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惠奥特曼热销 布鲁可收入升倍半
这家玩具制造商自1月上市以来,股价几乎翻了一倍,尽管亏损持续,但去年公司收入也增长了一倍多 重点: 布鲁可报告称,2024年收入增长了156%,因它在下半年保持了强劲增长 公司的年度亏损增长了91.8%,但其中大部分是由于上市费用和股权激励所致,经调整后该公司是盈利 谭英 投资者似乎认为,中国的消费者情绪正在好转,至少从一些相关股票价格飙升来看是这样。 领涨的股票包括布鲁可集团有限公司(0325.HK),股价在1月10日首次公开上市时开盘即飙升,首个交易日跳涨82%。尽管公司生产的产品单价仅几美元,但公司在上市时筹集了16亿港元(2.1亿美元),估值高达150亿港元(19.3 亿美元)。上市后的股价上涨,促使这个数字升至286亿港元,表明公司不是普通玩具。 布鲁可是中国领先的面向国内消费者的玩具制造商之一,这一地位为它争取到投资者。招股说明书显示,按商品交易总额(GMV)计算,公司在中国拼搭玩具领域名列第一,占有30%的市场份额。其强劲的增长势头也令人印象深刻,包括2023年GMV增长170%。 在上周五发布的2024年财报(也是其上市后的首份财报)中,布鲁可称全年收入增长155.6%,至22.4亿元(2.9 亿美元)。毛利更是增长184.1%,达到11.8亿元,而净亏损也扩大了91.8%,至3.98亿元。 投资者并没有太为之所动,周一,也就是报告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布鲁可股价下跌近3%。延续了连连下跌的趋势,该股已从IPO后的高点,即3月14日的收盘价126.7港元下跌约8%。尽管如此,该股目前仍是IPO价格的近一倍。 中国的消费类股票最近在港股市场呈上涨趋势,这得益于自去年10月以来中国股市普遍上涨。恒生港股通非必需性消费指数,自9月以来上涨了30%以上,超过了同期恒生指数24%的涨幅。 上海的浦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消费分析师林闻嘉表示,布鲁可的强劲业绩,反映四面楚歌的中国消费类股票明显复苏,他说:“散户投资者的热情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基本面稳健、行业顺风顺水的大型消费类公司终于走出了低谷期。”他告诉《南华早报》:“如果是市场领导者,而且估值足够便宜,人们就会蜂拥而至。” 进一步研究会发现,布鲁可的亏损从去年上半年的2.02亿元下降至下半年的1.44亿元,而期内收入则从10亿元增至12亿元。年度亏损大部分来自3.59亿元的股权激励费用,以及3,340万元的上市费用。剔除股权激励和其他非现金项目,公司全年实现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利润5.85亿元,较2023年的7,300万元大幅增长。 奥特曼领跑 在布鲁可的四大积木角色玩具——奥特曼、变形金刚、英雄无限和假面骑士当中,奥特曼是迄今为止最大的摇钱树,去年销售额达10亿元,占总收入的45%。紧随其后的是变形金刚,销售额为4.54亿元,占收入的20%。 虽然奥特曼是布鲁可最畅销的产品,但该系列对公司收入的贡献已从2023年的63.5%下降。该公司根据圆谷制作株式会社的非独家授权生产奥特曼相关玩具,奥特曼IP于中国的授权到期年份是2027年,于北美、欧洲及亚洲部分地区的授权到期年份则是今年。公司的奥特曼销量在2022年至2023年期间增长了三倍,并在2024年再次几乎翻了一番。 变形金刚同样是布鲁可根据孩之宝(HAS.US)的非独家授权生产,自2023年起加入布鲁可的产品阵营。当年该系列实现1.25亿元的销售额,占公司总营收的14%,此后一直在稳步增长。布鲁可自主研发的角色玩具英雄无限,占总营收的比例从7.3%跃升至2024年的14%。另一个授权角色玩具假面骑士,于2024年7月才推出,因此其7.5%的收入占比同样亮眼。 与此同时,布鲁可最初类似乐高积木的玩具却在下降,销售额从2021年的3.21亿元下降到2024年的3,940万元。 在许多零售商越来越多地转向线上销售时,布鲁可却反其道而行之。其线下销售额从2023年的7.327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20亿元,占总营收的90%以上。公司海外销售额也取得进展,不过在总销售额中的占比仍相对较小,约为4%。 在关注公司的四家分析机构中,有三家将其评为“买入”或“强力买入”,只有一家将其评为“卖出”,不过它的市销率(P/S)可能有点过高,为17倍。部分原因可能是分析机构预计,该公司今年的收入将翻一番,达到略高于40亿元的水平。知名收藏玩具公司泡泡玛特(9992.HK)的市销率更高,达到21倍,而同样在大举进军玩具业的零售商名创优品(MNSO.US; 9896.HK)的市销率则要低得多,仅为3.1倍。 随着中国采取措施刺激消费支出以重振疲软的经济,这些玩具制造商与其他中国消费类股票一样,受到投资者积极情绪的推动。茶饮连锁龙头企业蜜雪冰城(2097.HK)的股价自3月3日上市以来也近乎翻了一番。但该公司的市销率要低得多,约为6倍,因为投资者对餐饮业仍相对谨慎。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官媒抨击盲盒 敲响投资泡泡玛特的警号
在公布强劲的中期业绩一周后,公司因其盲盒式销售玩具会令人上瘾而遭到官方媒体的含蓄抨击 重点: 泡泡玛特上半年收入增长62%,利润增长近一倍,其中来自中国内地以外的收入增长了两倍多 收藏“盲盒”玩具有机令人上瘾,本周公司受到新华社的抨击 阳歌 这是一个只在中国才会有的玩具故事。 故事来自泡泡玛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9992.HK),公司凭借旗下大受欢迎的收藏玩具系列,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些玩具以“盲盒”的形式销售,买家要买完打开盒子后,才知道里面的东西。上周,泡泡玛特公布了2024年上半年的傲人业绩,包括收入增长62%,利润增长近一倍,引发了公司股价上涨。 但仅过了一周,本周四中国官媒新华社发表了一篇关于盲盒玩具弊端的文章,给该公司敲响了警钟。虽然这篇题为《让未成年人远离“盲盒诱惑”》的文章没有提到任何公司的名字,但泡泡玛特显然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靶子。 在上周公布业绩后的几天内,泡泡玛特股价上涨了12%,但在新华社的文章发布后,泡泡玛特的股价在周四一度下跌5%,收盘时跌幅收窄至1.8%。 自泡泡玛特公布业绩以来,该股上涨逾8%,或许反映投资者认为,新华社的文章并不预示着即将出现监管整顿行动,中国的这种整顿行动很有名。与此同时,通过快速扩张全球业务(这是它重要的多元化举措之一),泡泡玛特减少了对变幻莫测的中国本土市场的依赖,这或许也消除了投资者的疑虑。 接下来,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泡泡玛特的最新业绩,借此进一步了解泡泡玛特的中国玩具故事,然后再去细读新华社那篇令投资者感到震惊的文章。 公司起初是一家传统玩具制造商,使用从其他公司获得许可的知识产权(IP),后来发现可通过开发自己的IP赚更多的钱。在这方面,泡泡玛特相当成功,目前的产品系列以围绕Molly、The Monsters和Skullpanda IP开发的玩具为主。 泡泡玛特还发现,通过把玩具包装在盲盒中,玩具销量会更高,并且还能营造一种对其产品的兴奋感,就像西方包装和销售交易卡的方式一样。 这种强大的组合帮助泡泡玛特取得了强劲的两位数销售额增长,尽管在当前消费趋于谨慎的环境下,其他中国零售商的销售停滞不前甚至开始下降。正如我们之前所指出,泡泡玛特今年上半年的收入从2023年同期的28.1亿元增长62%至45.6亿元。 虽然期内公司在中国内地的收入增长了32%——在当前环境下并非易事——但其增长背后,更重要的引擎来自它年轻但正在快速扩张的国际业务。这部分业务的规模从去年同期的3.76亿元增长了两倍多,达到13.5亿元,因该公司将其全球业务从2022年底的28家实体店,扩展到6月底的92家。同期,其国际机器人商店(基本上是销售玩具的自动售货机)也从49家增加到162家。 提高利润率 泡泡玛特的玩具有收藏价值,因此能够收取比许多竞争对手更高的价格,从而实现更高的利润率。而且它很快发现,外国人愿意为玩具收藏支付的溢价比中国爱好者高。 今年上半年,公司的整体毛利率升至64%,高于上年同期的60.4%。其中大部分增长来自包括香港和澳门在内的国际业务,随着这部分业务的规模扩大,其毛利率从上年同期的62.9%跃升至70.1%。相比之下,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毛利率要低得多,同期毛利率从60.0%上升了1.5个百分点,至61.5%。 毛利率的大幅提高,加上收入的强劲增长,帮助泡泡玛特今年上半年的利润,从去年同期的4.77亿元增长近一倍至9.21亿元。目前,它的市盈率(P/E)非常强劲,达到37倍,是国内竞争对手名创优品(MNSO.US; 9896.HK)17倍的一倍多。媲美全球玩具巨头孩之宝(HAS.US)的36倍。 说了这么多,我们来解析一下新华社的这篇文章及其影响,包括为什么投资者似乎基本上不以为然。在警告式的标题下,这篇文章继续将盲盒玩具比作毒品,毫无戒心的未成年人很容易上瘾。它还将这种收藏比作一种令人上瘾的赌博,因为如果有人买到需求量很大的稀有玩具就相当于“中了头彩”,这些玩具的售价往往会远超它们的标价。 这篇文章还提供了一段一分钟的视频,视频中一名警察谈到了这两点,并提到了中国市场监管机构的一项现行规定,禁止向未满8周岁未成年人销售盲盒。 近年来,中国监管机构以采取措施保护未成年人,免受此类不道德企业的侵害,最近的一次是限制未成年人玩电子游戏,这对许多游戏公司造成了重大打击。因此,一些人可能会将这篇来自主要官方媒体的文章,解读为政府的新一轮打击可能对准盲盒。 虽然存在这种可能性,但现实情况是,新华社更像路透社或美联社这样的新闻通讯社,在中国更多的是一家新闻传播机构,而不是引导舆论。如果同一篇文章出现在中共党报《人民日报》上,可能会更加令人担忧。与此同时,泡泡玛特的国际扩张,有助于缓解对未来可能会遭受整顿的担忧,清楚地表明了对于任何一家拥有足够资源的中国公司来说,进行地域多元化都是明智之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廉价IP玩具策略奏效 布鲁可实现爆炸性增长
这家中国顶级玩具制造商已申请在香港上市,公司从幼儿益智产品转向儿童和青少年的收藏品,实现了爆炸性增长 重点: 不久前转向廉价拼搭角色类玩具后收入飙升,总部位于上海的布鲁可希望以此吸引投资者参与它在香港的IPO 2023年GMV增长170%、今年一季度收入增长两倍多,布鲁可自诩为“全球增速最快的规模化玩具企业” 谭英 中国曾是它们的最爱,不过近来,由于担心成本上升和中美紧张局势加剧,跨国玩具制造商一直缩减在中国的生产规模。但对中国国内的玩具市场来说,现在的时机似乎更好,随着消费者在不确定性日益加剧之际寻找价格便宜的娱乐,角色类玩具和收藏品迎来了春天。 总部位于上海的布鲁可集团有限公司正试图借助国内玩具市场崛起这股东风在香港上市,并于5月17日提交了上市申请文件。据财经杂志IFR报道,公司在上一轮股权交易中估值约为72亿元,可能会上市筹集超过3亿美元的资金。对持有公司近60%股份的创始人朱伟松来说,这不仅仅是娱乐和游戏。 这个金额可能会让公司成为香港IPO市场的“佼佼者”。今年,香港IPO市场低迷,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IPO是珍珠奶茶制造商茶百道(2555.HK),它上个月集资3.32亿美元。 布鲁可将成为自2020年12月泡泡玛特(9992.HK)在香港上市集资6.76亿美元以来(当时市场一片繁荣),最大的玩具企业IPO。从收入来看,布鲁可要比泡泡玛特小得多,其2023年收入仅为8.77亿元,而泡泡玛特的收入达63亿元。但就增长而言,布鲁可堪称王者,去年收入增长两倍,相比之下泡泡玛特的增长幅度要小一些,但也达到了可观的37%。 布鲁可现在基本是一个“中国产、中国销”的故事,不过直到2028年,公司都握有孩之宝(HAS.US)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变形金刚玩具的许可。出口仅占其业务的一小部分,2023年仅为830万元,不到总收入的1%。公司希望用IPO募集到的资金扩大全球业务,2024年前三个月公司海外收入增长76.5%,至590万元。 今年一季度,公司取得上市申请文件所涵盖的三年时间里的首次盈利,达到4,670万元,而上年同期亏损1.25亿元。过去三年,公司每年都录得巨额亏损。一季度营收从上年同期的1.44亿元跃升至4.66亿元。去年,布鲁可的商品交易总额(GMV)增长了170%,达到17亿元,这让布鲁可自诩为“全球增速最快的规模化玩具企业”。 拼搭角色类玩具巨头 根据上市申请文件內的第三方研究,GMV的增长使布鲁可成为中国最大的玩具制造商,以及全球第三大拼搭角色类玩具企业。这个包括奥特曼和变形金刚等拼装模型手办在内的玩具细分市场的规模,从2019年到2023年增长了52%,去年的GMV达到1,765亿元。全球玩具市场的GMV增至7,730亿元,增速为22%,不到前者的一半。公司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为30.3%,超过了拥有“吃豆人”系列特许经营权的万代南梦宫娱乐(7832.J)的20%,也高于丹麦玩具制造商乐高的18%。 那么,布鲁可如何看待中国国内的玩具市场,以及是什么推动了这个市场的发展? 朱伟松于2014年创立布鲁可。在此之前,他在2009年创立了在深圳上市的游族网络(002174.SZ),这是一家手机和网页游戏综合平台,去年的收入达16亿元。布鲁可创办之初,他对公司的定位是制造类似乐高的益智玩具,主要针对溺爱孩子的母亲,或许是因为产品与著名的乐高积木相似,他在业内被称为“积木人”。 2022年的时候,朱伟松发现了一个新机遇,开始将重心转而面向6至16岁儿童和青少年的玩具。他取得了奥特曼、精灵宝可梦、漫威蜘蛛侠、三丽鸥Hello Kitty和变形金刚等经典IP的授权,用于拼搭角色类玩具。截至2023年,布鲁可拥有130款面向6岁以下儿童的玩具、243款面向6至16岁群体的玩具、18款面向16岁以上人群的玩具,大部分来自变形金刚和奥特曼系列。布鲁可的大部分收入来自授权IP玩具,2024年前三个月,这类产品占其总收入的84.2%。 就营收而言,其最初类似乐高积木的玩具系列已经缩水,从2021年的3.22亿元(当时占该公司收入的大部分)降至2023年的1.06亿元,仅占公司收入的12%。与此同时,它的拼搭角色类玩具迅速增长。它们产生的收入从2023年前三个月占总收入的74.7%增加到2024年同期的97.4%,销量的增长甚至更快,同期从480万件增加到2,400万件。 对于中国拼搭角色类玩具市场迅速壮大的原因,众说纷纭。廉价的娱乐可能是其中一种解释,尤其是中国消费者勒紧裤腰带,减少为自己和孩子购买玩具的情况。据中国媒体报道,布鲁可版的奥特曼在天猫上的售价是万代南梦宫娱乐版奥特曼的一半。布鲁可的招股书也指出其产品“极具性价比”,大众价格的产品,平均售价为39元,而“平价”价格的产品,均价更低至19.9元。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布鲁可在推出拼搭角色类玩具的同时,放弃了电子商务。其线上渠道销售额从2021年占总收入的52%,下降至2024年前三个月的6.7%。而对线下分销商的利用则相反,2021年这一比例为34.2%,今年前三个月上升至91%。这似乎表明,人们在传统实体玩具店仍然有大量消费。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