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0.HK

绿城中国首四月的销售成绩虽有下跌,但销售金额仍远远抛离多家开发商,成为仅有几家单月销售仍能过百亿的房企

重点:

  • 绿城今年首四个月销售达525亿元,超越龙湖成为民营房企销售一哥
  • 集团能避开内房市场下沉的一劫,全因痛改昔日疯狂借贷发展的作风

    

刘智恒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正当民营房企负债累累,在疲弱楼市叫苦连天的时候,绿城中国控股有限公司(3900.HK)近年表现一枝独秀,这家曾两度频临破产边缘的房地产开发商,早年吃尽高负债的苦头后,痛定思痛一改高杠杆策略,今天非但能成为幸存者,更跑赢一众民营房企,让人始料不及。

绿城刚公布的四月份销售金额达145亿元(20.1亿美元),按年下跌26%,今年1至4月累计销售525亿元,按年亦下跌24.5%。虽然销售较去年跌逾两成,但跌幅相对其它民营房企要低,累计或单月销售亦远高于行业对手。

首季销售民企称王

今年内地房产市场能单月销售过百亿元的开发商寥寥可数,碧桂园(2007.HK)4月销售仅有38.5亿元,保利置业(0119.HK)亦只有56亿元,即使强如龙湖集团(0960.HK),首四个月的销售也是324亿元,同比只是绿城的一半。单计销售金额,绿城暂居民营房企之冠。

近年民企开发商的业绩每况愈下,绿城收入却节节上升, 2021至2023年分别是1,002亿元、1,272亿元及1,314亿元,去年股东应占溢利31.2亿元,按年升13%。

财务情况也远较同业健康,截至去年底止,包括抵押银行存款,集团银行存款及现金达734.5亿元,总借贷1,461.4亿元,净资产负债率只是63.8%,一年内到期的净借贷余额为325.5亿元。

是什么原因,当内地民企开发商都被债务压得抖不过气来,绿城的财务仍然游刃有余,还能在疲弱的楼市获取利润?

两次侥幸逃出生天

箇中原因其实是早历风险,反能及早调整策略,最终避过大难。今天能够傲视同侪的绿城,曾两次走在破产边缘,集团2006年在香港上市后,借助这个金融平台,不断融资疯狂买地扩展,岂料2008年金融海啸,中国经济放缓,绿城面临资金链断裂,那时有传只差一步就将控股权售予中国海外(0688.HK),却获幸运之神眷顾,政府为刺激经济进行4万亿救市方案,银行借贷立时松动,绿城得以逃过一劫。

危机过去后绿城并未汲取教训,续以高杠杆发展,期间公司确能急速壮大,但亦站在风口浪尖,销售稍不如意,随时有翻车之危。到2011年时,内地楼市放缓,绿城问题渐渐浮现,公司负债360亿元,负债比率高达163%。当时市场不时传出绿城破产的声音,时任董事长宋卫平频频在网上解话,问题不断发酵。

直至2012年,宋卫平无奈接受香港蓝筹企业九龙仓(0004.HK)的策略性入股,九龙仓共注资51亿港元,绿城才得以渡过难关。2014年中交建集团购入宋卫平手上24%股权,翌年再增持4.6%权益,至此宋卫平将大股东地位拱手相让。

经一事未必长一智,但经二事就真的不能不引以为戒,绿城不断出售项目,除减省开发资金,亦可套现偿还债项。引入投资者后,过往的急进发展受到制约,特别九龙仓起了一个监控作用,根据双方协议,绿城的净负债比率超过100%时,当有重大投资,若九仓认为对整个财务有影响,可否决掉这一决定。

汲取教训审慎而行

绿城一改勇进作风下,集团的负债急速减低,亦不再以高杠杆发展,因而能在今次内房危机中,有充裕能力去应对。

除了审慎理财外,集团近年亦将发展策略改变,由在全国遍地开花式发展改为集中于优质城市。集团董事长张亚东表示,过去五年,他们只聚焦一二线城市,包括长三角区及北京、上海、杭州等。由于只专注于优质区而放弃三四线城市,代价是在楼市兴旺时未能受惠,影响集团收入。同时,优质地区的拿地成本也相对高,令集团物业销售毛利率由2022年的16.3%,跌至去年的11.3%。

不过亦因为集中一二线优质区,供应量远较小城市来得紧绌,于是楼价得以企得较稳;同时大城市的居民收入相对高,物业销售所受的影响也较低。在目前楼市不景气下,对集团的销售提供了一定保障。

另外,绿城财务稳健,毋需政府协助保交楼或提供借贷,市场对其兴建的项目信心就较大,有意置业的人,会倾向选择绿城的楼盘,因烂尾风险低,不怕最终收不到楼,于是有助其项目的销售。

绿城虽能成为逆市奇葩,但要注意内地楼市供应量仍然庞大,去库存需要一定时间。在大环境不济下,开发商纵有天大本领也难独善其身,但只要能在逆境中生存下来,未来就有机会做大做强。

正如绿城首席运营官李骏早前所言:“最重要是活下去。”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大行科工招股集资近4亿港元

折叠自行车制造商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2543.HK)周一公开招股,发售792万股H股,一成于香港公开发售,每股售价49.5港元,集资3.92亿港元,本月4日截止认购,8日正式挂牌。 公司的自行车销量由2022年的148,956辆,上升至2024年的229,525辆,复合年增长率24.1%。今年首四个月,销量93,398辆,同比上升146.5%。 公司的收入由2022年的2.54亿元增至去年的4.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3%,期内盈利则由3140万元,增至5,230万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9.1%。今年首四个月收入及盈利分别为1.85亿元及2,150万元,同比上升46.8%及69.3%。 集资所得三成用于生产系统现代化及扩大运营规模、三成用于强化经销网络及策略性品牌发展、另外三成用于研发,余下一成作一般营运资金。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Luxshare Precision, Apple’s primary mainland supplier, a 300 billion yuan worth empire built up from ground up

最强果链企业上市 立讯精密从零到3,000亿王国

果链三巨头之一的立讯精密,近日在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市传集资200多亿港元 重点: 2025年首三个月盈利增长31%至34亿元 今年7月更成功收购德国的汽车线缆制造商莱尼   刘智恒 今年香港新股市场火热,中国内地企业竞相赴港上市集资,苹果在内地供链上的三大企业早对港股上市虎视耽耽,蓝思科技(6613.HK,300433.SZ)率先于今年7月登陆港股,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002475.SZ)最近也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冀在炽烈的港股市场上集资,并取得一个具国际地位的融资平台。 立讯精密的故事,绝对传奇与励志,1988年农民出身的王来春,不甘心只当一介农民,更不愿在家乡嫁人而过着平凡的生活,想让生活更丰足,毅然跑到深圳追求新的人生。适逢富士康在深圳设立首座工厂,王来春加入成为一位流水线工人。 王来春做事认真肯拼肯捱,老板郭台铭慧眼识英雌,十年间将王来春擢升为课长,管理千名员工。但一名工头又怎能载得下王来春的雄心。1999年,她与兄长王来胜一起创业,2004年成立立讯精密,那时主要客户就是富士康,2010年时来运到,不光成功在深交所上市,更成为苹果供应链厂家,自此公司业务蒸蒸日上,至今A股上市公司市值达3,000亿元。 立讯精密是一家从事精密智造创新科技的公司,为消费电子、汽车电子、通信与数据中心的全球客户提供精密零组件、模块到系统的垂直一体化开发,以及智造解决方案。 业绩佳市占率高 立讯精密的业绩表现理想,过去三年拾级而上,2022至2024年间,收入分别是2,140亿元、2,319亿元及2,688亿元,期间盈利为105亿元、122亿元及146亿元。截至今年3月底止,收入为618亿元,同比增长18%;赚34亿元,同比增加31%。 公司预计2025年上半年的纯利介乎64.75亿至67.45亿元,同比增长20%至25%。 另外,在市场占有率方面,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4年销量计算,在精密智造解决方案行业中,立讯精密排名全球第四,中国内地排名第一。上市文件又披露,全球平均两部智能手机、每三部智能可穿戴设备,以及每五部智能汽车中,就有一部使用该公司的产品。 布局完善迈向全球化 立讯精密近年在业务及地域布局上续见成效,2016年在越南及多个国家设立生产基地,2019年扩大东南亚产能,完善全球化布局。早于2017年,开始从核心零组件及模块,迈向系统集成的垂直整合,2018年为客户提供自动化解决方案,2022年深化医疗设备的发展。 公司更透过收购合并,壮大各方业务。今年7月完成收购闻泰的ODM业务,以提升消费电子产品定制化的核心竞争力、优化产品组合,以及丰富业务与客户结构。同期亦完成收购莱尼业务,该公司是具百年历史的德国汽车线缆及线束制造商。 经营现金流出 不过,要注意是其经营现金流,过去三年均录得正现金流入,唯独今年首三个月却出现流出66.9亿元。公司解释是预付款及其他应收款增加55.3亿元,存货及合同履约成本又增加34.1亿元。今年开局似乎不大理想,经营活动若未能有现金流入,似乎有点不对劲,往后情况怎样暂未可知,但投资者要多加注意公司公布的变动,究竟是短期还是持续发生的问题? 另外,公司的毛利率并不高,2022至今年首三个月,分别是11.9%、11.1%、10.1%及10.5%,而且有出现持续下滑走势。公司指出,毛利持续走弱,是因产品及解决方案种类繁多,各产品销售价及利润率存在差异,而产品组合的调整,可能导致公司盈利能力出现波动。 虽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而言,立讯精密正处于业绩上升态势,市占率又具有一定优势,同时日渐走向全球布局兼业务多元化,方方面面也展现出优点,公司在港具一定投资价值。7月蓝思科技在港上市,不足两个月股价已升逾三成,目前市盈率约33倍;而立讯精密现时在深圳上市的A股,市盈率只有23倍,并非处于一个较高水平,若香港上市估值维持相若,相信不难获得理想反应。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Baidu does infrastructure

简讯:订单量突破1,400万 萝卜快跑领跑无人驾驶出租车市场并加速全球拓展

百度(BIDU.US; 9888.HK)上周三宣布,截至八月其萝卜快跑(Apollo Go)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累计已完成1,400万单。这巩固了其行业领导地位,未来基金(Future Fund LLC)董事总经理Gary Black近期亦称该公司为“全球无人驾驶出租车领导者”。 财报显示,仅第二季度萝卜快跑完全无人驾驶订单超220万单,同比增长148%。百度表示,其车队迄今累计实现超2亿公里无人驾驶里程,且保持优异的安全记录。与此同时,谷歌Waymo截至今年五月累计付费订单量达1,000万单,并宣布其无人驾驶里程达1亿英里(约1.6亿公里)。 截至六月,萝卜快跑业务版图已覆盖全球16个城市,并逐步扩大公开道路测试范围。八月,百度在迪拜和阿布扎比指定区域启动中东路测。香港是萝卜快跑首个右舵车市场,近期测试已拓展至东涌和南区,推进商业区与住宅区更复杂路况的测试。 百度联合创始人兼CEO李彦宏在上周财报电话会议中表示:“我们在那里(香港)的经验为进军其他右舵车市场提供了宝贵的行业洞察,增强了我们在全球扩展萝卜快跑业务的信心。” 七月,百度与Uber达成多年期合作,计划在亚洲和中东等多个市场部署数千辆无人驾驶车辆。八月又宣布与Lyft在欧洲达成合作,首站覆盖德、英两国,加快推进无人驾驶出行服务的全球布局。 阳歌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hina East Education

受惠职教需求日增 中国东方教育盈收双升

这家职业教育龙头企业上半年营收增长10%,净利润飙升近50% 重点: • 中国东方教育今年上半年营收增长10%,较过去两年的增长率翻倍有余 • 公司受益于中国年轻人对职业培训日益上升的偏好,且后者也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阳歌 职业教育不仅助力中国青年应对严峻就业市场,更为中国东方教育控股有限公司(0667.HK)注入强劲动力。本周发布的最新财报显示,公司几乎所有核心指标均稳步增长,其中净利润增幅近50%。 对投资者更具意义的是,这家公司崛起成为中国职业教育领军者,促使此前低迷的股价强势反弹,52周内累计涨幅逾200%,触及近四年高位。不过,投资者跟风追涨前需注意,职教板块已显现分化格局,龙头股表现强劲,中小同业则持续承压,详细分析见下文。 过往数年间,职教机构在中国庞大教育体系中一度遇冷,因资本竞相追逐K-12学段服务,以及顶尖高校考生的高增长私营企业。2021年监管风波叫停多数K-12学科培训服务,使前者几乎清零;随着中国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后者近期也明显承压。 此消彼长之下,专注烹饪、汽修、计算机维修等实用技能培训的职教机构,反成民办教育领域表现最佳的板块。与触碰监管红线的K-12教培机构不同,职业教育正持续获得政策强力支持。 政策红利直接体现于财报:中国东方教育上半年政府补助金倍增至2,150万元(折合300万美元),上年同期为1,170万元。金额绝对值有限,但显著印证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此类无须偿还的资金既可冲减运营成本,更能直接增厚利润空间。 近期关键政策突破在于,职教机构首获颁发学士学位授权,这是原属传统高校的特权。除象征高等教育类型平等化外,更具实质意义的是,职校毕业生由此获得报考公务员及攻读研究生的资格。 中国东方教育在财报中指出,为应对市场变局,其三年制长期课程的报名占比持续攀升。为使日益趋近传统高校模式的长期培养获得更佳环境,公司正打造多个“职业教育产业园”。此概念实则暗合高校校园的职教版本。 新园区将与遍布全国的234个教学中心(主要是小型教学点)形成互补。目前,四川、山东、贵州、河南四省职教产业园一期已投入运营,江苏、江西两省同类项目也在规划中。 公司强调:“本集团相信职教产业园,将成为增加学生对本集团教育服务需求的主动力,并可在未来达致成本协同效益。” 美容领域的大生意 财报深层数据进一步揭示,中国东方教育整体招生规模加速扩张,但当前疲弱就业环境下,各专业冷热不均。时尚美业板块表现亮眼之际,信息技术(IT)领域竟意外遇冷。 公司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0.2%至21.9亿元(上年同期为19.8亿元),相较过去两年3%至4%的年增速显著提升。期内新生注册量同比增长7.1%至83,521人,学员月均总数增长5.5%至152,817人。 时尚美业作为五大业务板块中的业绩明星,营收几近翻番,学员月均人数增长76%。但该板块营收占比仍较小,最新财报期仅贡献总营收的4%。 烹饪技术作为核心创收板块,贡献近半数营收,该部门营收同比增长11%,学员月均人数增长8.3%。规模较小的西点西餐部门表现更优,营收增长14%,学员月均人数增长18.5%。 信息技术及互联网技术板块成为业绩洼地,期内营收同比下降3%,占公司总营收17%。该板块学员月均人数同比下滑6.8%。 招生规模扩容的同时,营业成本基本持平,表明其实现了师资零扩张下的增量承接。由此推动毛利率从上年同期的53%升至57.3%,最终驱动净利润同比增长48.4%至4.03亿元,上年同期则为2.72亿元。 伴随盈利提升,公司将去年的末期股息从2023年的0.2港元提高至0.22港元,该举措也是投资者青睐度攀升的潜在动因。 需要重申的是,并非所有职教股均享行业需求红利。中教控股(0839.HK)作为另一业内主要参与者,当前市盈率27倍,与中国东方教育30倍估值相近,但后者市值约为前者一倍。规模更小的新高教集团(2001.HK)估值仅2.4倍,民生教育(1569.HK)则几近亏损边缘。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