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藥企接連公布三個壞消息:出售核心產品、淨虧損擴大逾七成,以及首席執行官辭任,拖累股價創上市新低

點:

  • 雲頂新耀中期虧損增加74.4%至6.68億元,兩日後宣佈首席執行官辭任
  • 該公司把一款核心產品的權益轉讓予另一家藥企,意味將失去它未來產生的潛在收益

陳嘉儀

創新藥企雲頂新耀有限公司(1952.HK)最近接連傳出壞消息,除了半年虧損擴大,令市場質疑在資金壓力下忍痛出售踏入收成期的產品外,公司更在未有繼任人選的情況下宣布首席執行官辭任,因此引起投資者揣測,連累股價頻創新低。

2020年10月於港股上市的雲頂新耀主要以「授權引進」模式經營,其引入的十多款藥物中,用於治療乳癌的戈沙妥珠單抗,是該公司唯一獲批在中國上市的產品。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該公司8月中突然宣布以總代價4.55億美元(31.9億元),包括預付款2.8億美元和未來潛在的里程碑付款1.75億美元,把產品在大中華區、韓國及部分東南亞國家的開發、註冊和商業化獨家權利轉讓予美國藥企吉利德(GILD.US)。消息一出,其股價單日大挫19%並連跌四日,合共蒸發逾14億港元(12.5億元)市值。

雲頂新耀於2017年由康橋資本創立,其產品覆蓋腫瘤、抗感染、免疫和心腎內科四個領域。戈沙妥珠單抗是公司於2019年從美國Immunomedics引進,今年6月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用於治療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三陰性乳腺癌成人患者。

售核心產品權益

好不容易等到該產品進入收成期,雲頂新耀卻於此時把商業化權利售回已被吉利德收購的Immunomedics,意味將失去它未來產生的潛在收益。資本市場對此有不同的理解,但從股價表現反映,估計投資者對該公司的決定感到不滿。

直至上周三,雲頂新耀上半年業績揭盅,截至今年6月底,其半年虧損按年大增74.4%至6.68億元,加上現金及現金等價物較去年同期大減一半至19.6億元,似乎說明了為何該公司要出售該項藥物權益。

此外,有業界人士認為,由於戈沙妥珠單抗已獲批在中國上市,一旦正式商業化,將進一步推高分銷及銷售成本,加上未來還要繳付最高7.1億美元的剩餘里程碑付款,現金壓力巨大。因此,選擇把該藥物售予吉利德,並取回2.8億美元的預付款,有利於釋放資金,佈局更具潛力的產品管線。

不過,回顧雲頂新耀上半年業績,該公司僅通過在新加坡銷售一款用於治療成人複雜性腹腔內感染的依拉環素產生100萬元收益。該產品已向中國台灣地區的藥監部門呈交上市許可申請,並獲對方受理。

雲頂新耀也有部署新冠疫苖這個市場熱門賽道。去年9月,公司引進新冠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與加拿大Providence Therapeutics協議,以5,000萬美元現金預付款、以及可在最終銷售中提取不超過1億美元的利潤,引進其PTX-COVID19-B新冠mRNA疫苗,在包括中國的亞洲國家製造及銷售,初步期限為15年。

根據雙方協定,Providencee Therapeutics將會把製造該疫苖的技術轉讓予雲頂新耀,另外可獲得高達3億美元雲頂新耀股份的里程碑付款。雲頂新耀將推進浙江嘉善生產基地的建設工作,預期該設施今年底前投產,每年可生產數億劑疫苗。

其後,雲頂新耀今年4月覓得華潤醫藥(3320.HK)合作,成立一家獨立營運的公司,接管開發mRNA疫苗的權利。雲頂新耀雖仍保留上述公司主要及控股股東身份,實際上是變相售股,借助華潤醫藥承擔部分開發成本。不過要注意的是,中國目前至少有四種潛在的mRNA新冠疫苗正在進行測試,但未有任何一款疫苗獲批准上市,恐怕公司短期內難以通過該產品獲得收入。

首席執行官辭任

另一方面,引領雲頂新耀在戈沙妥珠單抗申請上市一役中、協助產品迅速獲批的首席執行官薄科瑞(Kerry Levan Blanchard),在公司售出戈沙妥珠單抗權益及宣布中期業績後,突然於上周五宣布辭任

薄科瑞在美國及中國擁有30年開發創新藥物經驗,2020年2月接掌雲頂新耀首席執行官一職。雖然在薄科瑞辭任後,該公司表示正在確定新任首席執行官的委任,一旦落實會在適當時候另行公告。但畢竟未公布繼任人已事先張揚薄科瑞離職,難免會引起不必要的猜測。因此消息傳出後,該公司股價延續8月中展開的弱勢,本周一創下11.16港元的歷史低點,比兩年前的上市發行價55港元跳水近八成,其後三天在11到12港元水平反覆震盪。

據瑞信發表的研究報告,該公司加入出售戈沙妥珠單抗權益收取的2.8億美元預付款後,預測今年可錄得每股盈利3.56元,但預計2023年及2024年分別仍錄得每股虧損2.2元及1.12元。該行維持雲頂新耀「跑贏大市」評級,但目標價由42港元大削一半至21港元,但相對現股價水平仍有接近一倍升幅。

估值方面,雲頂新耀未具盈利能力,而且僅錄得微薄收入,較適合利用市帳率(P/B ratio)與其他以授權引進模式經營的藥企比較。該公司最新市帳率為0.52倍,僅為再鼎醫藥(ZLAB.US; 9688.HK)、信達生物(1801.HK)市帳率3.7倍及3.9倍的零頭,也許說明了投資者對該公司的前景也抱持較為觀望的態度。

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Semiconductor firm Silicon Integrity Semiconductor applies for HK listing with lofty valuation unlikely

半導體股芯德申港掛牌 料難高估值上市

芯德半導體主攻半導體封裝與測試業務,乘著內地重點支持半導體行業,遞表申港上市         重點: 收入增長放慢,業績續見紅 獲小米創辦人雷軍及台灣晶片股龍頭聯發科技入股   白芯蕊 在人工智能、5G、物聯網及汽車電子大時代下,半導體成為重要產業,半導體封測技術解決方案提供商江蘇芯德半導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最近遞交上市申請文件,為在香港上市鋪路。 芯德半導體於2020年9月由心聯芯、南京元鈞及寧泰芯創辦,主要從事半導體開發封裝設計、提供定制封裝產品以及封裝產品測試服務,隨後引入多位股東,當中包括台灣聯發科技(2454.TW)、龍旗科技(603341.SH)及由小米(1810.HK)董事長雷軍私人持有的小米長江。 目前寧泰芯為最大股東,持有9.49%芯德半導體股權,寧泰芯主要股東包括主席張國棟及總經理潘明東等管理層。 先進封裝突破摩爾定律 半導體產業鏈主要由三大領域組成,包括芯片設計、晶圓加工以及封裝與測試,目前半導體工藝正邁向3納米或以下的更細尺寸進發。不過,未來五年,隨着摩爾定律(Moore's law)放緩,半導體性能受限,依靠先進封裝便成為技術突破點,更成為芯片提升技術最核心路線。 所謂先進封裝是通過創新結構、互聯技術、材料及設備,令半導體在高密度及更細小尺寸下,仍能保持低功耗、更佳性能及維持電子零件的可靠性。由於不同半導體產品在電氣性能、尺寸、應用場景等都存有差異,因此封裝形式各有不同,加上設備開支大,同時需要大量頂尖晶片業人才,變相入場門檻相當高。 現時封裝行業主要採用OSAT(委託半導體封裝與測試)模式,當中包括通用用途OSAT產品和特定應用OSAT,通用用途OSAT提供多種不同類型芯片封裝與測試,產品能應用於多個領域。至於特定應用OSAT,則專門針對特定用途封芯片。據上市申請文件指,芯德半導體是中國通用OSAT企業中排名第7位。 整體上,芯德半導體涵蓋QFN(方形扁平無引腳封裝)、BGA(球柵陣列封裝)、LGA(柵格陣列封裝)、WLP(晶圓級封裝)及2.5D/3D等封裝產品技術,當中QFN及BGA封裝產品佔2025上半年收入達31%和31.8%,達到1.47億元和1.5億元,按年分別增長25.5%和18.4%,帶動集團2025上半年總收入增長升22%至4.75億元。 成本超過收入 儘管收入持續增長,但集團銷售成本卻比收入多,以2025上半年業績計,銷售成本達5.52億元,比收入多7,741萬元,主要是材料成本所致,令集團純利見紅,達虧損2.07億元。不過,銷售成本的折舊及攤銷比例近年持續下降,令集團經調整EBITDA已在2024年上半年轉賺934萬元,到2025同期更提高至5,934萬元,按年大增535%。 隨着通訊、消費電子、高效能運算及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帶挈全球半導體封裝與測試市場發展,單是在2020年整個市場規模已達4,956億元,到2024年便提高到6,494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7%。隨着數字化轉型加快,同時汽車電氣化範圍擴大及人工智能不斷進步,市場估計2029年半導體封裝與測試行業規模增至9,330億元。 不過,值得留意是芯德半導體業務會受到季節性因素影響,因客戶主要是消費電子行業,尤其會受到春節假期,以及客戶假期前或後備貨等因素左右,因此公司全年第二季及第四季度銷售額,通常會出現周期性增加。 整體來講,中國晶片行業受惠國策,加上國產替代成風,晶片股前景一片光明,例如中芯(0981.HK;688981.SH)及華虹半導體(1347.HK;688347.SH),兩間企業不單錄得盈利,加上內地北水資金追捧,令估值持續推升,目前預期市盈率分別達104.9倍和205倍。 芯德半導體擁有聯發科技小米長江等股東支持,背景相當特獨,但要注意是收入增長明顯放慢,2023年、2024年及2025上半年收入增幅分別為89%、62.5%和22.1%,加上純利仍未能扭虧為盈,故未必能以一個高估值方式上市,除非集團能加快收入增長,減少各類支出,令業績扭虧為盈,才能提升估值,否則股價不容易有理想表現。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英國調查宇通電動巴士可否被遙距關停

英國政府正在對數百輛中國製電動巴士能否被遠距關停展開調查。凸顯出英國對「中國製造」的擔憂似乎正在加深。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英國交通部正與國家網絡安全中心(NCSC)合作,評估中國巴士製造商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600066.SH),是否擁有對車輛控制系統的遠程訪問權限,以進行軟件更新和診斷。 此調查源自挪威先前的發現。挪威奧斯陸公共交通公司Ruter上月在一次調查中發現,宇通位於中國鄭州的總部,可使挪威境內的宇通巴士「停駛或失效」,丹麥因此也展開審查。挪威與丹麥的測試均顯示,宇通巴士具遠端電池與供電管理存取權限,理論上製造商可使其停用。 丹麥最大的公共交通公司Movia則表示,此類管理權限是電動車的通病,許多西方製造商也存在此問題。 報道稱,宇通已向英國供應約700輛電動巴士,分布於諾丁漢、南威爾斯及格拉斯哥,由Stagecoach與FirstBus等公司營運。該公司近期亦希望打入倫敦市場,推出雙層電動巴士。 宇通回應表示,公司遵守各地法律與數據保護規範,遠端數據僅用於維護與優化,並採加密儲存與權限管控,不會未經授權取用資料。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SRC is a securities regulator

大洋兩端監管加劇 中企赴美上市路迢迢

納斯達克的新規可能打亂多家中國中小企業赴美上市的步伐,同時,中國證監會亦加大審查力道,對境外上市申請展開更嚴格的審核 重點: 中國監管機構正在加大對擬赴美上市企業的審查,詢問的範圍與議題顯著擴大 中國加強審查的舉措,恰逢納斯達克準備實施新規之際,新規將對申請上市的中資公司提出更高要求   沈如真 對許多中國企業而言,曾以華爾街上市為終點的資本市場之路,如今正迅速走向「死胡同」。 中國企業在美上市近期已大幅減少,因它們在太平洋兩岸都面臨日益嚴格的監管審查。美國率先出手,9月宣布多項限制性新措施,對成為主流的中小型中資上市案加強監管;如今,投行人士也抱怨,中國監管機構對新上市申請的審查時間正明顯拉長。 一位中國IPO律師向咏竹坊表示:「許多中國公司想赴美上市,但中國證監會(CSRC)正在扼殺這一流程。」該機構於兩年前建立了境外發行備案制度,用以審核所有中國企業的境外上市申請。 由於這波監管加強主要出現在最近幾個月,其影響尚未完全反映在數據中。根據德勤(Deloitte)統計,今年前九個月,中國企業在美國交易所的IPO數量增長了54%,達到57宗。但其中多數為募資額2,000萬美元以下的小型企業,使得平均集資金額反而下滑了18%。 一位IPO投行人士指出,今年迄今完成的多數中資赴美上市,其實都是此前已獲批准的案件。同時,由於中國證監會(CSRC)對新申請的受理與審核速度極慢,獲批的新案數量幾乎停滯不前。該人士說:「我的一位客戶已經等了兩年,他的耐心快要耗盡了。」 交易量回升 集資仍疲弱 中國在2021年滴滴出行(DiDi Global)不顧中國監管機構的反對意見,執意赴紐約上市後,開始收緊境外上市審查。經過兩年的沉寂,相關活動在2024年才重啟,並延續至今年。 根據德勤數據,2025年前九個月共有57家中國公司赴美上市,合計集資10.5億美元。美國律司事務所K&L Gates的統計,2024年則是創紀錄的一年,當年有64家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 然而,這波上市潮主要由小型企業主導。根據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C)的資料,2024年中國企業在美IPO的平均集資額僅為5,000萬美元,遠低於2021年超過3億美元的水準。 委員會在3月的報告中指出:「這波赴美上市潮主要由中小企業撐起,數十億美元規模的超大型中國企業IPO仍然缺席」,「上市規模縮小一方面受中美關係緊張影響,另一方面也源於中國監管加強與新規上路,使北京對境外集資有更多掌控。」 更嚴格的監管控制 這位IPO律師表示,中國證監會(CSRC)如今審查赴美上市申請的嚴格程度,已經堪比對境內上市的審核。這與過去批准大量赴美上市案時的做法顯然不同。如今,監管部門對擬赴美上市企業的審查範圍大幅擴大,涵蓋公司治理、關聯交易、股權激勵計劃以及股權轉讓歷史等多個面向。 許多計劃赴海外上市的中國公司常採用「可變利益實體」(VIE)結構,以規避中國對外資投資的限制。該律師指出:「但現在,證監會要求我們的許多客戶拆除VIE結構。」他補充說,這類重組會將原本的協議控制關係轉為直接持股,進而引發大量稅務與合規問題。 此外,涉及敏感領域的企業,還需獲得相關行業監管機構的批准,確保其上市不會造成任何數據或國家安全風險。 這種新的繁瑣審批程序在中國證監會(CSRC)最近的公開資料中已有明顯體現。 根據CSRC於11月7日公布的數據,中國信貸風險管理服務供應商承信科技,於2023年6月28日向中國監管機構提交了赴納斯達克上市申請。但兩年多過去,該公司仍持續被要求補交更多資料。 承信科技並非個別事件,根據CSRC披露,還有超過30家企業(包括榮成新能源和 中元生物科技)在審核程序中被「卡關」超過一年。這與律師們通常建議的6至9個月理論等待期相比,時間大幅延長。 更進一步的是,許多擬赴美上市的公司,如今甚至難以跨進中國監管部門的「大門」。截至今年為止,CSRC僅受理了23宗 赴美上市申請;相比之下,自4月中旬以來,已有277家申請赴港上市的中國企業正在審核中。 另一位律師表示:「香港IPO得到了中國官方的支持,審批程序正在被快速通道化。」 他指出,雖然香港屬於中國的一部分,但擁有高度自治;該地今年截至目前在全球IPO集資額上位居第一。不過,對於赴美上市的企業,中國監管機構面臨更多顧慮,包括國家安全風險、對中國國際形象的影響,以及企業是否符合美國更嚴格的上市規定等問題。 國家安全問題 近年幾乎所有中資赴美上市都集中於納斯達克(Nasdaq),而該交易所在9月提出更嚴格的上市標準,作為打擊潛在市場操縱行為。根據新規,主要在中國經營的公司,其IPO集資金額必須至少達2,500萬美元,且公開流通股份市值需維持在1,500萬美元以上——這一數額是現行500萬美元門檻的兩倍。…

簡訊:超額1,813倍 樂舒適首掛開市即升90%

嬰兒品牌樂舒適有限公司(2698.HK)周一在香港掛牌,開市報34.98港元,較招股定價高33.5%,之後股價升幅略回軟,中午收市報34.46港元,升31.5%。 樂舒適共發售9,088.4萬股,招股價介乎24.2至26.2港元,是次以高位定價,公開發售錄得超額近1,813倍,國際配售超額33.3倍,集資淨額22.29億港元 樂舒適主要在非洲、拉美,中亞等地銷售自家製造的嬰兒紙尿褲、嬰兒拉拉褲及女性衛生用品。 是次集資所得,約71.4%用作擴大產能及升級生產線,11.6%用於營銷及推廣,4.7%用於戰略收購。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