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3.HK
The Covid pandemic boosted traffic to online medical platforms, but a strategy shift meant Ping An Healthcare could not capitalize on the opportunity, and its revenues fell.

三年前,由于公司迟迟未能盈利,平安健康创始团队被全盘换血,如今业绩接二连三失利,董事会选择再次换帅,希望提振市场信心

重点:

  • 新冠疫情曾为互联网医疗平台提供巨大的流量红利,但曾经的种子选手平安健康却因战略转型未能抓住机遇,营收下滑速度进一步加快
  • 平安健康对母公司平安集团的依赖进一步加深,五大客户均为平安系企业,上半年为其贡献了23.7%收入

 

莫莉

在互联网医疗行业,在港股上市的平安健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1833.HK)、京东健康(6618.HK)与阿里健康(0241.HK)曾经形成“三驾马车”局面。新冠疫情到来,大量患者涌向互联网医疗平台上寻医问药,为平台提供巨大的流量红利。可是,平安健康却把战略转向至服务企业用户,未能抓住疫情提供的庞大机遇,业绩显著落后于竞争对手。

当业绩接二连三失利后,换帅成了平安健康董事会的最新一步棋。10月18日,刚刚连任董事局主席、执行董事不到半年的方蔚豪,宣布辞去在平安健康的所有领导职务,距离他上任仅仅三年。2020年5月,由于业务市场化不佳,迟迟不能盈利,平安健康曾经历过一波人事动荡,董事长兼CEO王涛以及创建公司的高管团队几乎全部被免职,由母公司中国平安(2318.HK; 601318.SH)内部培养的“嫡系”管理人员方蔚豪接棒,后者曾出任平安国际融资租赁董事长兼CEO、平安医保科技联席董事长兼CEO。

然而,在方蔚豪执掌下的平安健康,甚至未能维持王涛领导时期的高增速,错失了疫情给互联网医疗平台带来的绝佳红利,更被竞争对手远远超越,亦未能扭亏为盈。方蔚豪领导的三年里,平安健康分别亏损9.5亿元、15.4亿元和6.1亿元。

更糟糕的是,该公司的营收更有不断萎缩的趋势。2022年,平安健康实现收入61.6亿元,比上一年的73.3亿元同比下降16%,今年上半年的营收下滑速度也进一步加快,同比减少21.5%至22.2亿元,其财报里给出的解释,是因为低战略协同性业务调整,以及部分业务从自营模式向平台模式转变影响。可是,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在2022年的营收分别同比增长52.3%和30.1%,可见互联网医疗整体的行业发展仍蒸蒸日上。

在低迷的业绩影响下,平安健康股价不断下行,不仅相比于上市后的高峰跌去近九成,市值甚至已经跌破其A轮融资的投后估值30亿美元(220亿元)。在最新的高层变动消息公布后,平安健康的股价在次日下跌4.1 %,或许反映投资者对于平安健康的信心受到动摇。

接任方蔚豪的是曾在中国平安人寿任职的李斗,他曾先后在医药、快速消费品、保险、养老等多项领域担任高级管理职务,平安健康在公告中称:“目前公司战略定位笃定,发展路径清晰,经营管理不断升级,财务稳健。相信在新的管理层领导下,公司会进一步实现业务健康、高质量发展。”

业务依赖母公司

曾经的互联网医疗三巨头中,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分别背靠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京东(JD.US; 9618.HK)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在线零售药房业务发展势头迅猛。相比之下,没有大型电商平台做靠山的平安健康似乎略显劣势,但是平安健康的母公司中国平安作为中国最大的保险集团,拥有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健康保险、养老保险等多项业务,可以长期为平安健康提供大量客户。

在方蔚豪接手之前,平安健康的业务板块包括在线医疗服务、消费型医疗、健康商城、健康管理及健康互动,向个人消费者出售药品的健康商城曾经为主要利润来源。2020年10月,平安健康启动战略转型,在个人消费者端取消免费问诊,减少不必要的广告投入,从原本的服务个人消费者为主,转向重点服务平安内部客户和企业客户,例如:为平安寿险和平安产险用户提供在线问诊服务,提高用户活跃度。

这一战略的改变,也让平安健康对平安集团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2023年上半年的财报显示,平安健康在过去12个月内付费用户数超过4,500万,来自平安集团综合金融渠道的付费用户数超3,800万人,在平安集团2.29亿个人金融用户中渗透率达16.6%。不仅如此,平安健康的五大客均为平安系企业,为其贡献了23.7%的收入。

作为互联网平台,平安健康的选择相当另类,放弃大规模用户累计带来的规模化收入,转向服务寻找更“有钱”的企业客户以提升利润,虽然有望尽快减少亏损,但也失去了更大的成长空间。

平安健康当前的市销率约为4倍,竞争对手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的市销率均为2倍,不过这是因为后两者的营收主要来自于医药产品销售,公司整体毛利率水平在20%左右,而平安健康因其主要服务企业端客户,毛利率为32%。如今,平安健康迎来新官上任,暂不知会否改变现有的经营战略,但作为已经掉队的种子选手,平安健康急需交出一份更亮眼的财报才能让投资者重振信心。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赛力斯申港上市获中证监备案

根据中国证监会官网周四公告,新能源汽车制造商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1127.SH)已获中证监批准赴港上市。该上市计划完成备案登记,为后续推进扫除了关键障碍。 赛力斯拟通过本次IPO发行约3.31亿股,此举将与其上海上市形成互补,公司已于4月向港交所提交初步招股说明书。 上市文件显示,赛力斯旗下“问界”品牌(Aito)新能源汽车2024年实现营收1,450亿元,较上年同期的358亿元增长三倍;毛利率由7.2%升至23.8%。公司2024年实现59亿元盈利,成为全球第四家达成盈利里程碑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 周五赛力斯股价在上交所上涨5.8%,今年以来累计涨幅约18%。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吉宏股份预告首三季盈利翻倍

跨境社交电商企业厦门吉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603.HK; 002603.SZ)周四公布,预计2025年首三季录得净利润2.57亿元(3,600万美元)至2.7亿元,按年大增约95.1%至105.3%。 公司表示,受惠于跨境社交电商业务持续高速增长,及纸制快消品包装业务盈利能力显著提升,整体营收与盈利能力显著提升。根据公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亦达2亿元至2.1亿元之间,同比升幅在65%至76%之间。 吉宏股份成立于2003 年,总部位于厦门,2016年在深交所上市。公司本业原是纸制包装,初期以产品设计和营销为基础,在识别消费者需求方面累积相当经验,随后开始拓展跨境社交电商业务,采取“信息找人”的推广方式,实现“货找人”的跨境社交电商模式。 今年5月,吉宏股份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至今股价累升63.2%。盈喜发布后,公司股价周五高开,至中午休市报18.34港元,升2.17%。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Jingdong Industrials does industrial e-commerce

京东工业获中证监备案 距港上市一步之遥

这家中国领先的工业品采购B2B交易平台,上市申请已获中国证券监管机构备案 重点: 京东工业的港股IPO已获中国证监会备案,为上市铺平道路 按40亿至70亿美元估值区间测算,公司此次募资规模可能超10亿美元   阳歌 历经三年等待,电商巨头京东集团(JD.US; 9618.HK)旗下最新业务单元终临近上市。我们作此项研判的依据在于,中国证监会官网最新发布的备案通知书显示,京东集团旗下B2B平台京东工业股份有限公司(JINGDONG Industrials, Inc.)此前搁置的香港公开募股,已获境外发行上市备案,此类备案是中资企业赴海外(主要面向美国及中国香港)上市必须跨越的关键监管门槛。 中国证监会公告显示,京东工业计划发售2.53亿股普通股。公司2023年首次申报赴港上市,去年二度提交申请,今年3月又进行新一轮申报,但申请本月底即将失效,意味年底前公司很可能重新提交申请。 与聚焦消费者市场的国内电商企业不同,专注企业级产品服务的京东工业将为投资者提供差异化标的。相较于面向消费者的B2C模式,企业采购单笔交易规模通常更大。然而,大宗订单往往伴随更薄的利润空间。 京东工业正是典型例证,公司2024年毛利率仅16.2%,显著低于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同期的41%和拼多多(PDD.US)截至六月的全年58%的水平。这种差异也有助解释,为何阿里巴巴将其2007年上市的B2B业务“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最终退市,此前该业务上市五年间股价长期低迷。 尽管如此,凭借庞大业务体量及中国市场规模优势,京东工业仍具相对吸引力。公司在MRO(指非生产原料性质的工业用品)工业品服务(涵盖办公清洁耗材及生产维保工具等)领域稳居行业龙头地位。据3月呈交的上市文件中第三方数据显示,其立足的中国工业品供应链市场规模,2024年达11.4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6万亿美元)。 京东工业指出,2024年庞大市场的数字化渗透率仅6.2%,但预计2029年将升至8.2%。伴随数字化进程加速,公司深耕的中国工业供应链科技与服务市场规模,有望实现近10%的年均复合增长,从2024年的7,000亿元增至2029年的1.1万亿元。 虽未在3月的申报文件中披露具体募资目标,但本次IPO获得诸多重量级机构加持,美银、高盛及海通担任承销商,中信证券与瑞银出任财务顾问。据悉,2023年申报时拟募资10亿美元,考虑到当前香港IPO市场热况,若该公司提高募资额度也在意料之中。 重量级机构背书 2017年,京东工业自京东集团拆分,若成功上市将成为继京东集团、京东健康(6618.HK)、京东物流(2618.HK)及德邦股份(603056.SH)后第五家上市公司。京东曾于2020年推动旗下京东科技申报科创板,去年也为旗下产发业务提交类似方案,两项计划均未能成行。 估值方面,京东工业2023年通过3亿美元融资实现67亿美元估值,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及阿布扎比政府主权基金Mubadala。 若此前成功上市,其估值大概率难以维持。然而,当前港股反弹叠加近年最活跃IPO市场窗口期,局面已明显改观。参照全球MRO龙头应用工业技术(AIT.US)与固安捷(GWW.US)当前约25倍市盈率及2.5倍市销率的交易水平,若京东工业适用相同估值倍数,依其2024年销售额及调整后利润测算,公司估值介于40亿至70亿美元之间。 相较于当前多数企业增长乏力甚至营收萎缩的整体环境,京东工业的财务状况相对稳健。其核心优势在于轻资产运营模式,主要采用客户需求归集后向供应商下单的机制,显著降低存货风险。这与京东集团主站B2C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后者需先行采购商品储备库存,再根据订单向消费者分批发货。 公司在申请文件中称,“该模式下,大量订单实现了供应端直发需求端。我们以轻资产的运营模式,打造了一个可扩展的业务,使我们能够以高效的方式快速扩大规模。” 京东工业的持续经营业务收入从2023年的173亿元增至2024年的204亿元,同比增长18%。虽然增速尚属稳健,但需指出,该增幅已较上一年度23%的水平显著放缓。 公司约94%的营收(去年占比)来自产品销售,其余为服务贡献。但服务对毛利润的贡献率明显更高,去年约占总量三分之一,反映出其毛利率远高于产品销售业务。不利因素是,过去三年服务收入停滞,所有营收增长均依赖产品销售提升,最终拉低整体毛利率。 尽管如此,公司盈利表现仍具相当吸引力,2024年净利润7.62亿元,调整后净利润达11亿元。对投资者而言,京东工业凭借其主导的市场地位,整体上看起来相对有吸引力。这些优势叠加当前港股IPO市场热潮,应可转化为强劲的市场认购需求,但投资者无疑将密切关注其最终定价策略。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长风药业招股集资6亿港元

药物生产商长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652.HK)周五发售4,119.8万股,一成作公开发售,每股售价14.75港元,集资总额约6.01亿港元。招股于10月2日截止,并于10月8日挂牌。 集资所得的40%用于吸入制剂候选产品的持续研发,及为临床开发提供资金;约20%用于为多个管线计划及技术的临床前研发提供资金;30%用于设备采购及生产管理系统的扩张与升级。 长风药业去年收入升9%至近6.1亿元人民币,录得2,109万元盈利,按年下跌33.5%。今年首季度的收入1.36亿元,按年跌2.7%;期内录得1,281.5万元盈利,按年升逾倍。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