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 Huawei preparing a return to 5G smartphones?

據報道,據報道,這家曾經是智能手機的超級明星計劃於今年晚些時候重回 5G 智能手機領域,由中國代工企業中芯國際生產其自主設計的 5G 芯片

重點:

  • 據報道,華為計劃在年底前重新推出5G手機,使用由旗下海思半導體設計、中國領先的芯片製造商中芯國際製造的芯片組
  • 華為智能手機憑借其在中國強大的品牌形象而保住了競爭優勢,但由於未來可能會受到美國的制裁,它仍面臨風險

  

西一羊

5G,還是非5G?

這是去年大部分時間裏一直圍繞著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的一個疑問。有報道稱,這位曾經是智能手機巨星在三年前因為美國的制裁而被迫退出後,可能會重新進入5G智能手機市場。英國《金融時報》早在去年10月就曾報道,華為可能會在2023年重新推出5G手機;而路透社本月早些時候也報道稱,華為預計將在今年年底前重回5G手機市場。

重回5G市場將標誌著華為的捲土重來,該公司在失去最新一代高速無線通信的關鍵美國技術後被迫於2020年退出該領域。但東山再起還遠不確定,我們稍後再來看華為將面臨的種種挑戰。首先來看看,在美國持續制裁的情況下,華為如何實現這樣的回歸。

據路透社援引中國智能手機行業研究公司的說法報道,華為預計將在新設備中使用國產中央處理芯片,取代之前使用的進口芯片。 具體來說,該公司將聘請中國最大的芯片代工企業中芯國際(0981.HK;688981.SH),按照華為自己的芯片設計子公司海思的設計,製造5G芯片。

華為曾經是與蘋果 (AAPL.US) 和三星 (005930.KS) 齊名的領先智能手機品牌,但在2019年5月美國的制裁導致其無法使用高通 (QCOM.US) 等美國供應商的先進芯片後,其手機銷量大幅下滑。 一年後,美國方面進一步收緊限制,禁止國際芯片代工廠製造海思設計的芯片。 最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向全球領先的代工芯片製造商台積電(TSM.US;2330.TW)施壓,要求其停止接受這家中國科技巨頭的訂單。

此後,華為從全球智能手機排行榜的榜首消失。其銷量從2019年的峰值2.4億部開始穩步下降,當時該公司是全球第二大品牌,佔17.6%的市場份額。從那時起,華為的大部分手機都是基於較舊的4G技術的機型,用的是更基礎的芯片,它們不受美國制裁的影響。

該公司試圖進入幾個新的業務領域,以抵消其龐大的智能手機業務產生的巨大損失,尤其是它進入了自動駕駛業務。 但這些努力大多未能獲得太大關注,導致該公司去年和今年一季度收入平平。

瞭解了這一背景後,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恢復5G生產對華為停滯不前的業務意味著什麼,以及它面臨的潛在障礙。值得注意的是,重回5G業務可能一直都在華為的考慮之中,儘管銷售額下降,但它仍不願關閉其龐大且成本高昂的中國零售商店網絡,從中可見一斑。

據多家中國國內媒體報道,本月早些時候,該公司將2023年智能手機出貨量目標從年初的3,000萬部上調至4,000萬部,這一跡象表明其信心不斷增強。一名就職於一家全球領先的研究公司,並且專注於中國市場的分析師告訴咏竹坊,提高目標幾乎肯定是由5G出貨量回升所致。

有競爭力的芯片

華為5G回歸的一大問題在於,中芯國際能否製造出與目前市場上競爭對手的產品抗衡的5G芯片,這些產品大多是由台積電和其他技術更好的芯片代工廠生產的。華為計劃使用中芯國際的N+1工藝生產通常用於5G手機的7納米芯片。雖然美國的限制措施導致中芯國際無法獲得製造7納米芯片的關鍵外國製造設備,但N+1制程允許使用不受限制措施影響的更為簡單的技術來製造7納米芯片。

 「在我們看到最終產品之前,現在判斷這些芯片的競爭力還為時過早,」這位專注於中國市場的分析師對咏竹坊表示。「但華為可能面臨兩個問題:產量和芯片散熱。」

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散熱性可能會得到改善,但低良率(大體上是指每批生產的最終可用的芯片數量)可能會在初期構成最大的挑戰。良率較低的話,會使芯片的單價更貴,這可能會降低華為5G手機與競爭對手產品相比的成本競爭力。

上述分析師預測,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華為5G手機最初的出貨量可能在800萬台至1,000萬台之間,不過確切的時間表尚不明確。

除了芯片,華為還可能面臨自離開 5G 後的幾年裏,智能手機市場發生的變化帶來的種種挑戰。據行業研究公司國際數據公司(IDC)的數據,它的中國本土市場大幅萎縮,今年第一季度出貨量下降11.8%,連續第五個季度出現兩位數的下滑。

造成這種下滑的原因是消費者保留智能手機的時間比以往更長了,IDC預計當前三到四年的換機週期在短期內還將進一步延長。

雖然面臨諸多挑戰,但由於在中國消費者心目中的高端形象,與小米(1810.HK)和Oppo等國內競爭對手相比,華為仍具有較大的競爭優勢。這可能使其能夠繼續瞄準利潤率更高的高端手機市場。

儘管目前沒有5G機型,但最近華為手機越來越受青睞,表明它的品牌忠誠度還是可以的。行業機構Omdia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華為智能手機的全球出貨量達到600萬部,同比增長14.3%,而同期全球五大品牌的出貨量均出現下滑。

但華為的長期前景仍受其無法控制的多重因素的挑戰。今年年初,該公司宣佈其利用內部開發的電子設計自動化(EDA)工具進行芯片設計的能力取得突破。這些工具完全由其自己控制,不依賴第三方軟件和其他未來可能面臨制裁的產品,這使得華為即將推出的5G芯片組的14 納米和更小芯片的設計更具抵御制裁的能力。

歸根結底,華為5G能否回歸,既取決於中芯國際能否繼續提升製造能力,也取決於華為自己在芯片設計方面的技術成果。這使得形勢看上去更加的不確定,因為美國及其盟國正表現得愈發願意收緊對中國公司購買先進芯片製造設備的出口管制,以減緩中國芯片製造的進展。美國進一步收緊限制可能會再次將華為趕出5G舞台,在可預見的未來對其東山再起造成可能致命的打擊。

有超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中國罕王出售澳洲金礦業務交易告吹

從事鐵精礦業務的中國罕王控股有限公司(3788.HK)周三公布,原計劃向內蒙古匯能煤電集團出售旗下澳洲全資附屬公司Primary Gold的交易正式告吹。Primary Gold主要資產包括位於澳洲北領地的Mount Bundy金礦項目。 根據雙方於2024年初簽署的股份出售協議,交易對價為3億澳元(1.97億美元),並以若干先決條件為完成前提,包括買方須於2025年7月1日下午5時前,獲得澳洲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FIRB)出具的無異議通知。然而,中國罕王表示,買方未能如期取得該批准,故公司當日正式向買方及其擔保人發出終止通知,立即終止股份出售協議。 交易告吹意味公司須重新評估澳洲資產的發展方向。中國罕王指出,集團目前正全面檢視金礦業務發展路線,未來將專注優化資源配置,並計劃於短期內對外公布新規劃,以提升資產價值與股東回報。 中國罕王股價周三高開,一度升逾4%,其後轉跌,至中午收市報2.28港元,跌0.44%。年初至今仍累升近200%。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行業簡訊:6月澳門賭收大升近兩成 半年收入1,188億澳門元

澳門博監局周二公布,6月的博彩毛收入為210.64億澳門元(下同)(204.4億港元),按年升19%。不過,按月則微跌0.6%。今年上半年,澳門賭收已達1,187.7億元,同比上升4.4%。 今年初澳門賭收有放緩趨勢,1月賭收更按年下跌5.6%,之後幾個月的賭收增速也是個位數字。直至在5月及6月有回勇態勢,兩個月均錄得超過2,000億元收入。 澳門2024年賭收達2,280億元,今年初政府估計全年賭收是2,400億元,但5月時修訂為2,280億元,現時上半年賭收已達修訂目標的52%,相信今年要達標並沒困難。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hina plays catch-up to U.S. in stablecoin rivalry

中美穩定幣競逐浮上水面

在美國正為鏈上金融制定規則之際,焦慮的中國正透過香港試圖在虛擬貨幣世界中尋求突圍    李世達 近年來,穩定幣憑藉其鏈上支付與清算能力,在虛擬資產市場中扮演越來越關鍵的角色。美國在特朗普總統上任後積極推進穩定幣立法尋求規則主導,中國則透過香港制度改革與中資券商的布局,試圖在這場數位貨幣清算權爭奪戰中打開缺口,令全球貨幣清算的戰場正式延伸至虛擬貨幣世界。 今年4月,美國《STABLE Act》在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獲得通過,要求穩定幣發行商須持有銀行牌照並接受聯邦監管,而另一部更為嚴格的《GENIUS Act》近日也在參議院通過。美國的戰略意圖明確——將USDC、USDT等美元掛鉤穩定幣納入官方體系,鞏固其在鏈上金融中的主導地位。受此推動,Circle(CRCL.US)作為USDC的發行商,其股票在6月初上市至今已漲了3.8倍,進一步強化了市場對美元鏈上清算優勢的預期。 所謂穩定幣(Stablecoin),是一種與特定法定貨幣掛鉤的加密資產,常見如與美元1:1掛鉤的USDT、USDC。其價值穩定性使其成為DeFi、跨境支付、代幣化資產(Tokenized Assets)等場景中的首選清算工具。與比特幣、以太坊等波動性極高的虛擬貨幣不同,穩定幣強調的是可預期、可兌換、可用於支付結算的貨幣功能。 美國穩定幣立法的意義,不僅在於對消費者的保障與反洗錢的監管,更在於將穩定幣納入官方金融清算體系,使其具備跨境支付與資產清算的合規身份。這一步一旦完成,就意味著美元(或其他貨幣)透過穩定幣「駐紮」在全球各個區塊鏈與虛擬資產生態中,無需經由傳統SWIFT或商業銀行網絡。 九成穩定幣掛鈎美元 根據數據提供商CoinMetrics,截至2024年底,全球流通中的穩定幣市值超過1,400億美元,其中逾九成掛鉤美元。這一事實意味著,即使在去中心化的Web3與虛擬資產生態中,美元依然透過穩定幣維持其主導地位。 這對急欲提昇人民幣國際影響力的中國而言,顯然是一場不容忽視的挑戰。 由於中國明令禁止加密貨幣交易與挖礦活動,雖然積極發展數位人民幣(e-CNY),但主要由央行主導,其封閉式設計難以在全球自由流通。在此背景下,中國對美元穩定幣滲透亞洲、非洲等區域市場感到警惕。今年以來,中國官媒多次點名批評美國推進穩定幣立法,稱其本質是構建「數字美元霸權」。 不只是嘴上説說,中國也在展開具體行動。同樣是6月,香港正式通過穩定幣發牌制度立法,並於8月1日起實施,中國透過香港正式邁出參與數字資產國際清算體系的第一步 與此同時,中資券商國泰君安國際(1788.HK)獲准成為首家可於香港提供虛擬資產交易與託管服務的內地背景金融機構,象徵著中國資本開始謹慎試水區塊鏈金融。雖尚未直接涉及穩定幣發行,但結合金管局提供的制度框架與監管路徑,未來推動錨定人民幣的穩定幣並非不可能。 除國泰君安外,包括中信建投、海通國際等其他大型中資券商亦被傳出正在積極研究入局可能性,甚至著手建立虛擬資產平台與風控模型。這種制度與商業的雙向積極,顯示香港可能成為人民幣推動鏈上國際清算的試驗場。 儘管與美國立法方式不同,香港採用的是行政指引與牌照制度,但其針對資產儲備比例、資訊披露、清算透明度的規範已具備完整體系。更重要的是,它容許掛鉤港幣與人民幣的穩定幣發行,為未來更多中資金融機構參與創造制度空間。 目前來看,中國內地放寬虛擬貨幣管制的可能性仍然很低。由於缺乏較為開放的虛擬資產生態與參與空間,中國要追趕美元穩定幣勢必面對不少困難,但在香港或透過特定跨境用途上進一步的放鬆是可能的。透過香港作為特殊金融樞紐,以「受控實驗場」方式發展人民幣穩定幣或其他清算方案,終究不會讓中國在新一波貨幣競爭中缺席。 李世達,詠竹坊編輯。他的聯絡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haoju is an eye hospital

沉寂一年多後 朝聚眼科重啓收購擴張模式?

這家私立醫院及診所運營商宣布了兩項新收購計劃,或標誌著其去年一度沉寂後,公司重返收購賽道 重點: 朝聚眼科宣布,計劃全資收購寧波一家由其控股的眼科機構,同時收購寧夏地區另一家機構70%的股權 公司去年下半年營收縮水,利潤驟降30%,正努力重拾增長    陽歌 對民營醫療機構來說,在中國國家醫保體系外生存,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是中國數千家醫保體系之外的民營醫院及診所經營者近年獲得的教訓,它們試圖通過提供眼科、牙科及整形外科等自費醫療服務盈利。然而,在當前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消費者正收緊非醫保覆蓋的自費醫療項目支出。 伴隨業務停滯甚至出現萎縮,部分企業正試圖通過收購擴張重振股價。朝聚眼科醫療控股有限公司(2219.HK)即為其中一例。該公司周一宣布,計劃收購兩家醫院,分別位於浙江寧波市與寧夏的吳忠市。 兩項收購看似旨在重新吸引投資者關注。2021年IPO時,朝聚眼科一度被寄望成為中國眼科行業分散格局的整合者。上述兩筆交易都缺乏亮點(下文將詳述原因),但更具象徵意義的是,在長達一年多未進行重大收購後,此舉可能標誌著該公司重啓收購模式。 最新公告顯示,朝聚眼科對兩家機構的收購金額都不高,折射出此類機構的盈利困境。其中較大規模的交易,朝聚以1,400萬元(200萬美元)收購寧波博視眼科醫院有限公司37%的股權,該機構整體估值約3,800萬元。 需要指出的是,朝聚眼科原本已持有寧波博視63%的股權,早已是該機構控股股東,並將其納入財報合併範圍。因此,嚴格來說此項交易不構成收購。 第二筆交易則構成實質收購。朝聚眼科將以約500萬元,購得吳忠市雲視康眼科醫院有限公司70%的股權。該作價顯示,這家機構總值僅714萬元(約100萬美元),遠非大額交易。 朝聚眼科公告稱:「本次收購系既定戰略規劃組成部分,公司將進一步整合浙江及寧夏的醫療資源,通過多點布局,增強行業競爭力,擴大市場份額,有效應對市場風險。」 朝聚眼科選在7月1日香港公眾假期前披露交易,投資者反應需待周三開盤後顯現。不過,考慮到交易總額僅2,000萬元(不足300萬美元),市場反應平淡也不足為奇。 民營醫療機構熱度不再 朝聚眼科近期股價表現,反映出整體民營醫療板塊的低迷情緒,其股價年內維持橫盤。該公司總部位於內蒙古,2021年IPO時因有望整合高增長賽道而備受矚目,但此後表現多遜於預期。其港股最新收盤價為2.85港元,較10.60港元的發行價已跌逾70%。 朝聚眼科股價表現絕非個例,其當前9.2倍的市盈率雖顯著低於藥品及醫療器械板塊同業,卻與民營牙科機構現代牙科(3600.HK)9.9倍、醫美連鎖機構完美醫療(1830.HK)10倍估值相當。 IPO之後,朝聚眼科看似一度頗為活躍,走出內蒙古大本營後展開較為激進的收購。截至2021年末上市不久,該公司運營17家眼科醫院及24家視光中心;至2022年,又新增7家醫院及兩家視光中心。 2023年,朝聚眼科延續擴張節奏,新增10家機構(7家醫院+3家視光中心),至當年末,其網絡擴大至31家醫院及29家視光中心。然而,此後擴張戛然而止,去年全年顆粒無收。去年年初,雖宣布以3,680萬元收購北京明玥眼科診所有限公司的計劃(屬較大規模交易),但今年4月披露的年報顯示,這家醫院沒有被合併納入財務報表,表明該交易並未完成。 伴隨併購停滯,朝聚眼科也開始受到中國經濟放緩的影響。去年全年勉力實現2.6%的營收增長,總額達14.1億元。但結合年報及去年上半年數據測算,其去年下半年營收出現0.9%的負增長(上半年則同比增長6%)。 去年,該公司毛利率下滑近兩個百分點至43.5%(2023年為45.4%),反映出在運營成本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就診人次及客單價承壓,導致盈利能力萎縮。 受此影響,該公司去年全年淨利潤同比下降12%至1.86億元(上年同期為2.21億元)。數據顯示,其去年下半年淨利潤同比大跌30%,遠高於上半年降幅8.8%。 朝聚眼科確實擁有充足的併購資金。截至去年末,公司賬面現金達7.81億元,較上年同期的4.63億元大增。最新公告或預示,該公司準備重啓併購模式。若能鎖定優質標的,或可提振其股價,但仍需對當前疲軟經濟環境下財務不穩的資產予以警惕。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