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动医疗科技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成为最新一家计划到港股上市的医疗器械企业

重点:

  • 博动医疗去年首9个月亏损约2亿元,但无阻公司申请到港股上市的步伐
  • 公司所处的心血管医疗器械市场,能捕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商机

罗小芹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65岁以上人口达1.85亿人,从2016年至2020年间,65岁以上人数的复合年增长率为5.4%。由于预期未来增长势头持续,与年龄关联度高的血管疾病个案将稳步增加,市场对血管疾病的诊疗需求庞大。诊疗量的增加,也意味着心血管医疗器械市场的巨大商机,将带动投资市场的兴趣。

成立于2015年的上海博动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提供赋与泛血管介入手术的数字化诊疗解决方案。公司的招股文件披露,去年首9个月收入为5,006万元,同比大增5倍。其中,自身开发制造的定量血流分数技术(QFR)系列产品的销售额,已占公司整体收入约九成,为客户提供技术服务的收入则为450万元。

但这家公司未能获利,去年首9个月的亏损为2.04亿元,同比飙升26倍,绝大部分经营亏损来自高达1.62亿元的行政开支,以及2,480万元的研发成本。集团更预期日后涉及法律、合规、会计及投资者关系的行政开支将继续增加,以支持未来业务扩张,值得投资者注意。

根据该公司引述市场研究机构的资料显示,冠状动脉疾病(CAD)是心血管疾病导致死亡的主因,中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单是2020年的CAD患者人数已高达2,530万,预计到2030年,患者人数更会增至3,170万。这显然是一个令人忧心的问题,但同时也为医疗产业衍生了庞大商机。

事实上,随着微创手术应用于治疗血管疾病的个案更趋广泛,先进生理学及血管内成像技术催生了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市场需求,以血管介入的诊疗方式成为医疗器械行业中增长潜力不俗的板块。

现时基于影像的血流储备分数(FFR)是CAD疾病最常用介入手术,而且是评估冠脉阻塞严重程度最准确的治疗手段,预计应用于中国内地CAD的FFR评估市场规模,将由2020年的1.33亿元增至2030年前的209.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65.9%。

上市估值或逾120亿

然而,FFR检查需要注射血管扩张药物,并使用额外的导丝,因此风险和费用都相对较高,而定量血流分数技术(QFR)则只需要冠脉造影图像(XA)就以可进行计算,无需注射药物及额外导丝,评估准确度也仅次于FFR,大大减低了病人接受手术的风险及经济负担。据市场资料显示,中国目前有导丝FFR检测的耗材开支,约为9,000元至17,000元,而一次QFR测量的费用,则大约需要2,900元至4,200元。

博动医疗声称是世界上首家、而且是唯一获得批准能够涵盖所有主要泛血管介入评估手段的公司。目前该公司已有多款产品于中国或欧盟取得商业化批准,包括QFR V1及QFR V2获中国批准,以及QFR V2获欧盟批准,公司正寻求于美国将QFR V2商业化,计划于2023年上半年启动临床试验,于2024年下半年完成相关试验。

博动医疗在招股文件中表示,新股募集所得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核心产品的持续研发、生产和商业化,并为管线中其他在研产品的持续研发和未来商业化提供资金。此外,公司如果成功筹资上市,也会寻求潜在战略收购、投资、授权引进或合作等。

成立至今,博动医疗已获得高瓴道恒、飞利浦(PHIA.AMS)、高盛(GS.US)、博裕资本等机构投资,在2021年8月31日完成C轮融资后,公司估值约51.8亿元。在启动上市前,高瓴道恒持有博动医疗14.54%的股权,为最大的机构投资方。

由于香港容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挂牌,去年吸引多家相关医疗器械企业在香港上市,其中百心安(2185.HK)、先瑞达医疗(6669.HK)、归创通桥(2190.HK)及心通医疗(2160.HK)的业务与泛血管介入诊疗手段有关,而去年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的北芯生命科技润迈德医疗,也是博动医疗旗下产品的直接竞争者。

博动医疗科技未有招股详情,要估计其上市市值,可以利用百心安、先瑞达医疗、归创通桥及心通医疗的市销率(P/S ratio)比较,上述四家未盈利企业的市销率差别颇大,分别17.8倍到594倍,如果若取其平均值191倍,以博动医疗去年首9个月的收入计算,全年收入约1.19亿港元,估计其市值可达157亿港元(127亿元),为半年前C轮融资估值的三倍。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Keep Inc.预告中期亏损大幅收窄

健身科技公司Keep Inc.(3650.HK)周一公布,预计截至6月底止中期录得净亏损约3,600万元(美元),较去年同期亏损1.63亿元大幅收窄约78%。同期经调整净利润转为正数,达1,000万元,较去年同期经调整亏损1.6亿元明显改善。 公司指出,业绩好转主因包括业务结构调整、收入质量提升及AI技术赋能,令毛利率改善,经营效率与人效稳步提升,经营费用亦得以压缩。不过,受产品精简策略影响,短期内收入出现同比下滑。 公司称,将持续聚焦于APP端AI智能化及自有品牌健身产品发展,优化运动场景与工具,以提升用户体验与留存率,并加强新品开发与拓展销售渠道。 Keep Inc.周一高开4.6%,随后转跌,至中午休市报5.45港元,跌3.37%。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资产减值后 华宝国际上半年盈利翻倍

电子烟产品制造商华宝国际控股有限公司(0336.HK)周五表示,年前进行多项资产减值后,公司于2025年上半年盈利约倍翻。 公司预计2025年前六个月的利润介乎1.51亿元至1.77元间,同比增幅分别为91.3%至124.3%,较2024年上半年报告的7,900万元显著提升。 公司表示:“该增幅主要于2024年同期确认了商誉减值约0.293亿元、其他资产减值约人民币0.202亿元,以及联营公司的投资减值拨备约0.480亿元所致,而本报告期间则没有类似减值拨备。” 在调整后,即扣除股份支付费用和减值相关损失后,公司预计2025年上半年税前利润为2.236亿元至2.496亿元,同比增长1.1%至12.9%。 华宝国际股票周一开盘上涨,每股3.42港元,涨5.2%。该股年内已上涨54%。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核数师对恒达持续经营产生重大疑问

房地产开发商恒达集团(3616.HK)周一公布去年全年业绩,截至12月底止,收入27.6亿元,按年下跌22%,并录得亏损2.7亿元,2023年同期则有盈利4,094万元。 期内集团的现金及受限制银行存款约4.1亿元,短期银行借款为3.7亿元,长期银行借款为3.88亿元。公司的杠杆比率为66.8%,较2023年底止的51.1%增加约15.7个百分点。 公司的核数师指出,恒达向第三方及一名关联方提供的财务担保,可能产生现金流出达68.4亿元,鉴于集团现金流较低,而产生足够现金流能力又不明朗,可能对其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问。 恒达自去年4月2日开始在联交所暂停买卖,停牌前报0.26港元。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Zhipu shifts IPO strategy amid management turmoil, stiff competition

人事动荡内卷严峻 陷困局的智谱谋港上市

原在进行A股上市辅导的人工智能企业智谱,突有消息指正考虑转往港股上市 重点: 智谱先后获多轮融资,估值达400亿 公司今年出现大地震,多位高管相继离任 刘智恒 近期深度求索(DeepSeek)在人工智能(AI)领域大出风头,被描述为中国力抗老外的神兵利器。然而,在美国Open AI 眼中的劲敌或许另有其人,矛头直指甚少出现在公众目光的低调高手—北京智谱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OpenAI不讳言,智谱在中国对外拓展上扮演关键角色,其在海外的业务,以及与中国政府的深厚联系,值得国际社会关注。美国政府更在今年1月,将智谱列入贸易限制黑名单。 香港投资者未必认识智谱,但随着近日一则消息,港股市场开始对智谱的关注。7月中彭博报道,被视为A股市场“大模型第一股”的智谱,虽已启动内地的上市辅导,但亦考虑将上市地点从内地转至香港,初步计划集资3亿美元。 语言模型的大神 成立于2019年的智谱,专注开发大型语言模型,创始人来自清华大学的唐杰及张鹏。智谱原属校企,后脱离独立,先后历十多轮融资,投资者星光熠熠,有阿里巴巴、腾讯、红杉、启明创投及君明资本等。 不光如此,国家对智谱亦鼎力支持,国企珠海华发、杭州城投及成都高新区,今年3月共投入18亿元。市场估计,最近一轮融资后,公司估值400亿元。 在内地AI六小虎中,智谱被认为是老大哥,一来成立较早,二来屡获国家扶持,而公司超大规模语言模型GLM-130B,是2022年亚洲唯一入选斯坦福评测的全球主流大模型。 人事大地震 2023年当ChatGPT忽然爆红,内地私募或风险基金对AI公司趋之若鹜,争相捧着资金来敲智谱的大门。不过AI市场的变化,一点也不逊于大模型迭代更新的速率,智谱的光环逐渐褪色,更陷入一场困局。 最近半年公司高管接连离职,本来人事变动在AI行业并非大不了的事情,但智谱的情况仿如地震,年初首席战略官张阔及专责融资的副总裁曲藤相继离任后,融资推进就有点困难。2月时,应用AI及合作副总裁李惠子亦离任。到上月,就连COO张帆也宣布离职,据闻是对业务重新划分有所不满。市场更传出智谱AI院的负责人东昱晓也辞任,虽然公司否认,但消息仍不迳而走。 其实在人事变动前,公司的问题已开始浮现,特别是深度求索的面世,杀了专攻大型语言模型的六小虎一个措手不及,作为虎头的智谱更是首当其冲。 DeepSeek横空而出 深度求索推出后,市场发觉原来低成本都可以做出好东西,仍在不断输血的大型语言模型企业的情况就变得尴尬;投资者质疑,究竟是否仍对大型模型投入海量资金? 六小虎中的百川智能创始人王小川即时转变战略,不再继续投资基础模型,改攻医疗保健应用。前谷歌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创立的零一万物,亦表示停止投资开发基础模型。 事实上,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智谱也被迫走上降价之路,如GLM-4-Flash的价格每百万tokens(模型理解和处理文本的计算单位)只收0.06元,但在一年前,每千个tokens收费为 0.5元,可想而知,降价幅度是何等惊人。 今年初深度求索发布的DeepSeek-R1,让智谱平添不少压力,因为现时许多客户均倾向于DeepSeek的模型,直接影响智谱的B端业务部署,令智谱要向企业拿订单时面对更大挑战。 一方面开源陷困局,另外节流又难做到,毕竟大模型的研发需要高额的投入,智谱坚持自研技术,让情况进一步恶化。据《财经杂志》报道,2024年公司的收入仅约3亿元,但亏损达到20亿元。 面对内忧外患,又未能开源节流,智谱暂只能寄望尽快拿到资本市场的上市车票,除可以融到资金外,也可提升公司层次,后续的拓展更有一个大平台支撑。碰巧香港新股市场正借大热,特别是AI概念股份更加成市场宠儿,有见及此,智谱除在内地续进行辅导外,也作出两手准备,不忘香港这个窗口,香港始终都是面向国际的资本大舞台。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