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CL.US
This Chinese cell therapy specialist, whose core product is still in phase 1 trials, will avoid future cash flow difficulties by selling itself to the European giant.

成立於2017年的亘喜生物專注細胞療法賽道,其進展最快的核心產品仍處於臨床一期階段,未來將在中、美展開多項臨床試驗,賣身阿斯利康有望規避現金流不足的風險

重點:

  • 此次併購的交易額最多達12億美元,比該公司消息公佈前的收市價溢價86%
  • 美國FDA在11月底宣佈調查CAR-T療法導致T細胞惡性腫瘤的嚴重風險,讓該行業蒙上陰影

 

莫莉

在剛過去的2023年,資本市場的寒意持續籠罩生物醫藥行業,許多未盈利的創新藥企業即使成功上市,也面臨跌破招股價、後續融資困難的困境。2023年底,中國創新藥企亘喜生物(GRCL.US)被阿斯利康(AZN.LON)收購的好消息,為尚在掙扎之中的醫藥公司指出新的出路。作為中國第一間被跨國藥企全資併購的中國生物科技企業,亘喜生物得以在跨國藥企並購熱潮中成功賣身,是極富吸引力的一條退路。

上週二,亘喜生物宣布,已與阿斯利康公司對其收購提案達成最終協議。亘喜生物將獲得普通股每股2美元(相當於每股美國存托股份(ADS)10美元)的現金,比亘喜生物在2023年12月22日的收盤價溢價62%,這部分的現金首付的交易價值約為10億美元。如果研發的藥物達到特定監管相關里程碑,阿斯利康還將支付普通股每股現金價格0.3美元(相當於每股ADS約1.5美元),兩者相加後的交易總金額高達12億美元,比12月22日的收盤價溢價86%。

消息發佈當日,亘喜生物在二級市場受到熱捧,即日大漲60.3%,以9.92美元收市,成交金額甚至達到了1.6億美元;回顧前一個交易日,即12月22日,其收市價僅為6.19美元,成交額不到400萬美元。對於股價長期低迷、交易量極低的亘喜生物來說,被阿斯利康收購,相信是過去三年闖蕩納斯達克征程的第二次光輝時刻。

亘喜生物成立於2017年,致力於開發創新、高效的細胞療法。2021年1月8日登陸納斯達克,當時IPO的發行價高達19美元,集資總額2億美元,上市當日,亘喜生物收漲31.9%,市值達到16.4億美元。但是中概股在美股市場不被看好,亘喜生物的管線尚在臨床早期,仍需持續輸血,上市初期與投資者的蜜月期過後,公司股價連續下跌,在去年4月一度跌至1.4美元,接近1美元的退市風險邊緣。

最近,隨著投資者對中國生物科技上市公司不斷需要新現金感到不耐煩,這種命運在這些公司中屢見不鮮。此外,由於中國政府要求任何納入國家醫保計畫的產品都必須提供大幅折扣,中國藥物市場也面臨著困難。

從2017年成立至今,亘喜生物持續虧損,進展最快的核心產品GC012F仍然處於臨床一期階段。不過,由於暫停了部分管線研發,亘喜生物研究、開發和臨床試驗的支出已明顯減少。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其研發費用從2022年同期的1.33億元縮減至9,010萬元,令淨虧損從1.72億元收窄至6,760萬元。

亘喜生物8月完成了一筆總額最高達1.5億美元的私募配售融資交易,可以支援公司日常營運至2026年下半年。其資產負債表上的現金和有價證券總額為2.34億美元,阿斯利康收購後將獲得亘喜生物資產負債表上剩餘的現金、現金等價物及短期投資,因此實際的首付現金款項不足8億美元。

聚焦細胞療法

亘喜生物的核心產品GC012F是一款CAR-T細胞療法,這類療法需要將患者自身的免疫性T細胞提取出來,經過體外培養和基因改造,使之可以靶向攻擊致病性細胞,再回輸到患者體內以精准治療腫瘤。這類療法屬於個性化治療,受限於生產成本,治療費用極其昂貴。亘喜生物自建了三大技術平台,其中GC012F依託的FasTCAR平台可以大幅提高細胞生產效率,從而顯著降低生產成本。

阿斯利康表示,此次收購亘喜生物將進一步夯實阿斯利康公司在細胞療法領域的實力,之前阿斯利康已構建了針對實體瘤的CAR-T和TCR-T管線,這次收購完成後,憑藉差異化的生產工藝,GC012F有望為血液腫瘤患者提供潛在同類最優的治療選擇,説明阿斯利康加速實現在血液腫瘤領域佈局細胞療法的戰略。

目前,亘喜生物已在美國啟動了一項評估 GC012F治療復發/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RRMM)的1b/2期臨床試驗,該藥物治療新確診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臨床試驗最新成果顯示,總緩解率(ORR)為100%。美國FDA與中國國家藥監局,也已先後分別批准了GC012F用於治療難治性系統性紅斑狼瘡(rSLE)的臨床試驗申請。未來亘喜生物要完成一系列臨床試驗,花費不菲,這或許也是公司選擇及時賣身阿斯利康的原因之一。

此外,美國FDA在11月底宣佈調查靶向BCMA或CD19的CAR-T療法導致T細胞惡性腫瘤的嚴重風險,也讓CAR-T療法賽道蒙上陰影。GC012F是一款針對BCMA/CD19雙靶點產品,暫時未知是否會受到美國FDA對此類療法調查的影響。

對於亘喜生物與阿斯利康的交易,醫藥行業普遍認為是為國內生物醫藥一級市場投資者開闢了新的退出路徑。浙商證券指出,當前國內生物醫藥投融資遇冷或與IPO暫緩、二級市場表現階段性波動較大、一級市場資金缺乏穩定的退出管道等因素有關。不過,隨著國內醫保支付端對高端創新產品支持力度不斷提升,浙商證券看好具備全球競爭力的前沿創新領域及產品的投融資回暖趨勢。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了解更多詳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

聯繫我們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京東擬收購德國電子零售商Ceconomy

德國電子產品零售商Ceconomy(CECG.DE)周四證實,正與中國電商巨頭京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9618.HK, JD.US)進行收購談判。據路透社報道,京東出價為每股4.60歐元,較周三股價溢價約23%,交易總值約22億歐元(25.9億美元)。 Ceconomy為歐洲最大消費電子零售商,旗下擁有MediaMarkt與Saturn兩大品牌,於多個歐洲國家擁有約1,000間門店,員工人數約5萬人。2023/24財年,該公司銷售總額達224億歐元,其中網店貢獻達51億歐元。 若交易落實,將使京東得以大舉進軍歐洲市場,藉由Ceconomy龐大的線上與實體零售網絡,擴展其在歐洲的電子商務版圖。京東去年曾考慮收購英國零售商Currys,但最終未達成協議。 京東美股周四收跌1.36%,收報33.47美元,港股部分周五低開,至中午收入報130.2港元,跌2.33%。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維立志博一鳴驚人 首開爆升逾倍

南京維立志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887.HK)周五正式掛牌,開市即大升逾倍至72.4港元,其後升幅略收窄,中午收市報69.65港元,較定價高99%。 公司共發售3,686.25萬股,每股介乎31.6港元至35港元,最終以上限定價,香港公開發售錄得近3,494倍超額認購,國際發售超額認購近40倍。 公司集資淨額11.79億港元,65%用於產品的持續臨床開發及監管事務、15%用於擴展現有的管線及優化集團的技術平台、10%用於提升生產能力,餘下作一般營運資金。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建滔中期盈利增長強勁

建滔集團有限公司(0148.HK)周四表示,公司預計2025年上半年將錄強勁利潤增長,原因是其製造和銷售層壓板及印制電路板(PCBs)的核心業務表現穩健。 公司表示,預計今年上半年淨利潤同比飆升逾70%,從去年同期的15.1億港元增至超過25.6億港元。 建滔股價周五開盤上揚,並在上午交易中上漲9.2%,報HK$28.35。股價年初至今已上漲約50%。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Zhida seeks to recharge its finances

資金告急 摯達科技三度遞表求生

三度遞表港交所的摯達科技,背後反映的是中國電動車產業鏈的集體焦慮 重點: 首季雖融資得7,425萬元,但至5月底現金餘額已消耗逾半 首季虧損按年收窄,業績似有反彈跡象    李世達 作為新能源車產業鏈上的重要一環,電動汽車充電樁製造商上海摯達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之路卻頗為坎坷。近日,該公司第三度向港交所遞表,折射出其背後深層的營運壓力與資金需求。 作為一家電動車智能充電解決方案供應商,摯達科技所處的產業恰好搭上新能源車全球快速普及的浪潮。根據市場研究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顯示,全球電動車銷量持續增長,進而帶動包括充電設施、能源管理系統(EMS)、後台雲平台等相關基礎設施需求高速擴張。摯達科技主攻的正是這個環節,其產品組合涵蓋充電樁、EMS解決方案、雲端後台平台,以及開發中的自動化充電機器人。 儘管需求存在,但公司的業務卻是每況愈下。根據申請文件, 2022年至2024年間,公司收入由升轉跌,分別為6.97億元(9,700萬美元)、6.71億元及5.93億元。同期淨虧損則逐年擴大,分別為2,630萬元、5,853萬元及2.38億元。 去年度淨虧損大幅增加,主要來自經營開支明顯增加,其中,公司銷售及營銷開支達1.15億元,較2023年的9,046萬元上升近27%。一般行政開支亦由7,366萬元升至1.04億元。反映出公司在拓展市場、投入研發及應對金融資產風險時所面臨的沉重財務壓力。 不過,截至今年3月底止的三個月,公司營收為2.17億元,顯著高於2024年同期的1.56億元,虧損則從3,144萬元減少至1,705萬元,顯示某種程度的復蘇趨勢。 不難看出,公司在經歷2024年的調整與壓力之後,正在嘗試重拾增長軌道。其部分改善,來自產品組合的調整與市場布局的改變。 申請文件指出,摯達科技正積極拓展至特選海外市場,例如德國、荷蘭、日本及新加坡等地,並將重點從傳統硬件轉向具有更高毛利潛力的EMS系統與先進充電機器人產品,以期提升整體利潤率與收入穩定性。 手頭現金快速消耗 然而,公司現金流狀況仍令人擔憂。2022年至2024年,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均為淨流出,2024年更由2023年的2,707萬元大幅擴大至1.16億元。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亦逐年下滑,從2022年的2.06億元降至2024年的1.41億元。儘管2025年首季公司透過融資活動獲得約7,425萬元資金,令截至今年3月底止的現金增至1.46億元,但短短兩個月後的5月底,手頭現金又消耗逾半,只剩下7,441.2萬元。 這種「融資即消耗」的資金結構,顯示公司正急需進一步補充資本,支撐其在電動車充電解決方案市場的技術投入與國際擴張計劃。 與同業相比,其市場地位與成長潛力便更顯微妙。以國內龍頭、特鋭德(30001.SZ)旗下的特來電為例,其不僅具備自營運營網絡與品牌優勢,近年亦逐步涉足海外市場,與摯達科技構成正面競爭。此外,星星充電、雲快充等業者則在平台運營與公私合營專案上更具經驗與政府資源。 相較之下,摯達科技的優勢仍集中在技術整合與產品組合多樣性,例如EMS平台與自動充電機器人等創新技術,但即使能有效商業化,在細分市場也將面對一場場硬仗。 目前,全球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仍處於快速擴張階段。根據BloombergNEF預測,到2030年全球將需要超過一億個充電點,對應充電設備的總投資額預計超過2,500億美元。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政府政策也強力推進「新基建」,支持充電樁與能源互聯網建設,加上海外如歐盟、日本亦提出碳中和目標並配套公共充電設施建設,整體產業處於高景氣周期。然而,在高速增長背後,行業也面臨激烈價格戰與產品同質化的困境,對企業的研發能力、資本實力與市場拓展速度提出更高要求。 若從估值角度切入,截至目前市場對類似公司的估值已逐步趨於審慎。部分已上市的同業如能鏈智電(NAAS.US)與特來電,市銷率都在2倍以下。在全球電動車基礎設施建設大勢未變的前提下,公司所走的高技術、高毛利路線具備一定差異化優勢,但現實挑戰亦極為嚴峻:現金流吃緊、負債壓力、利潤難見,仍是刻在其成長故事上的巨大問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