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62.HK
The Chinese restaurant sector is continuing a run of upbeat results and earnings forecasts, with hotpot giant Haidilao saying its profits surged last year.

多家中国内地餐饮企业公布了不错的业绩或发盈利预喜,包括这家火锅连锁集团“一哥”

重点︰

  • 海底捞发盈喜,预计去年净利润同比增长不少于1.7倍,最少有44亿元
  • 在“消费降级”的大前提下,海底捞也部署推出廉价品牌及产品

 

欧美美

经过两年多新冠疫情,内地餐饮业去年终于等到春天,纷纷公布理想的业绩表现。

其中,在中国经营必胜客及KFC的百胜中国(YUM.US; 9987.HK)去年盈利大升87%至8.27亿美元新高、主打酸菜鱼的九毛九(9922.HK)也预期盈利增长不低于813%,深圳上市的全聚德(002186.SZ)也预期由2022年亏损2.78亿元,至2023年转赚5,600至6,600万元。最近,到了火锅一哥海底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6862.HK)发出盈利预喜,预计去年盈利同比大升不低于168%至最少44亿元。

餐饮界巨头业绩改善,无疑是因为去年初中国官方全面撤销“清零政策”,饿了近两年的消费者们终于可以放心外出用膳,令一众餐厅的客流量大幅回升。海底捞在盈喜报告中提到,去年收入预计同比增长不低于33.3%,达414亿元,而盈利增加主要是因为翻枱率提升与运营效率改善。

值得留意的是,海底捞无论是收入或盈利,都已超越疫情前的2019年,分别比当年增长不低于65.9%及71.8%,主要因为管理层的积极扩张策略。

说起海底捞的扩张,创始人兼董事长张勇曾经历最痛苦的至暗时刻,幸好他决定壮士断臂,今天才能走出阴霾。

2020年正值新冠疫情,由于张勇当时认为疫情很快过去,所以趁机快速开店,一年间新增门店多达544家,全球门店一举增至1,298家;到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继续扩充,半年就开了近300家新店,但疫情挥之不去,导致公司财政急速恶化。

直到2021年6月,张勇承认误判形势,直言2020年的扩店计划是“盲目自信”,并于年底启动大规模关店的“啄木鸟计划”,单在2021年年底便关闭260家餐厅,展开裁员行动,以提升运营效率。

到2022年下半年,张勇眼见疫情开始缓和,紧接起动“硬骨头计划”,重开之前关闭的门店,虽然全年只新增24家海底捞餐厅,另有48家恢复营业,但最终成功从2021年的亏损41.6亿元,到2022年扭亏为盈赚13.7亿元。

张勇并没有急于在疫情后扩充,截至去年6月底,中国门店总数为1,382家,比2022年底只增加了11家;他选择专注于加速内部改革,包括下放产品上下架的权力,再将海底捞门店按地区划分,由19名“区域教练”分管,而店长也可以根据本地化需求调整产品和服务。

去年,海底捞推出了各式各样的花式服务吸客,例如部份海底捞分店自发提供了“散场巴士”接送观众:而不少分店则自创多种独特菜式,例如北京、东北区域的“酸菜白肉锅底”,河南的“胡辣汤底”,苏州的“小龙虾炒饭”等,希望以独特化口味留住客人。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去年全国餐饮收入约5.3万亿元,同比上升20.4%,创历史新高,但餐饮同时是“内卷”最严重的行业,海底捞靠修甲、擦鞋、服务员举灯牌为客人唱生日歌等服务杀出一条血路,而去年员工大跳火爆抖音的“科目三”舞蹈,更成为网络热话。

转攻廉价市场

不过,即使扭尽六壬增加客源,也要面对经济增长放缓的挑战。由于内地居民消费力下降,近年出现了“消费降级”的现象,而各大餐饮品牌也打响了消费降级战。例如海底捞推出去服务化的平价品牌“嗨捞”应战,人均消费仅79元,比海底捞便宜逾20%,除了无人唱歌跳舞外,锅底也只有售价19.8元的清油麻辣鸳鸯锅,以及29.8元的川味麻辣鸳鸯锅,而每碟牛肉也只是28元至49元不等,比海底捞便宜超过一半。

经过一连串改革,海底捞去年多个假期的客流均大幅增长,截至去年6月底,其翻枱率同比上升0.4次,至每天3.3次,虽重回3次以上水平,但对比最辉煌时的每天5.2次,仍有一段距离;至于平均单价也有所下降,去年上半年整体单价只有102.9元,比2022年同期的105元减少约2%,市场预计,由于公司去年下半年持续提供折扣优惠,以及推出更多促销活动,预计单价会持续下跌。

海底捞的盈喜公布后,其股价在三个交易日内上涨约4%,预测市盈率16.7倍,稍高于九毛九的15.7倍,但比另一火锅连锁品牌呷哺呷哺(0520.HK)的17.8倍略低。

投资银行及券商大致看好海底捞持续复苏,建银国际表示,其分店在新春假期销售稳定,顾客人数同比大增35%,相信有利因素今年可望持续,认为海底捞股价可以“跑赢大市”,目标价19.7港元。中信证券则称,海底捞今年以来的同店增长领先行业,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19港元。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创新药收入大增 恒瑞医药上半年多赚近三成

医药企业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1276.HK; 600276.SH)周三公布,截至2025年6月底止上半年收入达157.61亿元(21.9亿美元),按年增长15.9%,录得净利润44.50亿元,按年劲升29.7%。 业绩增长主要来自创新药销售及许可收入大幅提升,上半年相关收入达95.61亿元,按年增加26.8%,占总收入逾六成。公司表示,部分新药如瑞维鲁胺、达尔西利等在医保内的使用逐步扩大,带动销售持续走高;同时,早期上市的创新药借新适应症获批亦持续放量。此外,公司从默沙东与IDEAYA Biosciences分别收取2亿及7,500万美元首付款,进一步推动利润增长。 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38.71亿元,其中研发开支32.28亿元,按年升6.3%,占收入比重20.5%。行政、销售及分销开支57.99亿元,增加10.9%,占收入比由38.4%降至36.8%。 恒瑞医药港股周四高开1.2%,至中午休市报77.4港元,跌1.46%。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思摩尔收入升盈利跌 中期赚4.9亿元

主营电子雾化技术的思摩尔国际控股有限公司(6969.HK)周三公布,截至6月底止的中期收入同比上升18.3%至60亿元,但盈利下跌28%至4.92亿元。 公司解释收入上升盈利大跌的原因,主要是期内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开支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同时又加大自有品牌产品的市场开发力度。另外,集团的法律及合规服务相关费用亦大增。 思摩尔周四开盘升0.6%至22.22港元,股价今年以来已升67%。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Investors pile into CANbridge stock

北海康成完成1亿港元战略定增 两个半月股价飙涨逾15倍

罕见病赛道存在患者基数天花板与支付体系瓶颈,需警惕短期估值泡沫风险 重点: 战略合作可大大缓解北海康成的现金流压力,2024年末现金仅剩1050万元 北海康成市值的更大想象空间在于更广阔、支付能力更强的海外市场    莫莉 2025年的港股市场,创新药板块以113%的指数涨幅成为全球医药资产的领跑者,远超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与A股医药板块。在这场资本盛宴中,罕见病龙头企业北海康成制药有限公司(1228.HK)成为涨幅冠军,从5月末的0.136港元到8月14日盘中高点2.30港元,两个半月的股价涨幅高达1,591%,市值亦从不足1亿港元,飙升至突破9亿港元。 北海康成股价在短期内暴涨背后,是三重关键利好的集中释放:5月自研戈谢病新药获批上市并于7月开出首张处方;8月国家医保局“商保创新药目录”初审通过其三款产品,罕见病支付体系破冰在望;同期引入百洋医药1亿港元战略定增,一举缓解现金流枯竭危机。 北海康成最近的一次上涨周期为8月7日至13日,在这四个交易日内,其股价分别单日上涨了7.07%、27.36%、23.7%和25.75%。这一轮大涨的背后是北海康成与青岛百洋医药股份有限公司(301015.SZ)的战略合作。根据双方的协议,北海康成将以每股1.34港元的价格向百洋医药发行总价为1亿港元的股份,百洋医药认购的股份将约占公司现有已发行股本的17.65%,及经扩大后股本的14.99%。 百洋医药的主营业务是为上游药企提供医药产品的品牌运营、批发配送及零售,合作企业包括罗氏制药、阿斯利康、安斯泰来等全球知名药企。除了直接入股北海康成,百洋医药也获得了北海康成在中国内地、香港及澳门特定产品的独家商业服务业务,百洋医药的关联公司还可选择作为上述市场的分销商。 北海康成表示,此次战略股权融资旨在优化其商业化运营模式并增强其商业能力,加速已上市产品的市场渗透。公司尚未明示的是,这场合作亦可大大缓解北海康成的现金流压力。据公司2024年财报​,期内的营收仅8510万元,同比减少约17.3%,而年内亏损高达4.43亿元,同比亏损增加16.84%,期末现金仅剩1050万元。 有望破解支付难题 北海康成在罕见病领域研发实力受到认可,亦有三款获批上市的创新药产品,为何业绩表现如此惨淡?因为罕见病患者的数量少,无法通过规模效应摊薄成本,但罕见病药物的研发成本高导致定价昂贵,国内医保基金优先保障基础疾病,对于治疗费用高昂的罕见病药物报销较少。 以北海康成最新上市的产品维拉苷酶β - CAN103(商品名:戈芮宁)为例,这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针对戈谢病的酶替代疗法(ERT),于5月15日正式获批上市,7月2日开出首个处方,正式进入临床应用。戈谢病是一种遗传性糖脂代谢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属罕见病,过去中国患者只能使用进口药物,一年治疗费用逾百万元,戈芮宁的上市定价对比同类的现有疗法的降价至少在50%以上。但是,戈谢病在中国的患者仅约3,000人,即便大幅降价提高患者的可及性,也难以为公司带来大额营收。 8月12日,国家医保局公布的首批“商保创新药目录”初审名单中,北海康成的戈芮宁、用于治疗黏多糖贮积症的海芮思以及治疗胆汁淤积性瘙痒的迈芮倍三款产品全部入围​​。北海康成表示,此次调整进一步丰富了医保和商业保险对创新药物的覆盖范围,有助于提升罕见病患者的可及性和治疗质量。 “商保创新药目录”是2025年国家医保谈判首次设立的,聚焦创新程度高、临床价值显著但支付压力较大的药品。该目录通过商业保险的补充支付机制,为高价罕见病药物构建了多层次支付通路,或许能化解“患者用不起、企业难回款”的行业困境。 尽管国内罕见病支付体系正在升级,但北海康成市值的更大想象空间在于更广阔、支付能力更强的海外市场。公司透露,正在计划推动戈芮宁出海。当前北海康成的市销率约为8.4倍,同样布局罕见病的荣昌生物(9995.HK;688331.SH)的市销率约为23倍,显示前者的股价曾长期被低估。投资者押注北海康成潜在的重磅BD交易前景,可罕见病赛道存在患者基数天花板与支付体系瓶颈,仍需警惕短期估值泡沫风险。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爱奇艺二季度同比转盈为亏蚀1.4亿

在线视频服务提供商爱奇艺(IQ.US)周三公布,第二季度营收同比下降11%至66.3亿元,并录得净亏损1.337亿元,上年同期实现净利润6,870万元。 公司会员服务营收同比下滑9%至40.9亿元,在线广告服务营收同比下降13%至12.7亿元,内容分发业务营收亦下跌37%至4.37亿元。 据路透社报道,纽约上市的爱奇艺已聘请投行筹备赴港双重上市,拟募集资金2亿至3亿美元。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称,公司计划于第三季度提交香港上市申请,并有望在2026年农历新年前完成。 爱奇艺股价周三收涨0.9%,收报$2.30美元,股份年内累计涨幅达14%。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