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P Group makes Nasdaq IPO

最新:电子竞技公司星竞威武集团(NIP Group Inc. (NIPG.US))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共发售225万股美国存托股票(ADS),发行价每股9美元,集资2,025万美元。近日,公司进一步行使其选择权,额外出售 182,526 股美国存托股。

利好:成功登陆纳斯达克,让星竞威武成为全球最大的上市电竞公司之一,市值约5亿美元。

值得关注:星竞威武的ADS定价价格区间为9至11美元。

深度:星竞威武于2023年成立,由瑞典的Ninjas in Pyjamas与中国的ESV5(eStar Gaming 的母公司)合并而成。截至去年底,公司在全球拥有约1,600万粉丝,目标是成为“覆盖中国、欧洲和南美市场的全球化电竞集团”。截至去年底,公司已赢取57场一级比赛冠军,并参与全球9大电竞联赛。全球电子竞技市场总值526亿美元,预计年增长率达12.1%,到2027年可达1,020亿美元,星竞威武正在此市场大展拳脚。公司董事长兼联席首席执行官何猷君,曾任 ESV5 的首席执行官,其家族是澳门博彩业的巨企。另外,联席首席执行官Hicham Chahine,曾任Ninjas in Pyjamas的首席执行官。星竞威武去年的收入增长27%至8,370万美元,毛利润几乎翻了一番,达到720万美元。

市场反应 NIP上周五在纳斯达克首个交易日轻微上升,随后周一股价大幅上扬,收市报16.5美元,升83%,成为近期纳斯达克股价表现最理想的新股之一。

记者:阳歌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Chery zooms out of the IPO gate. Now, it needs to show investors its longer-term value

奇瑞冲出IPO起跑线 亟需展现长期价值

这家中国领先的汽车出口品牌于9月25日挂牌上市,融资逾10亿美元,其股价在前三个交易日内累计上涨4% 重点: 奇瑞股票自上周IPO以来取得稳健开局。与其国内最大竞争对手相比,市盈率仍有上升空间。 维持高增速将成为这家车企的首要挑战——正是这种增长态势使其跃居中国汽车出口榜首,并成为今年国内第六大新能源车销售商   阳歌 奇瑞汽车(9973.HK)以发行价区间上限定价成功募资逾10亿美元,成为今年全球最大车企IPO,市场为之振奋。而现在考验真正来临:作为中国本土汽车出口领头羊,奇瑞必须持续向长线投资者证明,为何其仍是在国际巨头与本土劲敌混战的全球汽车红海中的优质标的。 估值维度显示,投资者已给予公司较强信心。但着眼长远,奇瑞须维持令人艳羡的增长动能——近期的出口规模对增长贡献很大。在中国市场饱受产能过剩与激烈竞争困扰的态势下,随着利润率承压,公司还需证明能实现长期盈利。 年内出口量突破关键临界值——占比超总销量一半——已成为奇瑞持续实现强劲双位数增长与盈利的重要支撑。作为中国最早出海的车企之一,公司自2003年起稳居汽车出口榜首。但本土竞争对手亦在全力拓展海外市场,意味着中国车企的海外角逐将日趋白热化。 奇瑞股票上周四登陆港交所首日收涨3.8%。此次上市共募资91.5亿港元(11.8亿美元),获得本地与国际投资者踊跃超额认购。 上市三天后,该股收报32.02港元,较30.75港元发行价上涨4.1%,对应市值约240亿美元。参照来看:国内龙头车企上汽集团(600104.SH)与奇瑞体量相当,市值约1,940亿元人民币(270亿美元);美国巨头通用汽车(GM.US)580亿美元的市值则超出奇瑞两倍有余。  但按市盈率衡量,基于2024年利润的约12倍估值而言,奇瑞仍有上升空间——因为国内另两家头部民营汽车产商的市盈率,比亚迪(1211.HK; 002594.SZ)港股为22倍、吉利汽车(0175.HK)为20倍。 这样的对比显示了奇瑞向同行更高估值水平靠拢的向上空间,但这仍意味着奇瑞需保持基本面稳健以证明其长期潜力。随着奇瑞开启上市公司新征程,任何失误都可能对该潜力构成压力。 出口劲旅 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八个月奇瑞位居中国汽车销量第五。其同期销量同比劲增22%至860,126辆——在前十厂商中增速位列第二(多数厂商增速不足12%)。 据其微信公众号月度销量快报:8月奇瑞汽车销售的242,736辆汽车中,主品牌奇瑞占比约三分之二,另一主力品牌捷途(Jetour)贡献约22%。总部位于安徽的奇瑞汽车贡献了其母公司奇瑞集团约95%的销量,旗下还拥有星途(Exeed)、iCar、智界(Luxeed)等品牌。 出口与新能源车的双重优势构成奇瑞最核心的竞争壁垒——这也正是中国车企增长最迅猛的两大领域,也是对投资者最大的吸引力所在。 8月奇瑞集团出口量同比增长32.3%至129,472辆创单月新高,海外销量首次超越国内,占当月总销量242,736辆的过半份额。为推进出海战略并抵御未来贸易风险,公司已在马来西亚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并于越南和泰国新建合资工厂。 新能源车板块增速更为可观:奇瑞集团8月新能源车销量同比飙升53.1%至71,218辆,占当月总销量30%。国内市场上,据乘联会统计,公司新能源车销量年内前八个月同比激增64%至309,025辆,攀升至全国第六。 相较而言:同期新能源龙头比亚迪国内销量仅增5.5%,特斯拉销量则实际下滑6.9%。 这些业绩表现如何体现在核心财务指标上?2025年一季度奇瑞总营收同比增长24%至682亿元人民币,增速虽强劲但较2024年有所放缓。增速放缓部分是因为席卷中国车市逾年的价格战拖累全行业价格下行。在此背景下,奇瑞汽车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14.9%降至12.4%。 通过成本管控,特别是行政管理支出骤降40%,公司充分对冲毛利率下滑影响,研发支出则基本持平。最终奇瑞当季盈利达47.3亿元(去年同期24.8亿元)几近翻番,较2024全年37%的利润增速显著提升。 但成本管控终非长久之计,对研发等需持续投入方能保持领先的领域尤甚。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价格战令所有竞争对手同样面临利润下滑。2025年有关部门对缓解汽车等领域价格战采取更积极的举措。若政策见效,则将惠及整个汽车行业。而奇瑞的核心优势仍在于其出口实力,以及国内外新能源车业务的快速增长。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otti runs coffee stores

掀起中国咖啡战三年 库迪疲态毕现

这家国内第二大咖啡连锁企业去年高调宣称,将在今年底前开设5万家门店,如今声势已大幅减弱 重点: 截至今年8月,库迪咖啡仅拥有1.5万家门店,距其今年底5万家的目标相去甚远 今年早些时候,公司纽约首店开业之际,竞争对手瑞幸咖啡也同步入局 谭英 当中国流行文化试图为现代企业的“你死我活”竞争策略寻找历史注脚时,两千年前的三国时代常被援引为参照。那段群雄逐鹿的岁月最终在西晋实现大一统,但前提是经历多轮惨烈的混战。 随着中国咖啡战火蔓延海外,国内两大领军者瑞幸咖啡(LKNCY.US)与库迪咖啡正将战局推向全球。即便如此,主战场仍在中国本土,这里不仅要迎战星巴克(SBUX.US)等国际巨头,更需直面数十家海内外对手。 尽管今年初进军纽约的营销声势浩大,但在这场对阵瑞幸与星巴克的现代“三国之战”中,库迪咖啡显露后劲不足之势。 库迪与瑞幸在纽约的首店几乎同期开业,前者5月登陆布鲁克林及唐人街,本月再布点中城区;后者6月在中城开出两家美国首店。双方均迅速摒弃国内9.9元(约合1.4美元)的低价策略,转为采用3.5至7美元的星巴克式定价。 今年7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全球最大咖啡出口国巴西加征50%关税,导致美国咖啡价格飙升,两家企业似乎不以为意。但深层次看,两大咖啡新锐的真正战场在中国及更靠近本土的亚洲,星巴克等西方连锁品牌在此并无主场优势。 据研究公司Grand View Horizon数据,2024年东南亚、东亚及南亚咖啡市场规模高达642亿美元(含中国市场30亿美元),预计2025至2030年年均增长率达6.2%。这使得亚太市场几乎与美国676亿美元体量持平,后者同期年均增速预计仅为5.2%。 诚然,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剧情正被复刻,亚洲其他地区正快速成为这场现代咖啡“三国之战”的新主战场。 两大品牌均以亚洲市场开启出海征程。瑞幸2023年在新加坡开出首家海外门店,目前在当地门店超60家;成立一年后,库迪2023年11月即在中国香港布局,次月迅速进军泰国及马来西亚,门店遍及韩国、印尼、日本、越南、菲律宾、新加坡、加拿大。 5万门店势难达标 作为市场后来者,库迪在国内尤其处于相对劣势。但在全球舞台,双方竞争态势更趋均衡,库迪的海外拓展速度已先行于对手。 凭借强劲增长,瑞幸已成资本宠儿,这主要受益于其疾速扩张。最新财报显示,公司第二季度营收同比飙升47.1%至124亿元(合17亿美元),净利润同比劲增43.6%至12.5亿元。其门店总数超2.6万家,绝大多数位于中国。 横向对比,星巴克全球门店3.2万家,6月底中国门店数达7,828家。但这家总部位于西雅图的巨头正进行美国业务重组,且与中国当前精打细算的消费群体脱节,使其在最新版咖啡“三国之战”中基本处于观望状态。 与此同时,库迪先前的扩张计划也遭遇困境。2024年,公司宣布计划在今年底,大约在其开业的同一时点,运营5万家门店。成立仅两年,库迪2024年10月便开出第10,000家门店,展现迅猛势头。 不过,官网显示,截至2025年8月,库迪全球28国门店仅达1.5万家。更有媒体披露,其中3,000家门店至年中仍未开业。即便这些门店全部运营,总量仍不及其承诺的2025年底目标的三分之一。除纽约开店等零星宣传,公司近期的推广活动已较首年明显减弱。 陆正耀、钱治亚两位瑞幸前联合创始人,因涉嫌主导数千万美元销售造假丑闻离职后,2022年10月创办库迪。据悉,这段“黑历史”令该公司当前激进的扩张计划融资受阻。 重资产布局或是库迪早期信心来源。去年11月,首席战略官李颖波在行业会议上透露,公司在安徽建成中国最大咖啡烘焙基地,年加工产能4.5万吨。瑞幸2024年也在临近上海的的昆山市,投产年烘焙量3万吨的工厂。 作为非上市公司,库迪仅零星透露财务状况。公司宣称今年4月联合外卖新军京东推出配送补贴,活动期间订单量破亿杯。据内部会议消息,陆正耀表示超過90%标准店型中,净利润逾1万元。 李颖波在近期加盟商会议上披露,5月单店月均经营现金流达2.7万至2.8万元,同比增40%。自2月起,库迪力推便利店式新加盟模式,同时售卖冰淇淋、方便面、瓶装饮料、热食及盒装简餐,以此区别于星巴克、瑞幸的传统咖啡专营形态,并宣布将在第三方超市设咖啡吧台。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价格战压力,瑞幸过去一年悄然提价以遏制毛利率下滑。但库迪释放持久战信号,其与非洲生产商签订长期供应合约。星巴克持续进行的中国业务转型更赋予这幕现代“三国之战”变局新注脚,预示咖啡战终局来临前,必将经历更多峰回路转的剧情演进。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Pagoda taps investors with stock placement to repay high debt after weak results

业绩下滑债务高企 百果园配股集资还债

经营水果零售的百果园,公布中期业绩不久,即以大折让配股集资 重点: 公司今年上半年業績轉盈為虧蝕逾3億元 分店量大減近三成至4,386家   白芯蕊中国水果零售市场规模已超过1万亿元,行业有三大龙头,以“南百果、北鲜丰、西洪九”之称,当中“南百果”便是在香港上市的深圳百果园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411.HK),但公司近年业绩滑落,2025上半年业绩更进一步恶化,最新更宣布大折让逾19%配股。 主打水果销售的百果园,完成公布中期业绩后,上周宣布按每股1.17港元,配售2.795亿股新H股,占扩大后H股总数约16.1%,较前一日收市价1.45港元大幅折让19.31%,集资3.27亿港元,当中2亿港元用作支付贸易应付款项,1亿港元用作偿还银行贷款。 百果园于2001年在深圳成立,2023年1月在港交所挂,据当时招股文件指,集团是中国最大水果零售商,但市占率只有1%,大股东是董事长兼执行董事余惠勇。经过此次配股后,其股权也从19.5%摊薄16.5%,但仍是最大单一大股东。 业绩盈转亏 回顾百果园表现,上市后首年业绩硬净,2023年盈利录得增长11.9%至3.62亿元,但踏入2024年业绩开始走样,单是上半年纯利就大幅倒退66.1%至8,851万元,整个2024年业绩更由盈转亏蚀3.86亿元。至于股价,在2024年便累计大跌76.9%。 集团在2024年业绩公布后解释,因竞争加剧加上消费者需求变化,以及自身经营周期调整带来挑战,导致业绩走样;但奇怪的是2024上半年业绩开始倒退,到2024下半年业绩转差,管理层忽然变得积极,频频在市场回购,2024年全年回购约4,920万股,金额达6,837万港元。同时在2024业绩大亏下,也派末期息每股0.0065元。 不过,从年初迄今起,回购的手影又未再出现,继2024年大幅亏损3.86亿元后,2025上半年亦亏损3.42亿元。再者,百果园的短期银行借款接近23亿元,非即期银行借款也亦达2.67亿元,资本负债比率由去年底的89.3%,增至今年上半年的103.5%,反映情况不大乐观。 由于业绩进一步恶化,集团大刀阔斧搬迁或关闭租金费用率高、人工费用高或经营业绩较差的劣势门市,更专注优势门店,因此零售门店总数按年净减少1,639家至4,386家。 另一方面,百果园2024下半年采取措施优化毛利率较低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在消费疲弱下,对高品质与高性价比产品要求,包括丰富产品种类及优化产品组合。从毛利率角度业务已趋稳,由2024年底的3.1%,升至2025上半年的4.9%。 生鲜产业链损耗高 不可否认,内地水果零售市场规模大,但前五大企业市场占有率只有3.6%,理论上业务发展及合并空间巨大,但百果园问题除了内地消费降级影响外,行业供应链问题才是关键所在。 据内地券商开源证券指,中国水果种类繁多,水果是易腐食品,每种水果质量标准、保存要求都不同,故新鲜度和品质要求较高。另一方面,水果产地多,涉及不同农场、种植者和批发商,供应链也复杂,对多数小型水果经销商库存管理难度大,因此要统一整条供应链较为困难,形成水果产业链经常出现存放效率低、高损耗率等问题,单是中国生鲜产业链整体损耗率达25%,变相阻碍产品附加值提升。 为减少损耗,实现经营效率全面提升,加上现代种植技术和农业科技发展,业内企业引入数字科技,优化果品品质、减少损耗,以实现经营效率的全面提升。 为针对痛点,百果园已在内地建立7个总仓及428个城市仓,提升供应链效率,以满足中小型水果供应商和夫妻老婆店的采购需求。 整体来说,百果园目前市账率只有0.2倍,市销率不足1倍,理论上估值处于偏低水平,配合毛利率有止跌回升的迹象,令股价在低位有支持,奈何集团整体收入下滑,加上内地楼市疲弱情况未改,令“财富效应”带动的乐观消费模式变得保守,消费者变得更为谨慎,直接打击各零售行业。同时公司未来仍需为物流设备作大量投资,因此百果园业务前景挑战大,中短期故事仍欠吸引力。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Broad-Ocean Motor: veteran motor maker champions new energy in Hong Kong listing push

电机老兵逐梦新能源 大洋电机叩关港股

从生产车库门遥控器到新能源车电机,净利三年翻倍的大洋电机也来到港股市场赶集 重点: 在全球HVAC电机市场市占率排名第二,在中国与北美市场稳居第一 公司A股股价过去一年飙升143%,市值逼近285亿元   李世达 有没有想过,你家车库门的遥控器,和你电动车动力总成,再到你家空调的压缩机,可能都是由同一家公司生产?这家公司不是什么家喻户晓的国际品牌,而是一家来自中国广东中山的电机制造商——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002249.SZ)。 在深交所上市已逾15年的大洋电机,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准备登陆香港资本舞台。 成立于2000年的大洋电机,从传统电机业务起家,如今却横跨暖通空调(HVAC)、汽车电驱动系统乃至燃料电池等,产品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以收入计,公司在2024年已跻身全球第二大第三方HVAC电驱动解决方案供应商,在中国和北美市场位居第一。 两条腿走路 公司主要可分两大业务,一是建筑与家居电器电机制造,2024年收入70.8亿元,占比58.4%。其中暖通空调(HVAC)电机贡献超过55%,产品涵盖大型中央空调压缩机、车库门开启器、通风系统风机等。 另外则是汽车动力总成及零部件业务,2024年收入50.2亿元,占比41.5%,当中传统起动机与发电机占25.8%,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及零部件占15.7%。 大洋电机的发展呈现“两条腿走路”,HVAC电机需求稳定,属于刚需消费与基建类市场,能提供稳定现金流;另一方面,汽车电驱业务与新能源汽车深度挂钩,为公司带来成长故事。 从财务数据看,大洋电机的收入表现较为平稳,利润则在近年开始飙升。2022年至2024年,公司收入由109.3亿元增至121.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仅约5%。然而,同期净利润却由4.27亿元飙升至8.88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44%。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再增34.6%,达6.02亿元。 这背后反映其盈利能力的改善,毛利率自2022年的19.3%升至2024年的22.2%,净利润率也由3.9%跃升至7.5%,展现出成本控制与产品组合优化的成果。另外,占比持续维持在45%左右的海外收入,毛利率普遍高于中国市场。 全球化布局超前 相比许多仍局限于国内市场的中国制造商,大洋电机的全球化布局较为“超前”。截至2025年,公司在全球已拥有15个生产基地,分布于美国、墨西哥、英国、泰国、越南、摩洛哥等地,并在美国底特律、芝加哥、英国伦敦等地设立研发中心。 公司在2015年收购美国百年商用车零部件企业佩特来,并与印度塔塔汽车(TATAMOTORS.BO; TTM.US)成立合资公司“塔塔佩特来”,提升了在国际商用车零部件领域的话语权。不仅能就近服务国际车企与HVAC客户,也能在地缘政治与贸易壁垒不断升高的当下,提供供应链韧性。 不过,公司业务也并非没有短板,其一是收入增速较慢,近三年平均增幅仅约5%,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行业动辄两位数的增长相比显得保守,这意味其规模扩张速度不足。 第二个问题是公司产品结构中,传统起动机与发电机仍占25.8%,相关业务属于逐渐被淘汰的夕阳业务,而新能源车动力总成占比仅15.7%,仍在追赶阶段。公司的研发投入也相对不足,2024年研发费用率约4.3%,低于日本电产(6594.T)的6%,可能限制长期竞争力。 事实上,大洋电机在A股市场表现不俗,过去一年股价飙升约143%,递表港交所后首个交易日,股价更来到11.69元,创52周新高。目前A股市值约285亿元,市盈率约为27.2倍,虽远低于卧龙电驱(600580.SH)的85倍,但高于日本电产的18.7倍。 对公司来说,赴港上市仍能让公司更直接接触海外资本,提升其国际品牌与治理形象。更重要的是,今年港股市场火热,新能源与科技板块成为集资主力,近期新能源汽车及相关制造产业链板块交易活跃,相关新股往往受到资金热炒,对大洋电机而言自然是个好机会。在近期火热的市场气氛下,大洋电机或许有机会获得较高的市场关注,但长期而言仍要视乎能否讲好“新能源+全球供应链”的故事。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