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onix in Marriott tie-up

2021年从香港退市的酒店运营商德胧集团表示,未来几年旗下100多家酒店,将通过联名合作加入万豪旗下的臻品之选酒店品牌

重点:

  • 德胧集团宣布与万豪国际达成新的合作,将这家美国酒店巨头旗下的精品酒店 “臻品之选”引入中国
  • 此举可能预示着德胧或乘着中国旅游业在疫情后的强劲反弹,再在纽约或香港重新上市

    

阳歌

中国有着全球最大的酒店运营商,过去二十年,它们通过满足中国新兴中产阶级对旅游的强烈需求,实现了闪电般的发展。但这个群体在很大程度上也很封闭,往往专注于中低端市场,避免与主要的全球运营商合作。

华住集团(HTHT.US; 1179.HK)是为数不多的例外,早在2016年就与索菲特和宜必思品牌的运营商法国雅高(AC.PA)结成了重要联盟。现在,总部位于杭州的高端酒店运营商德胧集团也追随它的脚步,宣布与全球重量级酒店运营商万豪国际集团(MAR.US)达成新合作。

双方的合作力度相对较小,德胧集团将把万豪旗下的精品酒店品牌“臻品之选”(Tribute Portfolio)引入中国。在周二发布的公告中,双方表示,德胧预计未来几年旗下100多家酒店将加入臻品之选酒店品牌。

这笔交易对双方来说都有一些不错的卖点。于万豪国际而言,它把年轻的“臻品之选”品牌引入中国,让臻品拥有约100家酒店的数量增加一倍。对德胧来说,合作提供了一个新的高端品牌,可以巩固自己作为本土领先高端酒店运营商的地位,它旗下的高端酒店以开元名都酒店连锁为主,目前已开业或筹建的酒店达180家。

此次合作还向德胧集团开放万豪国际庞大的全球资源,比如其预订系统和忠诚度计划。毕竟,从《酒店杂志》最新年度排名来看,截至2022年底,万豪旗下8,000多家酒店拥有近150万间客房,按客房数量计算,是全球最大的酒店运营商。

同样有意思的是,这次合作看上去像是德胧集团提升自身形象的一种方式,让其有望重新在纽约或香港上市。公司此前曾在2019年,以浙江开元酒店的名义在港上市。但当时的时机很不好,次年疫情爆发,公司及其同行遭遇巨大打击, 2020年利润暴跌逾80%。

由于在疫情期间陷入困境,公司于2021年被包括红杉(原红杉中国)在内的集团私有化,在这笔交易中,其估值相对较低,只有52亿港元。

当然,该公司私有化后发生了很多事情。以德胧集团为例,最明显的是中国酒店业已经从疫情的低迷强劲复苏。私有化后,公司没有披露任何详细的财务数据。

但其网站上的一则新闻称,其核心品牌开元名都的每间可出租客房收入(一项行业指标),在去年五一假期期间比2019年疫情前增长了21%。公司还表示,去年夏天旅游旺季,该品牌的入住率相当可观,约为70%。

不断扩大的足迹

有许多大型运营商,通过在国内市场的扩张实现了快速增长,德胧集团是其中之一。根据《酒店杂志》最新排名,该公司位列全球第17大酒店运营商,落后于锦江酒店(600754.SH)、华住集团首旅酒店(600258.SH)等国内竞争对手。

德胧集团表示,目前已开业或在建中的酒店有1,400家,客房总数超过20万间​​。相比之下,2021年底,酒店数为860家,客房数约为14.4万间,2022年底是1,000多家酒店,16.7万间客房,由此可见,它的扩张速度相当快。

德胧并非唯一一家如此快速扩张的酒店集团,因为在疫情期间稍稍停歇后,大多数同行都在继续扩大业务版图。德胧也是加大海外市场扩张步伐的中国酒店运营商之一。

该公司的海外扩张仍处于相对早期的阶段,官网称其已扩展到日本、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它去年才进入印尼市场,在当地设立了一家子公司。公司表示,计划未来3年在印尼市场运营旗下Ruby瑰宝和曼居酒店品牌的20家酒店。

亚朵(ATAT.US)可能是最适合与德胧进行比较的公司之一,这也是一家努力将自己定位为高端品牌的中国运营商。亚朵于2022年底在纽约上市,与大多数中概股不同的是,上市以来它的表现相当不错。目前,其股价比11美元的IPO价格高出约65%,市值约为25亿美元,市销率为4.7倍。

去年前九个月,亚朵的收入较对上一年同期增长近一倍,达到31.6亿元,虽然中国许多行业在疫情后的业务反弹并未持续太久,但中国人却表现出强劲的旅游需求。截至去年9月底,亚朵旗下酒店数量与德胧相当,超过1,100家,同比增长25%。

在没有看到更详细的财务数据的情况下,很难说德胧是否会获得与亚朵类似的估值。由于跟雅高集团合作,华住的情况也很相似,就客房数量而言,它大约是德胧的五倍,目前估值为106亿美元。这似乎表明,如果德胧决定重返股市,它的市值可能会在20亿美元,大约是当初私有化时市值的两倍。

重新上市看起来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完成,因为红杉和其他将德胧私有化的私募股权投资者,很少会长时间持有投资,往往没过几年就套现了。鉴于目前有如此多的不确定性笼罩着中国经济,此番与万豪的合作,对公司的知名度大有裨益,这似乎表明,重新申请IPO一事可能很快就会发生。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传Shein拟将总部迁回中国 为赴港上市铺路

在美国与英国的上市计划遇阻后,快时尚电商平台Shein据报考虑将总部从新加坡迁回中国,以争取监管部门对公司在香港上市的批准。 彭博引述知情人士表示,目前注册于新加坡的Shein已就其在中国设立母公司的事宜咨询律师。他们表示,目前讨论尚处初步阶段,Shein无法保证一定会推进这一举措。 Shein于南京成立,至2021年才将总部迁至新加坡,以标榜自己为全球性公司,尝试淡化其来自中国。此前,在未获得纽约及伦敦上市的监管批准后,Shein传出已透过保密途径提出赴港上市申请。 不过,虽然总部不在中国,但公司仍然受到内地监管机构的监督,因为中证监要求所有与国家有实质联系的公司,即使不是在内地注册成立的公司,在任何地方上市前都需要通过审查。 Shein此举可能有助其获得内地监管机构批准,部分原因是内地当局可以向 Shein的收入征税。迁册亦可以让当局对Shein的庞大数据库,实施更大的监督。自2023年起,内地当局要求企业在海外上市前,接受数据安全审查。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中手游亏损持续 中期料蚀6.5亿元

游戏运营商中手游科技集团有限公司(0302.HK)周二发盈警,预告截至今年6月底止,将亏损不多于6.5亿元,去年同期则录得亏损2.41亿元。 公司指出,虽然海外业务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增长,但自研的旗舰游戏《仙剑世界》自今年2月发行后,表现未如理想,使今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减少4成。另外,要为部分尚未上线游戏的预付版权金进行撇销,而金融资产公平值亏损又增加。至于期内的销售及分销开支也大幅增加,产生较多推广费用。 中手游周三开盘跌14%至0.54港元,过去一年股价下跌逾50%。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Bright Smart is a brokerage

监管机构半途拦路 蚂蚁收购耀才遇暗涌

耀才证券称蚂蚁集团的收购正按计划推进,但媒体报道交易可能面临更严格的监管审查 重点: 耀才出售股权予蚂蚁集团一事,有媒体报道交易面临审查,耀才回应说正按计划推进 中国监管机构已加强对蚂蚁集团的监管,包括2020年叫停其上市计划后,强制公司进行重大整改   梁武仁 被龙头企业收购,能为中小企业带来巨大益处,使其即时获取母公司的丰富资源与人脉。不过,这也是高风险之举,因巨型收购方有时会引发政府监管机构之间的紧张关系。 随着被蚂蚁集团收购的计划阴云密布,香港券商耀才证券金融集团有限公司(1428.HK)正汲取这一教训。 交易于今年4月首次公布,蚂蚁集团同意以28.1亿港元(3.59亿美元)向耀才主席收购50.55%股权。当时,交易未显争议且推进顺利。直至上周四,《华尔街日报》报道因更多内地监管部门考虑介入审查,交易可能受阻。次日,耀才股价大跌,盘中市值蒸发逾四分之一。 当日,这家券商紧急发布声明称交易正按计划推进。公司股价虽有所回升,但当日收盘仍下跌约8%。本周一持续下探的走势,显示投资者对交易前景仍疑虑。 《华尔街日报》未明确说明监管审查趋严的具体原因。然而,蚂蚁集团与监管机构的龃龉早有先例。2020年末,监管机构临门一脚叫停其沪港两地逾300亿美元的上市计划,本将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新股上市戛然而止。 事件急转直下,令投资者试图厘清原委,有报道称蚂蚁集团与监管部门在上市筹备期已生龃龉。就在股票即将上市交易数日前,监管机构约谈多名高管及持股蚂蚁的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上交所决定暂缓其上市,要求蚂蚁进一步解释其业务对金融科技监管环境的影响。同期,央行亦发布网络小贷新规草案,该领域正是蚂蚁的核心业务。 在蚂蚁完成上市定价后,马云在上海举行的一场峰会发表看似批评中国金融监管机构的言论。他说中国的金融和监管体系阻碍了创新,强调需要利用技术将金融服务扩展到小企业和个人。 “我们今天有责任去建立一个真正属于未来、属于年轻人和下一代、属于这个时代的金融体系。全球的金融体系必须改革。”此番高调表态引发哗然,在商界领袖大多刻意回避公开批评监管者中尤显突兀。 被迫整改 上市折戟不久,蚂蚁集团被迫启动重大整改,实质承接了马云此前呼吁的金融改革方向。该公司正推进重组为接受更严格监管及要求的金融控股公司,其金融控股公司牌照申请至今悬而未决。 市场普遍认为,监管机构对蚂蚁集团采取强硬立场,旨在遏制其扩张势头,防范其对金融体系构成潜在风险,此模式类似早年对P2P网贷的监管整顿。 蚂蚁集团试图借收购耀才进军证券业。鉴于其重组尚在进行,且金融控股公司牌照仍未获批,此时拓展业务范围的尝试恐难获监管认可。 蚂蚁集团现有业务版图涵盖支付宝数字支付、信贷撮合、财富管理和保险等领域。整改中已分拆部分业务,独立运营主体包括注册于新加坡的海外分支蚂蚁国际,据报道后者正考虑赴港单独上市。 简言之,蚂蚁当下正值多事之秋,若耀才收购案因监管升级陷入僵局,亦不足为奇。 即便经历上周抛售,耀才今年截至目前股价仍飙涨逾400%。部分涨幅源于港股大市回暖,恒生指数年内累计上涨28%。 截至3月的最新财年,耀才营收同比增长7%至9.72亿港元(1.25亿美元),其中经纪佣金收入增长14.5%至5.11亿港元,净利润攀升11%至6.18亿港元,对应64%的丰厚净利率。 耀才目前市盈率达33倍,高于专注香港市场的头部券商富途控股(FUTU.US)的29倍,也领先于立足新加坡、计划在港扩张的老虎证券(TIGR.US)的24倍。当前估值显示,蚂蚁集团的收购价颇具性价比。借助其雄厚的资源优势,耀才有望从富途等同业手中夺取市场份额,甚至进军全球其他市场。 但若未能获得中国监管机构放行,一切皆为虚妄。能否获批及何时获批仍是重大未知数,这不仅使蚂蚁的海外雄心蒙尘,更对其未来开展重大并购的能力投下阴影。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WH Group flies on turnaround for North American pork business

北美猪肉业务扭亏 万洲国际股价破顶

上半年中美肉品走势分化,借美国养殖端的成本控制成功扭亏,带动收入与经营利润走高,打开估值重估的想象空间 重点: 猪肉业务经营利润2.55亿美元,按年增加168.4% 绩后公司股价创历史新高,市值突破千亿港元   李世达 中美的肉品市场在今年上半年走出不同的节奏,立足两端的中国最大肉品生产商万洲国际有限公司(0288.HK),正感受截然不同的市场气候,试图找到平衡点,对上节拍。 万洲国际公布,今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8.9%至133.87亿美元,经营利润同比升10.4%至12.59亿美元,生物公允价值调整后股东应占利润7.88亿美元,同比升0.5%。董事会建议派发每股0.20港元中期股息,为去年同期的一倍。 一个会计层面的细节显示,上半年生物公允价值调整对损益的净影响为收益6,20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的收益9,600万美元有所收敛。代表上半年利润的改善,更多来自经营端的实质修复,而非公允价值变动的“顺风”。 从业务结构看,猪肉业务是带动业绩成长的主动力。上半年猪肉业务收入56.23亿美元,按年增加14.1%,经营利润2.55亿美元,更是大增168.4%。而肉制品业务则年增2.3%至66.4亿美元,经营利润却按年下降7.9%至10.47亿美元。 猪肉业务的转折点出现在北美,上半年北美猪肉业务收入32.79亿美元,按年大增21%,经营利润1.63亿美元,去年同期亏损400万美元。在中国,猪肉业务收入按年增8.4%至17.95亿美元,经营利润2,800万美元,与去年同期持平。 从价格来看,上半年中国平均生猪价格为每公斤15.5元,按年下降3.1%。中国生猪价格下跌的影响,也反映在德康农牧(2419.HK)的业绩上,该公司以中国生猪销售为主,中期业绩显示,受生物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大跌93.89%拖累,中期净利润下跌26.8%至12.9亿元。 美国市场则是另一番景象,据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数据显示,上半年平均生猪价格每公斤1.5美元,按年上升8.7%;美国农业部口径的平均猪肉价值每公斤2.17美元,按年升4.5%。 关键之处在于北美养殖端的结构调整,当生猪上涨幅度大于猪肉价值、或出口受关税与谈判拖累时,屠宰加工的利差会被挤压,但只要饲料成本同步下行、在养殖段扭亏,整体猪肉分部的利润便能快速修复。 轻资产模式转嫁风险 万洲此前在美国与Murphy Farms、VisionAg Hog Production达成合作,转让部分母猪资产,由合资伙伴供应生猪,集团提供饲料与运输服务,形成“轻资产、稳供应”的模式,降低自营养殖的资本负担与波动敏感度,加上期内谷物走弱带动饲料成本下降,使得盈亏拐点更快到来,带动整体猪肉业务增长。 不过,养殖层面的风险始终存在。猪肉价格的涨幅仍落后于生猪,对屠宰企业的经营环境并不温和;同时,对中国的美猪付运在高关税与谈判不确定之下按年下滑20%,出口仍受美中谈判与关税牵制,压力如影随形。中国市场则要面对熟食消费需求复苏缓慢的问题,欧洲市场生猪价格下行,也让利润承压。 万洲国际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郭丽军表示,受惠于集团全球布局及产业链一体化优势,上半年在收入、销量及盈利均表现向好。 对中美贸易战的冲击,郭丽军直言,美国对中国出口的猪肉关税是57%,副产品关税是30%,现时仍有盈利空间,贸易正常进行。集团美国市场的采购及销售主要在美国原地,而且产品出口30多个国家及地区,因此中美贸易战对集团影响不大。 这份成绩单让市场感到满意,绩后首个交易日,万洲国际大涨约6.23%,报8.36港元,创下历史新高。年初至今亦录得38.87%涨幅。当前市值约1,072亿港元,突破千亿大关。市盈率方面,万洲国际约8.4倍,低于美国泰森食品(TSN.US)的25.6倍及牧原股份(002714.SZ)的10.42倍,估值具吸引力。 花旗重申“买入”评级,并将目标价由8.2港元升至8.6港元;美银证券则将公司今明两年的每股盈利预测分别上调3%,目标价升4%至8.5元,重申“买入”评级;瑞银则上调公司今明两年的净利润预测2%和3%,目标价由7.6元上调至8.5元,维持“买入”评级。 考虑到目前股价相对便宜,若北美养殖维持改善且中国肉制品销量回升,万洲国际股价仍有上行空间,估值有望向同业靠拢,但投资人仍须关注关税政策变化及猪肉价差带来的影响。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