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2.HK

最新:「盲盒」玩具銷售商泡泡瑪特國際集團有限公司(9992.HK)周三公布,今年第一季的整體收益按年持平至增長5%,其中中國內地收益減少5%至10%,但港澳台及海外收益則大增160%至165%。

利好:隨着新冠疫情相關的封鎖措施於去年12月解除後,該公司今年首季在中國內地的實體店銷售回暖,錄得5%至10%的按年溫和增幅。

值得關注:該公司中國內地各銷售渠道中,以抽盒機表現最差,首季錄得40%至45%收入跌幅,而電商平台與其他線上平台的收益也下滑5%至10%。

深度:泡泡瑪特於2010年在北京成立,本來是一家潮流雜貨店,2015年代理日本角色玩偶Sonny Angel後,逐漸轉變為「盲盒」潮流玩具公司。該公司2017年曾在成交稀疏的北京新三板上市,兩年後除牌,並於2020年11月轉到港交所上市,成功集資約50億港元(44億元)。由於新冠疫情重創中國零售業,該公司去年結束過去多年的快速增長,去年營收僅微升2.8%至46.2億元,而且因為銷售及行政開支上升,以致淨利潤減少44.3%至4.76億元。

市場反應:泡泡瑪特的股價周四上升,收市漲3.9%至19.48港元,位處過去52周的中下水平。

記者:何仲尼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Aux makes air conditioners

奧克斯衝刺港交所 低價高增長存隱憂

這家空調製造商憑借低價策略,贏得國內消費者青睞,借助代工模式成功攻下海外市場 重點: 奧克斯去年營收增長20%,憑借國內低價策略與海外代工模式,超越競爭對手 低價策略雖助力這家空調企業擴大市場份額,但也引發質量隱憂,且毛利率顯著低於同業   陳竹 奧克斯電氣有限公司創始人鄭堅江屬牛。三十餘年前創業時,他將公司命名為「奧克斯」,英文 「Ox」的音譯,正是源自中國的生肖傳統。此舉昭示其期盼企業秉承牛的特質:堅韌果敢、篤行致遠。 鄭堅江推動企業上市,試圖向投資者展現與已上市巨頭不同的空調製造商路徑時,多年耕耘終現曙光。上周,奧克斯向港交所遞交更新版上市文件,同時該計劃也獲中國證監會備案通知書,標誌著該公司赴港上市實現雙里程碑。 申港上市是奧克斯曲折上市之路的最新轉折。公司曾於2016年登陸流動性匱乏的北京“新三板”,但一年後摘牌,部分原因是該市場流動性薄弱、融資空間有限。 此後,奧克斯轉戰A股主板,擬於上交所上市。2018年啓動流程後, 2023年6月完成必備的上市輔導階段。然而,奧克斯旋即調整方向,今年1月向港交所遞交首份申請。因半年有效期屆滿,公司近日更新材料重新遞表。 奧克斯聘請頭部投行中金公司擔任獨家保薦人,預示此次募資規模較大,或超1億美元。 低價雙刃劍 奧克斯以激進低價策略聞名,被視作2000年代初中國空調價格戰推手,當時家用空調正值普及浪潮。2001年,公司提出引發行業震蕩的口號:「免檢是爹,平價是娘」,國內媒體對此均有記載。 次年,奧克斯發布白皮書,拆解某型號產品成本結構,指控競爭對手定價虛高,隨即宣佈全線40餘款產品降價逾30%。 這套組合拳既凌厲又高效。當市場主流空調售價約3,500元(近500美元)時,奧克斯產品常低於3,000元。對手猝不及防之際,消費者的積極反響令奧克斯聲名鵲起。 持續低價攻勢,雖未撼動美的(0300.HK; 000333.SZ)、格力(000651.SZ)和海爾(6690.HK)三巨頭的主導地位,但奠定奧克斯高性價比市場認知。奧維雲網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空調線上均價2,775元,線下實體店均價4,306元。奧克斯線上均價僅2,207元,為前五大廠商最低,線下均價也僅2,982元。 當前,經濟處於下行周期,消費者價格敏感度提升,低價策略正為奧克斯創造有利條件。 不過,奧克斯去年營收298億元(41.5億美元),仍不及海爾4,016億元的十分之一。其去年20%的收入同比增速超越海爾8%、美9.4%的逾倍,格力同期則下滑7%。今年一季度,增速小幅提升,營收從73.6億元增至93.5億元,增幅達27%。 過去三年,奧克斯的盈利持續穩健增長,今年一季度淨利潤從7.52億元升至9.25億元,同比增長23%。 低價策略在奪取市場份額同時,也要付出代價。對價格的過度聚焦令品控承壓。2019年,格力曾公開指控,奧克斯多款產品能效與制冷消耗功率未達標準,引發重大糾紛。 更關鍵的是,低價導致毛利率折讓。奧克斯空調毛利率19.2%,顯著低於海爾的23.87%。儘管美的、格力未單列空調毛利,但前者包含空調的智慧家居業務,毛利率達29.97%,後者以空調為主的製造業板塊,毛利率更達32.55%。 為對衝國內增速放緩,奧克斯近年加速拓展海外業務,助力增長。去年,其出口大增41%,海外營收佔比達57.1%,公司將海外銷售定位為未來核心增長引擎。 不過,其海外業務多屬代工生產,產品貼牌銷售。該模式以利潤微薄著稱,進一步解釋了為何奧克斯整體盈利,遜於海內外自主品牌運營更成功的行業對手。 歸根結底,在空調這類成熟行業,高增長與高盈利需並重。奧克斯欲實現長遠發展,須著力打造自主品牌、依託品質而非價格競爭。公司2023年推出高端品牌ShinFlow等舉措值得肯定,即便此舉意味著將與業內巨頭正面交鋒。 此外,公司可發力毛利率更高的中央空調領域,後者廣泛應用於商業建築,家居滲透率仍較低。去年,奧克斯超87%的營收源自家用空調,且多為壁掛機型。中央空調去年毛利率達30.4%,顯著高於家用機型的19.25%,加碼前者將有效提升整體盈利水平。 海外業務需逐步從純代工向自主品牌建設轉型。唯有實現增長、盈利與品質的平衡,奧克斯方能贏得投資者認可,證明其生產的空調不僅「價優」,而且「質優」。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Zhipu shifts IPO strategy amid management turmoil, stiff competition

人事動盪內捲嚴峻 陷困局的智譜謀港上市

原正在進行A股上市輔導的人工智能企業智譜,突有消息指正考慮轉往港股上市 重點: 智譜先後獲多輪融資,估值達400億 公司今年出現大地震,多位高管相繼離任 劉智恒 近期深度求索(DeepSeek)在人工智能(AI)領域大出風頭,被描述為中國力抗老外的神兵利器。然而,在美國Open AI 眼中的勁敵或許另有其人,矛頭直指甚少出現在公眾目光的低調高手—北京智譜華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OpenAI不諱言,智譜在中國對外拓展上扮演關鍵角色,其在海外的業務,以及與中國政府的深厚聯繫,值得國際社會關注。美國政府更在今年1月,將智譜列入貿易限制黑名單。 香港投資者未必認識智譜,但隨著近日一則消息,港股市場開始對智譜的關注。7月中彭博報道,被視為A股市場「大模型第一股」的智譜,雖已啟動內地的上市輔導,但亦考慮將上市地點從內地轉至香港,初步計劃集資3億美元。 語言模型的大神 成立於2019年的智譜,專注開發大型語言模型,創始人來自清華大學的唐傑及張鵬。智譜原屬校企,後脫離獨立,先後歷十多輪融資,投資者星光熠熠,有阿里巴巴、騰訊、紅杉、啟明創投及君明資本等。 不光如此,國家對智譜亦鼎力支持,國企珠海華發、杭州城投及成都高新區,今年3月共投入18億元。市場估計,最近一輪融資後,公司估值400億元。 在內地AI六小虎中,智譜被認為是老大哥,一來成立較早,二來屢獲國家扶持,而公司超大規模語言模型GLM-130B,是2022年亞洲唯一入選斯坦福評測的全球主流大模型。 人事大地震 2023年當Chat GPT忽然爆紅,內地私募或風險基金對AI公司趨之若鶩,爭相捧著資金來敲智譜的大門。不過AI市場的變化,一點也不遜於大模型迭代更新的速率,智譜的光環逐漸褪色,更陷入一場困局。 最近半年公司高管接連離職,本來人事變動在AI行業並非大不了的事情,但智譜的情況仿如地震,年初首席戰略官張闊及專責融資的副總裁曲藤相繼離任後,融資推進就有點困難。二月時,應用AI及合作副總裁李惠子亦離任。到上月,就連COO張帆也宣布離職,據聞是對業務重新劃分有所不滿。市場更傳出智譜AI院的負責人東昱曉也辭任,雖然公司否認,但消息仍不逕而走。 其實在人事變動前,公司的問題已開始浮現,特別是深度求索的面世,殺了專攻大型語言模型的六小虎一個措手不及,作為虎頭的智譜更是首當其衝。 DeepSeek橫空而出 深度求索推出後,市場發覺原來低成本都可以做出好東西,仍在不斷輸血的大型語言模型企業的情況就變得尷尬;投資者質疑,究竟是否仍對大型模型投入海量資金? 六小虎中的百川智能創始人王小川即時轉變戰略,不再繼續投資基礎模型,改攻醫療保健應用。前谷歌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創立的零一萬物,亦表示停止投資開發基礎模型。 事實上,市場的競爭日趨白熱化,智譜也被迫走上降價之路,如GLM-4-Flash的價格每百萬tokens(模型理解和處理文本的計算單位)只收0.06元,但在一年前,每千個tokens收費為 0.5元,可想而知降價幅度是何等驚人。 今年初深度求索發布的DeepSeek-R1,讓智譜平添不少壓力,因為現時許多客戶均傾向於DeepSeek的模型,直接影響智谱的B端業務部署,令智譜要向企業拿訂單時面對更大挑戰。 一方面開源陷困局,另外節流又難做到,畢竟大模型的研發,是需要高額的投入,智譜堅持自研技術,讓情況進一步惡化,據《財經雜誌》報道,2024年公司的收入僅約3億元,但虧損達到20億元。 面對內憂外患,又未能開源節流,智譜暫只能寄望盡快拿到資本市場的上市車票,除可以融到資金外,也可提升公司層次,後續的拓展更有一個大平台支撐。碰巧香港新股市場正藉大熱,特別是AI概念股份更加成市場寵兒,有見及此,智譜除在內地續進行輔導外,也作出兩手準備,不忘香港這個窗口,始終香港都是面向國際的資本大舞台。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Klook prepares to list in US

Klook上市棄港選美 擬籌5億美元勢成集資王

據媒體報道,這家聚焦年輕消費群體的中國香港在線旅行社,正計劃短期提交紐約上市申請,擬籌資最多5億美元 重點: Klook正籌備首次公開募股(IPO),有望成為自霸王茶姬融資4.75億美元以來,今年中資企業在美最大規模的IPO 此次上市可能使這家立足中國香港、專注年輕客群的在線旅行社估值突破30億美元   陽歌 誰說中資企業不再謀求赴美上市? 彭博社周四報道,香港在線旅行社Klook Travel(客路旅行)正籌備申請赴美上市,募資規模或達5億美元。若順利成行,該交易將打破高端茶飲連鎖霸王茶姬4月募資約4.75億美元的紀錄,成為今年中國企業在華爾街最大規模IPO。 公司名稱源於「keep looking」的客路,雖未就融資計劃置評,但其健談的聯合創始人曾透露,考慮在香港或紐約上市,且隨時可推進。包括彭博最新報道在內的多方信源顯示,公司擬募資3億至5億美元。 據彭博報道,公司正與財務顧問推進合作,可能很快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以保密方式提交上市申請。在中資企業日益棄美赴港的背景下,Klook此番赴美IPO堪稱逆勢之舉。 Klook完全具備操盤大規模募資的資質,公司三位聯合創始人中兩位擁有投行履歷,其投資方涵蓋多家全球頂級機構。更重要的是,創始人身為千禧一代,深諳Z世代等核心客群的消費心理。 這使得Klook有望成為年輕旅行者的時尚新選擇,其服務體驗超越Booking(BKNG.US)、Expedia(EXPE.US)等傳統巨擘及攜程(TCOM.US; 9961.HK)、同程旅行(0780.HK)等國內頭部平台的固有模式。 Klook此前披露的財務信息有限,僅確認2023年營收突破30億美元,且在疫情三年困局後,借「報復性旅遊」浪潮實現盈利。公司業務覆蓋美國、中國大陸、中國香港及歐洲、東南亞主要國家、以及印度等全球22個不同市場。 儘管尚未公佈區域營收細分數據,但過往報道顯示其主營亞洲旅遊業務。 雖擬首次公開募股,Klook實為2014年創立的行業老兵。作為公司的聯合創始人王志豪曾在摩根士丹利效力,後與熊小康及曾在花旗銀行任職的林照圍共同創立Klook。 高盛、軟銀、紅杉中國等頂級機構共同參與投資。公司迄今完成八輪融資,募資逾10億美元,最近一次是今年2月獲得維恩資本(Vitruvian Partners)1億美元注資。據此前報道,公司2018年疫情前估值已突破10億美元。 合理估值30億美元? 最新融資後雖未披露估值,但參照其IPO募資目標,及主要國際對手市銷率普遍高於1的現實,30億美元估值具合理性。對標業務形態相近、市銷率1.8的Expedia,Klook以2023年30億美元營收計,估值可達50億美元以上。 我們認為,Klook深耕年輕旅行群體的差異化定位,構成獨特投資價值,該群體更注重旅途體驗而非具體目的地。 儘管年輕客群收入較低,但願意為情感滿足型體驗付費,這特質在中國市場尤為突出。作為Klook核心市場之一,本土消費者在角色扮演、限量潮玩等「穀子經濟」領域投入不菲。 Klook深度佈局社媒獲客,針對歐美用戶主攻TikTok、Instagram,中國市場發力抖音和小紅書。核心策略是啓用關鍵意見領袖(KOL),公司此前稱合作逾20,000名達人,後者通過傭金及贊助旅行獲益,其與TikTok的合作更支持用戶直接在平台完成預訂。 2023年,Klook各平台的全球月均訪問量約7,000萬人次中,約70%為千禧一代及Z世代。 規模方面,Klook在提及的全球在線旅行社中已居前列。按2023年營收計,約為深耕國內客群且高度依賴騰訊的同程旅行的一倍,相當於龍頭攜程的半壁江山。但與熱衷談論國際化卻鮮少披露海外業績的攜程不同,Klook展現更強的全球多元化特徵。 相較全球佈局的主要競品Expedia及Booking(兩者2023年營收分別為Klook的逾3倍和6倍),公司規模仍存差距。 本質而言,Klook實為在線旅遊領域充滿新意的潛力股。總部位於香港賦予其開拓中國市場的獨特通道,同時規避了境外消費者對中資背景的顧慮。其年輕化定位與社媒打法構成差異化優勢,伴隨核心客群年齡增長及消費力提升,未來增長可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iMotion share placement

跨足機器人領域 知行科技一年三度配股

跨足機器人、飛行汽車等領域的知行科技,正在以密集的節奏集資 重點: 這是公司12個月內第三度股份配售,累計集資額約5.3億港元 今年公司積極跨足機器人領域    李世達 如果說一次配股是為了補充彈藥、推進戰略,那麼在一年內完成三次配股,或許就是另一番故事。智能汽車技術企業知行汽車科技(蘇州)股份有限公司(1274.HK),近日宣布一年內的第三度配股集資。如此密集的融資行動,透露的是公司的雄心?抑或是焦慮? 知行科技最新一輪配股於7月13日正式公告,擬配售最多15,495,000股股份,配售價為每股15.22港元,配售價較7月11日收市價16.72元折讓8.97%。集資淨額約為2.31億港元。這筆資金將主要用於四大方向:高階智駕與駕艙一體解決方案研發、研發與生產設施升級、機器人業務併購與研發、以及一般營運資金等。 就在今年2月與去年12月,公司分別完成2.28億港元與7,328萬港元的配股籌資,截至今年6月底,兩次配售尚未動用的淨額分別為8,948萬港元及1,108萬港元。從節奏與規模來看,知行的資金計劃明顯已進入加速期。 跨界布局下的資本壓力 急切的資金需求,源於其快速擴張的發展策略。2025年初,知行成立了全資子公司「艾摩星機器人」,並於5月收購蘇州小工匠機器人過半股權,後者擁有逾60項知識產權,專精於一體化關節模組,應用於人形機器人與機械臂。結合大模型算法與自研模組製造,知行希望以此打開具身智能的應用新局面。 而在飛行汽車領域,早在去年4月知行已與一家中國頭部飛行汽車企業合作,提供一體化自動駕駛解決方案。這類新業務看似與本業相隔遙遠,實則在感知、決策與控制模組上具有技術遷移的高度共通性。此外,知行科技亦於今年3月公告擬收購一間位於德國、專精高安全電子控制系統的供應商,意在補強其域控制器產品的國際化技術深度。 儘管研發與擴張投入增加,但技術成果已開始轉化為訂單。今年5月,知行科技獲得一頭部新能源車企、兩家傳統主機廠與一海外車廠的新定點,涵蓋高階NOA(自動導航輔助駕駛)域控平台與視覺感知模組。 同時知行也在強化核心優勢,在高階自動駕駛域控與中低算力平台部署上均取得成果。其自研BEV+Transformer感知架構已部署於瑞薩V4H等中算力平台,並與地平線征程3、征程6等國產晶片合作,降低對英偉達的依賴。2024年,公司累計交付22.7萬套智駕方案,年增75%;獲得35個新增定點,累計定點達65個,合作車企涵蓋吉利、極氪、奇瑞、東風等。 去年虧損擴大 2024年,知行科技迎來第四個虧損年度。去年公司收入12.48億元,同比僅增2.6%;毛利率卻由9.94%降至7.28%,全年淨虧損按年大增 47.8%至2.88億元。2024年研發開支為2.81億元,較2023年增加 29.56%。若不計研發支出,公司營運基本持平,顯示成本結構壓力依然沈重。 截至2024年底,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4.56億元,去年錄得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現金流出為1.03億元。若考慮到2025年計劃中的研發投入、跨國收購與新業務布局,現金續航力面臨挑戰。這也說明為何公司密集推動配股,以保持戰略執行所需的資金靈活度。 市場反應方面,配股消息公布後,知行科技股價兩個交易日下跌約3.2%,報16.24港元,仍較今年4月的低點高約48%。反映短期資金的壓力對股價形成牽制,但市場仍對其中長期技術落地與成長潛力具有一定信心。目前知行科技市銷率(P/S)約為2.73倍,高於德賽西威(002920.SZ)的1.96倍,但低於黑芝麻智能(2533.HK)的17.85倍,估值仍屬偏低。 知行科技正試圖以技術主導的方式擴張其在AI+汽車、機器人與飛行交通領域的生態邊界,證明自己是一家具技術實力與應用廣度的企業。但對投資者而言,在業績未實現拐點之前,仍應審慎評估其現金流穩健性與新業務轉化效率。若能在機器人與飛行汽車等高潛市場成功複製自動駕駛量產模式,則當前估值或仍具吸引力;否則,頻繁配股帶來的股東稀釋風險與盈利不確定性,將繼續主導股價的走勢。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