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又亏损 如祺何时见盈利?
网约车平台如褀出行继续录得年度亏损,公司锐意发展的Robotaxi,暂时未见任何突破 重点: 去年持续亏损,蚀5.64亿元 Robotaxi的收入乏善可陈 刘智恒 去年7月挟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概念到港上市的如祺出行科技有限公司(9680.HK),在港交所成功敲锣后的一周,股价直线下行,半年后较招股定价35港元下挫近七成,伤透一众投资者的心。 公司近日交出新一份成绩表,结果令人失望,整体业绩虽有改善,但亏损仍达5.64亿元。 香港电影《无间道》中,梁朝伟饰演的卧底探员陈永仁一句经典对白:“三年又三年,十年也快来了?”正如这句话,如祺的投资者还要等多少年,公司才可扭亏为盈? 亏损停不了 如祺出行2019年成立,距十年还有一段时间,但何时扭亏,我们没一个底,或许只能看看去年招股书的表述:“我们预计在2024年、2025年、2026年及2027年将继续产生净亏损及经营净现金流出。” 换言之如祺到2027年仍将录亏损,之后能否收支平衡甚至扭亏为盈,相信今天管理层也未必可给出答案。 再看业务数据,公司去年注册乘客3,450万名,按年增长44%,交易金额29.8亿元,上升8%,日订单量则升15%至近31万单。不过,每笔订单平均交易金额,却由2023年的28元跌至去年的26.4元。似乎订单量及交易额的增加,是透过减低车资,或向司机让利所致? 再者,从2021至2023年,如祺分别亏损6.85亿元、6.27亿元及6.93亿元,连同去年,累计亏损25.7亿元。虽然去年亏损收窄18%,但改善的步伐并不明显,投资者难寄厚望。 百度做不到 如祺可做到? 如祺上市时曾高举的Robotaxi更未成气候,其Robotaxi业务与顺风车及推广营销均包含在“其它项目”内,收入仅有204万元,相比24亿元的总收入简直微不足道,寄望如祺靠Robotaxi打翻身战,仍是遥不可及。 当然Robotaxi若能成功,对公司来说将属一大突破,问题是Robotaxi现仍在试行阶段,别说为企业带来盈利,何时能实际推出市场仍属未知之数,甚至能否有效操作,也是一大疑问。 强如百度(9888.HK, BIDU.US),其无人驾驶“萝卜快跑”仍在摸索试行阶段。现主要以武汉为试点,投放1,000辆车在路上经营自动驾驶服务。 然而“萝卜快跑”仍有许多未完善的问题,如不能准确到达指定的停车位置;于繁忙路段,又不懂变换路线,更偶有出问题而未能行驶。 可见Robotaxi尚有许多问题要克服,即使百度已率先进行大规模试行,至今仍未能全面投入在道路上营运;还在起步的如祺,你能相信在短期做到吗? 资金技术落后对手 资金方面,经营网约车平台,属轻资产模式,车辆是司机资产。相反经营Robotaxi,车辆就要由平台投资,即是说平台由轻资产变成重资产。 小马智行(PONY.US)副总裁张宁曾对媒体说:“在像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中,当投放量在1,000台时,运营才会达到盈亏平衡点。” 换言之要发展Robotaxi业务,关键是规模,所需的车辆数量动辄数千甚至上万计,再加车辆维修保养、充电、保险、以及运营等费用,单是资金的投入随时数以十亿计。 再看如祺去年的财报,上市集资的4成金额,即约3.9亿港元用于Robotaxi的研发,以这个金额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 如祺往后当然可透过资本市场融资,但以公司现时的盈利及业务状况,要进一步集资并不容易,特别上市后股价大幅下挫,要吸引投资者就有相当难度。 或许如祺未来只专注经营Robotaxi的网约平台,不带重资产,但你去做,别的平台如滴滴等也能做,如祺的优势又在哪? 除了百度,小马智行及文远知行(WRD.US)亦正致力发展Robotaxi,两家公司在L4及L5自动驾驶上拥有强劲的研发技术,如祺虽与小马有合作,后者甚至是其投资者,但同行始终如敌国,双方应是亦敌亦友的关系。…
亏损15年的知乎 靠压成本首录季度盈利
这家有时被称作“中国版Quora”的公司,正依靠一款新的人工智能工具,以改进专家针对用户提问的答案,从而实现增长 重点: 知乎在第四季度首次实现盈利,但由于营销和教育服务均出现大幅下滑,它的收入下降了25% 这家知识分享平台新推出的知乎直答可能取得成功,该平台使用人工智能来增强其核心的问答服务務 谭英 自2010年成立以来,经过多年的探索,知识分享平台知乎(2390.HK,ZH.US)终于在去年第四季度找到应对盈利挑战的答案,让等待突破十多年的投资者感到高兴。 实现盈利之际,知乎对用户更加挑剔,放弃利润较低的用户,转而专注消费能力更强的用户。公司还认为,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会将其知识分享内容提升到新的水平,称其正利用这项技术,补充传统由专家对用户问题提供的答案。 其里程碑式的财报显示,知乎本季度盈利8,640万美元,扭转去年同期净亏损1.031亿美元的局面,尽管期内收入同比大幅下降25%至8.592亿元。公司扭亏为盈的部分原因,是毛利率提高了3.8个百分点达到62.9%。 收入暴跌的同时,知乎的月平均用户数同比下降18%,从上年同期的9,900万下降到8,140万,反映中国企业近来呈现出的一个主题,即注重用户质量而非数量。知乎全年仍处于亏损状态,年度亏损1.69亿元,不过相比上年同期的8.4亿元亏损有很大的改善。 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周源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2024年第四季度是知乎的重要里程碑,是对我们战略聚焦和卓越执行力的最佳证明。” 2022年2月上任的首席财务官王晗,可能是知乎实现盈利的重要推动者。除其他因素外,公司第四季度设法让收入成本同比下降31.5%,超过了25%的收入降幅。但他也暗示盈利可能是暂时,他在电话会议上表示,知乎今年可能会“选择暂时保持整体略微亏损,以继续追求和抓住知乎与人工智能更深层次融合带来的潜在机会”。 知乎将其业务分为三大领域:付费会员、面向传统广告商的核心营销服务,以及较晚推出的职业培训教育服务。第四季度,营销服务遭受重创,收入大幅下降,从上年同期的4.65亿元下降约三分之一至3.16亿元。这个下降推动付费用户成为公司最大收入来源,尽管其付费用户数量同比下降8%至4.2亿。职业培训表现最差,下降约一半至8,400万元。 知乎解释,营销服务收入下降是因为“有意”选择放弃一些“边缘”用户,并“放弃低质量收入来源”。 知乎经常被拿来与美国问答网站Quora进行比较,它试图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将知识分享这核心功能提升到新的水平,旨在通过为专业人士提供顶级的、可验证的数据,来改造其用户生成内容平台。公司表示,这样的定位使其有别于同行,并且有助于吸引那些一向在寻求最新的、有针对性的方式触达受众的广告商。 变现困难 董事长周源解释,知乎知识渊博的用户群体和深度内容,一直以来都难以在传统的互联网模式下变现,因为这种模式更注重高流量和用户长时间的参与,这在以娱乐为主的平台上更为常见。 他说:“然而,在人工智能时代,这种情况已被彻底扭转。如今,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更看重由顶级专家生成的高质量答案。” 他还坚称,广告商越来越关注内容的质量,以及这些内容能否在人工智能生成引擎的优化中被展示出来。 知乎从去年6月开始在其业务中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当时它推出了首个基于人工智能的搜索平台知乎直答,该平台目前已经吸引了1,000万的月活用户(MAU)。知乎直答拥有基于专家群体的回答,以及其他数据源生成的自有内容,用户既可以获得专家的意见,也可以从有数据支撑的来源获取答案。 截至第四季度末,知乎累计拥有7,170万内容创作者或通过回答问题提供内容的用户,并且拥有8.746亿条内容。 董事长周源表示,知乎第四季度专注于人工智能的内容创作者数量同比增长50%,其中包括 “众多头部企业家和行业先锋,他们进行多维度、专业、深入的讨论”。他补充说,创作者的数量同比增长了22%,知乎优先考虑吸纳高科技内容创作者,包括很多播客创作者。 2月11日,知乎宣布知乎直答接入DeepSeek的R1模型后,股价上涨了13%。此后,知乎的股价一直保持高位,不过它仍远低于2021年3月在纳斯达克首次公开募股,以及一年后在香港二次上市后的历史高点。按目前的水平来看,该股较纳斯达克IPO价格下跌了一半以上,尽管该股自今年初以来已上涨了约15%。 周源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对知乎直答赞誉有加,希望向投资者和分析机构展示该技术真正改变公司的潜力。 他说:“我们实行了全新的方式让人工智能接入我们的社区。”他续称:“我们将继续深化这种整合,以扩大我们专家网络的影响力。其次,人工智能会增强我们社区的很多工作流程,提升高质量内容创作分发的效率,我们相信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 首席财务官王晗承认,尽管很多人都在使用人工智能,但由于“幻觉问题”,该技术仍存在一些可信度问题,因此现实世界中的专家依然很重要。他补充说,知乎与中国其他娱乐风格的平台不同,是唯一一个专注于专家和专业人士的平台。 雅虎财经调查的七家分析机构都和周源、王晗一样,对知乎充满热情,其中六家将知乎评为“买入”或“强力买入”,尽管它们预计该公司今年将重回亏损状态。 按照大多数标准来看,该股似乎被低估,它的市销率为0.79倍,远低于短视频和直播网站快手(1024.HK)的1.86倍和搜索领头羊百度(BIDU.US; 9998.HK)的1.75倍,后者也是以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但这些竞争对手都是盈利的,知乎可能还需要证明它能够持续盈利,投资者才会给予它更高的估值。…
竞争激烈运营改变 嘀嗒出行盈收下滑
这家顺风车服务提供商的收入在去年下半年开始下滑,公司解释是“出行的消费趋势”发生变化 重点: 受中国经济放缓和竞争加剧的影响,嘀嗒出行去年下半年收入下降8.6%,扭转了上半年2%的增长局面 这家网约车公司的命运,与比它大得多的滴滴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去年收入增长7.5%,其中第四季度增长了7% 阳歌 对经济型网约车服务运营商嘀嗒出行(2559.HK)而言,中国经济放缓犹如一把双刃剑。 从好的方面来说,该公司价格低廉的顺风车服务需求强劲,这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嘀嗒出行也毫不费力地招募到了新司机,其中很多人可能是最近失业的员工,随着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年的快速增长后放缓,他们失去了工作。 不利的一面是,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并没有为该公司带来更多收入,这很可能是因为面对激烈的竞争,以及消费者越来越注重性价比,嘀嗒出行不得不降低服务的价格。 从嘀嗒出行上周末发布的最新财报来看,是去年下半年公司的收入开始下降。这与行业领导者滴滴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也在上周也发布了财报,显示尽管经济不景气,但该公司去年仍取得了7.5%的收入增长。 所有这些都不太令人惊讶,尽管这对嘀嗒出行来说这不是个好兆头。从理论上讲,在当前环境下,该公司应该比竞争对手表现得更好,因为它主打顺风车服务,以低价服务而闻名。但滴滴也非常清楚这一点,并且一直在加速发展自己经过整改的滴滴顺风车服务,该服务早前曾爆出两名乘客死亡的丑闻,后于2019年重新推出。 与此同时,新一代平台将来自许多不同公司的网约车服务聚合在一起,为该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平台让很多小公司得以迅速进入该行业,给嘀嗒出行等老牌大公司带来了压力。这些聚合平台还向嘀嗒出行等网约车服务提供商收取费用,从而侵蚀了它们每笔业务的利润。 所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嘀嗒出行等公司的收入和利润都受到了侵蚀,这些公司夹在规模更大的滴滴和大量新初创公司之间,后者利用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旗下的高德地图以及百度(BIDU.US; 9998.HK)的地图应用程序等运营的聚合平台进入市场。 嘀嗒出行在财报中总结了整个网约车行业的情况:“2024年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出行的消费趋势更加趋向于价格敏感,同时总量运力供给过剩。” 公司股价在周一,也就是公告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下跌近10%,并在本周持续下跌,截至周三收盘下跌12.6%。以当天收盘价1.21港元计算,该股自去年6月上市以来已缩水约80%。雪上加霜的是,自去年10月以来,尽管大多数在香港上市的中国股票大幅上涨,但该公司股价却下跌了约一半。 收入下滑 嘀嗒出行的收入在2023年达到8.15亿元(约合1.12亿美元)的峰值后,一直停滞不前。去年这个数字下降了3.4%,至7.87亿元。用此前公布的数据进行的计算显示,公司的收入在去年下半年开始收缩,在截至12月的六个月里下降了8.6%,而2024年上半年其收入还增长了2%。 收入下降与嘀嗒出行其他很多用户指标的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公司指受下沉市场强劲需求的推动,去年通过其平台下单的乘客数量比2023年增长了34.3%。截至去年底,公司应用程序的注册用户也增长了10.5%,超过3.72亿人。 但是,面对这样的增长,公司的收入却出现下滑,这表明由于上文所述的原因,公司每次乘车费的指标面临着巨大压力。这反映在公司的毛利率上——从2023年的74.3%下降到去年的72.0%,嘀嗒出行将其归因于平台合作的业务量增加以及加强技术基础设施。 值得称赞的是,在日益艰难的环境里,该公司仍保持了盈利。其经调整后的净利润(不包括股权激励和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与上一年大致持平,为2.11亿元,而2023年为2.26亿元。但对全年数据进行的分析显示,2024年下半年公司经调整后的利润下降了42%,扭转了上半年51%的增长趋势。 相比之下,滴滴去年的收入增长7.5%,至2,068亿元,是嘀嗒出行的200多倍,显示出两家公司在规模上的巨大差距。而且与嘀嗒出行不同的是,规模更大的滴滴全年收入增长相当稳定,第四季度收入从上年同期的494亿元增长7%至529亿元。 滴滴曾短暂在纽约公开上市,但IPO之前未能在中国通过必要的数据安全审查,随后退市。公司尚未对未来的重新上市计划发表评论,但它继续发布季度业绩报告,表明它正在计划采取这种举动,最有可能是在离家更近的香港上市,或者是在上海或者深圳的A股市场上市。 与此同时,规模小得多的嘀嗒出行目前市销率(P/S)为1.52倍,仍高于1倍,所以情况还不算太糟,但仍反映出对该公司存在许多疑问。行业龙头优步(UBER.US)的市销率为3.7倍,东南亚市场的Grab(GRAB.US)市销率更是高达6.6倍。陷入困境的美国同业Lyft(LYFT.US)市销率仅为0.86倍,低于1倍这个心理关口,如果业务继续恶化,嘀嗒出行很有可能也会陷入这样的困境。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新加坡副总理热情表态 为百度萝卜快跑落地狮城铺路
新加坡副总理王瑞杰周二表示欢迎百度(BIDU.US;9888.HK)将其萝卜快跑(Apollo Go)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引入这个东南亚城市。此举可能成为百度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全球扩张计划的重要里程碑。 另据媒体报道,知名投资人凯西·伍德(木头姐)近期增持了百度股票。百度是中国大语言模型和自动驾驶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 据媒体报道,王瑞杰访问百度位于北京的Apollo Park期间会见了百度CEO李彦宏。在参观过程中,他试乘了萝卜快跑第六代自动驾驶出租车。该服务采用L4高度自动驾驶技术。百度表示,其自动驾驶车队迄今已累计完成1.5亿公里无人员伤亡的自动驾驶里程,保险理赔率仅为人类驾驶员的1/14。 百度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和重庆等中国城市运营萝卜快跑服务。该公司去年底获得香港首张自动驾驶测试牌照后,近期已在该市启动道路测试。 若成功进军新加坡,将成为百度在大中华区以外的首个重要布局。此前李彦宏曾在去年暗示公司正在为此做准备。据中国媒体报道,百度还在探索进入中东和欧洲市场。 另据其他媒体报道,由凯西·伍德旗下ARK Invest管理的两只ETF通过增持129,451股百度股票,进一步扩大了在该公司的持仓。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视频简讯:百度财报凸显AI动力 萝卜快跑持续扩张
百度 2024年第四季度营收稳定在47亿美元,净利润翻倍至7.11亿美元。其旗下自动驾驶平台萝卜快跑当季订单量突破110万单。
美国最新“恶名市场”名单:抖音进、微信退
去年度被美国认定为涉及假冒商品的企业,中国公司仍高居前列 余特莉 抖音的电商平台抖音商城,被列入美国一年一度的全球盗版商品交易高发市场名单中。与此同时,腾讯(0700.HK)旗下的热门社交应用微信,自2022年被列入名单以来,在周三发布的年度“恶名市场”名单中移除。 尽管腾讯被移出名单,但最新名单上还包括阿里巴巴(BABA.US;9988.HK)、百度(BIDU.US;9888.HK)和拼多多(PDD.US)等中国主要互联网公司运营的交易平台。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发布的《2024年假冒和盗版恶名市场名单》,列出38个线上和33个实体市场,从事或助长侵犯知识产权和版权的活动。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于 2006 年首次开始发布该名单。 上榜对公司而言,大多只是颜面扫地,实际并无影响。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表示,因这些商品通常在美国境外制造,公布这份名单,旨在保护美国企业和工人,免受廉价冒牌商品的影响。 “假冒和盗版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不仅危害美国人民,也危害其他国家,”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大使戴嘉玲说。“我敦促我们的贸易伙伴,与我们一起打击假冒和盗版商品。” 除了中国字节跳动旗下的抖音商城外,阿里巴巴旗下的电子商务平台淘宝也出现在最新名单上,淘宝自成立以来已多次入选。另一个受欢迎的中国社交商务平台拼多多也继续入选,该平台也是自 2019 年以来每年都入选。百度的网盘云存储服务也留在名单上。另外,名单还包括中国七个假冒商品交易量庞大的实体市场。 报告称,尽管中国平台经常声称已采取措施打击假冒商品,但权利人往往认为这些努力不够。例如,淘宝与知识产权所有者合作,加强了其反假冒工作。但人们仍担心阿里巴巴最近的重组,减少打击假冒商品的资源,导致大量盗版产品仍在其网站上。 中美之间持续的贸易争端,加剧知识产权、关税和技术方面的紧张局势。许多人认为,恶名市场名单是美国表达对中国贸易行为不满的工具,迫使中国改进打击假冒和盗版的执法措施。 因列入名单可能会损害声誉并影响业务运营,中国公司历来都认真对待。然而,最近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人们对这份名单的动机产生怀疑,许多人认为,在更广泛的中美贸易争端背景下,名单背后是带有政治动机。中国企业越来越相信,这些行动可能反映美国试图削弱中方的竞争力,而不是真正担心侵犯知识产权。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科技新股表现失色 卓越睿新估值难进取
卓越睿新易受季节性因素影响,下半年业绩通常较上半年强。 重点: 卓越睿新主打高等教育数字化市场,投资者包括新浪及百度等 知识图谱业务增长劲,但上半年亏损扩大 白芯蕊 每年底都是企业赶上市旺季,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提供商的上海卓越睿新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最近也更新上市申请文件,为进军本港上市做足准备。 卓越睿新成立于2008年,由王晖及其配偶葛新在中国成立,主攻高等教育数字化业务,2013年推出“智慧树”品牌,2016年获新浪等投资者入股,翌年客户服务及支持中心数量超过100个,2020年更获得百度集团 (9888.HK; BIDU.US)入股。 据上市申请文件,大股东王晖及葛新合共持有38.44%股权,新浪为第二大股东,持有17.9%股权,第三是百度,持股达10.06%。 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主要针对教学活动,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及教学评价的信息化。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表示,以总收入计算,2023年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市场规模达1,140亿元,与2019年相比,复合年增长达10.4%。到2028年,整个市场规模料将扩大至1,665亿元,即2023年至2028年复合年增长率为7.9%,意味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市场持续增长。 平均客户收入增近35% 卓越睿新目前已开发超过33,000个数字化课程,服务及产品涵盖教育部认可的12个学科门类及92个专业,按收入计,更是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市场的第一位。 公司主要由两大业务组成,包括数字化教学内容服务及产品,和数字化教学环境服务及产品,集团在2023年客户数量达1,422个,每名客户平均收入45.92万元,按年升34.7%,数字化教学内容服务及产品为该公司最主要收入来源,占集团2024上半年总收入的87.1%。 所谓数字化教学内容服务及产品,是指满足高等教育机构需求,卓越睿新从在线课程开发开始,帮助客户将传统教学内容转换为数字形式,涉及向学生提供更具互动性、吸引力及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包含数字化课程开发、知识图谱开发及虚拟仿真开发。 此业务的收入模式,通常要求客户支付合同总额一定比例作为预付款,在服务及产品交付及验收后,才会支付余额,数字化课程价格范围约每门为10,000元至100,000元。 人工智能应用落地,也进军数字化教学市场。卓越睿新于知识图谱业务利用AI技术,透过云端或线下传输,为客户度身订造所需的教学软件,涉及工程、医学教育等核心科目,例如为医学生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每套课程达100,000元至150,000元,带挈集团知识图谱2024上半年收入大增7.7倍。 第二大业务数字化教学环境服务及产品,占卓越睿新总收入的12.8%,旗下包含云LMS(学习管理系统)及数字化教室建设。云LMS让用户根据所涉及应用场景,利用个人计算机(PC)或移动设备应用程序,以管理及创建简单及互联的教学流程,收费方式是以订阅功能模块数量来衡量,订阅费用介乎每年50,000元至200,000元。 全年盈利机会大 不过,卓越睿新业务会受季节性影响,原因是客户主要为中国高等教育机构,通常每年首季落实采购计划及预算,因此只给予一定比例作为预付款,随着客户一般在下半年进行验收流程,之后才支付余额,故每年上半年确认的收入及交付服务与产品较少。 除受季节性因素影响外,政府补助减少,也导致卓越睿新在其他收入减少。另一点要留意是该公司分销及销售开支大幅增加32.9%至1.04亿元,但同时收入却只增长18%至2.41亿元,因此卓越睿新2024上半年业绩“见红”,最终令2024上半年亏损按年扩大八成至1.09亿元。 其实,卓越睿新2023年也同样出现上半年亏损情况,但到全年业绩仍录盈利,原因是前文所描述,下半年确认收入比上半年多,按此规律下,估计2024全年集团业绩仍有望录得盈利。 整体来讲,卓越睿新处高增长行业,但近期港股大市气氛普通,新股市场表现各异,尤其科技股表现较差,最受关注是多点数智(02586.HK),首日挂牌便大幅潜水54.3%。 更何况,教育股总体预期市盈率都在20倍以下,在港股气氛仍未炽热,作为教育科技股的卓越睿新,招股估值不能太高,否则或会重蹈多点数智“深潜”的命运。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