年四季度,该公司营收为1.42亿元,同比下降3.5%,虽然今年一季度营收恢复增长,但仅仅微升5.2%至1.43亿元,未有明显回暖势头。 更重要的是,燃石医学的净亏损收窄并非源于增效,而是建立在成本下降之上,其持续性成疑。该公司一季度的毛利环比减少250万元,但研发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的支出则缩减了6,320万元,对于医药企业而言,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与业务规模息息相关,一旦公司继续扩张发展,相关费用或将再度回升。 期望年收入增两成 虽然一季度营收增速并不亮眼,但燃石医学的管理层仍然乐观,在财报中重申2023年营收同比增长约20%的指引。过去三年,其营收不断创新高,从2020年的4.29亿元增至2021年的5.08亿元,再到2022年的5.6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4.56%。回顾去年的增长仅约10.8%,市场将密切关注其管理层如何施展魔法,把今年的增幅翻倍至20%。 燃石医学的主营业务是肿瘤基因检测,包括体检中的肿瘤早筛,也可以帮助肿瘤患者检测是否携带某些基因变异,指导肿瘤靶向药的使用。与其他单一病种入局的肿瘤筛查企业不同,燃石医学的产品已经能提供不同肿瘤的高通量测序(NGS),以实现多个癌种的早期筛查。 今年2月发表的研究显示,燃石医学开发的一项技术平台在中国6大高致死性癌症──即肺癌、肝癌、结直肠癌、卵巢癌、食管癌和胰腺癌的早检中,表现出98.9%的特异性和69.1%的敏感性。 除了在早筛产品中寻找差异化之外,燃石医学也力图在销售模式与同行拉开差距。肿瘤基因检测服务主流销售模式有两类,一种是中心实验室模式,即作为第三方检测公司承接各类医疗机构的检测服务订单,二是医院与检测公司共建实验室的模式。相比之下,中央实验室模式的市场准入门坎相对较低,竞争更加激烈,需要更高的销售费用投入,而院内业务的合规性更强,一旦与医院完成实验室共建,可以获得更稳定收入,利润也会更高。 从一季度财报来看,燃石医学正大力推进院内业务。其中,中心实验室业务收入为6,180万元,较2022年同期的7,421万元减少16.7%,主要是新冠疫情的后续影响,令1月份检测量下降,以及专注推动中心实验室业务向院内业务的转化;同期,院内业务产生的收入为5,156万元,较2022年同期的4,896万元增长5.3%。 药企服务收入飙升 除了向患者提供检测服务之外,燃石医学还有另一大收入来源──药企服务,也就是为药企提供“伴随诊断和微小残留病灶(MRD)检测”产品的研发服务,协助药企更好地筛选靶点,以研发新药。 中国如今正成为全球医药创新的重要加速器,为创新药研发提供技术支持的服务需求量高。在今年一季度,燃石医学与药企相关的药物研发服务营收达2,915万元,较2022年同期的1,236万元大增136%。此外,期内药企合作签约总金额达7,500万元,同比增长27%,将持续支持公司未来的营收增长。虽然药企服务对于肿瘤检测公司来说,并不是一块很大的蛋糕,但是在高度竞争的市场中,亦能为其业绩提供新的增长动力。 作为行业龙头,燃石医学仍然保持高比例研发投入,第一季度研发投入达9,442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66.3%。截至今年3月底,公司持有的现金、现金等价物、限制性现金及短期投资为8.03亿元,虽然比三个月前减少13.2%,但相信仍然足够支持较长时间的支出。 环顾其他同类中概股,与燃石医学同期赴纳斯达克上市的泛生子(GTH.US)已经两次因股价持续低于1美元而收到退市警告,目前燃石医学的市销率为3.3倍,虽然高于泛生子的0.86倍,但相比在港股上市、去年已接近扭亏为盈的肿瘤检测公司诺辉健康(6606.HK)拥有高达26.1倍的市销率,反映投资者对燃石医学的看法相对保守。 对于燃石医学来说,在维持营收增长的同时,相信要在短期内实现盈利路线图,才有望重振市场信心,以争取较高估值。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BNR.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