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

艾美疫苖过去两年多次在中国科创板与港交所申请上市,但都未能成功,公司屡败屡战,决定第三次向港交所入表

重点︰

  • 这家曾因未能通过初检,被港交所在网页“贴堂”的疫苖企业,最近卷土重来,第三次申请上市
  • 公司有三款在研新冠疫苗,其中使用mRNA技术的新冠疫苗,估计今年第四季可以上市

裴梓龙

医药研发的精神是屡败屡战,而在申请上市的过程中,有些公司同样锲而不舍,它就是第三度向港交所申请上市的中国疫苗商艾美疫苗股份有限公司。

艾美疫苗上市之路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公司2020年率先寻求在中国科创板上市,之后没有进展,2021年6月转战港交所,但不到一个月就罕有地被港交所直接退回申请,公司的大名和上市承销人高盛、中国国际金融、中信建投和麦格理更被 “贴堂”,永远记录在港交所披露易网页“被退回”一栏,点名不能通过 “初检”。

公司去年9月再向港交所申请上市,半年后申请自动失效;但它并不打算放弃,今年4月8日卷土再来,并采用同一个承销团队再闯港交所。

根据艾美疫苗的申请文件,以去年疫苗批签发量(不包括新冠疫苗)计算,公司是中国第二大疫苗公司,所占市场份额为7.4%,但远低于排名第一公司的35.5%。目前,艾美疫苗拥有的技术包括细菌疫苗、病毒疫苗、基因工程疫苗、联合疫苗及近年市场火热的mRNA疫苗。

虽然艾美疫苗号称中国第二大疫苗公司,已商业化的疫苗有8款,针对6个疾病领域,包括狂犬病、乙型肝炎、甲型肝炎、腮腺炎、肾综合征出血热及脑膜炎球茵病,去年总收入15.7亿元,比2020年减少约4%,但较2019年大幅增长约65%;公司解释去年7月下旬因新冠变异病毒株在中国爆发,所以令下半年销量受到短期影响。

转盈为亏

艾美疫苗的盈利状况也值得关注,因去年录得6.8亿元明显亏损,远差于之前两年的获利1.2亿元与4亿元。公司解释,主要因为向员工授出股份奖励及购股权等报酬开支高达9.5亿元,另外研发开支也由2020年的1.6亿元大增加至3.1亿元。

拆开公司收入结构,虽然有8款疫苗已经商业化,但却严重倚赖两款上市已经十多年的狂犬病疫苗和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在过去三年,这两款产品占总收入84.2%、90.2%及93%,有逐年上升的态势。不过,这两款疫苗在行业内并不稀缺,中国最少有8家疫苗商供应狂犬病疫苗,而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则由康泰生物(300601.SH)霸占国内近60%市占率,这意味艾美疫苗的护城河并不深。

艾美疫苗也知道,如果只靠两款老产品,可能很快会被市场淘汰,所以加快研究新产品,令去年研发开支增加了一倍,导致截至去年底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剩下6.5亿元,比2021年底大幅减少41.4%。因此可以理解为何公司渴望上市,并筹资推进疫苗研发、扩大产能与销售团队,以加速推出新产品与市场竞争。

目前,公司针对13个疾病领域有22种在研疫苗,其中5款已处于临床阶段,最受市场注目是预计今年第四季可以上市、针对原始新冠病毒株的mRNA疫苗;至于另外两款使用灭活病毒及重组腺病毒载体技术的在研新冠疫苗,则仍然未到临床阶段,距离商业化之路仍远。

从艾美疫苗的管线上看,最受期待的就是mRNA疫苗,除了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外,还有针对人用狂犬病疫苗和呼吸道病毒疫苗,均属于自主研发。mRNA属于新技术领域,这几年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大家开始认识mRNA疫苗,例如辉瑞(PFE.US)和莫德纳(RNA.US)的mRNA新冠疫苗,便在全球广泛接种。

恐失先机

因应mRNA疫苖开始普及,中国疫苗企业也纷纷加入研发mRNA技术,除了艾美疫苗外,还有初创公司艾博生物斯微生物,至于石药集团(1093.HK)与康希诺生物(6185.HK)的mRNA疫苗,最近也获批临床试验。目前中国mRNA疫苗的竞争已十分激烈,例如艾博生物的ARCoV新冠疫苗在全球第三期临床入组已经结束,整体安全良好;斯微生物的新冠mRNA迭代疫苗正在老挝展开第二期临床测试,并已在巴西获得临床第一到三期试验的批件,可见各大企业都在争分夺秒,希望成为第一家自主研发出mRNA疫苗的中国企业。

过去两年在新冠疫情持续肆虐下,中国民众接种的多数是国药(1099.HK)和科兴(SVA.US)的灭活疫苖,至于复星医药(2196.HK: 600196.SH)也正申请把mRNA疫苖复必泰引入到中国市场,甚至计划今年将复必泰于中国境内商业化生产。因此,如果艾美疫苗的新冠mRNA疫苗要最快今年第四季才上市,恐怕已顿失先机。

回看在港交所上市的疫苗相关股份今年表现参差,例如康希诺生物年初至今已下跌超过四成,最新市销率约5.1倍;石药集团年初至今微跌约2%,目前市销率约3.5倍。如果取其中间价4.3倍,以艾美疫苖去年的营业额计算,估计市值约为82亿港元。但因应盈利状况转差,它最终会否以较低估值上市?我们仍要等待,毕竟被港交所 “贴堂” 的13家申请主板上市的公司中,目前只有康方生物(9926.HK)最后能成功上市。

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Green Tea group runs restaurants

新闻概要:绿茶集团香港首秀遇冷 上市首日股价下挫

受中国消费信心疲弱影响,绿茶集团首挂半日跌5.6%    阳歌 连锁餐饮企业绿茶集团有限公司(6831.HK)周五在港交所首日挂牌即下挫,反映大市走弱,以及投资者对中国消费信心疲弱的忧虑。 绿茶集团公告显示,公司以每股7.19港元发行1.68亿股,净筹资7.46亿港元。该股周五早盘持续走低,午间休市报6.79港元跌幅5.6%,对应市值约45亿港元。 本次IPO香港公开发售部分获超300倍超额认购,国际配售部分获6.2倍超额认购,显示市场认购需求强劲。 这家从杭州起步的餐饮企业主打融合中式菜系,目前在全国运营493家门店。过去两年门店数量年均增长30%,并计划于2025年新开150家、2026年新增200家门店延续扩张。 与中国众多中端餐饮企业相似,在经济放缓导致消费者趋于谨慎的背景下,绿茶集团同样面临需求减弱的挑战。 公司2024年营收从2023年的35.9亿元微增7%至38.4亿元,同期门店数量大增29%至465家(截至2024年12月末)。去年7%的营收增速较2023年51%的同比增幅显著放缓。 消费谨慎也导致客单价下滑,2024年人均消费56.2元,低于2023年的61.8元和2022年的62.9元。翻台率从2023年的日均3.3次降至3.0次,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0.3%。 公司声明称:“2024年与2023年相比,我们的餐厅表现整体有所倒退,主要由于当前经济环境下消费者行为改变,外出用餐次数及支出均有所减少。” 尽管经营环境艰难,公司2024年净利润仍同比增长9.1%至3.5亿元。 当前绿茶集团市盈率约12倍,落后于海底捞(6862.HK)17倍及新上市小菜园(0999.HK)14倍的估值水平。而运营肯德基和必胜客的百胜中国(YUMC.US;9987.HK)市盈率达19倍,反映在“消费降级”趋势下廉价餐饮更受市场的欢迎。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文远知行在广州推出24小时robotaxi服务

自驾出租车运营商文远知行(WRD.US)周三宣布,将在广州市中心启动中国首个覆盖一线城市核心区的24小时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网络,率先开通八条试点路线,标志其迈向规模化商业化的新里程碑。 新网络覆盖广州塔、机场、高铁站等地标与交通枢纽,民众可透过WeRide Go应用程式预约使用,支持24小时全天候接送服务。公司称,这是国内首个覆盖一线城市核心城区的24小时robotaxi服务网络。此前,公司已在中东、欧洲八个城市运营robotaxi服务。 据财新报道,百度(BIDU.US; 9888.HK)旗下萝卜快跑已在武汉大部分区域实现robotaxi全天运营,但尚未覆盖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此外,小马智行(PONY.US)也于2月开通广州核心城区至机场、高铁站的robotaxi往返路线,但运营没有涵盖深夜时段。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行业简讯:外卖战升温引监管关注 五部门约谈京东 美团 饿了么

在外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之际,中国监管部门出手介入。5月13日晚,市场监管总局联同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网信办、人社部及商务部,针对当前外卖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约谈京东(JD.US; 9618.HK)、美团(3690.HK)及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旗下饿了么等平台企业。 据财新报道,五部门要求企业严格遵守《电子商务法》《反不正当竞争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强调须履行主体责任与社会责任,规范经营、保障消费者、商户与外卖骑手权益,促进平台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京东今年强势进军外卖市场,刘强东亲自领军,提出佣金不超过5%、为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等政策;美团则回应推出养老保险补贴,双方并因“骑手二选一”问题互相指责。阿里也在4月底加入战局,饿了么宣布百亿补贴计划,并联合淘宝闪购发放上亿份免费茶饮券。 监管机构自去年底多次强调平台经济要规范发展,并整治算法滥用、保护新型就业者权益。未来外卖平台竞争将不仅拼补贴与速度,更须接受更高标准的法律与社会责任检视。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较A股折让逾两成 恒瑞医药集资近百亿港元

中国药业龙头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1276.HK; 600276.SH)于周四招股,发售约2.25亿股,5.5%作公开发售,每股售价介乎41.45至44.05港元,较A股周三的收市价折让约23%至27.6%,集资近99亿港元,下周二截止认购,周五正式挂牌。 恒瑞医药专注的药物领域包括肿瘤、代谢和心血管疾病、免疫和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神经科学。公司拥有110多款商业化药物,包括19款新分子实体创新药和4款其他创新药。 去年公司盈利达63.4亿元,按年增长48%。今年首季收入72.06亿元,同比增长20.1%,纯利上升36.9%至18.74亿元。 是次共有七名基石投资者,认购金额达5.3亿美元,包括新加坡政府的GIC、Invesco Advisers、UBS AM Singapore、Cordial Solar、Hillhouse、Millennium及Oaktree。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