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大模型再度爆火 鹰瞳科技能否触底反弹
作为曾经的“医疗AI影像第一股”,鹰瞳科技借助DeepSeek的热度重新获得资本市场的关注 重点: 鹰瞳科技的万语医疗大模型完成升级并接入DeepSeek R1模型,股价创下8个月以来的新高 公司连续五年净亏损,呈现“增收不增利”的恶性循环 莫莉 今年春节,国产DeepSeek大模型的横空出世让沉寂已久的医疗AI赛道再度升温。无论是AI医疗大模型还是医疗信息化软件,亦或是医药研发企业,都争先恐后地宣布接入DeepSeek,希望借助基座模型的低成本技术突破,推动AI产品在医疗领域的进一步落地。 作为曾经的“医疗AI影像第一股”,北京鹰瞳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251.HK)也借助DeepSeek的热度重新获得资本市场的关注。2月7日,鹰瞳科技宣布自主研发的万语医疗大模型完成升级并接入DeepSeek R1模型,消息公布后的10个交易日内,股价累计上涨21%,创下过去8个月以来的新高。 鹰瞳科技成立于2015年,主要提供眼科影像识别方案,其拳头产品Airdoc-AIFUNDUS 1.0是国内首个获批三类医疗器械证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辅助诊断软件。通过眼底图像判断全身疾病尤其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方式已受到业界认可,是医疗AI影像竞争最激烈的方向之一。 2024年7月,鹰瞳科技公司宣布研发万语医疗大模型,试图从单一影像诊断向全科医疗问答、健康管理领域延伸。根据鹰瞳科技介绍,鹰瞳万语用于帮助医疗专业人员快速获取医学信息、临床指南和研究结果,提升决策效率;同时,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状况分析和治疗方案建议,助力健康管理。2月7日的升级,能让万语医疗大模型在数据处理速度、疾病识别准确率上有所提升,并且能提供更个性化的健康管理体验。 不过,万语医疗大模型的实际应用情况难以评判,官网仅以图片形式展示产品,也未公布与哪些医疗服务机构合作应用。根据中信证券的研报,中国企业发布的AI医疗垂类大模型数量已超50个,该赛道的竞争相当激烈。单单是问诊应用场景,就有腾讯的混元大模型、百度的灵医大模型、阿里的通义仁心、京东的京医千询等互联网大企业发布的模型。 在医疗AI领域,有诸多细分的应用场景,包括医学影像智能辅助诊断、临床专病智能辅助决策、智能陪诊、智能随访等,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不同环节。垂直类的应用场景更容易落地应用,以微医控股为代表的AI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以及讯飞医疗科技(2506.HK)为代表的AI诊后管理系统已经实现商业化。相比之下,鹰瞳的万语医疗大模型既能帮助医生诊断,又能服务患者,应用场景并不细化,商业化路径反而模糊。 事实上,万语医疗大模型并不是鹰瞳科技首个涉足的新领域。2023年,公司在近视防控领域布局,推出了近视防控AI产品和视觉训练AI等治疗端产品。2024年上半年财报显示,近视防控 AI 产品服务用户数量达到 1.6 万,视觉训练AI产品已经覆盖全国800余家医院。但是,公司并未具体披露这项新业务带来的收入,仅仅表示该业务所在的眼健康业务分部在2024年上半年的收入同比增长22%至3,800万元。不过,由于近视治疗仪器自去年7月被重新归为第三类医疗器械,鹰瞳科技最近半年已无法再销售近视防控 AI 产品,还在申请销售所需的资质认证。 陷入亏损泥潭 鹰瞳科技在2021年11月登陆港股市场时,发行价为75.1港元/股,可如今股价长期在10港元左右徘徊,市值缩水超过八成。鹰瞳科技的财务表现始终是市场争议焦点,自2019年以来,公司长期净亏损,在2019年到2023年累计亏损6.23亿元,到了2024年上半年,虽然营收同比增加13.59%至9,371万元,但净亏损同比扩大117.75%至8,149万元,呈现“增收不增利”的恶性循环。 让我们来具体看鹰瞳科技的财务数据,作为一间技术驱动的公司,其成本结构明显失衡。2024年上半年研发开支下滑13.33%至4,900万元,与其“技术驱动”的定位背道而驰,但销售与行政开支合计8,019万元,远超过研发投入;254名员工半年来的总薪酬成本高达1.03亿元,甚至超过了同期的营收。 鹰瞳科技若是希望在医疗大模型行业取得突破,需要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但截至2024年中,公司所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降至5.48亿元,恐难以支持大规模研发活动。当前鹰瞳科技的市销率仅有7倍,同样深耕医疗AI的讯飞医疗科技市销率为36倍。虽然医疗AI的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难以商业化和变现的问题,鹰瞳科技能否在医疗大模型市场分得一杯羹,仍需时间验证。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阿里与苹果联手为中国用户开发AI手机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BABA.US; 9988.HK)与苹果公司(AAPL.US)据报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开发并生产搭载人工智能(AI)功能的iPhone,主要针对中国市场。 这款AI版iPhone预计将整合阿里巴巴的云计算及大模型技术,配合苹果最新的硬件设备,进一步提升语音识别、图像处理及智能助手等功能。财经媒体财新报道,阿里巴巴董事长蔡崇信在迪拜举行的世界政府峰会上表示:“苹果一直非常挑剔,他们和一些中国公司谈过,最后选择跟我们做生意。我们很荣幸和苹果这样伟大的公司合作。” 2024年,苹果iPhone在中国的出货量下跌17%,失去了中国最大智能手机供应商的头衔,排在Vivo与华为之后名列第三。分析认为,与阿里巴巴的合作或有助于苹果智能手机提升在关键市场的销售。 阿里巴巴港股周四一度上涨9.2%至124.3港元,创下三年新高,但其后升幅收窄,全日收116.7港元,升2.5%。今年以来,阿里巴巴港股与美股均上涨超过4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智谱AI完成新一轮30亿元融资
大模型独角兽智谱AI宣布完成新一轮30亿元融资,多个战略投资者及国资背景资本参与了此次融资,老股东如君联资本继续跟投。此次融资的资金将主要用于推动国产大模型技术的创新和生态发展。 据财新报道,这是智谱AI半年内第二轮融资。今年9月,中关村科学城公司宣布以投前200亿元估值领投,智谱AI也成为目前中国估值最高的大模型公司之一。 智谱AI成立于2019年6月,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孵化。公司披露,2024年业务高速增长,商业化收入增长超过100%。其面向企业应用的MaaS开放平台,API年收入同比增长超过30倍,MaaS平台已经吸引了70万企业和开发者用户。C端产品“智谱清言”拥有2,500万用户,年化收入(ARR)超千万元。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大模型引爆价格战,苏宁痛失国际米兰——中概股Bulletin
上周中国经济和中概股大事件 ▷ 4月财政和土地出让收入双双下滑 ▷ 多地下调房贷首付及利率 ▷ 恒大汽车被要求退回政府补贴 ▷ 柳青不再担任滴滴总裁 ▷ 万物新生收入继续录得强劲增长 本周中概股评分:50/100 主编,阳歌 Doug Young https://youtube.com/shorts/JCwNRSMVuac 》》宏观 4月财政和土地出让收入双双下滑 最新的经济信号继续显示出一个经济低迷的局面。财政部报告称,4月财政收入下降3.7%,降幅较上月扩大1.3个百分点,今年前四个月下降2.7%。与此同时,4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大跌21.2%。 财政收入的下降令中央政府感到担忧,因为财政支出正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4月增长6.1%,北京正在增加支出以试图重振经济。土地出让收入的急剧下降虽然在意料之中,但对于严重依赖这类收入来筹集资金的地方政府来说,这同样是一个坏消息。 英企对中国业务前景看跌 曾经对中国持正面态度的外国商会过去几年发生了转变,最新的负面声音来自中国英国商会。该商会的最新调查显示,自去年8月以来,中国宣布的48项旨在恢复外国信心的措施大多只是口头承诺。 市场休整,意味着涨势的终结? 中概股最近的涨势终究会结束,这正是上周发生的事。连续四周强劲上涨后,我们关注的所有股指都进入牛市区间,上周,恒生H股指数和恒指均下跌4.8%,MSCI China ETF下跌5.2%。 与此同时,另一篇报道显示,如今并非所有外国投资者都对中国股票持乐观态度。该报道详细说明了中国国内股市类似的涨势主要由国内投资者推动,而外国投资者则保持观望。这似乎表明,美国和香港的涨势主要是基于估值,而不是对中国经济过度乐观。 》》行业 光伏行业协会坦诚表态 尽管西方多次指责中国通过强有力的政府支持在电动汽车和太阳能电池板等新兴产业,人为地刺激了严重的供过于求,但北京一再否认有此行为。然而,中国主要的太阳能行业协会终于承认情况有些不对,即使其避免使用“产能过剩”一词。…
AI模型商业变现不易 讯飞医疗上市加强装备
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部署上市的讯飞医疗或搭上这辆顺风车,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重点: 讯飞医疗成立至今,虽然营收不断上升,但是近两年累计亏损金额逾2.8亿元 在港股和医药行业表现疲软之际重启上市分拆,或与科大讯飞自身财务表现有关 莫莉 去年的人工智能(AI)大模型经历热潮,教育、办公等应用场景纷纷出现新产品,而早年间十分火热的医疗健康行业却相对冷淡。如今,港股或将再迎来一间AI医疗公司冲击上市。上周二,科大讯飞(002230.SZ)宣布将分拆医疗业务子公司讯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赴港上市,希望能帮助该公司继续保持医疗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并提高其国际影响力。 目前,科大讯飞持有讯飞医疗52.47%股份,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与科大控股为实际控制人。根据公告,讯飞医疗上市将发行不超过约2,009万股,即发行扩大后总股本的15%,若行使全部超额配售权,讯飞医疗最多可发行约2,310万新股。分拆完成后,科大讯飞仍将维持对讯飞医疗的控制权。 讯飞医疗成立于2016年5月,主攻人工智能加医疗的领域,利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技术,不仅可以为个人客户提供家庭医生助理、AI慢病管理系统等服务,亦为基层医院提供影像识别、辅助诊断、患者管理等多种功能,有助于提升医院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以及提高基层医生诊疗能力。讯飞医疗共拥有8家子公司,覆盖医疗科技服务、互联网医院、软件开发与技术服务、医疗服务等领域。 分拆公告显示,讯飞医疗成立至今,虽然营收不断上升,但近两年亏损明显增大。在2020至2022年,其营收分别为3.21亿元、3.56亿元和4.94亿元;除了2020年录得761万元盈利,2021及2022则分别亏损7,973万元及2.04亿元。 这与母公司此前的目标看来距离甚远。2022年2月,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曾公开表示,预计2025年科大讯飞的营收将达到1,000亿元目标,其中医疗业务作为仅次于教育业务的重点方向,将贡献200亿元营收。然而,科大讯飞2023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其医疗业务营收仅1.92亿元。 不过,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讯飞医疗或将搭上这辆顺风车,迎来更大发展空间。去年5月,科大讯飞发布了人工智能大模型产品“星火认知大模型”,刘庆峰称,该大模型在中文长文本生成、医疗领域的知识问答、数理能力等方面已经超过了ChatGPT。同年10月,讯飞医疗推出了搭载“星火认知大模型”的“讯飞晓医”应用程序,集成症状自查、报告解读、医疗信息快速查询、健康档案管理等功能,可为用户提供精细化的健康咨询。 此外,使用大型语言模型处理医疗文本,也能为医疗专业人员提供更准确、快速、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建议,从而提高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讯飞医疗透露,以脑梗死患者为例,在星火大模型的帮助下,患者管理平台可以根据患者在院期间的病历数据,抽取关键的画像信息,生成出院后患者个性化健康指导,在康复过程中,还能通过AI随访电话等方式,对患者进行主动式管理。 同业股价跳水 人工智能与医疗行业近年不断迎来政策利好消息。去年3月,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刊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提出,要积极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持续优化服务流程,建设智能医院,推广诊间结算、移动支付、线上查询、药物配送等服务,整合打通相关线上服务终端。对于讯飞医疗来说,上述表态有助于智慧医院、智慧医保等产品的市场推广。 早在2021年8月,科大讯飞就曾发布公告,筹划分拆讯飞医疗上市。科大讯飞当时称,拟借助资本市场,推动智慧医疗业务,以抓住市场机遇实现业务的快速增长。但随后此项分拆行动并无后续进展,如今在港股和医药行业极为惨淡之际重启上市分拆,或与科大讯飞自身财务表现有关。 去年上半年,科大讯飞的营收同比下降2.3%至78.4亿元,扣除非经常性业务后,录得3.04亿元净亏损,远逊2022年同期的2.79亿元净利润,这是科大讯飞上市14年来,首次出现半年报亏损。公司当时解释,亏损的原因主要在于疫情导致项目签单、交付、验收出现延迟以及加大对于大模型研发的投入。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在大模型方面的竞争已十分激烈,除了科大讯飞之外,字节跳动、百度(BIDU.US; 9888.HK)、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商汤(0020.HK)等多家知名企业均纷纷推出自己的大模型,这也让科大讯飞大模型的商业变现之路,遇上更多强劲对手。 讯飞医疗暂未公布招股详情,难以估算其市值。港股市场曾在2021年11月迎来“AI医疗第一股”鹰瞳科技(2251.HK),当时的发行价高达每股75.1港元,但上市四个月后,股价就跌至17港元,此后股价长期在十多港元徘徊。由于AI医疗投入颇高而商业变现不易,该赛道难获为投资者看好,讯飞医疗若要在港股站稳脚跟,还需更坚挺的财务表现。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