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RE.US
ATRenew reports first ever profit

这家回收专家过去两年一直保持non-GAAP盈利,去年第四季度,公司更首次实现GAAP下的净利润

重点

  • 万物新生第四季度收入增长30%,非GAAP经营利润率在效率提升的带动下增长0.9个百分点
  • 与苹果合作回收iPhone,在第四季度创造了3亿元的收入

    

阳歌

没有什么比首次盈利更能让投资者兴奋,尤其是在中国经济放缓的背景下,这是少数仍保持强劲增长的公司之一。

投资者最关注的事情,莫过于回收专家万物新生集团(RERE.US)宣布在2021年上市后首录季度净利润下,公司股价大幅上升。上周二公告发布当天,该股盘前飙升,收涨27%,次日继续上涨。这一轮上涨表明,投资者可能“重新发现”,这家此前股价一直跌跌不休的公司,在经历最近的上涨后,股价仍较三年前的IPO低近90%。

自上市以来,万物新生耗费大量时间,为成为一家多元化的回收专家打基础,将业务范围从最初专注于iPhone,扩展到其他电子产品以及奢侈消费品。与此同时,它一直在发展原来的iPhone回收业务,去年通过与苹果直接合作,该业务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公司还通过增加直接回收、削减成本高昂的中间商,以及更多翻新业务(利润率比简单的交易更高)来改善业绩。同时,还通过提高自动化水平,和加强在城市(而不是国家)层面的回收,从而提高运营效率。

在实施一连串的措施下,万物新生第四季度的non-GAAP经营利润率从上年同期的1.2%提高到2.1%。随着利润率改善,万物新生在截至12月的第四季度里,首次实现了280万元的季度净利润。结束了自2021年6月IPO以来近三年的亏损,其中2022年第四季度亏损21.5亿元。

过去两年的大部分时间,公司一直保持non-GAAP盈利,这个统计口径不含员工股权激励、摊销和减值相关的成本。第四季度,公司延续了这一趋势,non-GAAP净利润达到创纪录的9,100万元,是上年同期2,250万元的三倍。

“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2023年也是效率之年。万物新生扎根二手供应链能力,提供更有价值的平台服务,在扩张节奏和创新业务上更有纪律性,”万物新生董事会主席陈雪峰说。“未来,我们还将拓展低价值商品的回收服务,促进更多闲置商品的二次流通。”

万物新生在盈利方面实现了里程碑,即使中国经济放缓,很多其他中国企业都陷入增长停滞,但它的收入继续强劲增长。公司第四季度收入同比增长约30%至38.7亿元,其中产品收入约占总收入的90%。剩下的来自服务收入,这部分增长约20%至3.51亿元。公司预计,今年一季度收入将以约25%的速度增长。

配合政策

万物新生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很大程度上是能配合政府的的政策及取向。在中国做生意要想取得成功,这是一个关键因素。在今年2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还强调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呼吁进行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深圳正在制定标准,促进更多的回收利用。深圳是中国许多市场化改革措施的试点,万物新生一直是该标准制定计划的主要参与者。

中国经济放缓,促使消费者的价值意识增强,这对回收起到促进作用。“我们在2022年和2023年,看到用户消费习惯从热衷于品质升级,到追求性价比的转变,”陈雪峰说。“同时,我们看到用户回收变现的意愿,和以旧换新的需求持续增长。”

公司增长的一个关键驱动力,是去年6月开始的与苹果合作。万物新生表示,与苹果的合作,使用户可在苹果官网和47家中国苹果零售店内以旧换新,并在第四季度创造了3亿元的收入。这与公司之前发布的指引,称该项目每年可额外产生10亿元的收入一致。

万物新生首席财务官陈晨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指出,与苹果的合作仍在改进阶段,毛利率暂时“不算理想”,公司将进行调整,“平衡盈利能力”。他还指出,这个项目导致库存大幅上升,本季度增加了3.45亿元,达到10亿元。但他补充说,万物新生的现金流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除了iPhone外,万物新生还加大了非电子业务的力度,这是在去年推出,现在归为“多品类”业务。公司表示,截至去年底,在1,819家线下门店中,有252家开展了这项业务,其中包括奢侈品、老酒和黄金的回收,去年全年的多品类回收GMV超过10亿元。

公司还将目光投向全球市场,向内地以外的合作伙伴提供自动检测技术。公司目前已与香港和日本的合作伙伴建立了关系,并表示去年10月开始,与瑞典的一家海外伙伴展开了合作。

即使在股价大幅上涨后,万物新生的市销率仍只有区区0.2倍。这个数字高于服装回收商Rent the Runway(RENT.US)的0.08倍,但低于RealReal(REAL.US)的0.62倍和汽车交易商Carvana(CVNA.US)的1.42倍。虽然最新财报公布后,股价大幅上涨只是一个初步反应,但可能也标志着大家开始重新发现这只被忽视的股票,而它似乎也确处于有利位置,能从中国本土市场的有利条件,以及自身不断增长的回收专长中获利。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JD Logistics does infrastructure

简讯:京东物流拟收购母公司旗下两项本地配送业务

物流解决方案服务商京东物流股份有限公司(2618.HK)周四宣布,与其母公司京东集团(JD.US; 9618.HK)达成协议,将以2.7亿美元,收购本地即时配送企业达盛与达疆。 京东物流表示,此项收购将完善现有业务矩阵、拓展运营版图,并增强末端配送能力。达盛与达疆在今年上半年扭亏为盈,实现合并净利润7,520万元,上年同期则亏损1.61亿元。 京东物流称:“目标公司过去数月业务表现,均具备商业潜力及可进一步让我们拓展业务机会。” 受收购消息提振,京东物流股价周四收涨3.5%,公司年内累计涨幅温和。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宜明昂科折让13%配股筹3.5亿港元

创新药企业宜明昂科(1541.HK)周四宣布,拟配售2,420万股新H股,约占扩大后股本约5.61%,集资3.51亿港元(4,500万美元),每股配售价14.5港元,较前一日收市价格16.66港元折让约12.97%。 公司表示,所得款项净额估计达约3.45亿元,将用于为在中国进行IMM2510及IMM27M的单一疗法及联合疗法的研发提供资金以治疗实体瘤;为IMM01(替达派西普)的研发提供资金,以及为IMM0306的研发提供资金,补充营运资金与一般企业用途。 宜明昂科日前已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提交IMM2510用于治疗经免疫治疗耐药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三期临床试验的申请。 公司股价周四低开,至中午休市报14.46港元,跌13.21%。不过今年以来公司股价仍升18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微创机器人销售强劲 今年股价爆升2.5倍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三公布,截至公告日止,集团旗下的腔镜、骨科、血管介入等核心产品的订单量,累计超过170台。 当中集团的核心产品“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的订单已超过百台,全球装机近80台,居国产品牌首位。公司强调,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已进入全面加速阶段。 图迈是首个进入海外市场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海外订单突破60台,装机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共40个国家及地区。 周四微创机器人开盘跌近1%报32.86港元,年初至今公司股价升近两倍半。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pre-made food

上菜太快也有错? 预制菜的中国式矛盾

预制菜让餐饮变快,也让信任变薄。从太二到西贝,工业化的餐桌革命能否被以美食自豪的中国食客吞下?    李世达 如今在中国吃饭,一道菜上桌太快,总会有人怀疑它是“预制菜”。 不少知名餐饮集团正面对预制菜的批评。西北菜餐厅西贝莜面村近日被揭发使用中央厨房制作的半成品,引发全网围攻。餐饮行业的标准化神话顿时变成信任危机。中国人对预制菜的反感几乎是条件反射,标准化、工业化的集体制造,是对中国美食文化的侮辱。 但有趣的是,官方风向却完全相反。自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以来,预制菜被定义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冷链物流与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广东更在2025年1月起实施《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要求产品标示制作方式与加热说明,并规划多个产业园。对政府而言,这是供应链升级的缩影——从田间到餐桌,预制菜能缩短流程、稳定品质、减少浪费,还能创造新的就业与出口机会。 只是,政策的推广似乎不对民众的胃口。 当效率尝起来像背叛 同样引起争议的还有红极一时的太二酸菜鱼,有消费者质疑,太二七分钟能上三道菜,认为是使用预制的鱼片与汤底,而非“活鱼现杀”。 太二的母公司九毛九(9922.HK),今年上半年营收下滑10%,净利减少16%,翻台率降至2.2次/天。其中太二直营店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9%。公司股价自年初以来已跌去40%。九毛九与西贝都否认使用“预制菜”——太二强调鱼每日配送、店内腌制;西贝则辩称中央厨房只是“前置加工”。 这正是行业的微妙灰色地带:在官方定义里,经过工业化烹调、包装、加热即食的才是“预制菜”;但在消费者眼中,只要不是“厨师现炒”,就是预制菜。这种认知落差,使标准化变成冒犯。 根据Wind数据与新浪报导,A股市场上31家公司被归类为预制菜概念股,其中约60%的公司在过去一年中出现业绩下滑。2024年,有22家公司的归母净利同比为降。而被称作“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605089.SH),其股价已从高点回落约73%。 那么为何中国仍坚持推动这项争议性产业,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随着餐饮人力成本上升、城镇化推进与食安要求日趋严格,预制菜能提升效率、强化追溯、稳定供应。 对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是“现代食品工业”的一部分——像新能源车或智慧制造一样,是生产力的升级。但问题在于:中国餐饮文化的核心是“现炒现卖”的烟火气。当国家层面公开宣传“预制菜上桌”,对普通食客而言,就像在告诉他:你吃的那碗面,可能是中央厨房加热出来的。这种“去现场化”的推广,反而刺激了心理防线。 中国消费者并非一概排斥预制菜。许多人对麦当劳、肯德基等速食连锁店的操作欣然接受,因为那种工业化效率本就是品牌的一部分,甚至被视为值得称道的特点。但若是一家自诩为“中国美食传承”的餐厅,便会被视为对文化的背离。 这正是预制菜最微妙的矛盾,它是中国餐饮现代化的趋势,却也是中国消费文化最难跨越的情感边界。如果有一天,企业能让消费者在品尝时忘记“预制”两个字,那一天,预制菜或许才真正被“吃进”中国人的心里。 李世达,咏竹坊编辑。他的联络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