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称,其收入从去年第四季度到今年第一季度录得环比下降,但指出,乌克兰战争正在加速全球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重点:

  • 晶科能源将第一季度收入环比下滑10%归咎于新冠疫情造成的业务中断,但补充说,挑战是“短期的、可控的”
  • 该公司预测今年总出货量将在35GW至40GW之间,意味着它将从竞争对手那里抢夺市场份额

阳歌

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JKS.US; 688223.SH)刚刚发布的两份最新公告,传递出不少信息。公司的盈利状况似乎表明,在这个拥挤的行业摸爬滚打十余年之后,它正在崛起为世界领先的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之一。太阳能行业目前才刚刚开始围绕几家大型企业进行整合。

当中涉及的意义重大,因为随着各国争相部署越来越高效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从而减少碳足迹,该行业有望在未来十年实现爆炸式增长。

晶科能源的行业领先优势在周三发布的第一份重要公告中体现出来,公告称,该公司开发的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高达25.7%,创下了世界纪录。这个消息显然有点自吹自擂,因为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一直在不断提高。该公司甚至指出,之前的纪录25.4%也是自己在去年10月创下的。但对发电厂建设者而言,每一次的提升都会让太阳能比传统的燃煤和燃气发电更有吸引力。

晶科能源在另一份重要公告,即周四发布的更常规的季度财报中提及了这个话题。晶科能源指出,随着西方国家努力摆脱对俄罗斯最大出口产品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乌克兰战争似乎注定会加速太阳能发电设备的安装。

这种依赖在俄乌战争期间频繁表现出来,欧洲国家多次谴责俄罗斯的军事行动,但同时仍然购买俄罗斯天然气。在俄罗斯本周早些时候突然切断天然气供应时,其中两个国家——波兰和保加利亚,已经痛苦地意识到无法两全其美。

 “在欧洲,俄乌战争已经突显了太阳能需求,预计今年年内该需求会持续增加,未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将进一步稳定增长,”晶科能源董事长兼CEO李仙德在季报附带的声明中说。

在一连串新信号的影响下,晶科能源的股价表现相对良好,一周前预先公布部分业绩之后,其股票上涨了2.3%。在宣布了创纪录的转化效率之后,其股价又上涨了10%。在周四最终业绩发布后,其股价出现下跌,可能是由于早期上涨之后的获利止盈。总之,该股票在上周上涨了约5%。今年迄今也上涨了15%——这是许多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做不到的。

在估值方面,晶科能源和在美国上市的同行阿特斯集团(CSIQ.US)的交易价格,似乎仍然低于在其他地方上市的中国同业及非中国同业,这是因为在美上市的中概股目前面临着中美争端引发的退市风险。晶科能源在美国的股票基于2023年盈利预期的市盈率为15倍,阿特斯集团的市盈率为仅为8倍。相比之下,美国龙头企业First Solar (FSLR.US)的市盈率为32倍。在中国上市的竞争对手天合光能(688599.SH)基于2023年盈利预期的的市盈率也高于晶科能源,为23倍。

不断增长的市场份额

说了这么多,我们将在本文的后半部分关注晶科能源的最新业绩,从中似乎可以看到,它在这个快速增长的行业中继续扩大市场占有率。我们将从一些背景数字开始,晶科能源预测今年全球将有250GW的光伏新增装机,比2021年的183GW增加了三分之一以上。

该公司预计将销售35GW至40GW的装机容量,这意味着拥有全球市场约15%的份额。这里我们应该指出的是,这个市场份额可能略高,因为该公司今年的销售预测包括太阳能硅片、电池和组件,而不仅仅是成品。但一个类似的计算显示,晶科去年在全球市场上占有约13.6%的份额,这意味着随着行业的整合,其份额正在增长。

这些数字,再加上该公司在提高转化效率方面的领先地位,似乎预示着晶科能源的长期发展前景良好。不过,短期业绩略显逊色,该公司第一季度出货量为8.4GW,比去年同期增长56.7%,但比上一季度下降13.4%。一季度的收入也环比下降10%,至148亿元(22亿美元)。

 “自3月份以来,中国的疫情防控政策导致物流拥堵,运输能力大幅下降,这进一步增加了成本压力,”李仙德在公告中说。晶科的生产地点相对多元,在中国之外的美国、越南和马来西亚都有设厂。这是回避对中国制造实施反倾销处罚的一个重要因素。过去五六年里,美国和欧洲一直在对中国商品实施反倾销处罚。

但总的来说,晶科能源的大多数生产仍然放在中国,由于实行新冠清零政策,频繁、意外的封锁令很多企业陷入了混乱状态。虽然这在一二季度给晶科能源造成了一些痛苦,但它表示,总体影响应该是“短期的、可控的”。

财报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数字是晶科的毛利率,该公司上季度的毛利率从上年同期的17.1%降至15.1%。该公司将下降归咎于高昂的材料成本,即过去一年多晶硅成本的飙升。但这些价格似乎已经见顶。全球最大多晶硅生产商之一的大全新能源(DQ.US)一周前公布,一季度的平均售价从上一季度的每公斤33.91美元降至32.76美元。

在利润方面,晶科能源最新的净利润从去年同期的2.21亿元降至2,900万元,不过这似乎主要跟部分债务的公允价值变化有关。总而言之,这份财报似乎主要延续了最近的趋势,显示出晶科正在成为整合中的太阳能行业的领导者,该行业将在技术进步和各国急于摆脱化石燃料的推动下加速成长。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从玉智农发盈警料去年盈转亏

从事农业种植及销售的从玉智农集团有限公司(0875.HK)周一发盈警,截至去年底止料由净利润转为净亏损,预计蚀1.3亿元,而2023年则有盈利5,140万元。 公司表示,期内子公司所获得的收益减少,同时又确认贸易应收款减值损失,相反2023年则有贸易应收款减值损失的回拨。 从玉智农周二开市沒起跌,报0.58港元,公司股价在过去一年从高位下跌超过75%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oconut water giant if abandoning Singapore for Hong Kong, while coming up against the IPO deadline in a VAM agreement

椰水一哥if弃星选港 对赌协议要冲死线

椰子水品牌if创立12年,已成内地及香港销量一哥,近期要向资本市场进军 重点: 公司去年盈利按年增长近一倍 对赌协议下,要赶在2026年底前上市   刘智恒 中国饮料市场庞大,卖水的龙头有农夫山泉(9633.HK)及华润饮料(2460.HK)的怡宝,凉茶有加多宝及王老吉、功能饮品以东鹏及红牛为领头羊,至于近几年流行的椰子水,泰国的if已手执牛耳之位。 2013年泰国人Pongsakorn Pongsak创立if品牌,主力生产即饮天然椰子水,并将其引入中国市场。经过12年发展,if母企IFBH Pte.Ltd.计划进军香港资本市场,近日已递交上市申请。 根据申请文件,公司2024年的收入为1.58亿美元,较2023年大升80%。去年盈利3,332万美元,按年劲升98%。公司的收入中,椰子水占比达95.6%;集团去年毛利率,由2023年的35.5上升1.7个百分点至37.2%。 IFBH以轻资产模式运营,委托代工厂负责制造,代工厂要向IFBH认可的椰农及采集商采购椰子水。IFBH通过与各地分销商合作,藉后者的渠道将产品流向市场。至于仓配流程等,则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合作。 赢在一个塑料瓶 If能在市场打出一条光明大道,当然有许多成功要素,但主要一步棋,竟是以塑料瓶装载椰子水。骤眼看你会以为没什么大不了,但当你想明白椰子水的特质,就会发觉这确是一大妙招。 椰子水的卖点是天然健康,清甜解渴,其汁液就像水,以塑料瓶装载,可让消费者直接看到清澈的椰子水,心里就认为从椰子中取出没两样,感觉是天然产品,无添加,更健康。 正如农夫山泉为凸显其水的天然,经常挂在嘴边说自己的工作不就是天然水搬运工;以百分百椰子水为卖点的if,标榜的其实就是把椰子里的水汁装起来卖给你,其营销方法跟农夫山泉强调的卖点如出一辙。 消费者对if的天然卖点极受落,到2020年if已成内地椰子水的一哥,销量更连续五年位居榜首,市场占有率达34%,大幅抛离第二位的竞争对手。在香港市场更是一骑绝尘,自2019年开始,已连续九年销量第一,市占率达到60%。 2026:对赌死线 公司原计划在新加坡上市,最终却急转弯,选择香港作为资本赛道。公司解释,在港上市可提升公司的品牌知名度及企业形象,从而吸引客户、业务伙伴及战略投资者。而且公司的主要市场在内地及香港,港交所与内地的联系紧密,选择香港更为恰当。 去年3月15日,公司与Aquaviva订立股份认购协议,后者同意认购125,000股新股,占扩大股份约11.1%,涉资1,750万美元。同时,Aquaviva亦获IFBH大股东Pongsakorn Pongsak授出一项认沽期权,若IFBH未能于2026年12月31日上市,投资者有权按每年12%的回报率计算,向Pongsakorn Pongsak行使认沽权利。 目前Aquaviva 已解散清盘,并将股份分配予三名股东,分别是淡马鍚旗下的Fullerton、Oasis Partners及10BIF Ltd。 强劲品牌护城河 虽然明年底是上市最后期限,但相信要在死线前完成上市,对IFBH问题不大。首先,其所处的椰子水为饮料中增长最快的市场,根据灼识咨询,在大中华区的销售预计从2024年的10.93亿美元,以19.4%的复合年增长率升至2029年的26.5亿美元。在全球市场上,椰子水亦从2024年的50亿美元,增长至2029年的8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1.1%。 另外,市场方兴未艾,竞争者虽不断涌现,然而if已成功建立饮品的形象,打造了自家的品牌,市场认受性十分强,后来者要分一小杯羹不难,要抢夺if的江山及冲破其护城河,殊实不易。 一个产品有多成功,只要看看市场的模仿者有多少,心里就有一个大概。电商平台上,曾先后出现了TF、LF…

简讯:六福集团3月季度营收下滑 同店销售额跌幅扩大

珠宝零售商六福集团(国际)有限公司(0590.HK)上周四披露,截至3月底的三个月期间,零售收入同比下降1%,同店销售额则下降10%。 公司在港澳市场表现最差,三月当季零售收入同比骤降11%,同店销售额大幅下挫14%。相较之下,中国内地业务表现较好,当季零售收入增长20%,同店销售额上升2%。 报告期内,集团净减少56间门店,总门店数从去年9月底的3,343间缩减至今年3月末的3,287间。 由于复活节假期,香港交易所上周五及本周一休市。六福集团股价年内累计上涨6.6%。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aoCao operates a ride hailing service

证监会开绿灯 曹操出行IPO接近冲线

上周,在首次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一年后,这家由吉利投资的网约车应用程序终于获得中国证监会的境外上市许可 重点: 获得中国证券监管机构的批准后,曹操出行耗时一年的港股上市计划或即将完成 该公司去年上半年收入增长25%,超越竞争对手,在此期间它进军32个新城市,业务版图扩大逾60%    阳歌 汽车巨头吉利一向在最新的驾驶科技与服务领域起步稍晚,但往往能凭借更雄厚的资源与执行力迅速迎头赶上。这点在吉利对标Uber(UBER.US)打造的出行平台曹操出行有限公司身上或许会再次应验。如今,其一度停滞的IPO计划终于接近终点线。 曹操出行一年前首次向香港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请但未能成功,后于去年10月重新提交申请。上周五,中国证监会终于批准了此次上市,清除了主要的监管障碍之一。现在,曹操出行须通过港交所的上市聆讯,此事可能在未来一两个月内完成,这将为其最终上市铺平道路。 届时,曹操出行将加入一个日渐拥挤的赛道,与中国的上市同行一较高下,其中包括规模较小的嘀嗒出行(2559.HK)和如祺出行(9680.HK)。许多人认为,行业巨头滴滴也可能会在不久的未来在香港上市,在2021年因未能通过必要的数据安全审查而在纽约短暂上市后,再次成为一家上市公司。 中等规模的中国投资银行华泰国际、农银国际和广发证券(香港)为此次上市的保荐人,这表明其规模应该相对较大。彭博新闻社此前报道称,此次上市或将筹集数亿美元。 在中国拥挤的网约车行业,2015年成立的曹操出行相对而言是个新手。吉利创始人李书福持有84%的股份,这是其最大的竞争优势之一。吉利是中国最成功的民营车企,旗下目前拥有一系列上市资产,从吉利汽车(0175.HK),到瑞典的沃尔沃(VOLCAR.US)、电动汽车制造商极氪(ZKR.US)、跑车制造商路特斯(LOT.US)和智能汽车技术开发商亿咖通(ECX.US)。 曹操出行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地方在于越来越多地使用自己开发的定制车辆,由吉利旗下公司生产,再由曹操出行将其出售或租赁给司机。这种模式与出租车的方式类似,与多数平台让司机自备车辆的做法不同。 “我们利用吉利体系内庞大的换电站及汽车维修店网络,为司机造就巨大的成本优势,从而提高他们的净收入,”曹操出行在去年10月提交的最新版申请书中表示。“我们的定制车亦为司机优化了经济性及驾驶体验。” 虽然这一策略自2022年才启动,但公司迅速加大投入。2023年,专用车辆占其平台总交易金额(GTV)约五分之一,并于去年上半年进一步提升至26.4%。公司表示,该比例将持续上升,目标是最终为所有司机提供定制车辆。 聚合应用程序 曹操出行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越来越多地使用聚合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整合了许多不同网约车服务平台的服务。这种应用程序在中国越来越常见,它降低了一些资源较少、无力自己开发应用程序的小公司的准入门槛。但这也导致许多小公司进入了市场,从而加剧了竞争。使用聚合应用程序还能降低营销成本,因为大多数此类平台都由知名企业运营,如高德地图和外卖餐饮巨头美团。 曹操出行起初依赖自己的应用程序,但首次接入聚合应用程序不久后,业务便迅速向它们转移。从那以后,通过聚合应用程序完成的网约车订单比例,已从2018年的3.5%上升到2023年的30%。公司表示这一比例将继续增长,预计到2028年达到订单总量的一半左右。 公司指出,聚合应用程序的使用大幅降低了获客成本,在GTV中的占比从2021年的23.6%降至2023年的18.1%。 随着基本商业模式的确定,曹操出行开始了积极的扩张。仅去年上半年,它就进入了32个新城市,截至去年6月,其业务覆盖范围扩大了60%以上,达到83个城市。这使得它在去年上半年实现了25%的营收增长,从一年前的49.4亿元攀升至61.6亿元(8.44亿美元)。相比之下,滴滴去年全年的营收增长要慢得多,仅为7.5%,而如祺出行的营收增长了14%,嘀嗒出行的营收实际上还下降了3.4%。 快速增长也使得曹操出行的营销费用占营收的比例从2021年的7.1%上升到去年上半年的8.4%。在此期间,公司通过降低一般及行政费用和研发费用在营收中所占的比例,部分抵消了这一增长。 这些努力帮助公司在2023年创下有史以来的首次毛利润,去年上半年,其毛利润从上年同期的1.65亿元增至4.29亿元,增长了一倍多。在此期间,公司毛利率从5.8%提高到7.0%,而随着作为仅次于滴滴的第二大参与者地位更加巩固,这个数字似乎还会继续改善。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曹操出行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因为上市文件显示,该行业的顶级参与者(应该是指滴滴)在2023年控制了约75%的市场份额,而它的份额仅占4.8%。 在估值方面,业内其他公司的估值倍数差异很大。像优步(Uber)和Grab(GRAB.US)这样的头部企业目前的市销率(P/S)分别为3.7倍和5.9倍,而如祺出行和嘀嗒出行的市销率则低得多,前者只有0.79倍,后者为1.25倍。我们预计曹操出行应该能够获得更接近头部企业的估值,市销率或许在3倍左右,这将使其估值达到非常可观的400亿元。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