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增长缓慢的食品制造商,豪赌豆本豆和美焙辰这两个迎合新一代富裕中国消费者的品牌

重点:

  • 达利食品把赌注押在豆奶品牌豆本豆和高端面包、蛋糕品牌美焙辰
  • 这两个品牌的成功,有助于提升公司的估价,与其他更具认知度的同类品牌相比,该公司的市值仍然相对较低

阳歌

在投资食品企业的时候,知名品牌的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

处于第二梯队的达利食品集团(Dali Foods Group Co. Ltd.,港交所:3799)已经很好地吸取了这个教训。自2015年在香港上市以来,它的股价几乎一直呈横盘微调走势。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家公司对投资者来说就毫无价值。另外,如果它旗下的任何一个品牌在中国庞大的食品市场上大获成功,那自然也有机会获得巨额回报。

该公司刚刚发布了最新的年度财报。报告显示,随着中国经济从疫情带来的极速放缓中反弹,达利的经营情况在2020年下半年有所改善。不出意料的是,投资者对此反应平平,报告发布后的周二早盘尾盘,达利的股价小幅上涨了0.7%。

我们稍后将详细介绍财报数据,其中传递了几个可能吸引投资者的有趣信号。但首先,我们来看看达利与其同行之间的一些估值比较,这能很好地说明在对一家食品企业进行估值时,品牌是多么重要。

达利目前的远期市盈率为13倍,并无出彩之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用未来的盈利预测还是过去的盈利来计算它的市盈率其实并不重要,因为近几年这家公司的利润并没有增长太多。更准确地说,达利2020年的利润比2017年只增长了微不足道的12%。当然,我们也可以更乐观一点,至少这段时间内这个数字没有下降。

相比之下,近期上市的另外两个知名品牌的估值就相当高了。中国瓶装水第一品牌农夫山泉(Nongfu Spring,港交所:9633)目前的市盈率为63倍。而同样受欢迎的金龙鱼食用油的生产商益海嘉里(深交所:Shenzhen:300999)的市盈率为65倍,也很高。全球饮料巨头可口可乐(纽交所:KO)可以说是全球最知名的饮料,目前的市盈率为30倍,处于中等水平。

另一边厢,康师傅控股(Tingyi ,港交所:322)的康师傅品牌在中国几乎是方便面的代名词,它的市盈率为17倍,与达利的数字更为接近。这或许是因为随着收入的提高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方便面在中国正迅速变得过时。

几乎每个食品行业的人都明白,更健康的食品是大势所趋,达利也不例外。它指出,去年中国的这一趋势甚至加速了,因为许多人呆在家里,减少外出就餐,促使他们吃得更健康以避免体重增加。

说了这么多,我们将以达利的营收和利润来结束我们对它的整体分析,然后再深入了解它的最新年报,寻找其未来的潜在利益点。

根据这份最新报告,达利去年下半年的收入增长相当不错,为5.4%,达到108亿元人民币(16亿美元),这相对于上半年8.7%的收入下降来说,是一个不错的转机。当时主要是零食类产品的业绩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其利润也呈现相似的走势,在上半年收缩9.5%后,下半年强劲增长11.7%至19.7亿元。

豆奶和高级蛋糕

看看财报的详细讨论部分就会发现,对于未来,公司在两大领域下了大赌注:豆奶和高档的带包装面包和蛋糕。

豆奶热正好契合了注重健康的潮流,该公司援引第三方数据指出,豆本豆是中国豆奶休闲饮料的顶级品牌之一,占有15%的全国市场份额。在去年发布的中期报告里,它指出:“本集团相信,凭借自身的品牌塑造能力,伴随健康营养的饮食新风潮,豆本豆终将成为达利新的百亿明星品牌。”

另外一个它认为有巨大潜力的品牌是美焙辰,这是一个高档的包装面包和蛋糕系列,在中国很受欢迎,适合“边走边吃的早餐”或者办公场所及朋友到访一起分享的零食种类。这条产品线2018年才推出,似乎瞄准的是一个更为高端的市场。

在财报中,达利指出豆本豆和美焙辰占到了公司去年总销售额的14%,“在2020年巩固行业领先地位”。遗憾的是,财报并没有提供这两个品牌在这一数据上与上年对比的情况。

最后,我们还应该提到公司的股息,对于这类增长缓慢的股票来说,这是对投资者比较常见的诱惑。在这方面,达利将2020年的股息从2019年的0.308港元下调至0.16港元。它没有就股息的大幅下调给出解释,考虑到公司全年的盈利基本没有变化,这样的下调显得有点奇怪。

但即使按照目前的水平,与该公司最新的股价相比,派息比例仍达3.5%,这依旧是比较合理的数字。这当然不是区区小数。而且,来年股息还是有机会上涨到2019年的水平,这意味着近7%,这是一个更具吸引力的派息比例。

不管怎么说,对于仅仅寻求低风险、低回报的投资者来说,仅股息一项就足以吸引他们,如果达利能从新推的主要品牌上掘到金,投资者就还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回报。在这方面,它的豆奶和带包装的高档面包和蛋糕,貌似都是对未来的合理押注。现在,就要看达利是如何做好这两条产品线的市场营销和销售了。当然,消费者将是这些以及其他新举措是否奏效的最终评判者。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Lalamove relaunches IPO

新闻概要:拉拉科技实现两位数增长 海外业务保持高速增长

这家物流服务供应商表示,將重啟香港IPO,计划在进一步拓展中国同城货运市场的同时,加速进军全球物流市场   余特莉 物流巨头拉拉科技控股有限公司(Lalatech)27日提交的最新上市申请文件,文件显示上半年营收及关键运营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海外业务保持高速增长,带动整体收入结构进一步多元化,延续稳健上升势头。 拉拉科技运营两大物流品牌:中国香港及海外市场采用Lalamove,中国內地市场使用货拉拉。公司采用平台模式,通过整合海量承运商资源在线连接商户与司机,满足即时或预约货运需求。其一体化“闭环”平台可管理从下单支付到匹配、追踪及结算的全流程交易。该模式使其成为全球闭环“商品交易总额”(GTV)最大的物流供应商,去年以53.3%的份额主导该细分市场。 公司最新招股书显示其上半年GTV同比增长17.7%,从2024年同期的約50.7亿美元增至約59.7亿美元。当期内全球履约订单量达4.55亿,较去年同期的3.39亿单同比提升34.3%。 拉拉科技上半年营收同样保持强劲增长,同比攀升31.8%至9.346亿美元,经调整利润达2.716亿美元。其海外营收同比增长34.3%至8,890万美元(上年同期为6,620万美元),占营收总额比例由9.3%提升至9.5%。截至6月末,平均月活商户数达1,970万,平均月活司机数为200万。 Lalamove于2013年在中国香港创立,次年即同步进军东南亚及中国内地市场。此后持续拓展其他海外市场,包括拉美、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EMEA)。截至6月末,公司业务覆盖全球14个主要市场逾400座城市,凭借行业经验成功在多地复制其商业模式。公司表示,东南亚及拉丁美洲仍是未来投资布局及提升市占率的核心区域,同时计划今年进军中东等其他市场。 以GTV计,2024年海外同城道路货运市场规模约为中国市场的三倍。据招股文件披露,东南亚和拉美市场2024年合计实现1,243亿美元GTV,预计将以年均4.1%的增速增长,到2029年达1517亿美元。 拉拉科技表示,作为公路货运行业数字化领域的先行者,凭借其技术基础设施优势,公司在深耕核心同城业务的同时,亦可拓展城际货运市场。截至今年6月,超过70%的首次使用城际货运服务的商户是使用其同城货运服务的现有客户。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美的第三季度盈收双升

家电品牌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300.HK, 000333.SZ)周三公布第三季度业绩,收入按年上升10%至1,119亿元,股东应占溢利升9%至118.7亿元。 今年首三个季度,累计收入3,631亿元,同比上升13.8%,盈利上升22.3%至371.4亿元。 公司首三个季度,在新能源及工业技术、智能建筑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的收入,分别是306亿元、281亿元及226亿元,同比增幅分别是21%、25%及9%。 周四,美的集团开盘升0.06%报81.75港元,公司年初至今股价上升9%。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Innovent’s license deal

信达生物达成百亿美元BD  股价为何下行?

这项合作的总金额高达114亿美元,一举刷新了中国创新药单笔对外授权的总金额纪录,其中12亿美元的首付款金额也仅次于三生制药与辉瑞的交易 重点: 信达生物在核心资产IBI363上采取 “Co-Co”模式,共同承担中国区以外的全球开发成本 获得了在美国市场与武田共同商业化IBI363的权利,有望成为第二家在美国拥有团队直接参与创新药销售的中国生物医药公司    莫莉 近期,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对外授权合作(Business Development)交易似乎陷入了一种“叫好不叫座”的怪圈,从7月的荣昌生物到10月的诺诚健华、翰森制药等公司,多笔大额对外授权合作公布后,资本市场的反应普遍冷淡。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创新药头部企业信达生物制药(1801.HK )在上周三达成的超百亿美元重磅大单也未能例外,消息公布后当天股价在高开后迅速走低,最终收盘下跌1.96%。 10月22日早间,信达生物公布一项被业内誉为“历史级”的BD协议:公司与全球制药巨头武田制药(Takeda International, 4502.JP)达成一项涉及三款在研产品的全球战略合作。这项合作的总金额高达114亿美元,一举刷新了中国创新药单笔对外授权的总金额纪录,其中12亿美元的首付款金额也仅次于三生制药与辉瑞的交易。在首付款中还包括武田制药认购的1亿美元的战略股权投资,认购价较协议日期前30个交易日的平均收市价溢价20%。 这笔交易的合作方武田制药是全球知名跨国药企,2024年营收达306亿美元,在美国市场拥有深厚的根基和丰富的商业化经验。无论是首付款比例和总成交金额,还是合作方的过硬能力,信达生物这笔交易可谓货真价实。可是,资本市场却并不买单,消息公布后 信达生物的股价竟然连续两个交易日下跌,累计下跌2%。市场的矛盾表现背后,既有市场对BD交易结构的短期误读,也隐藏着当前生物医药板块整体面临的估值压力。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一创纪录的交易组合的管线产品,信达生物此次将三款核心在研产品 以“打包”形式授权给武田制药。其中,最重磅的IBI363是全球首创的PD-1/IL-2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在PD-1/L1抑制剂之后,IBI363所在的领域被寄予厚望成为肿瘤免疫的下一代基石疗法。IBI363已进入多项注册临床开发,包括一项小细胞肺癌的全球III期注册临床研究,II期临床试验的数据显示优异的疗效和安全性。IBI363已获中国突破性疗法认定,计划于2026年向美国FDA申请加速审批。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IBI363这一核心资产,信达生物并未采取大多数BD常见授权海外权益、收取销售分成的方法,而是采用“Co-Co”模式(共同开发),双方将按武田60%、信达生物40%的比例共同承担IBI363在中国区以外的全球开发成本,尤其在美国市场,双方将进行共同商业化,并按同样比例分享利润或分担亏损。在除大中华区及美国以外市场,信达生物将商业化权益授予给武田制药。 此外,信达生物还将一款靶向CLDN18.2的抗体偶联药物(ADC)IBI343和靶向B7-H3和EGFR的双特异性ADC IBI3001授权给了武田制药。CLDN18.2是近年来消化道肿瘤领域最热门的靶点之一,竞争激烈,武田获得了IBI343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独家权益。IBI3001尚处于临床I期早期阶段,临床前数据显示出广阔且高安全性的治疗窗口,武田则锁定了大中华区以外的独家选择权。 市场担忧“共同开发”成本 股价下行的背后,或许反应了市场对于IBI363 “Co-Co”模式的成本担忧。有观点认为,信达生物仍需承担40%的海外开发成本,需要有持续的、巨大的现金流出,相较于直接将权益卖出、只收取销售分成的“轻资产”模式,Co-Co”模式可能稀释短期利润,显得“不划算”。 但是,市场所不看好的模式恰恰代表了信达生物重视的长远发展,董事长俞德超在电话会议中强调,在“Co-Co”模式中,BD金额不是首要的,未来走向会如何才是关键。这意味着信达生物并非被动等待分成,而是能深度参与全球临床试验设计、决策和执行,这对于一家志在成为全球性生物制药公司的企业至关重要。另一方面,IBI363核心适应症已进入临床后期,后续开发成本的确定性较高,武田承担60%后也能缓解信达的现金流压力。 本次交易的另一大亮点也与共同开发模式直接挂钩,因为信达生物获得了在美国市场与武田共同商业化IBI363的权利,这使其有望成为继百济神州之后第二家在美国拥有团队直接参与创新药销售的中国生物医药公司。这标志着中国药企出海从简单的权益授权,迈向了更深层次的、建立在自身商业化能力基础上的国际合作阶段。 回顾信达生物2025年中期财报,其营收达到59.5 亿元,同比增长50.6%,国际财务报告标准下盈利8.34 亿元,现金流状况持续改善。当前信达生物的市销率约为11倍,而创新药另一大巨头百济神州(688235.SH; 6160.HK; ONC.US)的市销率约为7.5倍,显示前者已得到较高溢价。当12亿美元的首付款落地,信达生物的财务实力将得到极大增强,为其他管线的研发和自身的商业化建设提供充足“弹药”。…

简讯:中兴通讯第三季净利大减87%

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0763.HK; 000063.SZ)周二公布,第三季度收入达289.67亿元(40.8亿美元),同比增长5.11%;但净利润仅2.64亿元,按年大跌87.84%。 前三季度计,收入总额达1,005.2亿元,同比增长11.63%,净利润降至53.22亿元,按年下滑32.69%。期间营业成本大增30.08%至698.11亿元,增速远高于收入增幅。 期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按年减少77.9%至17.77亿元,主要因购买商品、劳务支付的现金增加;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报268.01亿元,按年减少15%。 中兴通讯A股周三低开7.9%,至中午休市报45.95元,跌6.96%。香港股市周三因公众假期休市。该股在深证及港股在过去六个月均上涨近5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