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iopharma company that led the way in Chinese mRNA research is battling a wave of lawsuits and financial woes, including court limits on its founder’s spending.

mRNA先行者斯微生物 新冠疫情后艰难转型

这家中国最早进入mRNA技术领域的生物医药企业,如今被追讨欠款的官司缠身,创始人也被法院限制高消费 重点: 当资金蜂拥而至时,斯微生物开始匆匆为商业化做准备,不仅建立两间总年产量可达4亿剂的生产工厂,还组建了销售团队 新冠疫情带来的机遇已成过去,斯微生物称未来将会开展CDMO业务,作为转型方向   莫莉 新冠疫情过去后,曾经火热的mRNA疫苗赛道快速遇冷。近日,中国mRNA研发企业斯微(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Stemirna Therapeutics Co. Ltd.,下称“斯微生物”)陷入财务困境,不仅追讨欠款的官司缠身,公司创始人兼法定代表人李航文,也因无法及时还款被法院限制高消费。 多项法院文件显示,斯微生物累计被起诉的开庭公告至少有55起,起诉原因包括买卖合同纠纷、劳动合同纠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与服务合同纠纷等,起诉方不仅包括供应链上游的企业,还包括疫苗工厂的建设方、帮助招聘的猎头公司等,且绝大多数案件发生在2022年10月之后。这意味着,斯微生物的财务危机从去年底就已开始全面蔓延。 斯微生物成立于2016年,是中国最早进入mRNA技术领域的生物医药企业之一。2020年2月,斯微生物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机构共同涉及开发的新冠mRNA疫苗启动动物试验,这也是中国第一批开始新冠疫苗研发的企业。 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疫苗成为生物医药投资最热门的选项,而mRNA技术路线更是炙手可热。2020年2月,斯微生物获得由君实生物(1877.HK; 688180.SH)和领承创投投资的3,000万元A+轮投资。同年6月,西藏药业(600211.SH)宣布将向斯微生物分阶段投资3.51亿元,拿下斯微生物在研的新冠疫苗、结核疫苗及流感疫苗的全球独家开发、注册、生产、使用及商业化权利。当年12月,斯微生物完成1.4亿元的B轮融资,投后估值已经突破10亿元。 虽然研发起步抢占了先机,但斯微生物此前的研发重点在于个性化肿瘤疫苗,在传染病疫苗研发领域的积累不足。直到2021年1月,斯微生物的一代mRNA疫苗才获得1期临床试验批件,当时中国已有多款灭活疫苗获得紧急使用授权并进入市场。 不过,BioNTech(BNTX.US)和莫德纳(MRNA.US)研发的两款mRNA疫苗因其较高的保护率,在全球多个地区获批接种,以斯微生物为代表的国产mRNA疫苗企业热度上升。2021年6月,斯微生物获得近2亿美元(14.6亿元)融资,由招商健康、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景林投资、药明康德(2359.HK; 603259.SH)共同领投,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加入董事会。 当资金蜂拥而至时,尽管斯微生物手中没有一款获批的产品,但公司却开始匆匆为商业化做准备。2022年1月,斯微生物董事长李航文在接受媒体访问时透露,已经在上海建立了两个现代化生产工厂,可实现大规模量化生产,预计年产量可达4亿剂,同时也正在组建销售团队。事后证明,这一步“未雨绸缪”的棋,给斯微生物埋下了债务危机的地雷。 转型开展CDMO业务 当时间推进到2022年底,中国新冠疫情管控政策突变,全国各地同时经历感染高峰,也让中国快速实现群体免疫,疫苗接种需求锐减。如今,中国已有近20款国产新冠疫苗获批,唯一一款国产新冠mRNA疫苗由石药集团(1093.HK)研发。斯微生物虽然起了个大早,但并没能挤入新冠疫苗的市场,业务前景岌岌可危。 今年7月,斯微生物宣布,因外部客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已无新冠疫苗需求,为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位于上海周浦的工厂已暂停试运行,相关人员待岗,只保留少量必要人员维持工厂的基本运营、现场看护等工作;另一家建好的工厂,也尚未投入使用。 新冠风口已过,斯微生物的故事还没结束。2023年5月,公司宣布完成数亿元的Pre-D轮融资,该笔融资主要用于加快肿瘤治疗疫苗及传染病疫苗管线的开发,人工智能算法及mRNA序列设计优化技术布局。但令人疑惑的是,公司不仅没有披露 Pre-D轮融资的数额,就连投资方的名字也没有提及。 8月24日,斯微生物再次宣布新动向,称公司将会开展研发生产外包模式(CDMO)业务,依靠公司多年积累的mRNA平台技术和mRNA生产体系,可赋能全球合作伙伴实现从概念到商业化生产全过程。李航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补充称,除了CDMO外,斯微生物还会开展合同定制研发机构(CRO)业务。 斯微生物也是继康希诺(6185.HK; 688185.SH)之后,又一家做CDMO代工生意的新冠疫苗企业。今年8月,康希诺宣布与跨国药企巨头阿斯利康(AZN.LON)合作,将会向对方提供合同开发和生产服务,以支持其mRNA疫苗项目。对于斯微生物而言,当资本热潮退去,若能更好地利用在mRNA领域的积累,转型成为CDMO公司,也可以说是不错的选择。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anSino Biologics announced on Tuesday it has entered into a grant agreement with the 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which will provide over $2 million to support development of the company’s recombinant poliomyelitis vaccine based on one of its virus-like particles.

快讯:康希诺获盖茨基金会资助研发疫苗

最新: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6185.HK; 688185.SH)周二公布,获得盖茨基金会超过200万美元(1,460万元)资助,用于开发“重组脊髓灰质炎疫苗”(CS-2036)项目。 利好:公司将按照开发计划,以及盖茨基金会要求的里程碑时间点,加速推进该疫苗的临床开发,不排除基金会有更进一步的资助。 值得关注:由于临床试验过程中不可预测因素较多,临床试验、审评和审批的结果以及时间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该公司无法保证能成功开发或商业化CS-2036。 深度:康希诺生物是一家成立于2009年的疫苖制造商,2019年3月在港交所上市,并于2020年8月在上海科创板挂牌。该公司在新冠疫苗方面有多重布局,除了吸入用疫苗外,旗下重组5型腺病毒载体技术的新冠疫苗克威莎,也获得中国批准注册申请。不过,随着新冠疫情消退,疫苗需求明显降低,其收入今年上半年大挫96.7%,更录得12.8亿元净亏损。 市场反应:康希诺的港股周三曾涨5.7%,中午收盘升幅缩减至1.1%,报22.95港元,处于过去52周的中下游水平。 记者:欧美美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络investors@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亏损阴霾不散 君实发GDR筹34亿

这家生物制药公司计划到瑞士发行GDR筹资34亿元,是短短半年来的第二次大额融资 重点: 君实生物一季度财报表现惨淡,营业收入同比大降近六成,净亏损扩大37% 该公司被寄予厚望的新冠口服药销售收入微薄,短期内恐怕难以收回成本   莫莉 中国内地和香港股市持续低迷,创新药企业股权融资不易,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877.HK; 688180.SH)将目光投到了欧洲资本市场。上周一,君实生物发布公告称,计划发行不超过6,800万股全球存托凭证(Global Depositary Receipts,简称GDR)在瑞士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募资折合约34亿元。 君实生物此时公布新的融资计划,或与其不太理想的财务表现有关。根据一季度财报,该公司期内营业收入为2.55亿元,同比大降59.47%,净亏损更扩大37%至5.43亿元,主要因为研发费用高达5.28亿元。由于营收增速乏力,但研发和销售费用的支出仍在增长,让手持49.85亿元现金余额的君实生物颇感压力。 在此之前,君实生物已经多次在资本市场融资。2018年12月、2020年7月,君实生物分别在港交所及上海科创板上市,实际募资额约29.44亿港元(26.8亿元)及44.97亿元,还曾进行多次定向增发,最近的一次发生在去年11月底,君实生物在A股市场利用定向增发股份筹资37.77亿元。截至今年3月底,君实生物前次定向增发未使用资金仍有34.46亿元。在公布GDR发行消息后,君实生物的A股和港股股价明显下挫,当日收盘均跌逾5%,或显示投资者对该公司于短短半年内两次大额募资感到不满。 再看看君实生物此次融资的新工具GDR,它是由托管银行发行、代表中国人民币计价A股的凭证,经过120天的锁定期后,可以转换为目标A股,在上海和深圳的交易所出售。瑞士GDR的发行及审批流程较为简单,通常在三至四个月内即可完成,发行总成本更低于其他境外IPO。今年以来,已经有康希诺(6185.HK; 688185.SH)、中国医药(600056.SH)等医药企业宣布拟在瑞士发行GDR。 新冠药销量遇冷 从一季度财报来看,君实生物的营业收入主要来自2018年获批的PD-1抗体药特瑞普利单抗,贡献收入1.96亿元,占整体营收76.9%。虽说特瑞普利单抗获批的适应症不断增加,令其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77.84%,但是该药物去年第三和第四季度分别贡献营收2.18亿元和2.14亿元,环比来看,仍处于下降区间。 另一边厢,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新冠口服药VV116营收远不及预期,该产品今年1月获得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上市后,一季度销售收入仅有1,150万元,而国盛证券曾预计其年销售额超过176亿元。由于VV116获批之前,中国各地已在去年12月开始经历了一轮大范围新冠病毒感染,反映君实生物已错失销售黄金期。 据此前的财报透露,该公司已为该药累计投入3.91亿元研发费用,预计总投资将达8.8亿元;从当前的销售进展来看,恐怕短期内难以收回成本。 其余两款已商业化的产品中,阿达木单抗注射液的销售收入约2,908万元,该药物去年3月获批上市,5月才开出首张处方,仍处于商业化初步阶段。2021年2月,君实生物的新冠中和抗体埃特司韦单抗与礼来公司(LLY.US)旗下bamlanivimab的双中和抗体疗法,获得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紧急用户许可证,曾协助君实于2021年的业绩收入大增。 但到了2022年1月,由于双中和抗体疗法对于新冠奥密克戎变异病毒疗效不足,FDA修改紧急用户许可证范围,埃特司韦单抗的收入锐减,目前已不再产生营收。 加速出海拓销路 君实生物连年亏损,重金押注的新药又未能如预期般带来高额回报。业内有观点认为,该公司自身“造血能力”较弱,只能依赖外部融资,但这种发展模式恐难有持续性。 不过,虽然君实生物当前仅有四款商业化产品,但公司手握覆盖肿瘤、自身免疫、代谢疾病、神经系统等领域的近50款研发管线,除了三款进入临床三期的待上市新药之外,还有20款药物处于临床前阶段、24款药物处于临床一期,两款药物处于临床二期。庞大的研发管线需要极高的资金投入支持,其资金压力可见一斑。 为了拓展收入空间,君实生物积极“出海”。6月1日,该公司公布已顺利完成FDA对其生产基地的许可前检查(Pre-License Inspection,即PLI),合作伙伴Coherus(CHRS.US)正在准备特瑞普利单抗在美国商业化的相关工作。Coherus预计特瑞普利单抗将在今年第三季度获批,该药物有望成为首个成功出海美国的国产PD-1。另外,君实生物在3月28日宣布,与康联达生技设立合资公司,在东南亚地区9个国家合作开发和商业化特瑞普利单抗。 受限于商业化变现成果不佳,君实生物股价已经不断下跌,最新的港股股价已经较2021年2月的高点跌去四分之三,其最新市销率约13.8倍,略低于创新药龙头百济神州(BGNE.US; 6160.HK; 688235.SH)的14.8倍。尽管百济神州也未实现盈利,但其一季度营收显著增长57.4%。如今,摆在君实生物面前的难题重重,高投入的产品销售额不佳,出海之路漫长,研发管线亟待输血,未来应该如何找到新的故事,重新吸引投资者垂青呢?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冠疫苗明日黄花 复星康希诺营收两极化

这两家曾经因新冠疫苗受惠的医药公司,在疫情落幕后的首个季度,业绩表现各走极端 重点: 受益于产品多元化,复星医药一季度收入小幅上升,但净利润大增116% 康希诺同期营收大挫八成,更转盈为亏,主要因为营销及研发开支沉重   莫莉 随着新冠疫情走向尾声,曾经因疫苗销售而赚得盆满钵满的医药企业风光不再,对于全面布局制药、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的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196.HK; 600196.SH)来说,疫情红利的衰退,并不足以引起收入大幅变动;反观依靠新冠疫情晋身“疫苗巨头”的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6185.HK; 688185.SH),却不得不面对业绩被打回原形的尴尬局面。 复星医药和康希诺都曾受益于新冠疫苗。2020年,复星医药向德国生物医药企业BioNTech(BNTX.US)引进了复必泰疫苗在大中华地区的商业化权益,虽然该疫苗最终未能引入中国内地市场,但是在港澳地区的销售额,已足以为复星医药带来大额收入,仅仅2021年,复必泰的销售规模就已超过10亿元。 康希诺则在过去两年分别推出肌肉注射式和吸入式的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扭转连续5年亏损的颓势,其中2021年实现净利润19.1亿元。 如今,中国新冠疫情在今年初终于消退,国内疫苗需求明显降低,海外市场也在大幅萎缩。虽然近期中国不少地方出现二次感染病例,方正证券的研报认为,为了做好应对新冠二次感染的准备,相关疫苗和药物储备的需求或将短期回升。但是,此时的疫苗市场竞争已经相当激烈,国内不仅已有15款疫苗获批,亦有多款可以预防Omicron 变异株的多价新冠疫苗获准销售,相信康希诺等疫苗企业难以复制2021年的辉煌业绩。 复星医药产品线丰富 最新公布的一季度财报显示,“家大业大”的复星医药所受影响并不明显,期内收入同比增长4.7%至108.7亿元,净利润更飙升116%至9.87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经调整净利润则上升14.8%至9.19亿元。 然而,康希诺的业绩则大幅下滑,一季度营收约1亿元,对比去年的4.99亿元急降79.9%,期内更转盈为亏,录得1.4亿元净亏损,而去年同期盈利1.2亿元。 先看看复星医药的业绩,财报将一季度净利润的快速增长归功于创新药收入上升,其中2021年获批上市的注射用曲妥珠单抗汉曲优一季度销售5.39亿元,同比增加66.7%;于2022年3月在中国境内开始销售的抗癌PD-1药物汉斯状,今年一季度收入2.5亿元,期内还新增获批用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为全球首款获批该适应症的PD-1药物。 除此之外,复星医药在其他疫苗、肿瘤和医美等多个领域的研发管线也在逐步迈向商业化。其控股子公司研发的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今年2月在国内III期临床完成入组,ADC药物FS-1502国内启动乳腺癌的III期临床,一款用于中重度皱眉纹的肉毒杆菌毒素在中国的上市注册申请获得受理。 康希诺转型另辟蹊径 至于季绩不容乐观的康希诺,对于营收和利润的大幅变动,管理层在财报中解释,主因是新冠疫苗需求量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以及产品价格调整。除了两款新冠疫苗之外,康希诺的现有管线包括2021年11月与2022年6月推向市场的两款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以及腺病毒载体埃博拉病毒病疫苗。然而,这些疫苗推广时间不长,难以弥补新冠疫苗收入锐减后带来的空缺。 可是,在收入骤降的同时,康希诺仍保持着高额研发投入和销售费用,导致其营业总成本高达3.38亿元,其中研发费用仅减少5%至1.5亿元,甚至比1亿元的营收还要高,而销售费用甚至大涨60%至5,498万元。 或许康希诺管理层已经意识到公司不合理的支出规模,最近网上便流传一份通知,声称上药康希诺新冠疫苗生产基地“因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决定从4月4日开始暂停产线生产,期限约180天。”上药康希诺由康希诺持股约49.8%,原本用于生产康希诺研发的两款新冠疫苗。 在新产品青黄不接、疫苗销售难有起色,但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尚余39.7亿元的情况下,康希诺选择另辟蹊径寻找发展机会。4月21日,康希诺公告称,将与其他合伙人共同出资发起设立私募基金,重点投资疫苗等生物医药领域的上游产业链、以及创新技术平台等项目。本次投资设立的基金目标筹集规模上限5亿元,公司以自有资金认缴出资1.4亿元,出资比例约28%。 药企参投私募基金并非新鲜事,例如复星医药就曾多次参与设立或认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于拥有丰厚资金的企业而言,投资初创公司不仅可以获得新的收入增长点,也有机会实现低成本的业务转型,康希诺参投的私募聚焦疫苗产业链,就正是公司深耕的领域。 从估值来看,复星医药的市销率仅1.2倍,反而康希诺的市销率却高达9.3倍,医药龙头企业恒瑞医药(600276.SH)的市销率更高达14倍,复星医药估值明显偏低,可能与其创新药大多来自控股子公司或授权引进有关。如今,新冠行情已经落幕,曾经曾享受过市场红利的医药企业需要拿出更多成果,才能让投资者恢复信心。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冠疫情退潮 石药mRNA疫苗生不逢时?

石药集团的SYS6006是中国大陆首款获批的mRNA疫苗,但这一创新产品的上市并未带给投资者信心 重点: 由于欠缺大规模III期临床试验,加上上市速度被质疑过急,冲淡了石药mRNA新冠疫苗获批的利好消息 随着大多数国民都接种过新冠疫苗,加上疫情已趋于温和,mRNA疫苗的市场空间急剧萎缩,前景难被看好   斯年 2022年营收上涨,重磅新冠mRNA疫苗获批上市,股价却迎来大跌。石药集团有限公司(1093.HK)或许未预计到,两个看似利好的消息,投资者却表现得如此悲观。 3月22日,石药集团发布公告,表示经国家药监局组织论证同意,旗下新冠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SYS6006获纳入在中国紧急使用。这宗本来是中国大陆地区mRNA疫苗“从0到1”获批的里程碑事件,却让石药的股价在翌日大挫7.3%至7.74港元,市值降至900亿港元(192亿元)边缘。 事实上,随着大多数中国人口都接种过新冠疫苗,加上官方在去年12月初解除一系列严格的防疫举措后,新冠疫情没有再出现大规模暴发,疫苗市场空间随即急剧萎缩,投资者的负面反应委实不足为奇。 石药是一家集创新药物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大型药企,旗下产品众多。据公司官方网页显示,其销售过亿元的单品就有36个,覆盖多个疾病领域。 在mRNA新冠疫苗宣布获批使用的同一日,石药发布了去年业绩,过去一年,集团整体收入增加11%至309.37亿元,其中成药业务营收同比增长8.1%至245.2亿元,原料产品营收上升16.5%至44.5亿元。 临床试验不足一年 神经系统和抗肿瘤产品是集团营收的主力。根据财报,该公司去年在神经系统领域的产品营收最高,达到81.1亿元,同比增速依然达到7.5%:抗肿瘤领域药物收入则下降3.8%,贡献营收74.2亿元。 石药的研发管线众多,而且持续有新产品推出,去年上市的新药包括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多恩达,以及治疗滤泡性淋巴瘤的克必妥。此外,该公司还有多款仿制药在中国官方的集中采购获选,带来新的收入贡献,亦使产品结构更为均衡。 至于最令市场关注的,始终是其新冠病毒mRNA疫苗SYS6006获纳入紧急使用,这是中国首款自主研发、获得紧急授权使用的mRNA疫苗产品。 根据石药披露的信息,SYS6006是在2022年4月获得国家药监局的应急批准进行临床试验,在短短几个月内,便完成了I、II期和序贯加强免疫临床研究,证明了其安全性、免疫原性和保护效力。 序贯加强所指的,是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接种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中国目前绝大多数国民已经接种过新冠疫苗,当中以国药(1099.HK)和科兴(SVA.US)的灭活疫苖,以及康希诺(6185.HK; 688185.SH)的腺病毒载体疫苗为主,对mRNA路线的新冠疫苗而言,序贯接种效果的研究显得更有意义。 石药指出,在疫情期间开展的4,000宗序贯加强免疫临床研究中,以重组蛋白疫苗为对照,观察加强接种后7至28天,SYS6006的保护效力为70.2%,到14至28天时,其保护效力更升至85.3%。此外,在两剂或三剂灭活疫苗基础上接种一剂SYS6006,对包括OmicronBA.5、BF.7等在内的病毒株,都有很好的交叉中和作用。 疫情缓和影响需求 然而,这一创新产品的快速上市,却引起了投资者的担忧。首先,该疫苗至今尚未完成重要且规模最大的III期临床试验,欠缺大规模试验和过于快速的上市速度,恐招致外界对其真实效果的质疑;另外,即使这款疫苗安全有效,在全球新冠疫情退潮的背景,其市场空间非常有限。 作为疫苗的创新技术路径,辉瑞(PFE.US)联手BioNTech(BNTX.US)、以及莫德纳(MRNA.US)独自研发的mRNA疫苗在新冠疫情期间分别上市,点燃市场热情,例如辉瑞财报显示,其新冠mRNA疫苗在2022年为公司贡献了378亿美元(2,600亿元)营收,占其总营收近四成。 但两款海外上市的mRNA疫苗,至今未能进入中国内地市场。2020年3月,复星医药(2196.HK; 600196.SH)曾向BioNTech支付数千万美元的许可费,获得大中华地区独家开发和商业化复必泰疫苗的权益,但三年过去,该疫苗却仅仅进入了港澳及台湾地区。 因此,中国内地企业研发新冠mRNA疫苗始终热情不减,众多新老药企及疫苗企业纷纷入局。布局较早的艾博生物在2021年先后获得逾7亿美元和3亿美元融资,估值已突破200亿元。而在今年,康希诺生物、沃森生物(300142.SZ)与国药中生均先后发布旗下新冠mRNA疫苗的进展。不过,作为“后来者”的石药却成功夺得mRNA头筹,SYS6006临床试验不到一年就火速获批。 但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随着全球新冠疫苗广泛接种,疫情趋于平稳,包括mRNA在内的新冠疫苗的市场空间已经急剧萎缩。例如去年营收突破千亿美元大关的辉瑞已经下调今年的业绩指引,预计营收为670亿至710亿美元,而下调原因完全来自于新冠产品的预期收入将会下滑;中国疫苗企业康希诺更因为新冠疫苗市场开始萎缩,去年业绩已由盈转亏,股价从2021年450港元的巅峰下跌近九成。 由此可见,尽管石药的mRNA疫苗上市,对该公司和中国疫苗发展有突破性意义,但对于市场而言,其整体前景很难被看好。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快讯:康希诺吸入用新冠疫苖 不会带来业绩大幅增长

最新: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6185.HK; 688185.SH)旗下吸入用新冠疫苗,最近在上海及江苏省13个城市开始为群众接种,但该公司周四表示,基于当前的免疫策略及国内加强针接种率较高的情况,预期该款疫苗不会为公司带来业绩大幅增长。利好:截至该公告披露日,公司日常经营情况正常,而且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项。值得关注:该公司表示,由于新冠疫苗需求量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加上产品价格调整,今年1至9月对存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合计5.26亿元,预计将令公司2022年度合并报表减少4.57亿元净利润。深度:康希诺于9月宣布,旗下吸入式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作为加强针在中国纳入紧急使用。由于该款疫苖不仅可激发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还可以诱导黏膜免疫,更毋须进行肌肉注射,在有效性及便利性等方面拥有独特优势。由于官方最近坚持新冠病毒“清零”政策,加上该款疫苗最近在多个城市开始接种,刺激康希诺的港股自10月24日连升8个交易日,截至本周三已累涨197%;至于该公司在上海上市的A股也在8个交易日内大升98.8%。市场反应:康希诺的港股周四中午收盘大挫26.5%,报103.6港元,处于过去52周的中下区间;但即使在抛售之后,其股价仍然是展开升势之前的大约两倍。至于其A股跌幅较温和,中午软7.9%至233.53元。记者:何仲尼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