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Club Med连锁度假村的所有者表示,2020年上半年核心旅游业务下滑42%,比第一季度74.5%的降幅有所改善

重点:

  • 尽管去年同期全球旅游业几乎完全停滞,复星旅文今年第二季度的业务仍在下滑
  • 公司继续预计反弹的到来,下半年的预订量将达到疫情前水平的86%

阳歌

随着中国和西方国家控制住新冠疫情,旅游业可能正在初步复苏。但如果单看地中海俱乐部(Club Med)连锁度假村的所有者复星旅游文化集团(Fosun Tourism Group,1992.HK)的最新盈利警告,你很难看出这一点。该公司在周四收市后发布了这则盈利警告。

事实上,这家中国最大的度假村运营企业在发布其上半年业绩的最新消息时,的确试图描绘出一幅复苏在即的图景。但是它在三个月前的第一季度更新中就已经描绘了一幅类似的画面,而现在再发布这些看起来仍然暗淡的最新数字,实则令人失望。

事实上,最新数字确实显示出比第一季度有所改善,当时该公司的核心旅游业务的营业额骤降74.5%。相比之下,最新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该公司的总营业额下降了42%,相对较小。这就意味着第二季度的跌幅相对小,在10%至20%之间。

虽然降幅缩小肯定是积极的,但更令人不安的是,今年第二季度的业务竟然是在下降的。这是因为去年第二季度可能对世界上每个人来说都是最糟糕的一个季度,那是中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高峰期,也是世界其他地区因疫情蔓延到中国境外而进入封城状态的时候。

因此,我们只要想到去年同期的业务几乎是完全停滞的,那么今年第二季度的业务竟然在下降,即使只是下降10%或20%,这都是有点儿令人不安的。

投资者似乎正在清醒地认识到这个新的现实——人们期待的全球旅游业的强劲复苏可能不会像许多人预测的那样来得那么快。

对快速复苏的希望帮助推动了复星旅文和其他许多旅游相关股票在今年上半年的反弹。但此后,这一板块已经有所回调,因为人们意识到也许他们的期望值过高且过早。

复星旅文是该板块的典型代表。从今年年初到5月底,它的股价涨幅高达83%。复星旅文仅在2018年底香港上市后不久曾涨到IPO价格以上,这是自那以后它首次短暂超过15.60港元的IPO价格。但是自那以后,该股已失去了约24%的价值,尽管今年迄今仍上涨了约40%。

拉斯维加斯金沙集团(Las Vegas Sands)主要在拉斯维加斯和澳门经营度假村,它的股票也呈现出相似的轨迹,在3月份达到顶峰,此后却下滑了25%。永利度假村(Wynn Resorts)和金沙集团拥有相似的地域覆盖,在今年上半年上演了类似的反弹,但自3月中旬达到峰值后,股价却下滑了23%。

关键问题是,该行业备受期待的复苏并没有像许多人希望的那样迅速到来。尽管如此,复星旅文和该行业的其他公司仍继续为投资者提供积极的前瞻性数据,希望大家能保持耐心,等待复苏最终到来的那一天。

投资者反应平淡

说了这么多,我们再来看看复星旅文发布的业务最新消息中的其他一些数据,以及该公司预计上半年将出现的巨额亏损的规模,以及它认为预示着复苏即将到来的一些令人鼓舞的迹象。

首先我们应该指出,对于最新的预测,既没有给投资者留下深刻印象,也没有令他们感到过度担心,在报告出来后的周五早盘,复星旅文的股价基本没有变化。

除了集团上半年营业额下降42%的头条数据外,下一个最值得关注的数据是,作为其业务核心的度假村上半年的营业额同比下降64%。

相比之下,今年第一季度其度假村业务下降了85.3%,这意味着复星的度假村业务在第二季度下降了约40%。该公司指出,大部分滑雪度假村在今年冬天的雪季均无法开放。但同样,许多滑雪场在去年第二季度也基本处于关闭状态,所以业务继续下滑如此之多有点令人担忧。

由于业务如此低迷,该公司表示,预计上半年将出现20亿元(约合3.1亿美元)至21.5亿元的巨额亏损。但它又立即补充说,它有足够的财务资源来抵御这场风暴,包括51亿元的现金和43亿元未提取的银行信贷便利。

说实话,当涉及复星集团旗下的任何一家企业时,现金短缺可能是投资者最不需要担心的事情之一,该集团恐怕是中国的大型企业集团中经营状况最好、资本最为雄厚的一家。不过,即使是经营最好的公司,持续的巨额亏损都不是好事,即便是出现它们无法控制的情况。

综上所述,我们将以复星旅文在业务最新消息——再次试图表明复苏即将到来——中提出的一些乐观指引作为结束。

最乐观的前景来自该公司在中国的本土市场,一年来疫情在中国已基本得到控制,国内游已接近疫情前的水平。与2020年上半年的低迷相比,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在中国的七个地中海俱乐部度假村的业务增长了172%,由此可见一斑。

至于海外市场方面,该公司表示,截至7月初,已在全球重新开放41家度假村,约占其去年年底运营的65家度假村的三分之二。它还表示,2021年下半年,全球所有物业的旅游预订量同比增长了90%。该公司补充说,下半年的预订量约为2019年同期水平的86%,这意味着它们正在接近疫情前的水平。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JD Logistics does infrastructure

简讯:京东物流拟收购母公司旗下两项本地配送业务

物流解决方案服务商京东物流股份有限公司(2618.HK)周四宣布,与其母公司京东集团(JD.US; 9618.HK)达成协议,将以2.7亿美元,收购本地即时配送企业达盛与达疆。 京东物流表示,此项收购将完善现有业务矩阵、拓展运营版图,并增强末端配送能力。达盛与达疆在今年上半年扭亏为盈,实现合并净利润7,520万元,上年同期则亏损1.61亿元。 京东物流称:“目标公司过去数月业务表现,均具备商业潜力及可进一步让我们拓展业务机会。” 受收购消息提振,京东物流股价周四收涨3.5%,公司年内累计涨幅温和。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宜明昂科折让13%配股筹3.5亿港元

创新药企业宜明昂科(1541.HK)周四宣布,拟配售2,420万股新H股,约占扩大后股本约5.61%,集资3.51亿港元(4,500万美元),每股配售价14.5港元,较前一日收市价格16.66港元折让约12.97%。 公司表示,所得款项净额估计达约3.45亿元,将用于为在中国进行IMM2510及IMM27M的单一疗法及联合疗法的研发提供资金以治疗实体瘤;为IMM01(替达派西普)的研发提供资金,以及为IMM0306的研发提供资金,补充营运资金与一般企业用途。 宜明昂科日前已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提交IMM2510用于治疗经免疫治疗耐药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三期临床试验的申请。 公司股价周四低开,至中午休市报14.46港元,跌13.21%。不过今年以来公司股价仍升18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微创机器人销售强劲 今年股价爆升2.5倍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三公布,截至公告日止,集团旗下的腔镜、骨科、血管介入等核心产品的订单量,累计超过170台。 当中集团的核心产品“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的订单已超过百台,全球装机近80台,居国产品牌首位。公司强调,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已进入全面加速阶段。 图迈是首个进入海外市场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海外订单突破60台,装机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共40个国家及地区。 周四微创机器人开盘跌近1%报32.86港元,年初至今公司股价升近两倍半。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pre-made food

上菜太快也有错? 预制菜的中国式矛盾

预制菜让餐饮变快,也让信任变薄。从太二到西贝,工业化的餐桌革命能否被以美食自豪的中国食客吞下?    李世达 如今在中国吃饭,一道菜上桌太快,总会有人怀疑它是“预制菜”。 不少知名餐饮集团正面对预制菜的批评。西北菜餐厅西贝莜面村近日被揭发使用中央厨房制作的半成品,引发全网围攻。餐饮行业的标准化神话顿时变成信任危机。中国人对预制菜的反感几乎是条件反射,标准化、工业化的集体制造,是对中国美食文化的侮辱。 但有趣的是,官方风向却完全相反。自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以来,预制菜被定义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冷链物流与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广东更在2025年1月起实施《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要求产品标示制作方式与加热说明,并规划多个产业园。对政府而言,这是供应链升级的缩影——从田间到餐桌,预制菜能缩短流程、稳定品质、减少浪费,还能创造新的就业与出口机会。 只是,政策的推广似乎不对民众的胃口。 当效率尝起来像背叛 同样引起争议的还有红极一时的太二酸菜鱼,有消费者质疑,太二七分钟能上三道菜,认为是使用预制的鱼片与汤底,而非“活鱼现杀”。 太二的母公司九毛九(9922.HK),今年上半年营收下滑10%,净利减少16%,翻台率降至2.2次/天。其中太二直营店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9%。公司股价自年初以来已跌去40%。九毛九与西贝都否认使用“预制菜”——太二强调鱼每日配送、店内腌制;西贝则辩称中央厨房只是“前置加工”。 这正是行业的微妙灰色地带:在官方定义里,经过工业化烹调、包装、加热即食的才是“预制菜”;但在消费者眼中,只要不是“厨师现炒”,就是预制菜。这种认知落差,使标准化变成冒犯。 根据Wind数据与新浪报导,A股市场上31家公司被归类为预制菜概念股,其中约60%的公司在过去一年中出现业绩下滑。2024年,有22家公司的归母净利同比为降。而被称作“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605089.SH),其股价已从高点回落约73%。 那么为何中国仍坚持推动这项争议性产业,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随着餐饮人力成本上升、城镇化推进与食安要求日趋严格,预制菜能提升效率、强化追溯、稳定供应。 对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是“现代食品工业”的一部分——像新能源车或智慧制造一样,是生产力的升级。但问题在于:中国餐饮文化的核心是“现炒现卖”的烟火气。当国家层面公开宣传“预制菜上桌”,对普通食客而言,就像在告诉他:你吃的那碗面,可能是中央厨房加热出来的。这种“去现场化”的推广,反而刺激了心理防线。 中国消费者并非一概排斥预制菜。许多人对麦当劳、肯德基等速食连锁店的操作欣然接受,因为那种工业化效率本就是品牌的一部分,甚至被视为值得称道的特点。但若是一家自诩为“中国美食传承”的餐厅,便会被视为对文化的背离。 这正是预制菜最微妙的矛盾,它是中国餐饮现代化的趋势,却也是中国消费文化最难跨越的情感边界。如果有一天,企业能让消费者在品尝时忘记“预制”两个字,那一天,预制菜或许才真正被“吃进”中国人的心里。 李世达,咏竹坊编辑。他的联络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