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惠职教需求日增 中国东方教育盈收双升
这家职业教育龙头企业上半年营收增长10%,净利润飙升近50% 重点: • 中国东方教育今年上半年营收增长10%,较过去两年的增长率翻倍有余 • 公司受益于中国年轻人对职业培训日益上升的偏好,且后者也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阳歌 职业教育不仅助力中国青年应对严峻就业市场,更为中国东方教育控股有限公司(0667.HK)注入强劲动力。本周发布的最新财报显示,公司几乎所有核心指标均稳步增长,其中净利润增幅近50%。 对投资者更具意义的是,这家公司崛起成为中国职业教育领军者,促使此前低迷的股价强势反弹,52周内累计涨幅逾200%,触及近四年高位。不过,投资者跟风追涨前需注意,职教板块已显现分化格局,龙头股表现强劲,中小同业则持续承压,详细分析见下文。 过往数年间,职教机构在中国庞大教育体系中一度遇冷,因资本竞相追逐K-12学段服务,以及顶尖高校考生的高增长私营企业。2021年监管风波叫停多数K-12学科培训服务,使前者几乎清零;随着中国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后者近期也明显承压。 此消彼长之下,专注烹饪、汽修、计算机维修等实用技能培训的职教机构,反成民办教育领域表现最佳的板块。与触碰监管红线的K-12教培机构不同,职业教育正持续获得政策强力支持。 政策红利直接体现于财报:中国东方教育上半年政府补助金倍增至2,150万元(折合300万美元),上年同期为1,170万元。金额绝对值有限,但显著印证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此类无须偿还的资金既可冲减运营成本,更能直接增厚利润空间。 近期关键政策突破在于,职教机构首获颁发学士学位授权,这是原属传统高校的特权。除象征高等教育类型平等化外,更具实质意义的是,职校毕业生由此获得报考公务员及攻读研究生的资格。 中国东方教育在财报中指出,为应对市场变局,其三年制长期课程的报名占比持续攀升。为使日益趋近传统高校模式的长期培养获得更佳环境,公司正打造多个“职业教育产业园”。此概念实则暗合高校校园的职教版本。 新园区将与遍布全国的234个教学中心(主要是小型教学点)形成互补。目前,四川、山东、贵州、河南四省职教产业园一期已投入运营,江苏、江西两省同类项目也在规划中。 公司强调:“本集团相信职教产业园,将成为增加学生对本集团教育服务需求的主动力,并可在未来达致成本协同效益。” 美容领域的大生意 财报深层数据进一步揭示,中国东方教育整体招生规模加速扩张,但当前疲弱就业环境下,各专业冷热不均。时尚美业板块表现亮眼之际,信息技术(IT)领域竟意外遇冷。 公司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0.2%至21.9亿元(上年同期为19.8亿元),相较过去两年3%至4%的年增速显著提升。期内新生注册量同比增长7.1%至83,521人,学员月均总数增长5.5%至152,817人。 时尚美业作为五大业务板块中的业绩明星,营收几近翻番,学员月均人数增长76%。但该板块营收占比仍较小,最新财报期仅贡献总营收的4%。 烹饪技术作为核心创收板块,贡献近半数营收,该部门营收同比增长11%,学员月均人数增长8.3%。规模较小的西点西餐部门表现更优,营收增长14%,学员月均人数增长18.5%。 信息技术及互联网技术板块成为业绩洼地,期内营收同比下降3%,占公司总营收17%。该板块学员月均人数同比下滑6.8%。 招生规模扩容的同时,营业成本基本持平,表明其实现了师资零扩张下的增量承接。由此推动毛利率从上年同期的53%升至57.3%,最终驱动净利润同比增长48.4%至4.03亿元,上年同期则为2.72亿元。 伴随盈利提升,公司将去年的末期股息从2023年的0.2港元提高至0.22港元,该举措也是投资者青睐度攀升的潜在动因。 需要重申的是,并非所有职教股均享行业需求红利。中教控股(0839.HK)作为另一业内主要参与者,当前市盈率27倍,与中国东方教育30倍估值相近,但后者市值约为前者一倍。规模更小的新高教集团(2001.HK)估值仅2.4倍,民生教育(1569.HK)则几近亏损边缘。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商誉减值拖累业绩 中教前景还看“产教融合”
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民办教育集团,中教控股在收入持续增长的同时,年度盈利却出现罕见下滑 重点: 期内收入增加但利润降低,主因是旗下一所中职院校计提商誉减值3.9亿元。 职业教育是国家政策鼓励方向,生源有望稳定增长,前景可期。 李世达 随着内地监管松绑及疫情结束,内地教育行业重现生机,然而中国规模最大的民办教育集团——中国教育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839.HK),股东应占溢利罕见大跌25.2%,绩后股价暴跌18.5%,跌破52周低位,随后更跌破5港元关口,距离2021年6月的股价峰值18.99港元跌去约75%。 根据中教公布的年度业绩,截至2023年8月31日止,公司取得收入近56.2亿元(7.93亿美元),同比增长18.1%,赚13.8亿元,下滑25.2%。主要是公司旗下一所中职院校的3.9亿元商誉减值所致。截至2023年8月末,手头现金约52亿元。 扩张后遗症显现 1999年中教两位创始人于果和谢可滔分别创立江西科技学院及广东白云学院,至2007年,两家实行集体管理和控制后,签订协议开启“共治”模式。至2018年教育部正式启动独立学院的“合并转设”工作后,中教开展外延式扩张。 自2018年至2020年,集团以平均每年三间学校的速度,加快收购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至2021年旗下拥有14所学校,分别位于南昌、广州、海口等九个城市,甚至扩张到英国与澳洲。 采取并购策略,主要是因为新设学校获批门槛高,因此透过并购来取得更多办学资格与生源,是更快、更有效率的增长方式。 然而,并购的眼光决定了战略的成败。从过往收购案例看,中教收购目标均为地区龙头,但收购估值高于同行,产生庞大商誉值。截至2023年8月末,商誉值累计达到36.3亿元,占总资产比重达10.1%。若加上无形资产48.4亿元,占比便高达24%。 今年年报首次出现由于商誉及无形资产减值亏损4.6亿元,减值金额约占总资产1.3%。主要由于其中一间收购学校客户趋势及偏好发生变化,因此下调该校预期收入。公司称,虽然该校业务较去年有所增长,但尚未完全恢复至疫前情况,且该地区其他经营类似业务的学校亦有相同情况。 虽然商誉减值属短期影响,但已并购资产及未来并购资产若未能达预期效果,都会对利润产生影响。 新生人数稳步增长 除了商誉及无形资产减值亏损,中教在经营层面仍实现了稳定成长。分板块看,中教2023年国内市场收入54亿元,同比增加18.2%,增长主要来自高等职教业务驱动;国际市场收入2.2亿元,同比也增长16.4%,得益于新入学人数增加,且疫后入境限制取消带动海外业务恢复良好。 收入增长主要来自学生人数及学生平均收入的增长。截至2023年8月底,中教全日制在校生总数24.8万人,同比增7%,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9.9万人,同比增13%。2023/24学年全日制新生人数9.7万人,同比增17%,其中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新生年增18%。 虽然中国面临生育率下降问题,但2005年至2017年出生人口均超过1,500万人,至少在2035年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基数并未受到生育率降低影响。根据「十四五」规划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202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60%,2035年可达到65%。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也有利于提升职教办学水平和社会认可度,提升学生报考入学的意愿。 为解决人才供需结构失衡问题,职业教育成为填补人才缺口的重要手段,职业院校自2019年来有计划地持续扩招,全国普通专科年招生人数连续四年超过普通本科。 估值有望修复 根据2022年12月21日发布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扩大应用型本科学校在职教高考中的招生规模。并特别指出要优先选择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高端仪器、航空航天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 中教在年报中特别提到,成员学校围绕智能制造、数字创意、虚拟现实等专业,在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共开设了应用型本科专业372个,同比增加13个;专科专业182个,同比增加13个;开设了继续教育专业205个,同比增加13个。显示公司已明确朝向“产教融合”方向部署。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中国职教市场规模由2018年的6,045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8,71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9.6%,预计2024年突破万亿规模,2027年达12,681亿元。市场前景可观。 尽管商誉减值为中教带来的冲击应属短期影响,但市场对其业绩却做出了相当大的反应,代表政策敏感度高的教育产业仍然不受青睐,存在估值被低估的情况。中教市盈率为8.2倍,仍高于主要竞争对手希望教育(1765.HK)的7.2倍及新高教集团 (2001.HK)的4.3倍。 中教是内地民办高教产业的龙头,具有领先优势,手上也有充足资金继续并购拓展业务,而在政策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下,长远来看仍有望吸引资金回归,修复估值。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中教收入增速下滑 再融资拟扩建院校
这家民办教育机构上半财年增长降速,最近宣布发债筹资,协助兴建及扩建国内院校 重点: 中教控股的最新中期财报显示,其营收增速从去年同期的28.9%下滑至18% 该公司依靠激进的并购策略,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民办教育集团,但近年并购步伐放缓 莫莉 经历了强力教育监管政策以及持续三年的新冠疫情后,教育行业正重现生机。但是,在中国宏观经济仍待重振、流失的学生来源未完全恢复时,民办高校集团迈入瓶颈期。中国规模最大的民办教育集团中国教育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中教控股,0839.HK),上周四公布截至2023年2月28日止的中期业绩,显示疫情期间仍能稳步发展的能力。 由于学费高、收费周期长、销售费用低,民办教育股常被视为典型的“现金牛”板块。在2022年9月至2023年2月期间,中教控股的营收为27.8亿元,同比增加18%,净利润则上涨15.1%至10.5亿元。 值得留意的是,疫情后的2020财年和2021财年,中教控股的营收增速均超过37%,即使相比2022年同期,其营收增速也有28.9%、净利润增速更达到41.5%,反映当前的业绩增长明显放缓。 财报公布后,中教控股股价翌日下挫2.9%,反映投资者信心受到动摇。过去三个月以来,其股价一路下行,从1月底的13.5港元高点下跌至7港元水平,跌幅接近一半。尽管如此,多间投行仍然看好该公司,海通国际指其作为行业龙头,增长动能强劲,给予“跑赢大市”评级。 作为港股民办高校教育集团中市值最高、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公司,中教控股被股民戏称为“三本之王”,截至22年8月底,集团在校生人数达到30.45万人。集团旗下拥有14所学校,分别位于中国南昌、广州、海口等9个城市,以及英国与澳洲。 并购势头放缓 从具体业务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分部贡献的收入达23.48亿元,同比增加20.6%,主要由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在校学生人数及学生平均收入增长所带动。中等职业教育分部的收入小幅下滑3%至3.2亿元,因为新冠肺炎的预防措施及社交限制,若干学校的新入学学生人数下降。不过,国际学校则受惠于入境限制政策取消,学生人数上升,收入同比大增44.6%至1.07亿元。 中教控股近年业务快速扩充,依靠的是激进并购策略。该公司2017年12月登陆港交所时,旗下仅有3间院校。通过上市获得资金后,自2018年至2020年,该公司以平均每年三所学校的速度,加快收购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到了2021年,公司还收购了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后更名为成都锦城学院)的51%股权,后者为全国排名第一的民办独立学院。 在高速并购和现有学校学生人数增长的驱动下,中教控股的在校生规模快速攀升,为业绩稳步向上提供动力。另一方面,公司凭借严格的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平均学费稳步提升。根据信达证券的报告,其在校生学生平均学费自18/19学年的1万元,增至21/22学年的1.4万元,三年的复合增长率达11.3%。 自2021年以来,中教控股并购步伐放缓,原因或与其相对紧张的资金链有关。截至2月28日,中教控股的流动比率为0.84倍,较上年同期的0.81有所回升,同时现金储备也回升至58.7亿元。 加快融资步伐 不过,随着港股市场在年初回暖,中教控股正加快融资步伐。今年1月,公司配售1.47亿股股份,所得款项净额约16亿元,主要预留予职业教育领域的潜在并购项目。4月12日,其发行了2026年到期的5亿元4%投资级别有担保债券,获得标普AA评级,债券发售所得款项将用于兴建及扩建集团经营的国内院校,以及补充境外运营资金。 近年来,中国政府多次发文鼓励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2022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要求破除“矮化”、“窄化”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官方的主动支持,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社会认可度,进而增加考生报考高职院校的意愿,扩大公司招生规模。另外,2021年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也消除了市场对于民办高教可变利益实体(VIE)架构的担忧。 与此同时,中教控股旗下的独立学院已全部完成转设,有望提升盈利能力。独立院校是民办企业与国家重点大学合作办学的院校,由重点大学提供师资,民办企业提供资金,也就是俗称的“三本”高校。独立学院转设后,民办高教集团需向合作方重点大学支付一次性“分手费”,之后便不必向重点大学支付每年学费收入的15%至30%的管理费。 随着新冠疫情淡化,加上中国经济增速重回正常轨道,教育板块价值或将得到重估。中教控股的预测市盈率约7.9倍,同业希望教育(1765.HK)、新高教集团(2001.HK)则分别为5.2倍和4.8倍,反映作为龙头的中教控股获投资者投以信任一票。中教控股能否持续享有较高估值,还看未来会否继续激进扩张策略,协助业绩增速重回辉煌期。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经济放缓政策利好 助力两大职教机构
中教控股和新高教集团公布截至8月的上一财年营收,增幅均介乎25%至30%之间
转型‘互联网+’成功 民生教育喜迎丰收
这家职业教育机构是教育板块中罕有的政策受惠者,预告去年收入与净利润大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