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MC.US 9987.HK
Yum China targets 20,000 stores by 2026

肯德基和必胜客的中国运营商计划将门店数量增加近50%,到2026年达到 2万家

重点

  • 百胜中国在疫情结束后恢复增长,计划到2026年扩大门店规模到2万家
  • 由于经济增速放缓,居民消费日益谨慎,这个计划或许会面临一定压力

    

阳歌

为百胜中国2.0做好准备吧。这是肯德基和必胜客餐厅在中国大陆的运营商百胜中国控股有限公司(YUMC.US;9989.HK)发出的新信号,该公司于上周四公布了一项加速增长计划,要在未来三年将门店数量增加50%,达到2万家。

为了实现这一里程碑,它计划多管齐下,其中很多措施是在疫情期间因应而生的,那是充满挑战的1.0时期,当时公司在“保持韧性”上下足功夫。其中包括通过灵活的门店形式来满足不同类型消费者和不同市场;拥抱新思路;以及深度参与中国快速发展的高端咖啡市场。

公司还计划加大力拓展加盟商模式,而其过去为保持对餐厅运营更强有力的掌控,一直没有进行大规模尝试。

现在,百胜中国的增长期望能否达成,就看中国的14亿消费者了。然而在不确定的经济形势下,消费者似乎正在控制支出。

 “随着公司RGM(业务韧性、业务成长、战略护城河)战略的升级,公司将更加注重增长。通过采用灵活的门店形式以及与加盟商的战略合作,百胜中国将在更多的地区拓展业务布局。”在西安举办的2023年投资者日活动中,百胜中国首席执行官屈翠容向投资界透露。

与2021年举行的上一次投资者日时相比,宏观形势截然不同。当时正值全球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全世界的公司都在努力探究前进方向,这场疫情也给中国带来近年最困难的经营环境。为了在困境中经营,百胜中国在那个时期的重点是保持坚韧、保护供应链及其他运营要素。

但随着疫情的消退,公司的注意力又回到了增长上。

增长计划最重要的部分来自公司的门店网络,投资者日上给出的最新指引显示,公司今年的开店目标已从之前的1,100~1,300家提高到1,400家~1,600 家。其中大多数是肯德基和必胜客,这两个核心品牌占集团90%以上的门店数量。公司还运营着许多其他较小的连锁店,提供火锅和炖锅等更有本土特色的美食,同时还为2020年与意大利高端咖啡品牌Lavazza合作成立的咖啡合资企业,制定了宏伟的计划。

要实现2万家门店的目标,需要在未来三年大幅加快开新店的步伐,因为截至6月底,公司在中国的门店数量只有13,602家。换句话说,从1987年进入中国到2020年达到1万家门店的里程碑,公司用了33年时间。现在,它希望在短短三年内到2026年实现2万家门店的目标。

重拾增长

在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背后,是百胜中国希望在收入和利润方面,恢复到疫情爆发前几年的稳定增长态势。随着疫情的结束,它甚至认为可以通过提高效率的方式来提振增长率,而其中许多提高效率之道,是在疫情期间的1.0阶段锤炼出来的。

公司告诉投资者,接下来的三年里,它的目标年销售额增长率将在高个位数至两位数之间,与2019年(疫情前的最后一年)9%的增长率大致相当或略高。在营业利润方面,公司也设定了类似的增长目标,将比2019年7%的调整后营业利润增长有所改善。公司表示,目标是在期间实现两位数的每股收益 (EPS) 增长,但我们应该注意到,由于非经营性因素,该指标的历史数据波动较大。

投资者对这份积极的增长计划表示了肯定,百胜中国的美股股价在上周最后两个交易日内上涨了9%。今年以来,股价略有上涨。

最近,不少经济指标都反映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包括出口连续四个月下滑、青年失业率创历史新高,甚至有迹象显示中国可能正在陷入通缩。在这样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让消费者打开钱包,可能会成为百胜中国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不过,如果喜欢下馆子的人放弃价格较高的餐厅,转而选择价格更实惠的店铺,百胜中国也有可能从中受益。

公司股票目前的预期市盈率为22倍,略低于麦当劳(MCD.US)的23倍,但与前母公司Yum! Brands (YUM.US)的22倍相若。与国内同行相比,其市盈率介于知名餐饮品牌九毛九(9922.HK)的17倍和海底捞(6862.HK)的25倍之间。

在投资者日活动上,百胜中国重点介绍了提高效率和实现积极目标的几项战略。其中包括:由一个餐厅经理管理多家门店的新模式,目前有30%的肯德基、必胜客门店使用这个模式。公司最近还开始扩大加盟业务,计划未来15%至20%的新店通过加盟商开设,2023年的比例只有11%。

公司同时计划在未来3年内通过股票回购及分红的方式,给予投资者约30亿美元的回报。

百胜中国还对合资公司Lavazza寄予厚望,这个项目因为疫情而推迟,但现在公司希望借助中国的高端饮品热潮来继续推进。因为用4美元以上的价格来购买高端咖啡、奶茶对于中国人来说已经越来越司空见惯。

截至8月底,Lavazza合资公司拥有100家门店,但随着扩张计划恢复,上半年收入较2022年同期大致翻了一番。百胜中国表示,它的目标是大幅加快Lavazza的开店速度,并计划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将该连锁品牌的数量增加十倍,达到约1,000家。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JD Logistics does infrastructure

简讯:京东物流拟收购母公司旗下两项本地配送业务

物流解决方案服务商京东物流股份有限公司(2618.HK)周四宣布,与其母公司京东集团(JD.US; 9618.HK)达成协议,将以2.7亿美元,收购本地即时配送企业达盛与达疆。 京东物流表示,此项收购将完善现有业务矩阵、拓展运营版图,并增强末端配送能力。达盛与达疆在今年上半年扭亏为盈,实现合并净利润7,520万元,上年同期则亏损1.61亿元。 京东物流称:“目标公司过去数月业务表现,均具备商业潜力及可进一步让我们拓展业务机会。” 受收购消息提振,京东物流股价周四收涨3.5%,公司年内累计涨幅温和。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宜明昂科折让13%配股筹3.5亿港元

创新药企业宜明昂科(1541.HK)周四宣布,拟配售2,420万股新H股,约占扩大后股本约5.61%,集资3.51亿港元(4,500万美元),每股配售价14.5港元,较前一日收市价格16.66港元折让约12.97%。 公司表示,所得款项净额估计达约3.45亿元,将用于为在中国进行IMM2510及IMM27M的单一疗法及联合疗法的研发提供资金以治疗实体瘤;为IMM01(替达派西普)的研发提供资金,以及为IMM0306的研发提供资金,补充营运资金与一般企业用途。 宜明昂科日前已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提交IMM2510用于治疗经免疫治疗耐药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三期临床试验的申请。 公司股价周四低开,至中午休市报14.46港元,跌13.21%。不过今年以来公司股价仍升18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微创机器人销售强劲 今年股价爆升2.5倍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三公布,截至公告日止,集团旗下的腔镜、骨科、血管介入等核心产品的订单量,累计超过170台。 当中集团的核心产品“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的订单已超过百台,全球装机近80台,居国产品牌首位。公司强调,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已进入全面加速阶段。 图迈是首个进入海外市场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海外订单突破60台,装机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共40个国家及地区。 周四微创机器人开盘跌近1%报32.86港元,年初至今公司股价升近两倍半。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pre-made food

上菜太快也有错? 预制菜的中国式矛盾

预制菜让餐饮变快,也让信任变薄。从太二到西贝,工业化的餐桌革命能否被以美食自豪的中国食客吞下?    李世达 如今在中国吃饭,一道菜上桌太快,总会有人怀疑它是“预制菜”。 不少知名餐饮集团正面对预制菜的批评。西北菜餐厅西贝莜面村近日被揭发使用中央厨房制作的半成品,引发全网围攻。餐饮行业的标准化神话顿时变成信任危机。中国人对预制菜的反感几乎是条件反射,标准化、工业化的集体制造,是对中国美食文化的侮辱。 但有趣的是,官方风向却完全相反。自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以来,预制菜被定义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冷链物流与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广东更在2025年1月起实施《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要求产品标示制作方式与加热说明,并规划多个产业园。对政府而言,这是供应链升级的缩影——从田间到餐桌,预制菜能缩短流程、稳定品质、减少浪费,还能创造新的就业与出口机会。 只是,政策的推广似乎不对民众的胃口。 当效率尝起来像背叛 同样引起争议的还有红极一时的太二酸菜鱼,有消费者质疑,太二七分钟能上三道菜,认为是使用预制的鱼片与汤底,而非“活鱼现杀”。 太二的母公司九毛九(9922.HK),今年上半年营收下滑10%,净利减少16%,翻台率降至2.2次/天。其中太二直营店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9%。公司股价自年初以来已跌去40%。九毛九与西贝都否认使用“预制菜”——太二强调鱼每日配送、店内腌制;西贝则辩称中央厨房只是“前置加工”。 这正是行业的微妙灰色地带:在官方定义里,经过工业化烹调、包装、加热即食的才是“预制菜”;但在消费者眼中,只要不是“厨师现炒”,就是预制菜。这种认知落差,使标准化变成冒犯。 根据Wind数据与新浪报导,A股市场上31家公司被归类为预制菜概念股,其中约60%的公司在过去一年中出现业绩下滑。2024年,有22家公司的归母净利同比为降。而被称作“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605089.SH),其股价已从高点回落约73%。 那么为何中国仍坚持推动这项争议性产业,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随着餐饮人力成本上升、城镇化推进与食安要求日趋严格,预制菜能提升效率、强化追溯、稳定供应。 对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是“现代食品工业”的一部分——像新能源车或智慧制造一样,是生产力的升级。但问题在于:中国餐饮文化的核心是“现炒现卖”的烟火气。当国家层面公开宣传“预制菜上桌”,对普通食客而言,就像在告诉他:你吃的那碗面,可能是中央厨房加热出来的。这种“去现场化”的推广,反而刺激了心理防线。 中国消费者并非一概排斥预制菜。许多人对麦当劳、肯德基等速食连锁店的操作欣然接受,因为那种工业化效率本就是品牌的一部分,甚至被视为值得称道的特点。但若是一家自诩为“中国美食传承”的餐厅,便会被视为对文化的背离。 这正是预制菜最微妙的矛盾,它是中国餐饮现代化的趋势,却也是中国消费文化最难跨越的情感边界。如果有一天,企业能让消费者在品尝时忘记“预制”两个字,那一天,预制菜或许才真正被“吃进”中国人的心里。 李世达,咏竹坊编辑。他的联络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