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0.HK

绿城中国首四月的销售成绩虽有下跌,但销售金额仍远远抛离多家开发商,成为仅有几家单月销售仍能过百亿的房企

重点:

  • 绿城今年首四个月销售达525亿元,超越龙湖成为民营房企销售一哥
  • 集团能避开内房市场下沉的一劫,全因痛改昔日疯狂借贷发展的作风

    

刘智恒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正当民营房企负债累累,在疲弱楼市叫苦连天的时候,绿城中国控股有限公司(3900.HK)近年表现一枝独秀,这家曾两度频临破产边缘的房地产开发商,早年吃尽高负债的苦头后,痛定思痛一改高杠杆策略,今天非但能成为幸存者,更跑赢一众民营房企,让人始料不及。

绿城刚公布的四月份销售金额达145亿元(20.1亿美元),按年下跌26%,今年1至4月累计销售525亿元,按年亦下跌24.5%。虽然销售较去年跌逾两成,但跌幅相对其它民营房企要低,累计或单月销售亦远高于行业对手。

首季销售民企称王

今年内地房产市场能单月销售过百亿元的开发商寥寥可数,碧桂园(2007.HK)4月销售仅有38.5亿元,保利置业(0119.HK)亦只有56亿元,即使强如龙湖集团(0960.HK),首四个月的销售也是324亿元,同比只是绿城的一半。单计销售金额,绿城暂居民营房企之冠。

近年民企开发商的业绩每况愈下,绿城收入却节节上升, 2021至2023年分别是1,002亿元、1,272亿元及1,314亿元,去年股东应占溢利31.2亿元,按年升13%。

财务情况也远较同业健康,截至去年底止,包括抵押银行存款,集团银行存款及现金达734.5亿元,总借贷1,461.4亿元,净资产负债率只是63.8%,一年内到期的净借贷余额为325.5亿元。

是什么原因,当内地民企开发商都被债务压得抖不过气来,绿城的财务仍然游刃有余,还能在疲弱的楼市获取利润?

两次侥幸逃出生天

箇中原因其实是早历风险,反能及早调整策略,最终避过大难。今天能够傲视同侪的绿城,曾两次走在破产边缘,集团2006年在香港上市后,借助这个金融平台,不断融资疯狂买地扩展,岂料2008年金融海啸,中国经济放缓,绿城面临资金链断裂,那时有传只差一步就将控股权售予中国海外(0688.HK),却获幸运之神眷顾,政府为刺激经济进行4万亿救市方案,银行借贷立时松动,绿城得以逃过一劫。

危机过去后绿城并未汲取教训,续以高杠杆发展,期间公司确能急速壮大,但亦站在风口浪尖,销售稍不如意,随时有翻车之危。到2011年时,内地楼市放缓,绿城问题渐渐浮现,公司负债360亿元,负债比率高达163%。当时市场不时传出绿城破产的声音,时任董事长宋卫平频频在网上解话,问题不断发酵。

直至2012年,宋卫平无奈接受香港蓝筹企业九龙仓(0004.HK)的策略性入股,九龙仓共注资51亿港元,绿城才得以渡过难关。2014年中交建集团购入宋卫平手上24%股权,翌年再增持4.6%权益,至此宋卫平将大股东地位拱手相让。

经一事未必长一智,但经二事就真的不能不引以为戒,绿城不断出售项目,除减省开发资金,亦可套现偿还债项。引入投资者后,过往的急进发展受到制约,特别九龙仓起了一个监控作用,根据双方协议,绿城的净负债比率超过100%时,当有重大投资,若九仓认为对整个财务有影响,可否决掉这一决定。

汲取教训审慎而行

绿城一改勇进作风下,集团的负债急速减低,亦不再以高杠杆发展,因而能在今次内房危机中,有充裕能力去应对。

除了审慎理财外,集团近年亦将发展策略改变,由在全国遍地开花式发展改为集中于优质城市。集团董事长张亚东表示,过去五年,他们只聚焦一二线城市,包括长三角区及北京、上海、杭州等。由于只专注于优质区而放弃三四线城市,代价是在楼市兴旺时未能受惠,影响集团收入。同时,优质地区的拿地成本也相对高,令集团物业销售毛利率由2022年的16.3%,跌至去年的11.3%。

不过亦因为集中一二线优质区,供应量远较小城市来得紧绌,于是楼价得以企得较稳;同时大城市的居民收入相对高,物业销售所受的影响也较低。在目前楼市不景气下,对集团的销售提供了一定保障。

另外,绿城财务稳健,毋需政府协助保交楼或提供借贷,市场对其兴建的项目信心就较大,有意置业的人,会倾向选择绿城的楼盘,因烂尾风险低,不怕最终收不到楼,于是有助其项目的销售。

绿城虽能成为逆市奇葩,但要注意内地楼市供应量仍然庞大,去库存需要一定时间。在大环境不济下,开发商纵有天大本领也难独善其身,但只要能在逆境中生存下来,未来就有机会做大做强。

正如绿城首席运营官李骏早前所言:“最重要是活下去。”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手回料中期扭亏为盈 最多赚6.8亿元

保险中介服务提供商手回集团有限公司(2621.HK)周四公布,预计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录得净利润介乎6.6亿(9,200万美元)至6.8亿元,去年同期为净亏损7,500万元,实现转亏为盈。 公司表示,业绩转正主要受惠于向投资者发行的金融工具账面值变动收益,该项收益较去年同期的变动亏损增加约7.95亿至8.15亿元。 然而,期内经调整股东应占净利润预计为5,600万至7,600万元,按年减少约5,000万至7,000万元,主要因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加大、金融消费需求放缓,以及保险业在“报行合一”政策下调整中介经纪费率所致。 上半年收入料介乎5.45亿至5.65亿元,按年减少约1.4亿至1.6亿元;成本及费用则减少约7,500万至9,500万元,跌幅低于收入降幅。 手回股价周五高开,至中午休市报4.93港元,升5.79%。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丘钛7月销售续向好 摄像头模组同比升16%

摄像头生产商丘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1478.HK)周五公布7月的销售数据,上月手机摄像头模组售出3,783.6万件,按年及按月均上升15.9%;指纹识别模组售出1,440.2万件,按年及按月升2.6%及3.6%。 今年首七个月,手机摄像头模组共售出2.2亿件,按年跌10.8%,指纹识别模组累计售出1.087亿件,按年大升48%。 丘钛周五开盘升0.2%报12.7港元,股价自年初以来接近倍翻。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Yeahka targets Japan

拿下日本收单牌照后 移卡能否输出“中国模式”?

移卡攻入日本市场,获得当地信用卡业务资格,揭示其从跨境支付走向本地商业服务的全球战略转型 重点: 公司获得在日本开展在线与线下扫码收单业务的资格 不只服务海外中国游客,而是试图成为当地支付市场参与者    李世达 在日本,电子支付的选择不少,但现金依然是支付主流。根据日本总务省的统计,2024年国内无现金支付比率仅42.8%,且以信用卡(占82.9%)为主,行动支付(如扫码支付)仅占9.6%,大多集中于如PayPay、LINE Pay、Rakuten Pay等本地品牌。这样的市场特性,让外来支付工具难以真正打入日常场景,只能在观光区或特定商户中拥有一席之地。 正是在这样一个高壁垒、低转换的市场中,来自中国的支付科技公司移卡有限公司(9923.HK)选择正面进场。本周,移卡宣布其日本子公司Yeahpay Japan已取得日本《割赋贩卖法》下的信用卡合约业务者注册资格,并同步通过PCI DSS国际安全标准认证,正式获得在日本开展在线与线下扫码收单业务的资格。 牌照让移卡得以从跨境支付“游客模式”,晋升为具备在地清算与商户服务能力的参与者,也揭示了其全球化布局的新阶段。 本地业务“新参者” 移卡此次在日本取得的牌照,与Alipay、WeChat Pay在日本的运营模式有本质区别。Alipay、WeChat Pay主要透过当地收单合作伙伴与商户签约,以“跨境支付”方式接入日本商户,也就是说,当中国旅客使用这些App扫码付款时,实际的结算仍发生在中国本土系统,商户透过当地收单服务商完成结汇。这是一种依赖“游客消费”的辅助性场景,商户也多集中在观光区与连锁零售。 移卡此次获得的是一张真正的“本地经营牌照”,是进入“本地商业支付体系”的门票,可以自主与日本商户签约,建立收单与结算网络,合法串接日本的信用卡支付体系,进行本地清算与商户服务,为商户提供一体化的收单与商业服务平台,服务日本本地消费者与中小企业,而非仅依赖中国游客的流量输入。 这也不难看出移卡的出海策略:不只是服务海外的中国游客,而是试图成为当地支付市场参与者的一员。 然而,日本支付市场远比表面看来更复杂。日本本土市场早已由PayPay、Rakuten Pay、d払い与交通系IC卡如Suica等主导,不仅用户数庞大,还深度整合了电商、电信与积分体系,使消费者黏性极高。与此同时,来自Square与Recruit旗下AirPay等国际与科技型平台,也凭借简易的POS设备与一体化的商户解决方案,占据中小企业市场。 平台生态联动 移卡着眼的,是将其在中国累积的商户服务能力、会员经营与数字广告推广等优势成功移植,或许能在高度饱和的日本市场中,寻找到具备特色的利基切入点。 根据公告,移卡将与其投资企业富匙科技共同推进日本业务发展,并借助其在小红书、大众点评海外版等平台的运营经验,为品牌商家提供“到店+本地生活”整合服务,输出类似中国的商业数字操作系统。富匙科技主要为线下商户提供数字化营运解决方案,已在东南亚地区与超过两万家门店建立合作关系。 更进一步看,若能以“中资电商平台出海的基础设施商”为核心定位,绑定内容、供应链、支付、会员经营等多环节,或许也有望在海外市场突围。 除了日本与东南亚,移卡在今年5月底刚拿到美国亚利桑那州Money Transmitter License(MTL)牌照,以及去年底获得的Money Services Business(MSB)牌照,其海外布局似乎将逐渐迎来收成阶段。…
Techtronic makes power tools

关税战下盈利续增长 创科未来真能独善其身?

尽管这家电动工具制造商高度依赖美国市场和中国的生产力,其今年上半年销售额仍同比增长7.5%,利润同比增长14% 重点: 创科实业称上半年取得稳健的营收与利润增长,并表示处于非常有利位置,能够应对下半年“不断变化的全球贸易政策”带来的挑战 截至目前,这家公司得以规避美国关税冲击,部分得益于其在美国、越南和墨西哥设立的新工厂,对中国原有生产基地形成补充 阳歌 关税冲击?哪里来的冲击? 这正是电动工具制造商创科实业有限公司(0669.HK)最新财报传递的核心信息。这家一度被视为中美贸易战中最脆弱的企业,主要收入源自Milwaukee及Ryobi品牌电动工具,相当比例的产品在中国制造后销往美国。 然而,创科实业今年上半年最新财报未见贸易战影响痕迹。此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国等国家商品施加了多级关税。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数据显示,自特朗普1月就任以来,美国对华进口关税波动剧烈,最近平均水平维持在55%左右。 因主要生产基地设于中国,且约四分之三销售额依赖美国市场,创科实业原本极易受关税冲击。意识到市场担忧,公司今年2月曾发布特别公告称,当时美国关税对其年度业绩影响“微不足道”。 最新财报显示此言非虚。本周二发布的财报表明,公司上半年业务表现亮眼,营收增长7%,利润增幅达14%。在财报中,公司确实提到了“关税”一词,但仅有两次,且都是在指其为降低这一威胁所采取的措施。 值得关注的是,创科实业部分减损策略具短期性特征,主要涉及在关税较低国家建立库存。因此,若中美年内未能达成长期贸易协议,创科实业或将在2026年承受持续高关税压力。 目前,公司尚处顺境,其另一主业是以Hoover品牌吸尘器为代表的清洁产品。相较处境相似的诸多中国企业,创科实业因总部位于中国香港,且高管团队呈现国际化特征而独具特色。 公司正筹备重大人事交接,年迈的联合创始人兼主席霍斯特·帕德威尔(Horst Julius Pudwill)拟退位,由其子等新一代领导者接棒。我们虽不谙悉其内部运作机制,但创科实业最终将总部迁至新加坡,甚至美国以规避地缘风险的可能性,并非天方夜谭,毕竟中美博弈短期内难见缓和。 营收持续增长 当前,创科实业的业务底盘依然稳固。公司销售额同比增长7.5%至78.3亿美元,上年同期为73.1亿美元,较去年全年6.5%的增速略有提升。电动工具贡献95%的销售额,同比增幅达8.3%。 地板护理及清洁业务成半年报短板,该板块收入下降4.8%至4.08亿美元。公司将下滑归因于为提高盈利能力,而对该业务板块进行的优化调整,但并未单独披露该板块的利润率。 区域表现方面,北美地区(主要为美国)销售额同比增长8.1%,增速超过去年全年的5.5%。增长提速至少部分源于关税新政前的抢购潮,消费者赶在特朗普实施关税前提货,以避免未来支付更高价格。 创科实业早先主要依托毗邻香港的东莞生产基地,近年已将制造版图扩展至美国、墨西哥和越南。虽未披露中国产能占比,多份报告预估数据在40%至80%之间。 创科实业正将中国以外全部产能用于供应美国市场,但这显然不足以满足其美国主销区的需求。为此,公司采用特朗普实施关税前在美囤积的零组件进行周转。截至今年6月末,其库存规模从上年同期的40.3亿美元增至42.9亿美元。库存周转天数同比减少一天至103天,正印证其利用战略囤货规避关税的策略。 上半年运营开支增长6.5%,略低于营收增速。这推动期间利润同比增长14.2%至6.28亿美元,上年同期则为5.5亿美元。为彰显前景信心,公司中期股息同比上调15.7%。 公司在财报中表示:“展望2025年下半年,我们处于非常有利的位置,能够应对当前宏观经济和地缘政治环境,以及不断变化的全球贸易政策所带来的挑战”。 公告后两个交易日,公司股价几无波动,显示投资者对业绩既无惊喜也无忧虑。该股当前18倍市盈率处于舒适区间,低于史丹利百得(SWK.US)的22倍,但高于日本同行牧田(6586.T)的16倍。 虽难料中美贸易关系走向,创科实业正竭力传递其置身事外的信号。此说目前或可成立,且公司至今妥善应对了贸易摩擦。但若贸易战持续甚至升级,创科最终仍难独善其身。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