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W.US
Hywin faces redemption issues

这家聚焦房地产相关资产的财富管理公司,其分销的部分产品可能难以兑现收益承诺

重点

  • 海银表示,正处理其分销的一些资产抵押产品的“赎回问题”,引起公司股票被大幅抛售
  • 公司一直依赖与房地产相关的理财产品,并尝试转移至医疗保健服务等其他业务

    

梁武仁

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正迅速影响中国其他经济领域,过去二十年房地产市场一直蓬勃发展,其它行业为了获利,都在房产或相关方面进行投资,现在要承受其结果。部分痛苦正由中国庞大的影子银行体系传播,后者利用理财产品等工具跨行业转移资产。

上周四,提供这类财富管理服务的海银控股(HYW.US)通知股东,正处理自己分销的一些资产抵押产品的“赎回问题”。它表示,“这些产品的资产管理人,无法与相关客户达成延期赎回协议。” 这表明,海银向其客户分销的部分理财产品,缺乏足够的现金来兑现付款承诺。

尽管海银只是分销商,但相关产品的实际持有者,现正向该公司追讨资金。虽然海银没有给出相关产品的太多详细信息,但媒体报道显示它们与房地产公司有关,而房地产公司历来是该公司的主要业务重点之一。

海银的声明并未解释它在此事中的责任。但媒体报道称,其分销的部分理财产品的持有者未能收到付款,这些产品通常是承诺固定收益(类似于银行存款利息)的资产抵押产品。简而言之,产品背后的资产(很可能是房地产)没有足够的现金向投资者支付承诺的收益。于是,现在投资者要求负责分销的海银还款。

虽然尚不清楚涉及多少金额,但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一戏剧性事件,迅速让该公司陷入危机,导致其股价在事件曝光后的两个交易日内下跌了28%。由于市场上流传有关该公司问题的传言,该股甚至在公告发布之前就已经遭受重创。

海银称,“如不能恰当处理这些赎回问题,可能会对公司的声誉、客户关系、业务、财务状况和前景产生严重的影响”,并接着表示,它成立了一个专项小组会来调查此事。

海银是中国最大的房地产抵押理财产品分销商之一,截至今年6月的12个月里,房地产抵押理财产品占,该公司理财产品总价值的28%。这个比例虽然很大,但实际上和两年前的逾58.2%相比,已经大幅减低,反映公司减少对中国房地产行业敞口的风险。

海银分销的产品通常由第三方公司开发并由房地产资产支持。基础资产可能包括房地产或建筑公司的证券化应收账款,以及房地产项目中的实际股权。

在2021年初,首次公开募股前夕,海银广泛宣传其与房地产巨头中国恒大(3333.HK)的关系,而因为行业不景气,恒大目前濒临破产边缘。如今,与房地产行业的关联几乎不再是公司想要讨论的卖点。

充满风险的房地产业务

在讨论截至6月的财年年度业绩的电话会议上,海银的首席财务官乐伟似淡化了公司因大力参与房地产行业而面临的风险。他强调,公司不会投资其分销的产品,也不会对不良资产进行杠化押注。但他没有谈论如果公司分销的理财产品出问题,公司客户可能遭受的损失。

理财产品是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处在官方监管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外的巨大灰色地带,增长迅速。一般情况下,需要新资金的公司,会以有吸引力的收益率(通常超过10%)吸引投资者,而收益往往是以房地产项目所产生的资金支付。

对于那些可能难以从银行借款,或利用传统资本市场的企业来说,理财产品作为一种融资工具,尤其具有吸引力。

由于库存过剩和资金不足,房地产开发商难以完成手里的项目,资金短缺影响他们向理财产品的投资者的兑付能力。最近一个备受瞩目的例子是,恒大在8月宣布,由于缺乏资金,无法兑付理财产品。大约两年前,该公司也曾拖欠付款,引发投资者的抗议。大约在同一时间,另一家房地产开发商佳兆业集团(1638.HK)也陷入了类似的困境。

在这样的环境下,海银一直尝试摆脱房地产抵押的产品,实现多元化。其中一个新领域就是医疗健康服务,海银自己也在直接投资这一领域。

这一新的押注能否带来回报,还有待观察。至少目前,海银医疗保健业务的一个大问题是,它的成本很高,所以根本谈不上盈利。今年前6个月,由于高昂的管理成本和其他各种费用,海银医疗健康服务方面的亏损是该业务收入的两倍多。

自首次公开募股以来,海银的股价已缩水约四分之三,往绩市盈率不足4倍,远低于诺亚财富(NOAH.US; 6686.HK)的7.2倍。后者占有中国独立财富管理市场20%的份额,并一直在积极发展离岸业务。

最近的困难很可能会为海银敲响警钟,提醒它加速从房地产业务的转型。只有这样才可以证明它可以在房地产市场以外的其他领域赚到钱,海银才能慢慢重建其作为财富管理公司的声誉和估值。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中通快递第三季净利增长5% 下调全年业务量指引

物流公司中通快递(ZTO.US; 2057.HK)周三公布,截至9月底止的第三季度,录得收入118.65亿元(16.66亿美元),按年升11.1%,净利润25.24亿元,按年升5.3%。 前三季度计,公司收入345.88亿元,按年升10.29%。净利润64.55亿元,按年微升0.33%。 第三季度,中通快递包裹量为95.7亿件,按年增长9.8%。期内包裹量增长及包裹单价增长1.7%,带动核心快递服务收入增长11.6%。受惠于电子商务退货包裹量的增加,由直销机构产生的直客业务收入增长141.2%。同期毛利率则按年跌6.3个百分点至24.9%。 此外,公司下调了年度指引,将全年包裹量预计由原本的388亿至401亿件,下调至介于382亿至387亿件之间,按年增长12.3%至13.8%。 中通快递港股周四高开,至中午休市报148.4港元,升0.61%。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RLX is a vaping company

雾芯出海虽见成效 市场监管隐忧未消

公司表示,第三季度海外市场贡献了逾七成营收,远高于深具挑战的中国本土市场 重点: 透过在亚洲与欧洲的并购活动,公司第三季度收入大增49%,带动股价上扬 由于营收增幅大于生产成本的小幅上升,公司本季毛利率提高了4个百分点   谭英 王颖(Kate)可说是全球电子烟产业中最具魅力的CEO。她曾任职于滴滴全球、Uber中国及贝恩公司,并拥有哥伦比亚大学MBA。因同事父亲癌症过世,她意识到电子烟能帮助吸烟者摆脱传统纸烟的潜力,遂创立了自己的公司——雾芯科技(RLX.US)。在 2021年全球电子烟热潮高峰时,雾芯科技于纽约上市,市值一度接近350亿美元。 雾芯科技的业务也在同一年见顶,录得85亿元(12 亿美元)收入及20亿元净利。不过,中国当时已开始加强监管电子烟,推出新税项与多项限制,使雾芯科技营收在2023年跌至仅12亿元的低点。正是在这段期间,王颖开始将重心转向海外市场。尽管海外也有监管收紧,但相较于中国的国营烟草垄断市场,海外缺少强力竞争者,环境反而更友善。 而事实也逐季证明王颖的判断正确。最新例证来自雾芯科技上周公布的第三季度业绩:虽然当季收入11.3亿元(1.59 亿美元)仍远低于高峰期,但已按年大增近50%。公司的毛利率亦按年提升4个百分点至31.2%,净利润则上升22%至2.068亿元。 王颖表示:“这份成绩证明我们全球化策略的可扩展性,以及保障我们在电子雾化领域领先地位的卓越技术创新。”她补充,目前公司超过七成收入来自海外市场。 雾芯科技本季度营收大增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今年3月收购的一家欧洲电子烟公司,并首次纳入合并报表。此外,首席财务官陆超表示,亚洲市场同样录得“强劲的有机增长”。 更令投资者振奋的是,雾芯科技宣布每份美国存托凭证(ADS)派发0.1美元的现金股息。连同截至9月30日已回购的3亿美元股份,陆超表示,雾芯科技透过回购与派息已合共向股东返还逾5亿美元。 接二连三的利好消息刺激雾芯科技股价大涨,消息公布后股价劲升10.3%至 2.57美元,成为当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表现最亮眼的股票之一。不过,公司目前 32亿美元的市值,仍不足高峰时的十分之一,但其市盈率(P/E)约31.5倍,仍属相当高。 雅虎财经调查的分析师对雾芯科技普遍持正面态度,尽管公司在几乎所有主要市场都面临严格监管。在五名分析师中,有四人给予“买入”评级,仅一人建议“持有”。 与同业相比,雾芯科技的表现同样突出。生产雾化弹、一次性电子烟及电池的 Ispire Technology(ISPR.US),自2023年4月上市以来市值已蒸发76%,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而以代工为主的思摩尔国际(6969.HK),现时股价仅为上市时的四分之一,但其市盈率(P/E)仍高达约60倍,估值甚至比雾芯科技更高。 中国市场依赖度下降 雾芯科技最新业绩中最令人惊讶的,是其营收重心正快速从原本的中国市场转移。一年前,亚太地区五个国家的收入仍占当季总营收的一半以上。王颖表示,海外市场占比持续扩大,如今中国仅占公司整体收入的 29%。 除了欧洲新子公司的收入外,王颖将本季亮眼表现归功于公司在亚太地区推行的授权连锁零售模式,将独立大型门店整合至“统一品牌体系,提高零售执行力、提升品牌能见度,并强化用户体验”。 在其最大市场之一的印尼,雾芯科技自称是当地封闭式雾化设备的销量领头羊。公司正在推动“零加盟费”的授权连锁模式,并认为这一模式具有庞大发展潜力。根据 ECigIntelligence 数据,2020 年印尼有…

简讯:AI技术赋能 快手三季度盈利大升

短视频平台快手科技(1024.HK)周三公布第三季度业绩,收入355.5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上升14.2%,盈利大幅上升37.3%至44.89亿元。 期内平均日活跃用户超过4.16亿,同比升2.1%,每位日活跃用户平均线上营销服务收入48.3元,同比升11.54%。  线上营销服务收入按年升56.6%至201亿元,主要是借助AI技术,持续升级线上营销投放产品。其他服务增加41.3%至59亿元,主要是由于先进的AI技术及卓越的产品性能带动。至于直播业务,收入同比上升2.5%至95.7亿元, 周五快手开市升2.5%报65.1港元,公司过一年股价从高位回落30%。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Dietary fiber

无糖时代的“隐形配方” 膳食纤维走上中国餐桌

随着全球体重管理、肠道健康与慢病防控需求增长,膳食纤维市场迎来高速扩张期,而涉入缺口巨大的中国,已成为最大消费市场 头豹研究院 在“控糖、控脂、控卡”成为新消费时代关键词之际,膳食纤维正由过去被动摄入的基础营养成分,跃升为主动选择的健康功能原料,正在无糖饮料、早餐谷物、代餐粉及膳食补充剂等产品中快速普及,成为食品创新与功能食品定价的重要标签。 业内普遍认为,膳食纤维作为被营养学界补充认定的“第七类营养素”,在体重管理、血糖控制、肠道菌群维护等多重健康机制上的科学证据愈加明确。其吸水膨胀的特点可增强饱腹感,部分可溶性膳食纤维经发酵可产生短链脂肪酸,有助调节肠道微生态,使其在代谢健康议题日益受关注的背景下需求快速上升。 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膳食纤维市场销售额达到5.14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扩张至10.0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10.03%。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慢性病预防需求提升、功能食品创新加速,以及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消费意识变化。 事实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膳食纤维消费市场。尽管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人每日摄入25至30克膳食纤维,但中国居民平均摄入量仍明显不足,存在显著“摄入缺口”。庞大人口规模叠加健康消费意识崛起,使膳食纤维成为食品企业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抓手。 此外,中国膳食纤维产业产量在2019年起超越北美,跃居全球第一。多家上游企业正加速扩产布局,例如有企业建设年产3万吨可溶性膳食纤维项目已正式投产,反映市场预期的增长趋势。 从产业结构看,膳食纤维上游主要原料包括淀粉、蔗糖、葡萄糖及其深加工产品,受玉米、甘蔗等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较大。中游为关键生产环节,有望凭技术迭代实现成本下降和颗粒品质提升;下游则与食品、饮料、乳制品、烘焙食品与保健品密切相连。 可溶性膳食纤维应用扩散 其中,以菊粉、抗性糊精、β-葡聚糖为代表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因口感较佳、配方适配度高,更受饮料及乳制品企业青睐。在乳酸菌奶中作为活性菌营养源,并用于提升口感;在高纤饮品中提高稳定性和分散性;在烘焙食品中延长货架期、改善结构性,应用持续扩展。 伊利(600887.SH)、蒙牛(2319.HK)等乳业公司已布局含益生元膳食纤维产品,代餐及轻食品牌亦强化“添加膳食纤维”作为价值卖点,显示其功能化特征正重塑配方逻辑及产品溢价能力。 业内预测,未来膳食纤维将从基础营养补充走向系统健康管理,在体重和血糖管理、肠道微生态调节及免疫功能增强等方面形成更明确的功能定位。随着精准营养、老龄化营养和慢病预防的市场需求上升,“膳食纤维+功能食品”有望成为食品工业新一轮竞争焦点。 分析人士指出,膳食纤维赛道具有明确的长期逻辑:需求增长确定性强、应用领域扩展快速、产业链技术迭代驱动降本,但同时也面临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行业竞争加速等挑战。 在健康理念全面转向“预防大于治疗”的趋势下,膳食纤维被视为继蛋白质、益生菌之后最有潜力的功能性原料之一,正成为食品行业通往千亿级蓝海的关键增长曲线。 头豹研究院中国是行企研究原创内容平台和创新的数字化研究服务提供商,拥有近百名资深分析师,联系方式:CS@leadleo.com 本文内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咏竹坊立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