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yi and Fanhua in share swap

普益收入缩水 泛华出手搭救

通过一项股票置换协议,这两家公司各自的一批股东将收购对方的多数股权 重点: 通过股票置换,泛华控股的一批股东,将获得普益财富77%的股份,普益的一批股东则获得泛华50.1%的股份 达成协议之际,普益集团正面临收入缩水和持续的亏损      梁武仁 财富管理公司普益集团(PUYI.US)将其命运和对盈利的持续追求,与规模比自己大得多、并且处于盈利状态的保险经纪公司泛华控股集团(FANH.US)紧密联系在一起。 按照周三宣布的协议,包括首席执行官胡义南在内的一批泛华股东,将自己的部分股票换成普益新发的股票,置换比例为每两股泛华换一股普益的股票。交易将让泛华的股东获得普益约77%的股份,而普益的股东也将持有泛华50.1%的股权。 预计将于本周完成交易,本质上将让普益不花一分钱,就能获得泛华的多数股权。与此同时,泛华的股东透过持有普益的多数股权而保留对泛华的控制。 不到一周前,泛华控股同意将其持有的普益4.46%的股份售回予普益,换取1,050万元现金和普益旗下泛华普益基金销售有限公司(普益基金)15.41%的股权,该公司是一家公募基金分销商,是普益的主要业务之一。 泛华和普益于2010年共同创立了普益基金,后来泛华在普益2018年IPO前,将其在该合资企业中的少数股权,转换为母公司普益集团的4.46%股份。但由于过去三个财年收入下降,利润受到挑战的普益股价下跌了约三分之一,这些股份的价值已经缩水。 最新的股票置换协议,实际上把两家公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看上去有些奇怪,因为泛华股东为他们新获得的普益多数股权支付了巨额溢价。受此影响,普益股价周三上涨47%,而泛华的股价只上涨了1.7%。在消息公布前,普益的市销率(P/S)已高达近15倍,而在此番股价大幅上涨后,这个数字提高至22倍。 相比下,规模比它大得多的诺亚控股(NOAH.US;6686.HK)的市销率只有2倍,要合理得多,后者是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也许泛华和普益是在押注,紧密的联系可产生协同效应,能带来更大的增长,特别是对普益,截至6月的最新财年,其收入总额仅为1.14亿元。对于两家公司来说,它们的业务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都销售金融产品。但普益确实需要取得一些巨大的增长来证明其最新估值的合理性——考虑到其最近收入萎缩,加上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这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普益的现金也很少,因为持续亏损,截至6月底仅有1.64亿元。 普益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缺乏对新增长引擎的投资,从其严格控制支出,几乎没有债务这一点上可见一斑。更重要的是,截至6月的财年中,其用于投资活动的现金支出减少了一半以上。虽然这种节俭可能看起来值得称赞,是慎重之举,但也表明公司缺乏大部分投资者想要的那种大型增长战略规划。 最新的合作可能表明,泛华可能正准备介入并帮助普益快速增长,或许是通过资产注入来实现。此举可能会迅速将普益的收入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可能会证明该公司的高估值是合理,尽管其收入趋势并不动人。 成本控制 由于努力降低运营成本,普益的净亏损在最近一个财年有所收窄。该公司首席财务官胡安林(已于上月辞去该职务),在最新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公司削减了营销成本,将重心从新账户的开立,转移到“刺激新投资的增长”。普益还剥离了一家子公司,并关闭多家分支机构,同时裁减了部分员工。 大范围的成本控制,反映目前中国竞争激烈的财富管理行业正处于艰难时期,因为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悲观情绪日益加剧,抑制了对各类财富管理产品的需求。由于中国股市是今年全球表现最差的股市之一,普益在截至6月的12个月里,年收入下降了近40%,至我们之前提到的1.14 亿元。 普益销售第三方理财产品,以富裕的中产散户投资者为主要客户。但它正试图增加对更大的专业机构投资者的销售,由于规模和交易量更大,它们往往更能挣钱。 截至今年6月的12个月里,普益向银行、保险公司、券商和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客户发行的公募基金,总额同比增长266%。但在此期间,此类基金的总体发行量实际上是呈下降趋势的,这表明公司在此期间失去了很多规模较小的个人客户。 通过普益基金销售的公募基金是其主要收入来源。该公司优先考虑价格透明的公共证券支持的基金,并对此类产品的提供商进行尽职调查。对于中国的财富管理公司来说,这种谨慎态度越来越有必要,以避免由不透明资产支持的基金所导致的损失。本月早些时候,另一家财富管理服务提供商海银财富控股(HYW.US)就在这方面遇到了麻烦。该公司表示,无法兑现与中国陷入困境的房地产市场资产相关的部分理财产品的付款承诺。 尽管最近表现谨慎,普益基金仍然在努力实现业务多元化。它于2020年启动家族办公室业务,帮助富裕投资者设立信托账户,并提供其他相关服务。但这种扩张是一种小规模的渐进举措,短期内难以带来新的大幅收入增长。 与泛华控股的最新交易是另一回事,可能会让投资者对普益基金的股票刮目相看。泛华控股的收入基础比普益大得多,而且经营录得盈利,为后者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源。例如,不断壮大的联盟可以使其产品多样化,包括保险在内,这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主要增长引擎。这桩新联姻会带来什么结果,只有时间才能告诉我们,甚至可能最终导致两家公司的真正合并。但至少就目前而言,对普益的股东来说,这笔交易真的没有太多不好的地方。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房地产市场疲软 海银控股寻新财富

这家资产管理公司正在跨出专注于为富裕投资者提供房地产相关投资的传统,进行多元化发展 重点: 海银控股正在进行多元化发展,跨出以房地产为中心的财富管理业务,涉足更广泛的资产管理和医疗保健服务 在截至去年12月底的六个月里,该公司营收增长17.6%,但利润与上年同期持平   沈如真 在海银控股(HYW.US)于2021年初在美国IPO之前,这家中国财富管理公司试图借助其与中国龙头房地产开发商之一中国恒大(3333.HK)的联系,来激发投资者的兴趣。当时,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一派繁荣,房地产价格持续了长达二十年、每年两位数的涨幅。  “我们是中国最大的房地产财富管理产品分销商……(房地产财富管理产品)在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低的中国投资者中大受欢迎,”总部位于上海的该公司在其招股说明中吹嘘说。 然而,把时间快进到两年多一点之后的今天,海银控股总裁王滇现在正在努力撇清其管理的公司与恒大的关系,后者已名誉扫地,成为中国处境艰难的房地产行业债务危机的典型代表。 在上周四发表的一封冗长的2023年股东信中,王滇一次都没提到恒大或房地产行业,信中回顾了海银控股在截至去年12月底的六个月的最新业绩,以及此后的公司发展。 相反,王滇集中介绍了公司不断实现产品和业务线多元化、加大技术投资的努力,及其“财富+健康”战略。根据该战略,海银控股涉足更稳定、潜在利润丰厚的医疗保健业务,为高净值人士提供服务。  “尽管宏观经济环境充满挑战,2022年的疫情让情况进一步复杂化……海银在过去一年里仍继续前行,寻找机遇并取得突破,”王滇对股东表示。 这一重大转变突显出在北京方面努力遏制高杠杆开发商的努力下,中国的投资格局发生巨变,在房地产市场飞速发展时期,那些开发商蓬勃发展。就在两年前,海银控股还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繁荣会持续下去,为客户提供强劲、稳定的收益的来源。 如今,房地产相关投资产品已成为投资者的最新“禁区”,很多人因源源不断的债券违约、股市暴跌甚至部分企业破产重组而蒙受损失。 海银控股的转型计划还突显了一家拥有17年历史的公司的决心和敏捷,该公司在中国多个经济和政策周期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幸存者,这些周期扼杀了许多企业。 它是一家民营企业,所处的还是敏感的、在很大程度上仍由国有企业主导的金融领域,这使它的承受能力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至少目前,海银控股的未来因中国疫情后复苏乏力、中美紧张局势挥之不去和激烈的竞争而阴云密布。全国财富管理市场拥挤,有1,000多家参与者,其中包括很多中国顶级券商。但该公司的重心从房地产转向,似乎正在开花结果,至少从其最新业绩来看是如此。 截至去年12月底的上半财年,海银控股收入同比增长17.6%,至10.4亿元。其净利润增幅则要小得多,为0.3%,达到7060万元。核心的财富管理业务期内交易额达401亿元,较上年增长6.9%。 多元化驱动 海银控股的资产管理业务在这六个月规模达到70.1亿元,同比增长了一倍多,从中可以看到其在财富管理之外的多元化努力。该公司还开始为高净值客户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并从这项新兴业务中获得收入。 在其主要的财富管理部门,该公司正在迅速减少对房地产相关产品的依赖,它们曾占其投资组合的一半以上。2022年,房地产相关金融产品占销售给海银控股客户的理财产品总交易金额的37.9%,低于一年前的58.2%。 与此同时,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产品的交易额跃升111.8%,这反映出该公司正努力转向表现较好的新增长引擎。 海银控股在之前的一次电话会议上表示,它也在从长期投资产品转向短期投资产品,反映出其产品战略和客户偏好的转变。此外,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客户需求,它还主要通过香港子公司,推出了更多离岸产品,以对冲汇率风险和放缓的国内经济。 但海银控股更为大胆的举措之一是进军健康管理服务,这是其“财富与健康”双引擎增长计划的一部分。通过涉足健康管理业务,它希望创造交叉销售机会,更好地为那些高净值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该业务规模仍相对较小,截至去年底仅有28,763名客户,收入3,800万元。该公司在过去两年中收购了上海、北京、成都和重庆的五家高端诊所,为这些客户提供服务。  “我们相信,随着我们将海银健康整合到我们的客户服务矩阵中,它将与我们的财富管理业务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王滇在最近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说。“如果看一下中国的健康管理行业,我们看到了大量的增长机会,特别是在高端领域。” 业务的重组帮助海银控股在经济挑战中继续前行,而其很多同行都遭受了重创。其中包括钜派投资,它销售的也是主要集中在房地产领域的产品,去年该公司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因为股价下跌使其市值低于上市公司必须满足的1500万美元(1.09亿)水平。 然而,海银控股面临着来自更大的竞争对手诺亚控股(NOAH.US; 6686.HK)的激烈竞争,后者拥有中国独立财富管理市场20%的份额,也一直在积极发展离岸业务。与海银控股一样,诺亚控股也经历了从一家普通的资产管理公司向更注重高净值客户的转型,由此可见对此类客户的争夺激烈。 包括中金公司(3908.HK;601995.SH)和中信证券(6030.HK;600030.SH)在内的券商也在加码它们的财富管理业务,以期在摩根士丹利估计可能增长到16万亿美元的中国财富管理市场中获得更大份额。…

快讯:销售开支大增 诺亚控股少赚两成

最新:诺亚控股私人财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NOAH.US; 6686.HK)周二公布,今年一季度收入同比微增1%至8.04亿元,但净利润减少20%至2.44亿元。 利好:期内,该公司分销的投资产品总价值同比上升12%至168亿元,主要得益于净值型公募基金产品,以及私募证券基金产品分销的增长。 值得关注:该公司净利润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期内推出多项海外客户活动,导致销售开支大增61.4%,加上理财师薪酬开支上升35.3%,令经营收益减少11.1%至2.79亿元。 深度:诺亚控股成立于2005年,2010年在美国上市,公司近年经历行业严厉监管及卷入投资诈骗事件后,决意在逆境中转型,把业务集中在富裕阶层身上,并缩减借贷服务等主流客户业务,协助业务重上轨道。去年,由于新冠疫情限制措施,加上公开市场波动,对该公司的业务带来挑战,其营收大减27.7%至31.3亿元,non-GAAP净利润也下挫26.5%至10.1亿元,仅处于全年盈利指引的低端。 市场反应:诺亚控股在纽约上市的股份周二软0.9%至14.67美元;其港股周三小幅波动,中午平收于265港元,处于过去52周的中间位置。 记者:何仲尼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快讯:诺亚控股挂牌未足月 拟申请‘双重主要上市’

最新:诺亚控股私人财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NOAH.US; 6686.HK)周三宣布,董事会已批准公司寻求转换为港交所“双重主要上市”的动议,并授权高级管理层进行相关准备工作,以采取必要程序以完成主要转换。 利好:由于公司今年4月被美国证交会列入预摘牌名单,如果能取得港股的双重主要上市身份,即使其纽约上市的股票最终被摘牌,亦可以保障公司的上市地位。 值得关注:该公司今年7月13日才刚于港交所以第二上市形式挂牌,如今在不足一个月内决定申请转换为双重主要上市,或令投资者对管理层的决定感到奇怪。 深度:诺亚控股成立于2005年,2010年在美国上市,公司近年经历行业严厉监管及卷入投资诈骗事件后,决意在逆境中转型,把业务集中在富裕阶层身上,并缩减借贷服务等主流客户业务,协助业务重上轨道。该公司上月在港股第二上市,期望减低其美国上市股份可能遭退市的风险,如今计划申请转换为双重主要上市这个更具保障的身份,将需要满足港交所上市规则较严格的要求。不过,双重主要上市可以让诺亚的股票通过南下港股通计划,让内地投资者参与买卖,而第二上市的公司则不能享有这项权利。 市场反应:诺亚控股在纽约上市的股份周三大涨7.1%至16.66美元;至于其港股周四升幅相近,中午收盘急升8.3%至261港元,比上市价292港元仍低10.6%。 记者:何仲尼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快讯:诺亚控股收入大减 股价急挫11%

最新:中国私人资产管理公司诺亚控股(NOAH.US)周三公布今年首季业绩,期内收入为7.96亿元,比2021年同期减少35%,比上个季度亦减少36.9%,主要是由于一次性佣金和绩效收入减少。 利好:集团首季净利润为3.04亿元,比2021年同期减少32.8%,但比上个季度增加8.5%,原因是开支及信贷损失准备减少。 值得关注:该公司期内不包括纯共同基金客户的活跃客户,总数大减55.3%至2,818人。本季度在该公司进行交易、包括纯共同基金客户的客户数量下降46.2%,至14,970人。 深度:诺亚控股成立于2005年,2010年在纽约上市,本身把业务目标聚焦于主流客户,在经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该公司于2019年卷入一宗丑闻,涉嫌售卖一款具有欺诈性质的影子银行产品,最终招致18亿元的一次性巨额和解费用,令公司遭遇重大损失。其后,它调整了业务重心,将主要客户定位在中国的富裕阶层,为他们提供投资及财富管理服务,但同时亦带来了更多开支。随着资本市场表现不佳,该公司今年首季的业务受到负面影响。 市场反应:业绩公布后,诺亚控股在美国上市的股票周三大挫11.1%至15.78美元,创一年收市新低。 记者:何仲尼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