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務違約三年後,債權人控制了這個標誌性的服裝品牌,其中國擁有者進軍高端時裝業的努力受挫

重點:

  • 斥資26億美元收購萊卡53%的股權三年半後,債權人上周取得了該公司多數股權,山東如意集團失去了對該時裝品牌的控制權
  • 如意曾短暫涉足全球時裝領域,結果適得其反,未能償還收購SMCP和萊卡等國際品牌的債務

安柯倫

沒有什麼比萊卡更“寬容”的了,這種彈性面料可以舒適地包裹任何東西。但過去幾年,用這種面料生產各種服裝的萊卡公司卻過得並不舒坦。

中國紡織品公司如意集團(002193.SZ)於2019年收購了萊卡公司,但不久之後就拖欠了與這筆收購相關的債務。這引發了一系列瘋狂的事件,直到上周才得以解決,萊卡公司的一份聲明顯示,如意集團失去了該公司的控制權,取而代之的是一批私募買家。

雖然這家公司的主要資產是以光滑的表面和舒適手感著稱的面料,它的這段經歷著實不太平順。

萊卡面料由杜邦公司(DD.NYSE)在20世紀中葉研發的高彈性合成織物聚氨酯烷製成。它最初作為一種舒服合身的內衣和襪子面料而大受歡迎,後來很快被用於製作運動服、壓縮衣,到了21世紀,甚至出現在日常的休閒服裝。

如今,萊卡不僅是一個品牌,還成了任何聚氨酯烷製作的服裝的通用名稱。就像施樂和邦迪等品牌一樣,成為了整個產品類別的代名詞。

山東如意很可能認為,這樣的地位讓收購萊卡成為一宗穩操勝券的交易。但事實顯然並非如此,這反映出一種普遍存在的經驗不足,是許多中國收購大型國際品牌之後走向失敗的原因。

離開杜邦家族之後,萊卡經歷了幾任擁有者,最終來到中國:如意集團2019年斥資26億美元(174億元),從美國的科氏工業集團手中收購了53.5%的股權。

如意集團的起源要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當時它還是名不見經傳的山東濟甯毛紡織廠。成立後的大多數時間裡,這家公司都只生產單調但賺錢的紡織品,並因此站到了使中國成為世界最大服裝製造商的浪潮最前沿。

過去10年,長期擔任董事長、曾經兼任集團總裁的邱亞夫決定邁出下一步,將公司從一家默默無聞的紡織品製造商轉型為國際奢侈品牌擁有者。這樣的擁有者從產品中獲得的利潤遠遠高於製造商,雖然多數中國公司對於昂貴而漫長的品牌塑造過程毫無經驗。

萊卡是如意根據戰略收購的多個時裝品牌之一,此外還有法國品牌SMCPCerruti 1881,以及英國品牌Gieves & HawkesAquascutum在這場收購潮中,如意舉債10億美元,包括瑞士信貸安排的4億美元貸款,用於2019年2月收購萊卡。但在宣佈交易僅三個月後,如意的這筆貸款就違約了。

2019年5月的違約發生一個月後,Debtwire稱,如意的負債總額接近44億美元。問題很快失控,因為如意的日常營運無法產生足夠的現金來履行還款義務。“一系列舉債收購,加上傳統紡織業務的糟糕表現,使如意的槓桿率高,流動性弱,”2019年6月的這份報告稱。

緩慢破滅

違約讓如意集團的奢侈品夢緩慢破滅,隨著該公司的債權人發起訴訟,希望收回他們的錢,公司旗下的品牌開始無以為繼。不到一年後,新冠病毒的爆發讓訴訟程式變得更為複雜,就萊卡來說,它可能只是減緩了如意的夢想幻滅速度——而非停止。

與此同時,萊卡融資交易的一些債權人,聘請了一家重組公司,與這個美國品牌的潛在買家進行談判,以防出現進一步的違約。儘管存在債務問題,但如意集團拒絕出售。相反,它希望如意科技集團,也就是萊卡的實際擁有者,通過在中國“納斯達克式”的科創板上市來籌集資金。

但還沒有來得及上市,如意集團在去年10月再次發生債務違約,這次是與2016年早些時候收購SMCP有關的2.5億歐元(17.2億元)的債券償還。在違約之後,債券持有人控制了 SMCP,解散了其五名來自如意集團的董事成員,並著手組織有序的擁有權交接。

SMCP違約似乎嚇壞了萊卡的債權人,他們正試圖重組2019年違約後仍未償還的債務。幾個月內,包括香港的中國光大控股Tor Investment Management和韓國私募股權公司 Lindeman Partners 及其 Lindeman Asia 子公司,開始著手控制萊卡。

光大控股是一家金融集團,其資產管理和私募股權部門管理著近260億美元的資產,是萊卡收購案背後最大的債權人。Tor Investment是一家規模較小、知名度較低的私人另類資產管理公司,專注於亞太市場。韓國的Lindeman Partners同樣規模不大,管理的資金約為10億美元,在世界各地進行所謂的“另類投資”。

儘管背景各異,這三家私募股權公司還是齊心協力試圖收回投資,並於上周最終獲得了對萊卡的控制權,結束了始於2月份的收購進程。新的大股東財團似乎有意讓萊卡首席執行官朱利安·博恩留任,只是想從如意手中奪取公司的控制權。

“在萊卡公司翻開新的篇章時,我很高興能得到新股東和新董事會的全力支持,”博恩在宣佈這一變化的聲明中說。“這種新的擁有權結構提供了經驗豐富的投資專業人士的必要支援,他們與我們有著一致的長期願景。”

與此同時,如意在全球時裝騷的時刻似乎結束了。來自山東濟寧市政府的支持似乎已經不復存在,與當初希望把如意打造成中國第一個全球奢侈品牌擁有者時相比,邱亞夫現在的姿態要低得多。

萊卡的新擁有者和管理層希望專注於業務,而且似乎有足夠的資源做到這一點,而無需背負如意的巨額債務負擔。“公司的財務狀況很好,”萊卡新大股東的發言人在上周公告中表示。“萊卡擁有長期增長的堅實基礎,我們期待與整個團隊合作,為公司未來的增長提供持續的支援。”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 

新聞

Wynn Macau bets on concerts

好計劃能否打敗壞手氣? 永利澳門殺入演唱會市場

永利澳門業績受贏率下滑拖累,反映高端市場波動風險,公司正押注大型活動中心,試圖以娛樂引流破局 重點: 永利皇宮第二季貴賓廳盈利僅2.8%,遠低於去年同期的4.1% 公司擬興建大型活動與娛樂中心    李世達 在演唱會經濟、簽證便利化等因素帶動下,澳門博彩業迎來一個炙熱的夏天。 官方數據顯示,上半年澳門博彩毛收入達1,188億澳門元(約148.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4.4%。進入暑期檔後,勢頭更為強勁,7月份單月賭收衝上221.3億澳門元(約27.3億美元),按年大增19%,創下疫情後新高,也是自2019年以來的最佳單月表現。 這個增長勢頭讓多家投行紛紛改變預測,繼調高全年增長預測,市場普遍看好今年賭收有望增長7%以上。 然而,身處這波復蘇浪潮中的永利澳門,卻交出一份失望的成績單。永利澳門有限公司(1128.HK)公布,截至6月底止的三個月,錄得收入8.8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微跌0.2%;調整後物業EBITDA按年下滑4.2%至2.54億美元。顯然並未享受整體賭收上漲的紅利。 相較之下,美高梅中國(2282.HK)第二季收入年增9%至11億美元,經調整EBITDA年增2.5%至3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金沙中國(1928.HK)同期收入年增2.5%至17.9億美元,經調整物業EBITDA亦按年升0.9%至5.66億美元。表現都比永利好得多。 拉長到上半年來看,情況也並不樂觀。1至6月,永利澳門收入17.49億美元,同比下降7.1%;EBITDA為5.06億美元,減幅達7.2%。 不如預期的表現也打擊市場信心,績後首個交易日,永利澳門股價大跌7.47%至6.28港元,但受惠於賭收上升濠賭股被看好,該股過去六個月仍升21.24%。 貴賓廳贏率下跌 事實上,澳門旅客消費降級的趨勢仍然存在,但在多場巨星演唱會與通關便利措施帶動下,旅客人數增長持續帶動收入上升。根據澳門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第二季旅客人均非博彩消費額按年減少12.3%至1,950澳門元,但總非博彩消費額仍年增4.6%至182.5億澳門元。 儘管來客變多,但能不能把客人的錢留在自己的口袋裡,卻是另一回事。 第二季,永利澳門來自賭場的收入為7.42億美元,同比上升2.2%,佔同期總收入約84%。雖然收入上升,但贏率正在下滑。財報顯示,第二季貴賓廳贏率約為3.19%,低於去年同期的3.69%及其歷史正常範圍(3.4%至3.6%),中場贏率約為20.2%,亦低於去年同期的22.4%。 在收入佔比更高的旗艦綜合度假村永利皇宮,貴賓廳贏率僅2.86%,遠低於去年同期的4.1%。公司直言,第二季收入主要受貴賓博彩贏率下降拖累,影響金額約1,300萬美元。 與之相比,美高梅中國第二季貴賓廳贏率為3.2%,中場贏率則有24.8%。 加入演唱會爭奪戰 「手氣差」雖是業績下滑的主因,但公司很清楚,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博彩市場,搶奪市佔率的重要性。公司自然不會坐等「手氣」轉順,而是選擇以資本投入重塑業務節奏。 公司公布,今年在澳門的資本開支預計達2億至2.5億美元,主要用於翻新永利澳門酒店塔樓、擴建永利皇宮的「主席俱樂部」貴賓區。另外,公司還計劃在永利皇宮北側興建大型活動與娛樂中心,預計2028年初落成。該中心將集演唱會、展會、娛樂於一體,成為澳門少有的大型綜合活動場地。正式宣告參戰演唱會經濟。 今年以來澳門賭收飆升,已驗證了娛樂活動對流量的帶動作用,演唱會與夏季旅遊結合,為澳門帶來了疫情後最高的單月賭收,永利也從毗鄰的銀河娛樂(0027.HK)及澳門威尼斯人舉辦的演唱會中受益。 永利渡假村行政總裁Craig Billings直言,「我們清楚需要具備帶動娛樂的能力,因此在我們的博彩批給投資承諾中,最大一部分便是活動中心」。面對疫情後競爭激烈的澳門娛樂市場,他形容:「這絕對是每日為市佔率展開的近距離搏鬥。」 從市盈率看,目前永利澳門約為11倍,低於美高梅中國的13.3倍、銀河娛樂的20.4倍及金沙中國的19.9倍,反映市場對其增長潛力仍抱有一定保留。若公司能透過擴建項目、優化非博彩組合,以及提升博彩業務贏率穩定性,或有望在未來數季迎來估值修復,縮小與同業的差距。對投資者而言,現階段或許仍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相對低點。 欲訂閱咏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Dental implant

種牙利潤腰斬 行業轉型求變

中國集採政策延伸至牙科種植體,價格腰斬惠及患者,但衝擊牙科機構盈利模式,迫使行業從追求高利潤轉向質量與可持續發展    頭豹研究院 近年來,隨著中國醫保改革的深入推進,「集中帶量採購」(集採)已從藥品、耗材領域延伸至牙科種植體。「集中帶量採購」是由政府以大規模統一招標的方式,通過以量換價壓低醫療產品價格的政策措施,2018年率先在藥品領域試點,後來擴展至心臟支架、人工關節等高值耗材,如今更延伸至口腔種植體。 以往動輒上萬元一顆的種植牙,對不少中老年人而言是沉重負擔,如今因集採推動,大大降低了民眾負擔,但對於長期依賴高毛利種植牙業務的牙科機構而言,卻意味著一場結構性震動。 頭豹研究院醫療行業分析師呂佳睿指出,集採政策對種植牙市場的衝擊可以說是顛覆性的,它直接打破了行業長期以來的高價模式,將整個產業鏈的利潤空間壓縮到一個更透明的區間。 從終端價格來看,目前種植牙價格普遍降到5,000至7,000元,降幅超過50%,極大地降低了患者的支付門檻,理論上會刺激需求增長。但對牙科連鎖企業來說,這種價格跳水帶來的陣痛非常明顯,過去種植牙業務往往是利潤支柱,毛利率可能高達60%至70%,而現在可能直接腰斬。短期來看,許多中小型診所可能會因現金流壓力被迫退出市場,而頭部連鎖雖可通過規模化運營和多元化服務來緩衝衝擊,但整體利潤率下滑幾乎不可避免。 上游延伸與服務創新 對牙科連鎖企業而言,這既是一場危機,也是一次轉型契機。頭部企業正通過三個維度構建競爭壁壘:向產業鏈上游延伸,如自建加工中心或與國產廠商合作降低成本;數字化轉型,通過AI種植規劃、3D打印等技術提升效率;服務模式創新,如開發「種植牙+牙周治療+定期維護」全週期服務包。市場正出現分化——高端診所轉向複雜種植、ALL-ON-4等高端服務維持溢價,大眾市場則通過標準化操作追求規模效應。 更深層看,這場改革暴露出中國口腔醫療的結構性矛盾:既要解決「看牙貴」的民生痛點,又要維持醫療機構可持續發展。未來政策或需建立差異化支付體系(基礎款集採+高端款自費),或通過醫保個人賬戶改革提高支付能力。單純依靠政策紅利的時代已結束,企業需建立以醫療質量為核心、以患者體驗為支撐的長期競爭力。 呂佳睿稱,未來牙科診所將呈現幾個趨勢。首先,行業將加速分化,形成「高端專科+社區普惠」雙軌制格局,高端市場聚焦複雜種植、正畸等專業技術,社區診所則承擔基礎治療和預防保健功能,通過標準化服務和医保覆蓋實現規模化運營。 其次,增長動能轉向技術創新帶來的效率提升、服務創造的新價值,以及市場下沉釋放的增量空間。兒童早期干預和老年口腔健康兩大細分領域,或成新引擎。 從更深層次看,牙科診所的演變折射出中國醫療服務體系轉型趨勢——從「醫療商業化」走向「商業醫療化」。過去追求快速擴張和高利潤,現在必須回歸醫療本質,探索可持續模型。 對於連鎖機構而言,最大的戰略考驗是如何在規模效應和醫療質量之間找到平衡點。某些連鎖品牌在擴張過程中出現「麥當勞化」傾向,過度標準化導致醫療品質下降;另一些則陷入「小而美」的困境,難以突破增長瓶頸。要破解這個難題,可能需要借鑒「旗艦店+衛星店」的混合模式:在核心城市建立具備教學科研能力的旗艦機構,在周邊區域佈局標準化的衛星診所,通過遠程會診和技術輸送實現資源共享。 頭豹研究院中國是行企研究原創內容平台和創新的數字化研究服務提供商,擁有近百名資深分析師,聯繫方式:CS@leadleo.com 原文刊登於藍鯨財經,記者為屠俊 本文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咏竹坊立場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騰訊音樂第二季多賺43.2%

線上音樂平台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US; 1698.HK)周二公布,截至6月底止第二季,收入84.42億元(11.74億美元),按年上升17.91%,淨利潤24.09億元,按年增長43.22%。 其中,在線音樂服務收入68.54億元,按年增26.36%,得益於在線音樂訂閱收入的強勁增長,以及廣告服務、藝人周邊和線下演出收入的上升;社交娛樂服務及其他收入15.88億元,跌8.53%。毛利率為44.4%,上升2.4個百分點。 另外,第二季在線音樂服務月活躍用戶數為5.5億,按年跌3.2%,付費用戶數為1.2億,按年升6.3%。單個付費用戶月均收入由去年同期的10.7元增長至11.7元。 騰訊音樂港股周三高開12.8%,至中午收市報101.7港元,升15.18%。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毛戈平發盈喜 料中期賺逾6.6億元

美妝品牌毛戈平化妝品股份有限公司(1318.HK)周二發盈喜,預料截至今年六月底止的中期業績,收入約25.7億元人民幣(下同)至2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0.4%至31.9%,實現淨利潤6.65億元至6.75億元,同比上升35%至37%。 公司沒有具體給出業績增長主因,只表示持續為美妝愛好者提供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從而建立具競爭力的品牌價值。消費者對毛戈平作為高端品牌認可度的提升,正持續轉化為業務增長的長期動能,促使整體業績保持穩健增長。 周三毛戈平開市升3.4%報101.5港元,公司自去年上市以來,股價上升超過兩倍。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